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_第1页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_第2页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_第3页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_第4页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在重力作用下,携带着大量碎石的冰川从山顶缓慢向下滑移,途中毫不留情地侵蚀着地表,并带走更多的碎石。冰川是自然界的一股巨大刻蚀力量,是大自然开谷移山的一种壮观景象。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南极冰川陆地上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雪线以上:积累量大于消融量;雪线以下:积累量小于消融量;

雪线高度H的影响因素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地带是南北纬20°~30°的干燥区;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比背阳坡H大。一、冰川的形成成冰作用(成冰过程):

雪花、粒雪、粒状冰、冰川冰

冰川的物质平衡: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积累区(粒雪盆),在雪线以下的部分称为消融区(冰舌)。累积量与消融量之间的平衡控制冰川的前进和退缩。

冰川的运动: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是:重力和压力

冰体在压力下呈塑性;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由高处往低处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二、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速度缓慢而且不平衡

高山冰川流速:几米~几百米/年

南极冰川:约数十米/年

观测冰川移运速度的方法:在冰川上打桩,对桩位进行观察(固定桩位测量);冰川的运动方式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冰裂缝。冰裂隙产生的原因~不平衡流动。第二节冰川的类型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最厚4200m。

格陵墓兰岛冰盖南极中山站南极冰盖边缘南极海中的冰山2.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

(1)冰斗冰川、悬冰川

(2)山谷冰川(单、复式)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

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这部分冰川称为山岳冰川。

根据海温和山地冰川的观测分析,估计由于近百年海温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量约为2~6厘米。其中格陵兰冰盖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2.5厘米。

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由于温室效应加剧,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雪线上升最快时达100米。

测算结果显示,新疆50%的冰川退缩和变薄,雪线上升、冰川后退的平均速度为每年10-20米。

第三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冰斗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角峰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塔形的山峰。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冰川或山谷冰川的后壁或侧壁发生节节后退,使两相邻冰斗或山谷之间的山脊变得越来越窄,形成两侧陡陵、顶部尖锐的山脊,又称鳍脊。

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鳍脊冰斗冰川谷角峰冰斗

、角峰、刃脊及其发育过程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串珠湖

冰川地貌小结山岳冰川的剥蚀地貌冰斗角峰U谷(冰川谷)鳍脊第四节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可将冰川内部及冰川前缘的碎屑物搬运到它处。搬运特点:搬运力巨大;机械搬运;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无分选;无磨圆。搬运的方式:载运和推运冰川的载运冰川的推运冰川搬运的物质通常称为冰碛。

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

搬运能力很大。可将体积几百立方米,重几十吨到几万吨的石块搬走。一般将冰川搬运的、直径大于1m的岩块称为漂砾。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渍物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由冰川形成的沉积物统称为冰碛物。当气候条件稳定时,冰川将冰运物源源不断输送到冰前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为终碛堤或终碛垅。当气候转暖,冰运物随着冰前的后退广泛堆积在冰床上,这部分冰碛称为底碛。山谷冰川的两侧在冰川退缩时,可堆积成侧碛堤。①山岳冰川碎屑成分与冰川发育区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②由于冰川为固体,无分选作用,故冰碛物分选性极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一起,形成“泥包砾”的现象。③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磨擦、碰撞,故冰碛物磨圆度极差。④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层理。⑤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形擦痕,还可出现凹坑和裂隙。具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条痕石。⑥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冰碛物的特征冰碛物冰碛物冰擦痕

山岳冰川不断将其所携带的物质搬运到冰川末端,在那里由于冰川冰消融而堆积下来形成终碛。终碛常呈弧形的垅岗状地形,称为终碛垅。山岳冰川两侧冰运物最多,在冰川后退过程中,两侧大量冰运物不断地堆积在冰蚀谷的两测,形成侧碛。在复式冰川中,两冰川汇合处,冰床两侧边缘搬运的物质被归并在冰川的中部,冰川后退消融时则堆积下来形成中碛。三、冰渍地貌在气候稳定的时候,大陆冰川也能在冰川的边缘地带形成终碛物。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的底碛,在底碛常呈平滑的圆状隆起,我们称为鼓丘。鼓丘通常成群出现,外表卵形,主要由冰碛所组成。鼓丘第五节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冰水:冰川分布区冰雪融化水

冰水沉积物:冰水搬运和堆积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冰碛物)

冰水地貌及沉积物:

1.冰水扇:终碛堤外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积体

特点:与冲积扇相似

2.冰水湖与纹泥:冰川前缘洼地、湖泊及其中的细粒纹层状沉积

特点:深浅相间,粗细相间

成因:夏季、冬季交替,可记载沉积物的形成年龄

3.蛇形丘:冰川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的流水沉积体

特点:狭长曲折的高地,由砾石、粗砂构成,有一定分选性和交错层理

大陆冰川堆积地貌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间冰期:气候温暖、冰川退缩的地史时期

地史上几次大的冰期: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

第四纪冰期划分(相对年代):

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亚冰期

、北美亚冰期、

中国亚冰期

第六节冰期及其原因冰期发生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