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壅蔽(yōnɡ)盘庚(gēng)囷囷焉(qūn) 妃嫔媵嫱(téng)B.黜恶(chù) 壬人(rén)暴霜露(pù) 鼎铛玉石(dàng)C.浚源(jùn) 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革灭殆尽(dài)D.谬赏(miù) 逦迤(yǐ)蜀山兀(wū) 胜负之数(sh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B.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缘故,原因C.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危险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3分)()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骊山北构而西折⑧弘兹九德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4.按文言句式归类,下列划分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②戍卒叫,函谷举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暴霜露,斩荆棘⑦洎牧以谗诛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⑩至于怨诽之多A.①/②③⑤/④⑧/⑥⑨/⑦/⑩B.①/②⑤⑦/③⑩/④⑧/⑥⑨C.①/②⑤⑦/③⑩/④⑧/⑥/⑨D.①/②⑦⑩/③⑤/④/⑥/⑧/⑨5.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载舟覆舟,所宜深慎B.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太宗十思疏》为一篇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奏疏,魏征以此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逐条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指责,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C.《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文,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D.《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但其意不在就事论事,而是借六国灭亡的故事,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二、阅读理解(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是阐释一国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的学问,是人之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其“本”即“中国”。C.“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所有文化为“根据”。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运用引证法,提出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C.文章结尾,指出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排斥外来文化,意在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运用了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了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一般来说它的外延大于“国家”。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那么,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致力于弘扬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7分)唐太宗任人唯贤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隐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馀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注],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注]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德末”中的“武德”是以皇帝年号纪年,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B.“太子洗马”中的“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掌管东宫图书,负责接收、整理天下进奉给东宫的图籍。C.“擢拜谏议大夫”中的“擢”指降官,类似的还有“左迁”“谪”等。D.“太宗幸九成宫”的“幸”指皇帝亲临到某地。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魏征能够赢得太宗信任。魏征原是隐太子的谋臣,唐太宗既诛隐太子,本要降罪于他,但魏征动之以情,终于使唐太宗宽恕了他。B.魏征被用,大臣理解。“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这句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表示可以理解。C.魏征悔昔,效忠太宗。魏征归附唐太宗后,觉得遇见了知己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效忠唐太宗,竭尽其用。D.魏征衬托太宗为人。这段文字写魏征来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不计前嫌,委以重任。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1)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杜牧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注]①中朝:朝廷。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③朱绂:古代贵族穿的红色礼服,用于祭祀或朝请,后借指官服。④借与: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B.首联写诗人本不愿为世俗所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C.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D.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15.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4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 《谏太宗十思疏》

(2),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四、语言表达(3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请概括出幸福指数高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6个字)要素一:要素二:

要素三:

五、作文(4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下面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一诗的片段: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你离去了这异邦的土地;在那悲哀难忘的一刻,我对着你久久地哭泣。我伸出了冰冷的双手枉然想要把你留住,我呻吟着,恳求不要打断这可怕的别离的痛苦。……,你要我去到另一个地方,从这幽暗的流放里脱身。当你第一次远离家乡或是离开国门时,回望家乡、眺望祖国,你的内心一定极不平静。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表达你此时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所悟。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1.C【解析】A项,妃嫔媵嫱(yìnɡ);B项,鼎铛玉石(chēng);D项,蜀山兀(wù)。2.D【解析】殆:几乎。句意是: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3.B【解析】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⑦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4.C【解析】①判断句;②⑤⑦被动句;③⑩定语后置句;④⑧状语后置句;⑥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们的祖辈父辈”;⑨宾语前置句。5.B【解析】B项为夸张手法,其他三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6.B【解析】“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不正确。本文反驳强加于新法的各种罪名,是针对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思想,而非司马光一人。7.B【解析】A项,“是人之精神”理解错误。据原文,“‘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C项,“还要以本国所有文化为‘根据’”理解错误,据原文,“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D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理解错误,据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8.D【解析】D项,“对比法”错误,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法,末段运用“类比法”。9.C【解析】C项,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所以“国学”应该先于“国家”产生。10.C【解析】疏通文意,寻找句中的关键词,如主语“魏征”“征”“我”,宾语“所仇”(仇人)、“之”,动词“犯颜切谏”“许”“重”,固定结构“所”字结构、“所以……”,等。原文标点为:“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11.C【解析】“擢”指的是升官。12.D【解析】A项,无“动之以情”之意;B项,应是难以理解;C项,没有感到惭愧。13.(1)如果陛下您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2)你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怎么能让你这样辞职呢?[参考译文]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他见太宗和隐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隐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问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太宗多次让他进入卧室向他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坦率耿直,无所屈服。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己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直言进谏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魏征经多次升迁后担任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隐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