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编录规程》解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1.gif)
![黄:《编录规程》解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2.gif)
![黄:《编录规程》解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3.gif)
![黄:《编录规程》解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4.gif)
![黄:《编录规程》解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852b2a4e0d9157679bad2cb5924e7ee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荐性行业标准
DZ/T0078-2015
2015年7月1日起实施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解读
主要起草人:黄与能等
起草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局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公告
《重力调查技术规范》等4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于2015年7月1日起实施。
……
DZ/T0078-201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1993)、……。废止。
2015年4月15日前 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本标准起草人:黄与能、白冶、刘玉书、严铁雄、任丰寿、董第光、李云泉、杨励行、李连生、张
萍。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将代替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及中调局2006年《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稿)。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一部分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
规程》编制说明
第一部分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规范地质调查工作,制订了《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编号
DD2006-01),于2006年6月通知局属单位试行。2009年“地调局”下达《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修订与行业标准升级任务:充分搜集地质勘查单位对“规程(试行)”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完善“规程”,并升级为行业标准;要求标准编写格式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1.2主要工作过程1.2009年—2010年,项目组以一线地质工作者为主,开展广泛的调研,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主要有地矿、冶金、有色、煤田、建材、化工等系统的地勘单位;征求意见的工作项目有中调局公益性矿产预、普查项目3个,企业出资的商业性勘查项目2个,中央资源补偿费项目2个,大中型国有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3个,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18个,共计38个项目;深入黑色、有色、化工、贵金属等矿区17个;征求意见的人员有地勘单位总工、地质科长(主任)、项目负责人、地质测量及槽、井、坑、钻探矿工程地质编录人员120余人。收集了大量相关意见或建议。2.2011年,项目组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对确认有修改必要的共性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对有争议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此次编制的《规程》应否替代1994年实施的行标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及规定》,本规程是否需要保留“采样及编录”内容;探矿工程中的浅井施工难度大,现在已很少使用,应否取消浅井编录;地球化学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及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工程测量三部分工作各自有一些特殊要求,且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应否在规程中取消它们。等进行了讨论,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程》的征求意见稿。3.全国性地征求地质勘查专家意见,完成《规程》送审稿2011—2012年,项目组将《规程》的征求意见稿分送辽宁、北京、甘肃、陕西、湖北、福建、贵州、云南、重庆、四川等10个省、市的地矿、冶金、有色、煤田、建材、化工、核工业、武警黄金等8个地勘行业的60余名专家征求意见。其中王保良、严铁雄、黄崇轲、任丰寿、董第光等专家的修改意见分别超过3000字。项目组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对各位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汇总分析,逐条讨论研究,项目组对标准中争议最大的条款反复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决定了舍弃的条款,保留的条款,淡化的条款,强化的条款的处理方案。项目组再次逐条逐句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补充了部分术语,对“规程”进行了全面修订,力求技术要求合理,操作方法可行,原则与一般问题区别对待,传统方法与现代地质技术相结合。经项目组整理,不同单位专家、但反馈意见基本相同的算作1条,共计600余条。项目组认真研究了每1条意见,采纳及部分采纳了260余条,相同或未采纳的340余条,修改后形成了《规程》(送审稿)。此《规程》修订与行业标准升级工作历时近三年半时间,中间经历了艰苦的野外调查、探索和重大思路调整、反复研讨、最终定稿。4.4《规程》(送审稿)通过项目验收2012年9月2,地调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送审稿)进行了评审,按规定程序和要求通过了专家组评审。并利用培训、讨论等形式先后同青海、新疆、河南、江西、贵州、湖南、湖北、辽宁、山东、江苏、四川、等11个省、区的地矿、冶金、有色、煤田、化工、核工业的野外地质工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对《规程》(报批稿)的意见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自此完成了《规程》(送审稿)的全部修订工作。6.5《规程》(送审稿)报技术委员会审查2013年5月,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规程》(送审稿)进行审查,会议认为:本标准文本齐全,结构合理,编制过程规范,技术指标合理,一致同意通过审查,建议根据委员会意见修改后尽快报批。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项目组根据分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继续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针对委员们提出的16条意见,经过了细致、深入的讨论,对标准细节内容把握,经过研究后,最终采纳或部分采纳了其中的12条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规程》(报批稿),提交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最终形成标准报批稿。1.3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共有11名主要起草人。黄与能、刘玉书、杨励行等人在《规程》编制中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编写和修改工作。黄与能负责起草了前言、编录的综合技术要求、探槽、探井、坑道、钻孔等的原始地质编录和规程编制说明,并统编了《规程》;白冶主要负责《规程》的标准化,特别是《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刘玉书负责起草了总则及地质填图,李云泉负责起草了实测地质剖面;杨励行负责起草了探槽地质编录及采样编录;钱光胜负责起草了坑道及钻孔的简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严铁雄、任丰寿、董第光及王保良、黄崇轲等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他们分别提出了超过3000字的修改意见;张萍负责文字、插图及附图、附表的数字化和征求意见的汇总工作。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2.1标准编制原则本《规程》以《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为指导,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规程(试行)》为基础,结合地勘单位的工作现状,充分考虑与我国传统地质勘查工作方法及计算机等现代地质勘查科学技术的有机衔接,遵循突出行业特色、简明通俗易懂、科学统一适用的基本原则编制,旨在通过本标准的发布,统一地质勘查单位的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标准,切实发挥标准在地质勘查单位固体矿产勘查中的主导作用,整体提高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工作水平。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本标准的内容有: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地质编录的综合技术要求;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探槽地质编录;探井地质编录;坑道地质编录;钻孔地质编录;采样地质编录;地球化学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及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工程测量;野外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检查验收等。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地质编录的综合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地质编录用语、代号及编号、地质观察、分层与记录、地质编录图件、野外资料整理要求;矿区实测地质剖面主要包括: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勘查线剖面、实测剖面应提交的资料;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地质填图主要包括:目的任务、技术工作准备、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编制数字化实际材料图、地质填图工作小结的内容、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探槽地质编录主要包括:确定编录壁及绘图方向;基线设置、观察、分层、布样、探槽编录壁及槽底照相、素描图绘制、地质记录、探槽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井探工程地质编录主要包括:浅井地质编录、小圆井地质编录、井探工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取样钻地质编录主要包括:采样钻的布置原则、地质编录及采样、采样钻的定位、采样钻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坑道地质编录主要包括:坑道应及时进行地质编录、确定编录壁及绘图方向、基点及基线、观察、分层及布样、坑道编录壁照相、绘制素描图、穿脉投影与作图、沿脉投影与作图、大拐弯坑道绘图方法、野外编录手图及坑道素描图、坑道编录的文字记录、坑道简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老硐地质编录、坑道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钻孔地质编录主要包括 :准备工作、钻孔施工质量监控、岩矿心整理与照相、地质观察分层布样、地质记录、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编制钻孔综合地质柱状图、编制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柱状图、钻孔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采样及采样编录主要包括:各类工作项目采样的重点、岩矿、标本鉴定采样、化学分析采样、矿石加工技术试验采样、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采样。确定上述标准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固体矿产勘查标准要求;对目前地质勘查行业原始地质编录现状的调研分析结果;地矿部门、行业地勘单位、省级地调院、地调局直属单位的建议和有关专家意见等。3.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效果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探矿工程、采样等的原始地质编录、野外资料整理的工作内容、要求、方法和编录资料的管理等方面的全部要求,覆盖地质勘查单位所有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原始地质编录资料野外验收的依据,也是地质勘查单位野外地质工作的统一行为准则。3.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效果《编录规程》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强化地勘单位工作质量及工作资料成果的标准化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对促进地勘单位工作成果科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标准定位为地勘行业标准。是地勘工作的基本要求,它为各级地勘主管部门提供了制定《编录规程》实施细则的依据,也是检查地勘单位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标准的推广应用,可使地勘工作质量越上一个新的台阶,对整体提升我国地勘工作成果资料水平,确保地质工作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4.与同类标准的对比本标准综合了我国地矿、冶金、有色、煤田、建材、化工、核工业、黄金等地勘系统传统的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的方法、要求,吸取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及部分国外相关地质编录技术方法,是目前国内先进的国土资源行业标准之一。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密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带有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特点的技术方法,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相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4.与同类标准的对比本标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在满足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地质勘查科学技术方法,在保证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不必要的苛刻要求及繁琐的操作方法,尽量减少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劳动强度。本标准较DZ/T0078—93标准的技术要求更为合理,操作方法更简单易行。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1关于是否保留“地球化学测量”部分部分专家认为鉴于已有《地球化学测量普查规范》等相应的规范(定),比较全面的规范了化探(特别是较大比例尺的土壤化探),建议本标准不再要这方面的内容。2012年未编入“地球化学测量”部分,但后来根据中调局北京评审会决定,仍然保留了“地球化学测量”内容。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2关于是否保留“地质勘查工程测量”部分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测量工作专业技术性强,已有详细的专业操作规范,建议本标准不再要这方面的内容。经讨论,2012年未编入“地质勘查工程测量”部分,但后来根据中调局北京评审会决定,仍然保留了“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内容。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3关于是否保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部分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水、工、环地质调查方面已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等标准,建议本标准不再要这方面的内容;部分专家认为矿床勘查中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坑道及钻孔编录是收集有关资料的主要途径,建议取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但分别在坑道编录及钻孔编录中增加简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内容。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3关于是否保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部分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取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部分,但分别在坑道编录及钻孔编录中增加简易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但后来根据中调局北京评审会决定,仍然保留了“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内容。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4关于哪些原始编录图件必须作纸介质手工图问题部分专家认为现在已是计算机时代,所有原始编录图件都可以直接作成数字化图,而不必绘制纸介质手工图;而部分专家则认为探槽、浅井、小圆井、坑道等探矿工程提供了较为宏观且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是矿床地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只有通过在纸介质上的手工地质素描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地质现象,所以这部分原始编录图件必须作纸介质手工图。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4关于哪些原始编录图件必须作纸介质手工图问题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探槽、浅井、小圆井、坑道等四种探矿工程素描图必须绘制纸介质手工素描图,同时也要求将素描图数字化;而实测地质剖面图、实测勘查线剖面图、地质填图的清图及实际材料图、取样钻孔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等不属于素描性质的图件,可以不作纸介质手工图,而直接在计算机上作成数字化图。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5关于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字记录是否必须作纸介质手工记录问题部分专家认为文字记录不管是手工笔记,还是用计算机记录,都不影响编录质量,因此可以不作手工记录,而直接记录成数字化文件。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所有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字记录可以不作手工记录,而直接记录成数字化文件,但是必须保证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数字化记录内容的修改必须采用保留修改原文的批注式修改形式,并且附修改说明及修改人和检查人的签名。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6关于采用的自动化成图软件是否须经勘查项目主管部门标准问题部分专家认为目前部分自动化成图软件未经正式鉴定、正式发布,贸然使用,可能引起质量问题。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所有原始地质编录采用的自动化成图软件必须经勘查项目主管部门标准,否则无效。如果采用处于试用期的自动化成图软件作图,则必须同时绘制纸介质手工素描图。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7关于本标准编写内容上详略程度的把握问题本标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单位及专家提出,规程不同于规范、规定,应该尽量写细,突出其操作性。我们考虑执行本规程的地质勘查单位面大,类型较复杂,对这类分歧意见,本着编录质量第一、统一要求第二的原则处理,对影响编录质量的问题,突出其操作性,尽量规范相关技术要求;对一般工作方法,只讲原则要求,不硬性统一规定。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5.8对某些传统的规定及操作要求的革新问题多数专家认为如探槽、浅井、小圆井、坑道首选素描壁必须为同一壁,或固定北(南)壁,西壁(东)等某些传统的规定及操作要求与工程编录质量无关,应尽量简化要求而无需硬性规定。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不管工程方向如何,素描壁及采样以工程揭露出基岩较完整的一壁为准,同一矿区,方向大致相同的工程可以素描不同方向的壁。因为每个工程都会定位,编录的各基线也有其方位及长度,所以无论编录素描哪一壁,都既不会影响工程编录质量,也不会影响工程在采样平面图及资源储量估算图上位置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
规程》条文解读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探槽、浅井、小圆井、采样钻、坑道、钻孔、采样等的原始地质编录及野外资料检查验收的工作内容、要求、方法。也是原始地质编录资料野外验收的依据。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对有特殊要求的矿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例如煤矿、铀矿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省略)
3.地质编录的
综合技术要求
3.1目的任务
通过对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的野外观察研究和各类地质现象的真实、准确、完整的素描和记录,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3.2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编录:现场编录和整理现场编录:观察、记录、素描、取样;保留:对地质体、地质现象的图件、影像、数据、文字记录。整理:据野外测量结果、标本及样品的鉴定、测试数据,对现场编录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制图、制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3.3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3.3.1
编录应真实、客观、全面3.3.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3.3.3
量具、工具及设备和材料要求记录表格化1.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2.地质观察点记录表3.坑道、钻孔概况表、4.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5.坑探工程地质记录表、6.地表及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5.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6.钻孔地质记录表7.钻孔弯曲投影点计算表8.钻孔回次记录表9.钻孔岩矿心分层签10.钻孔岩矿心样品签11.钻孔化分样采样及送样记录表12.钻孔质量验收报告13.标本登记表14.地表及坑探工程样品签、标本签15.小体重测定记录表16.大体重测定记录表17.音像记录表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1、矿区名称:
2、点号:
3、位置:
4、观察点性质:
5、路线地质:
6、地质描述:
7、接触关系及产状:
8、矿化现象:
9、标本及拍照登记:
10、地貌及水文地质:
素描图、照片:记录人:日期:年月日
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项目(矿区)名称:务本营盘山钒钛磁铁矿区普查工程编号:ZK312层号起止分层采取率%分层进尺
换层孔深
轴夹角
层厚地质描述备注
回次号岩芯长回次号岩芯长钻孔回次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编号回次编号下界记录孔深岩心孔深校正量下界校正孔深备注块数长度上次残留处理后岩心长回次采取率(%)3.3.3量具、工具及设备和材料要求记录可使用防水签字笔如果采用铅笔记录,则数据着墨;3.3.4
采用自动记录、绘图软件进行编录的,应满足如下条件:a)软件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相应的权威机构)正式发布;b)软件获得勘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
3.3.5自动记录软件的“版本控制”采用自动记录、绘图软件编录,应有“版本控制”,即所用软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所用软件必须是权威机构正式发布的,二是所用软件必须获得勘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的。否则无效。3.3.7原始地质编录资料修改编录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论证、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地质体代号及编号、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等进行修改。但无论是手工资料,还是计算机资料,这些改动均不得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而应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并注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3.4.3工程编号普查—勘探阶段的探矿工程编号探矿工程的编号均以矿区为单元统一顺序编号,由工程代号、勘查线号及勘查线上(包括勘查线附近)该类工程顺序号顺次组合而成。如某矿区2号勘查线上的第一个探槽编号为TC201,18号勘查线上的第一个钻孔编号为ZK1801。对远离勘查线的采场(坑)、老硐及其它零星探矿工程可按全矿区顺序编号。编号切忌复杂化,例如,有个矿区钻孔编号:“ZK112线以东156m”,令人啼笑皆非。3.5地质观察、分层与布样分层单元的确定:分层单元视地质(矿)体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应小于或等于矿区填图单元。矿体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以设计或该矿种勘查规范推荐的工业指标为准,凡图面上>1mm的矿(化)体层、矿石类型和工业品级都应分层,图面上<1mm的矿体也应放大表示;不同岩石类型及地质(构造)的分层可以较矿(化)体层适当放宽。3.5原始地质编录图件分类a.原始图件性质分两类:工程素描图及非工程素描图;b.编图过程分两类:手图及清图;c.绘图要素分两类:现场可以确定的绘图要素及现场暂不能确定的编录绘图要素a1.工程素描图素描图的范围:探槽、探井、坑道等工程必须现场绘制纸质工程素描手图;绘图要素的处理:现场可以确定的绘图要素必须在现场完成;现场暂不能确定的编录绘图要素,留待收到鉴定分析成果及工程定测成果后再完成编绘工作;素描手图的载体:素描手图必须绘于方格厘米纸上;素描投影:时应参照工程实际勾绘地质体形态。a2.非工程素描图非素描图类的范围:实测地质剖面图、勘查线剖面图、地质图及实际材料图、取样钻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等;非素描图绘图要素的处理:主要根据编录资料、测试成果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非素描图图件的载体:手图可以按有关要求直接在计算机中绘制数字化图。也可以在现场使用方格厘米纸绘制简单的手图;非素描图绘图要求:对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拍照或进行放大素描。3.7现场可以确定的绘图要素
现场可以确定,并且必须在现场完成的绘图要素包括:图名、比例尺、基点位置及编号、基线方位及坡度角、剖面及平面轮廓图、水平及垂直标尺、浮土与基岩界线、地质产状、标本及样品的位置、编号,及剖面图中的居民、水系、地形制高点、重要地物及探矿工程位置等。3.8现场暂不能确定的绘图要素暂不能确定的要素包括:分层界线、矿体及编号、岩性代号及花纹、构造形迹及编号、有意义的地质素描、图例、分析结果表、工程定测坐标等。
操作:先铅笔绘制(且暂不绘岩性花纹)手图,暂不着墨;待收到鉴定分析成果及工程定测成果后再完成编绘工作。
3.9记录编录中可以使用防水签字笔作文字、数据的记录。
如果使用铅笔(2H)记录,则数字要求全部上墨。4.实测地质剖面4.1目的任务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组成、结构、基本层序,研究各生物地层单位的代表性化石、组合特征及标志层,研究特殊成分的岩石单位及含矿层,确定地球化学异常层,与年代地层(或地质年代)单位的对比,研究各类地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填图单元,确定填图标志,统一岩石命名,为野外调查填图创造必要条件。实测地质剖面一定要在现场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的组成、结构、类型、厚度、数量、相互关系、特殊夹层、重要间断及它们的纵向变化特点,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为面上的路线调查打好基础。4.2技术准备4.2.1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收集、研究、分析区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矿产资料;褶皱、断裂资料;地形资料;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各专业、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4.2技术准备4.2.3野外踏勘沿初步确定的剖面位置,踏勘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及填图标志层;侵入岩种类、分布、岩性、岩相,接触关系;确定填图单元;标志层划分及位置;矿化特征及位置;化石层位,重要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工程揭露地段;地形情况及基岩出露情况;岩石风化、植被、掩盖程度及施工条件等。4.2.3野外踏勘1.标注界线标本等位置2.踏勘时,应将发现的矿体的顶、底界线、工程揭露位置、重要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确定的剖面位置及起、止点等标注在实地,并用手持GPS定位、记录、展绘到手图上。3.系统采集标本,踏勘时,尽量采集系统的岩矿石标本及拣块分析样。4.2.4剖面设计实测剖面设计可单独编写,也可在项目工作设计中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剖面线位置、总体方向、工作量、完成期限、比例尺及精度,地表揭露和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原则、规格、数量等。实测剖面比例尺应根据剖面的研究目的、精度要求、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而定。如地层剖面,其比例尺常根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而定(表2)。4.2.4剖面设计对一些面积大但矿体厚度小的沉积矿产,当矿区地质图比例尺较小时(如1:10000和1:25000),应考虑增大矿床地质图的比例尺,其勘查线剖面图的比例尺亦应随之增大。实测剖面的分层精度可根据剖面的比例尺大小确定。凡图面上出露宽度达1mm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矿化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等,如图上宽度达不到1mm,也应将其放大到1mm表示。
矿区实测剖面比例尺可参考填图比例尺确定。一般放大2~5倍(具体根据剖面的研究目的、精度要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定);勘查线剖面为填图比例尺的1~2倍。4.2实测剖面比例尺填图比例尺实测剖面比例尺勘查线剖面比例尺1∶100001∶2000~50001∶5000~100001∶50001∶1000~20001∶2000~50001∶20001∶500~10001∶1000~20001∶10001∶200~5001∶500~1000
4.3作图步骤—推荐平面优先法作图平面优先法作图简便,误差小。其作图步骤如下:4.3.1确定绘图方向: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北端置于图纸的左边,图面的水平方向为剖面的总体方向。4.3.2绘制基线平面图:如下图中①,作图员根据基线的斜长和坡度,计算出基线的平距,并根据各基线的方向及平距,以剖面总方向为基准,按比例尺逐一绘出各导线的平面图。
4.3作图步骤—推荐平面优先法作图4.3.3绘制路线平面地质图:在基线平面图上,将基线通过及附近的分层地质界线、产状、样品、标本位置及其它编录要素展绘到基线平面图上即成实测的路线平面地质图(如下图②)。
4.3作图步骤—推荐平面优先法作图4.3.4绘制剖面地形线:将平面图中的导线点垂向上延与对应的导线坡度线的交点即为剖面上的导线点位置,再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勾绘出每两个导线点之间的地形线,并标注导线方向(如下图③)。。4.3.4绘制地质剖面图将路线地质图中需要在剖面图中表示的各地质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图上,并根据各导线方向与剖面总方向的夹角计算出地质界线的视倾角后绘出地质界线在剖面中的位置。其它要素如居民点、水系、地形制高点、重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视情况进行投绘,即成地质剖面图。4.4编制综合地质柱状图对测制的若干剖面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综合地质柱状图。主要内容应反映区域内地质发展历史、地质条件和地层特征等,一般表示的内容:地层单位及其名称在地层表中的位置和符号、最大与最小厚度、地层单位的相互关系、地层单位中所含最重要生物化石名称、岩性成分、标出标志层、矿层以及有利成矿的岩层等;岩浆岩、火山岩及其与沉积岩层的相互关系等。4.5实测剖面小结a)前言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剖面施测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情况等。b)地质成果主要总结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地质背景:综述测区与成矿作用有关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地层:由老至新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岩浆岩:岩体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情况;构造: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矿产: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标志层特点及填图单元初步划分意见;新发现、新进展及新认识。c)存在问题及建议编写剖面小结时,不同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剖面小结的内容作适当调整。
4.6实测勘查线剖面1.勘查线剖面用仪器法测制剖面地表的槽、井、坑、钻等探矿工程的位置和各种主要地质界线(如矿体顶底板界线、重要断层线等)应用仪器定位。勘查线的端点要埋设水泥桩,水泥桩要编号并测量位置坐标。2.勘查线剖面的内容以矿区的填图单元反映各地质界线,要反映探矿工程的种类、数量、位置及相关关系,样品分布与品位,从而反映勘查工程对矿体的控制程度、矿体形态、产状、变化特征及其它地质要素,矿体圈定的合理性及各类资源储量分布的合理性。
5.地质填图5.1目的任务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矿(化)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以及构造的研究,达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区(或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为探矿工程布置及矿床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填图比例尺以1:10000~1:1000为主。
5.2不同比例尺填图的布置依据
比例尺工作依据1:1万~5千1.在1:200000~1:50000地质、物化探、遥感工作基础上,通过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的找矿靶区。2.在已知矿床的外围,根据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预测的有利成矿地段。1:2千~1:1千1.在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或经普查转入的详查区。2.在已有的详查、勘探区外围,根据成矿规律研究或勘查证实,可进行详查、勘探的地段。3.在预查、普查的基础上,以已知矿体或矿化带为中心,圈定的成矿地段。
2)矿区地质填图:在矿床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地、物、化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填图比例尺较小。
5.4.4地质观察点密度、观察线间距
及地质体的表示程度填(编)图比例尺1:1万1:5千1:2千1:1千1:万草图1:2千草图必须表示的地质体规模要求矿体宽度>5m>2.5m>1m>0.5m>5m>1m蚀变体宽度>10m>5m>2m>1m>10m>2m一般岩石宽度>20m>10m>4m>2m>40m>4m构造形迹长度>100m>50m>20m>10m>200m>40m5.4.4地质观察点密度、观察线间距及地质体的表示程度地质观察路线间距简单区200~300m100~150m40~60m20~30m200~300m40~60m复杂区100~200m50~100m20~40m1~20m100~200m20~40m与基岩出露关系基岩出露区应采用较密的观察线距,掩盖应则可采用较稀线距。与矿体控制程度关系按矿床资源量类别的控制网度,合理选择观察线距,一般可比相应资源量类别的控制网度密1~2倍。地质点距点距一般应≤线距,但不应机械地等距离布置,以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凡是重要的地质界线,均应有较密的观察点控制。如果自然露头不好,应适当使用地表工程揭露。5.5.3.1地质点密度
重要地质界线上的地质点密度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应主要根据不同矿种的勘查类型及勘查阶段确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线的有效控制,如铜矿各勘查类型不同勘查阶段重要地质界线上的正测地质点间距参考表
铜矿床各勘查类型不同勘查阶段的正测地质点间距参考表勘查类型详查阶段普查阶段预查阶段勘查线距地表工程线距重要界线上地质点距勘查线距地表工程线距重要界线上地质点距重要界线上地质点距Ⅰ200~240100~12050~60400~480200~240100~120200~240Ⅱ120~16060~12030~60240~32060~12060~120120~240Ⅲ80~10040~5020~25160~20040~5040~5080~1005.5.3.2地质点数量a)根据填图比例尺及构造复杂程度确定界线点与加密点数:界线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一般应达到地质点总数的70%以上。b)简测及草测的地质点密度: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约为正测的70草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约为正测的50。填图比例尺地质点密度(点/km2)构造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杂1∶100004060801∶5000801201501∶20001602403001∶10003204806005.6.3地质点的布置原则及要求地质点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元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相或岩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地点;岩浆岩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界线;矿体、矿化现象、蚀变带;褶曲枢纽、断层破碎带;节理、片理、劈理的测量或统计地点;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坑探工程、取样点;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察部位(如水文点、地貌点)等位置上。5.6.4地质草图一般仅在预查阶段使用。其地形底图,可使用比例尺小于填图比例尺1~2倍的地形图放大,在计算机上数字化后,制作。或者用半仪器法测制同比例尺地形草图。地质草测的观测点密度,除矿区主要部份外,可比照同比例尺正测地形图减少1/2。但是,不能在仅有地质草图的矿区估算推断的(333)及其以上级别的矿产资源量。5.6.5地质简图填制地质简图时,如无正测地形图,可用比例尺小于填图比例尺一倍的正测地形图放大,在计算机上数字化后制作。但简测地形底图要用三角点、图根点控制,或者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建立独立的坐标系统。地质简测的观测点密度在矿体露头或与矿体评价有密切关系的部位,与正测图件相同,其他部分可适当放稀。矿体界线,重要的地质体界线,所有山地工程应全部使用测量仪器定位。其他地质点可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
5.1矿产勘查地质填图,大致可以分为
矿床地质填图及矿区地质填图两类。
1)矿床地质填图:在主要矿体及近矿围岩分布地段和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填制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图。
填图比例尺一般1:500—2000。填图精度:精测、简测、草测。
勘查阶段要求:勘探—地形地质精测图;详查—地形地质精测—简测图;普查—地形(平面)地质简测图;预查——平面地质简图或平面地质草图。5.7.1矿床地质填图要求
正测图:以精度符合同比例尺测量规范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对矿体分布地段的重要界线用较密的观测点配合必要的地表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地质点、勘查线剖面均须用全仪器法展绘到图上,对于薄矿体、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放大表示。对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的矿床,要分别编制地形地质图和基岩地质图。5.7.1矿床地质填图要求简测图:一般以同比例尺正规地形图或放大的地形图(精度为精测、简测)作底图。对遇浮土覆盖的蚀变矿化体或重要地质界线,则配合适量槽探、井探或采样钻工程稀疏揭露控制,地质点及勘查工程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位。5.7.1矿床地质填图要求草测图:对有找矿希望的地区,选择几条路线进行地质踏勘,地形底图最好使用同比例尺地形图(精度为简测、草测),地质点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点。5.7.1矿床地质填图要求填图方法以追索法为主,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矿床大比例尺填图以追索法为主。5.7.2矿区地质填图要求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填制较小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1:5千、1:1万及1:2.5万。方法以穿越法为主: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5.8地质点定位测量坐标:所有界线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加密点及岩性控制点视情况用手持GPS或半仪器法定位后,将点位及点号标注在现场及手图上。精确定位: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界线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工程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5.9地质点的观察和记录要求地质点记录内容矿区名称、点号(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另一组用双号D2、D4……,以免重号。位置:GPS的定位坐标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等。点性:点性指界线、构造、矿化、岩性点等;露头性质(人工、天然,基岩出露和掩盖情况)。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路线地质现。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应注意: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5.9地质点的观察和记录要求地质点记录内容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地质描述内容: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实地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地质点的记录按附录B中B.2“地质观察点记录表”的格式要求进行。5.10编制实际材料图直接在计算机中编制数字化图。方法一:将手图中地质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等的位置、编号、代号等扫描进计算机后数字化,再根据鉴定测试成果及综合研究结果在计算机中补充,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比例尺、责任签等,形成数字化实际材料图(样式见附录图A)。5.10编制实际材料图方法二: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逐一手工输入计算机的与手图同版的电子(数字化)底图中,再根据鉴定测试成果及综合研究结果在计算机中补充完成。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
6.探槽地质编录6.1编录壁选择:不作统一规定,以出露基岩较高(或预计较高)一壁为主。
6.2基线设置:注意,基线主要用于绘制探槽素描图时测量、投影地质要拐弯处应设基点,基线应固定在基线桩的底部,6.3基点基线记录于“探矿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
6.4“刻槽样”布置,在保证样品代表性及规格的前提下,一般在槽底靠编录壁一侧,或在编录壁下方靠槽底位置布置。刻槽样必须穿越矿(化)层及其直接顶、底板各1~2一件样长,并首尾相接连续控制,确保样品对矿层控制既不间断也不重复。6.4.2.3投绘地质要素点
测手逐一将槽壁、槽底上各地质要素点垂直投影到基线上,并报告各要素点在基线上的位置(读数)及垂距(基线上x米,或基线下x米),作图员据其基线读数、垂距投绘各地质要素点,如图所示。6.4.2.3投绘地质要素点
测手逐一将槽壁、槽底上各地质要素点垂直投影到基线上,并报告各要素点在基线上的位置(读数)及垂距(基线上x米,或基线下x米),作图员据其基线读数、垂距投绘各地质要素点,如图6所示。6.4.3大拐弯探槽绘图方法6.4.3.1基本要求探槽方向变化较大时,将会影响到拐弯处槽底中地质界线发生错位等变化,一般确定方向变化在15°以上时,绘制的素描图需进行处理,在绘图时,遵循以下原则。a)无论前进方向是变大或是变小,素描槽壁及布置在槽壁上的基线和各种地质界线在拐弯处仍然是连续的,即在槽壁素描图上均连续绘制不断开。b)槽底中位于素描壁下方的底壁共用边,包括共用边附近的刻槽样,在拐弯处也是连续的,即在槽底素描图上均连续绘制不断开。c)槽底中除底壁共用边外,其它地质界线在拐弯处是不连续的,即在槽底素描图中断开。6.4.3大拐弯探槽绘图方法b)探槽拐弯方位角变小并超过15°时(图8a)用裂开裁剪法绘槽底图。这时,基线、基线所在的编录壁、槽底与编录壁的底壁共用边仍然连续绘制;拐弯处自底壁共用边为起点,向对侧裂开并在槽底裁剪掉一块扇形区后进行拼接,裁剪区的角度等于基线方位差。裁剪区的槽底上如果有地质界线,则应断开绘制(地质界线的走向应按基线方位差增大)。裁剪区可以自拐弯处前后段各裁剪1/2基线方位差(图8b)。也可以全部在拐弯的后一段槽底裁剪(视前一基线的槽底素描图已经完成,不受后一基线方向变化的影响,图8c)。裁剪后拼接成槽底素描图。拼接线附近如有地质界,应断开绘制(图8d)。6.5.2探槽地质记录时,分层界线一律以其在壁底共用边的位置对应水平标尺上的读数为准进行记录,这样,既符合编录文、图一致的原则,又便于编录资料在编制采样平面图及资源量估算(地质)图时利用。分层号水平位置岩矿层代号层位分层地质描述标本样品产状、位置及名称起止1015正长辉石混染岩:主要由灰白色正长石、黑色辉石、灰绿色角闪石、白色斜长石(各占20%左右)组成。具中粒结构,后期正长岩脉穿插辉长岩形成混染构造。H1、H221519灰色中细粒正长辉石混染岩型星散侵染状磁铁矿石。主要由白色斜长石、黑色辉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35、30、20)组成。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H331926灰黑色细粒橄辉岩型稀疏侵染状磁铁矿石。主要由白色斜长石、黑色辉石、暗绿色橄榄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25、30、10、25)组成。暗色矿物具定向排列,流纹状构造清晰,局部具1-2厘米宽的暗色条带。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H3-H542639灰色不等粒辉石岩型星侵状磁铁矿石。主要由黑色辉石、白色斜长石、暗绿色橄榄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40、15、10、22)组成。白色矿物具定向排列,流纹状构造清晰,局部具2-4厘米宽的白色条带。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H6-H1153961灰色不等粒含铁辉石岩。主要由黑色辉石、白色斜长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60、20、15)组成。见正长岩细脉不规则穿插。H12-H2166184灰黑色中细粒橄辉岩型稀-中等侵染状磁铁矿石。主要由白色斜长石、黑色辉石、暗绿色橄榄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20、30、10、30)组成。1-3厘米宽的条带状构造普遍。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H22-H3178493灰色中细粒含橄辉石岩型星侵矿石。主要由黑色辉石、白色斜长石、暗绿色橄榄石及磁铁矿组成。H32-H366.5记录分层序号水平位置岩矿层代号层位地质描述样品位置产状起止10.006.00Ls--灰岩:---H126.0012.00Pb1--一品级铅锌矿---2-4:68∠55312.0020.00Ls--灰岩---5-8420.0026.00Pb1--一品级铅锌矿---9-11526.0034.00Ls--灰岩---12-15634.0040.00Pb2--二品级铅锌矿---16-18740.0044.00Ls--不纯灰岩---19矿区名称:xx铅锌矿区工程编号:TC05探槽第1页/总页TC02采样平面图上探槽展绘素示意图7探井地质编录7.1采样钻地质编录7.1.1采样钻的布置原则采样钻一般在不宜施工探槽及浅井处沿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控矿采样钻的间距应大致与地表采样长度相同,以便见矿采样钻成果参加资源量估算。施工深度一般以控制1-数件基岩样品为宜(不超过20米),因此每一个矿体在应进行地表揭露的位置可能会布置多个采样钻孔,构成一组采样钻。7.1采样钻地质编录
8坑道地质编录8坑道地质编录按坑道与矿体关系,分为穿脉坑道(简称穿脉)及沿脉坑道(简称沿脉)。穿脉横向揭穿矿体,沿脉顺矿体走向,其中在矿体内部的称脉内沿脉,在矿体顶、底板围岩中的称脉外沿脉。8.1确定首选壁及绘图方向坑道都是从坑口起“0”开始编录,一般用压平展开法绘制两壁一顶。为了与采样平面图及地质图等对应,素描时,一般图的左侧方位角为
180°~360°,右侧为
0°~180°。选择矿体出露比较完整,壁面相对平整的一壁作为首选壁,进行重点编录、布置刻槽样品。8坑道地质编录8.2基点基线设置坑道基点要求沿坑道顶板中心线布设。有测量中线桩的基点布设及定位:收集坑道施测中线桩的编号及每两点间的方向和平距(有水准的还有高程数据),以便修正地质编录中的有关数据完全与测量数据吻合,避免产生系统误差。基点应尽量利用中线桩,且编号应一致。坑口的基点,是坑道的起点和坐标点。坑内基点定位,在预查及普查阶段可由编录人员半仪器法测定方向、平距;详查以上勘查阶段,要求仪器测定;坑口基点测量应提供Z、Y、Z坐标数据。8坑道地质编录坑道左壁及顶投影(俯视)示意图点位基线读数(m)垂高(m)要素点①2.81.8铜矿顶板左壁底②4.70铜矿顶板左壁顶③4.40铜矿顶板坑中心④4.00铜矿顶板右壁顶⑤4.81.8铜矿底板左壁底⑥6.50铜矿底板左壁顶⑦6.30铜矿底板坑中心⑧5.90铜矿底板右壁顶坑道测量要素点读数表8坑道地质编录------8.4.2.2地质要素及地质体的投绘作图员投绘素描成图:1)铜矿顶板左壁底的投绘:在框图中基线上找出2.8m位置,垂直投影到左壁顶,在自左壁顶垂直下投至左壁底,即得到①点(铜矿顶板左壁底)。2)铜矿顶板左壁顶的投绘:在基线上找到4.7m位置,垂直投影到左壁顶,即得到点(铜矿顶板左壁顶)。3)铜矿顶板坑中心位置:在基线上找到4.4m位置,即为③点(铜矿顶板坑中心位置)4)铜矿顶板右壁顶的投绘:在基线上找到4.0m位置,垂直投影到右壁顶,即得到④点(铜矿顶板右壁顶)。至此,铜矿顶板各要素点的投绘工作已完成,作图员依次连接①、②、③、④点,并素描出铜矿顶板在坑道左壁及坑顶的界线。测手及作图员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继续完成铜矿底板在坑道左壁及坑顶的界线的投绘素描及刻槽样H1、H2、H3、H4的投绘。8坑道地质编录------8.4.3.1掌子面素描图c)作图员投绘素描成图首先按设计的坑道断面规格,绘出等腰梯形的掌子面理想轮廓图,如图20中坑顶、坑底、左壁、右壁组成的实线轮廓图;铜矿顶板投绘:在基线上找出0.1m位置,往左取水平距离0.5m处,即得到①点(铜矿顶板上界实际位置);然后在基线上找出0.9m位置,往右取水平距离0.8m处,即得到②点(铜矿顶板下界实际位置)。铜矿底板投绘::在基线上找出0.4m位置,往左取水平距离0.8m处,即得到③点(铜矿底板上界实际位置);然后在基线上找出出1.5m位置,往右取水平距离0.9m处,即得到④点(铜矿底板下界实际位置)。至此,铜矿顶、底板各要素点的投绘工作已完成,作图员依次将将①点延长至框图坑顶上,将②延长至框图右壁,将③点收缩至框图左壁,分别连接①、②和③、④点,并素描出铜矿顶板及底板在掌子面上的界线。测手及作图员按上述操作方法,继续完成铜矿刻槽样H1、H2、H3的投绘(见图21)。沿脉掌子面素描示意图8.4.4大拐弯坑道绘图方法坑道方向变化或坡度改变在15°以上时,应分段编录。编录时在顶板上留出叉口,弯壁上留出空白,叉口的夹角即方向改变的角度差值。坑道方向改变后,岩矿层在坑道壁上的倾角线、顶板上的走向线投影时,方向和角度有所变化,出现岩石花纹不连续,用直线在转向处分开。坑道施工坡度改变时,也要分段编录,如平坑改为斜坑或斜坑改为平坑,编录只需在变化的位置注明坡度角即可。
8.4.4大拐弯坑道绘图方法8.4.4.2坑道方向变化达15°,坑顶及弯壁裂开坑顶自主壁顶端向弯壁呈扇形裂开,裂开角度等于坑道拐弯方位差,并连带弯壁平行裂开相同的宽度。如果裂开区的两侧有界线应错开。8坑道地质编录
8.4.4.3坑道方向变小,达15°,坑顶及弯壁裂开8.6坑道的绘制长度及分层界线和样品等位置的记录8.6.2.1穿脉坑道分层界线及样品的记录格式
记录时分层界线一律以其在主壁壁底的位置对应于水平标尺上的读数为准。如下,某铌钽矿区Cm501坑道素描图中有13个分层,分别为:0~6.3m辉长岩;6.3~8.8m正长伟晶岩脉;
8.8~15m辉长岩;15~17m一级铌钽矿;17~21m二级铌钽矿;21~27.2m一级铌钽矿;27.2~29.1m二级铌钽矿;29.1~31.4m一级铌钽矿;31.4~33.3m二级铌钽矿;33.3~35.3一级伟晶正长岩;35.3~38.6m二级铌钽矿;38.6~40.1m混染岩。
8.6.3.2沿脉坑道分层界线及样品的记录格式
由于沿脉中矿体与工程走向大致相同,矿体倾角较陡时,往往沿坑道顶出露,倾角较缓时,往往沿一侧或二侧坑壁出露,所以在编录时,应重点记录矿体及重要地质体在坑壁底及坑壁顶的出露位置。在记录时分别以各自的出露位置对应于水平标尺读数。
如图中,东壁顶0~2.45m、西壁顶0~2.8m为浮土;流状辉长岩在东
壁底有三处出露:东壁底0~8.4m、9.4~13.5m、15~17.5m,在东壁顶有一处出露及东壁顶8.75~15m;正长伟晶岩在东壁底有三处出露:东壁底8.4~9.4m、13.4~15m、17.5~18.8m,在东壁顶有两处出露:2.45~8.75m、15.~17.5m;辉石岩在东壁底及顶各有一处出露。在记录时分别以各自的出露位置对应于水平标尺读数。
坑道编录的记录1、基线主要用于绘制坑道素描图时测量、投影地质要素时用,基点基线记录于“探矿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基线不作分层、采样等记录位置用。2、分层界线及样品位置记录它们在坑底、坑顶的水平标尺读数(从0m开始至终点连续记录)(不记录各自在基线上的读数);
9钻孔地质编录记录格式:地质分层与回次数据分开记录主要因为地质记录内容十分重要,且多次使用,是编制钻孔柱状图及资源储量估算图件的依据,为了保持分层记录的完整性及资料利用和保管的方便,地质分层适宜记录在“钻孔地质记录表”中,单独成册;而钻孔回次数量大,占据记录表格多,基本上仅使用一次,适宜记录在“钻孔回次记录表”中,单独成册。回次记录表记录:李某某
日期:2011/4/1—7/12检查:张某某
日期:2011/4/5—7/20第1页/总12页回次号下界记录孔深岩心孔深校正量下界校正孔深备注块数长度上次残留处理后岩心长回次采取率(%)14.1153.2880长度单位:m(下同)28.2163.4378311.8243.503.797415.7254.100.23.9100519.5263.4290623.1243.3192726.7233.2089830.1263.1693933.9273.46911037.5283.601001141.0252.80801244.8142.96781348.3253.40971450.0051.6810051.0051.081554.0063.609041153.0343.9010042156.8333.8010043160.7463.9110044164.5473.8010045168.1483.6010046171.8453.7010047175.1443.3010048178.7453.6010049182.5453.8010050186.3463.8010051190.1253.8010052194.0653.9010053197.9333.8910054200.0052.07100200.00200.8055203.8343.7297地质记录表记录:李某某
日期:2011/4/1—7/12检查:张某某
日期:2011/4/5—7/20第1
页/总12页层号起止分层采取率(%)分层进尺换层孔深轴夹角分层真厚度地质描述标本样品回次岩心长回次岩心长111.801150.8283350.38350.38286.66正长辉石混染岩:主要由灰白色正长石、黑色辉石、灰绿色角闪石、白色斜长石(各占20%左右)组成。具中粒结构,后期正长岩脉穿插辉长岩形成混染构造。b1H1、H221151.201162.301003.15353.53602.58灰色中细粒正长辉石混染岩型星散侵染状磁铁矿石。主要由白色斜长石、黑色辉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35、30、20)组成。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H331160.501172.40903.13356.66582.47灰黑色细粒橄辉岩型稀疏侵染状磁铁矿石。主要由白色斜长石、黑色辉石、暗绿色橄榄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25、30、10、25)组成。暗色矿物具定向排列,流纹状构造清晰,局部具1-2厘米宽的暗色条带。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T1H441171.201192.60906.43363.095.07灰色不等粒辉石岩型星侵状磁铁矿石。主要由黑色辉石、白色斜长石、暗绿色橄榄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40、15、10、22)组成。白色矿物具定向排列,流纹状构造清晰,局部具2-4厘米宽的白色条带。与下覆岩层呈渐变过渡关系。H551191.101281.808024.80387.8919.55灰色不等粒含铁辉石岩。主要由黑色辉石、白色斜长石及磁铁矿(各占百分之60、20、15)组成。见正长岩细脉不规则穿插。H6-1061281.401332.20901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饲养员自我提升与学习策略考核试卷
- 安全网络数据安全事件管理软件考核试卷
- 不给转租合同范本
- 买房中介服务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数据质量监控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地方特色糟卤鸭翅罐头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古风日用品包装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摄影器材电源箱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工程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压路机振动系统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4新沪教版英语(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单词默写单
- 电力两票培训
- TCCEAS001-2022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计价规范
- 2024.8.1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值得借鉴)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制度及办法(4篇)
- 电影《白日梦想家》课件
- 妇产科产后虚脱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 DB11∕T 446-2015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 运输车辆挂靠协议书(15篇)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