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1页
上课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2页
上课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3页
上课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4页
上课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语故事最多的历史人物——韩信

多多益善胯下之辱一饭千金推陈出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功高震主鸟尽弓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最多的历史人物——韩信

多多益善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徐晃解陈宫至。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盛其尸,葬于许都。

床头捉刀人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夫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

自以寿不得长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

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

作《师说》以贻之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课堂训练“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可译为暂且

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副词,可译为将要

4、连词,可译为并列

5、连词,可译为尚且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

不出,火且尽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

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水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惧。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复习“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辍耕之陇上。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走进高考.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规律总结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四)音节助词。3用作动词(实词)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

不出,火且尽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规律总结:连词副词课堂训练“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可译为暂且

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副词,可译为将要

4、连词,可译为并列

5、连词,可译为尚且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伶官传序》表被动《鸿门宴》表目的《师说》代词,“他”《孔雀东南飞》“于是、就”语气助词答案:C一、回顾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语气词、象声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而已矣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发展变化大。虚词记忆方法

1、遵循“先记少再记多”的总原则。“少”是相对于单个虚词中用法最少、最简洁的那一个,如虚词“其”,使用最少的是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其次,“其”用作连词的情况也是比较少的。如: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而用作代词是最复杂的,必须要逐一记忆详见虚词用法表,这里不作一一说明。2、记好特殊再记一般特殊用法是与一般用法相对而言的,特殊与“少”又有区别,“少”是相对数量,“特殊”是相对用法和意义。“其”在作人称代词的时候,第三人称代词是众所周知的,可作“他,他的;它,它的”来理解,但“其”还可作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还可以按第二人称来理解,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又如“于”,作介词、连词的用法比较常见,但【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这便是其中特殊的用法,需要重点记忆、理解。再如“与”,作介词、连词用法也较为常见,但与可作通假理解,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重点记忆有区别、易混淆的用法

高考的考查,喜欢将虚词中常常被混淆、应用中有区别的虚词用法作为例子来考查,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如“而”,作为连词使用时,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是最易混淆的。要区别其实也不难,表修饰一般用在形容次后面(“吾恂恂而起”),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4、结合例句记忆会更牢固理解记忆,这是我们经常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结合到虚词便是要求将18个虚词与实际的例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结合来记,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对必修1-5的学习相对重视,对教材中古文仍然记忆犹新,这样记起来语境、意义、用法都有了,记忆便会更深刻、更牢固。

5、分批记忆

高考虚词的考查中,有的虚词是高频率出现过,对这些虚词可以作重点记忆,如“之、其、而、以、为、于”;有些虚词,在高考题中出现较少过,它们分别是“乎、者、也、焉、何、若”,这6个虚词从意义、用法来说相对单一,学生记忆容易,所以难入命题者法眼,但是我们的复习指导中也应要求学生遵循以上的记忆方法熟记于心;最后一批还有6个虚词,“乃、且、所、因、与、则”,它们也要予以慢慢“蚕食”。另外,在实战演练中注重整理、归类、区别,以练习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以整理、归类来理清记忆的思路,以区别对待来分清特殊用法与一般用法,记忆便有了定时的反刍。同时,以课文例句来反推意义及用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复习记忆虚词的方法,不妨认真揣摩使用。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复习、记忆方法不可能孤立运用,综合起来记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节选自《元史.许衡传》

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

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水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惧。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寓意1、面对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勇于面对;2、无知者无畏;3、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看语法结构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之垄上”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之”的宾语。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定)主+[状]+谓+(定)宾↓↓名、代动、形名、代↓

介词.“以”+名词或代词时,“以”往往是介词,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

1.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以勇气闻于诸侯。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以”+动词或形容词,可以认定是连词。二、看对应位置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