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过程_第1页
求索真理的过程_第2页
求索真理的过程_第3页
求索真理的过程_第4页
求索真理的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

击考

报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等知识点是近三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必考。2.复习时要结合我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研成果(航天成果)等,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考点一:实践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基本形式;结合典型事例,概括并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及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特点原因或表现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基本要素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社会历史性①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点拨提示(1)实践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即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实践的外延)(3)实践——性质性活动这里的“一切活动”是指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实践基本形式)

实践活动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状态发生变化。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不是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思维拓展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的关系(1)区别: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2)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割裂二者的片面观点是错误的。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理解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因此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点拨提示(1)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不能等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二是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如读书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动力是根本动力或主要动力或第一推动力,但不能说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

1.(2013·新课标Ⅰ卷·21题)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2.(2013·重庆卷9题)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C3.(2013·广东卷·35题)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B4.(2013·四川卷·8题)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C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①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5.(2013·山东卷·23题)“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C15.(2013·北京卷·26题)图10漫画蕴含的哲理是()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地指导实践D3.(2010·课标全国文综)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B考点三:真理考点四:认识过程结合典型事例,理解真理的含义,懂得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等特征,正确分析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结合典型事例,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特点(原理),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方法论)。考点三真理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2.真理的属性特点解读真理是客观的(两层含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拓展提高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之内,真理是绝对的(客观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如果不顾条件的变化照搬照抄真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下,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需要发展,需要向前推移,一切把真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区别(2)联系真理与谬误又具有统一的一面。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辨析: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2010·全国Ⅰ)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A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相对性),表明追求真理又是以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考点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

(原理内容)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的无限性(1)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内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是前进性、上升性的原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前进性、上升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点拨提示在认识的发展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8.(2013•广东卷•34题)图5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B10.(2013·天津卷·8题)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