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参赛作品_第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参赛作品_第2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参赛作品_第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参赛作品_第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参赛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注意:一个地区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总人数就会减少;反之,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就一直在增加,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达到最大值)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人口自然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注意: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高,人口自然增长数不一定相对多)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小于1%)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大于1%)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注意:芬兰、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其中德国、日本、俄罗斯是负增长即自然增长率小于0。)4、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注意:人口模式的判断:出生率>3%且死亡率>3%为原始型;出生率<%且自然增长率<1%为现代型)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印度)----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文化观念、社会福利、自然环境、国家政策6、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上:跨越乡镇;时间上:半年以上;住地的改变并有户口(含暂住证);)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改革开放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1、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2、受户口限制人流量迁移规模小、频率低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迁移规模大、频率高(“百万民工潮”)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人才、劳动力的流失,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利);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有利)。对人口迁入地:增加当地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不利);就业压力增大(不利)。▲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eq\o\ac(○,1)自然环境(气候:美国东北老年人口迁往南方)eq\o\ac(○,2)经济因素(大学生毕业到东南沿海找工作)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出国留学深造)。战争因素:伊拉克战争导致大量难民迁移。(▲注意:经济因素是影响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注意:主要因素是资源;负相关的因素是生活文化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相对确定性:近10年地球到底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是可以大概估算确定出来不确定性:未来不可预测。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小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养活;最多人口养好;合理人口中国16亿8-9亿警戒值合理值解决生存追求发展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eq\o\ac(○,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eq\o\ac(○,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2、功能区的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如住宅区里面也有商店),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商业区:位于城市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如百花广场)▲位于市中心的原因:人流量最多、交通最便利、地租最贵。住宅区: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原因:方便人们上下班和购物、地租居中。▲城市里面占地面积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位于郊区,环境优美,多与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位于内城,多靠近与工业区)▲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位于城市郊区原因:远离城市、环境污染小;地租最便宜。工业选址:1、郊区交通便利的地方;2、河流的下游;3、盛行风的下方向或垂直郊外。▲中心商务区:位于国际性大城市市中心,以知名大公司办公室大楼为主。中心商务区特征:1、经济活动最繁忙;2、人流量昼夜差别大;3、大楼内部分区明显。(注意:一般城市都具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国际性大城市还具有中心商务区)。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因素:北京市的中心为天安门广场。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行政因素(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如佛山金融高新区)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万以上)、大城市(100万)、中等城市、小城市、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等级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数量)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城市化的意义:[记忆]eq\o\ac(○,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eq\o\ac(○,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