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1章 神经系统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1章 神经系统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1章 神经系统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1章 神经系统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1章 神经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主要内容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第二节神经元和反射活动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概述人体中把不同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活动统一协调起来的一整套调节机构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由数以亿万计的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所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

1.调节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对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做出适宜反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3.人脑是产生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脊髓

周围神经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区分1.按其所在位置不同区分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essystem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essystem脑脊髓31对脊神经12对脑神经躯体神经somaticnerves内脏神经visceralnerves按其功能和在周围分布对象不同区分躯体感觉神经←体表和运动系(感受器receptor)躯体运动神经→骨骼肌(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内脏感觉神经←内脏、心血管壁内(感受器receptor)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sympatheticnerves,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效应器effector)

传入神经

根据传播方向

传出神经

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第1腰椎体下缘。(二)外形:

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表面有沟前正中裂内有脊髓前动脉后正中沟前外侧沟有脊神经前根穿出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后正中沟后外侧沟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腰骶膨大: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脊髓圆锥(三)脊髓的节段性1.节段的区分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节二、脊髓的内部结构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一)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侧角(侧柱)中央管灰质连合前角后角侧角(二)白质包括前、后、外侧索前索后索外侧索脊神经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前根后根脊神经节后根共31对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脑脑的区分端脑间脑中脑延髓小脑脑干脑桥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大脑的下面1、脑干:(一)位置:(二)脑干外形:1、腹侧面:1)结构锥体延髓脑桥沟锥体交叉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大脑脚(二)脑干内部结构神经核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1、灰质灰质包括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1)脑神经核脑神经感觉核脑神经运动核①躯体运动柱: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③内脏运动柱: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④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段味觉,尾段为内脏感觉)⑤躯体感觉柱: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2.白质(1)上行纤维束1)内侧丘系与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传导本体感觉与精细感觉。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2)下行纤维束:(锥体束):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经锥体交叉处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质脊髓前束。管理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锥体交叉锥体束2)皮质核束: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脑干内运动神经核。管理头面部的随意运动。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系统(reticularsystem)网状系统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2间脑

(一)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后面观(二)区分:分5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三)第三脑室:为间脑的内腔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后丘脑脉络组织脉络组织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终板中脑水管背侧丘脑第三脑室(四)丘脑1.形态:位于间脑的背部卵圆形的灰质团块下丘脑沟内囊背侧丘脑丘脑间粘合丘脑前结节丘脑枕(五)下丘脑1.形态:上界为下丘脑沟下界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下丘脑沟漏斗垂体灰结节乳头体终板视交叉中脑被盖3.小脑(一)位置: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侧。(二)外形:小脑蚓:半球:小脑脚:小脑蚓小脑蚓小脑半球小结近似平行的沟上面平坦,下面隆起上、中、下3对小脑扁桃体绒球小脑中脚小脑上脚绒球脚原裂后外侧裂(三)小脑损伤:

绒球小结叶损伤引起平衡失调,走路不稳。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等。4、端脑(一)大脑的外形和分叶大脑横裂大脑纵裂顶枕颞叶分界顶叶颞叶枕叶额叶(二)大脑的内部结构1、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1)结构:原皮质:包括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嗅球发生上较古老,神经元排列成3层新皮质:占据大脑皮质的绝大部分神经元排列为6层皮质的不同部位6层结构不同2、基底核1)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壳苍白球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路的重要结构,低等动物的运动中枢,调节骨骼肌的张力以及协调肌群的运动包括3、白质位置:大脑皮质的深面组成:神经纤维胼胝体穹隆前连合脑神经

cranialnerves(一)脑神经名称Ⅰ嗅NⅡ视NⅢ动眼NⅣ滑车NⅤ三叉NⅥ展NⅦ面NⅧ前庭蜗NⅨ舌咽NⅩ迷走NⅪ副NⅫ舌下N(二)纤维成分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皮肤、肌、肌腱、口鼻粘膜位听器、视器内脏感觉纤维:头、颈、胸、腹的脏器味蕾、嗅器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眼球外肌、舌肌内脏运动纤维:平滑肌、心肌、腺体(副交感纤维)面肌、咀嚼肌、咽喉肌第二节神经元和反射活动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1.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形态:假单极、双极和多极神经元

功能分为: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按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胞体(soma)在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其形态各异,常见的形态为星形、锥体形、梨形和圆球形状等。胞体大小不一,直径在5~150μm之间。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胞体的结构与一般细胞相似。以典型的脊髓运动神经元为例:树突:多而短,逐步发出分支,愈分愈细,分支上有树突棘轴突:由轴丘分出,开始一段称始段,后具有髓鞘;轴突的末梢分成许多分支。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的胞浆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突触囊泡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神经元和毛细血管之间,数量很大。(一)分类

一般分为三类:星状、小胶质和室管膜细胞。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

1.支持作用

2.物质转运作用

“血管周足”

胶质细胞的突起有的末端有膨大,终止于脑毛细血管壁上形成。脑毛细血管表面的约85%面积被血管周足所包围,构成“血脑屏障”。可选择性地阻止血液中某些药物,染料和其他化学物质进入脑组织。

3.调节神经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摄取K+,限制神经元的去极化程度。

4.调节局部的递质活动胶质细胞对GABA有高度亲和性和吸附力,从血液中摄取合成肽类递质的原料谷氨酸,有利于递质的传递和合成。

5.修复和再生终生保持细胞分裂能力,填补神经元死亡的空间位置。

6.构成髓鞘在外周,由雪旺细胞形成髓鞘;在CNS,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髓鞘。

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称神经纤维(nerve-fibers)。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鞘状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是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类:有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髓鞘+神经膜无髓纤维:神经元长突起+神经膜(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③双向传导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二、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如:眨眼反射。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称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过程

特定刺激特定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神经反射中枢(分析、综合)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divergence):一个神经元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2.聚合(convergence):一个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可接受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三、突触生理(一)突触(synaptic)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接触的部位称之。广义的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

突触传递(synaptictransmission)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称之。包括兴奋和抑制的传递。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包括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厚约6~7nm。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间隙是位于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细胞外间隙,宽约20~30nm,其中含糖胺多糖(如唾液酸)和糖蛋白等。突触后膜:多为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部分增厚,形成突触后膜。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1.突触的分类

按传递信息的方式分为

化学性突触—化学物质电突触—生物电和离子交换传递信息

按突触的功能分为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前者传递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传递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示意图

轴突—胞体式突触按联系部位分为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轴突式突触

突触的类型

四、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这种化学物质称之。神经递质根据其产生部位分为:

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

(一)外周递质由外周神经元合成。

外周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和肽类。

1.胆碱能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

2.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3.释放ATP的嘌呤能纤维

4.释放肽类递质的肽能纤维

(二)中枢递质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合成。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5-羟色胺等。

3.氨基酸类(1)兴奋作用的氨基酸

(2)抑制作用的氨基酸

4.肽类

其中重要的是P物质和脑啡肽。三、受体(receptor)

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主要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存在少量受体,调控递质的合成、释放等过程。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称之。受体激动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受体颉颃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1.胆碱能受体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分为两类:毒蕈碱型、烟碱型(1)毒蕈碱型(M型)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效应:

(2)烟碱型(N型)

亚型:N1受体分布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

N2受体分布在骨骼肌终板膜上。

2.肾上腺素能受体体内能与儿茶酚胺类物质相结合的受体称之。分两类a-受体分为a1和a2亚型

β-受体分为β1、β2和β3亚型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内外环境变化

感受器大脑皮层传入系统(经神经传导通路进入CNS)产生相应的感觉神经冲动感觉的产生感觉视、听、味、嗅内脏感觉躯体感觉浅感觉深感觉一、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pathways)

由脊髓传导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传导通路可分为:1.浅感觉传导通路2.深感觉传导通路

1.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觉和轻触觉。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腹束(轻触觉)前行抵达丘脑。

2.深感觉传导路径肌肉本体感受器和深部压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沿同侧背束前行。

深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路径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质不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除嗅觉以外它接受所有感觉投射,是最重要的感觉接替站,对感觉进行粗糙分析综合。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可分为两类:

1.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如视、听觉,皮肤、深部躯体痛觉)的冲动,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的联络核也属于此系统。例如: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等。

特异性投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projectionsystem)各种特异感觉传导纤维前行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丘脑的第三类核团(髓板内核群)

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功能:不产生特定感觉,普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维持觉醒。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基础。

该系统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对化学物质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如,麻醉药的作用。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感觉分析功能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定位明确而清晰交叉投射投射区域空间安排倒置投射区域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特点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与脑岛,对感觉作比较粗糙的分析大脑皮层体表感觉与躯体运动代表区四、内脏感觉和痛觉(一)内脏感觉由内脏感受器传入的感觉特点:内脏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比一般体表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少内脏感觉传入纤维混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内脏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体内的自然刺激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内脏传入冲动引起的意识感觉是比较模糊的、弥散而不易精确定位的。(二)痛觉(Painsensation)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1.皮肤痛分类:快痛和慢痛。快痛(Fastpain):受刺激后立即出现的尖锐的刺痛。如: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⑵慢痛(SlowPain):刺激后0.5-1.0s才能感到,持续数秒的痛感强烈,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皮肤炎症时,慢通为主。2、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的特点:(1)定位不准确(2)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3)对牵拉和扩张刺激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不敏感(4)常伴有情绪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呼吸活动改变牵涉痛:内脏痛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对躯体运动的整和作用存在明显程度上的差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脊髓能完成一些较简单的反射活动。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出现屈曲反应,以使该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此种反应称为屈肌反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驰缓,称为对侧伸肌反射2.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之。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意义:维持姿势、完成躯体运动的基础。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主要发生于快肌纤维,单突触反射。如:扣击跟腱,引起腓肠肌收缩(跟腱反射)。

肌紧张

骨骼肌受到缓慢而持续的牵拉时,使该肌肉经常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的状态称之。例如:关节弯曲,伸肌紧张。肌紧张是维持正常姿势的基本因素,也是保证动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的必要条件。

2.脊休克(spinalshock)

脊动物脊髓与脑完全断离的动物称之。

脊休克与脑断离后的脊动物在一段时间内脊髓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之。低等动物恢复较快;高等动物恢复较慢。原始、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复杂反射后恢复。

※断面以下的各种感觉和随意运动很难恢复(截瘫)。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主要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运动。抑制区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尾状核和小脑下行抑制系统的始动作用。

2.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的被盖,向上直至间脑的网状结构。作用:加强肌紧张和躯体运动。

抑制区和易化区的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紧张。925

(二)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rigidity)中脑前后丘之间完全切断动物的脑干,可出现四肢僵直,脊柱硬挺,头向后仰,尾部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姿势,称为去大脑强直。

1.去大脑僵直的成因(1)来自皮层抑制区和纹状体的抑制性作用消除,使原先被抑制的牵张反射得到加强。(2)不断传向脊髓的易化性作用相对加强。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是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主要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

绒球小结叶的功能。

图9-28

2.调节肌紧张主要是小脑前叶的功能,前叶可抑制伸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后叶中间带的功能。小脑后叶中间带出现损伤时→随意运动协调的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四、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皮层

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控制和调节躯体运动(一)锥体系统功能

控制脊髓腹角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α-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主要是发动肌肉运动;

γ-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主要是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运动。锥体系统示意图(二)锥体外系统功能

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协调运动,使躯体运动协调和精确。锥体外系统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