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2014版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4版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4版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4版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4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

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一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二

质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哲学自然辩证法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三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四

(一)自然观(二)科学技术观(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

观一、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系统自然观第

观一、古中国自然观二、古希腊自然观三、古印度自然观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一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三五历记》

1.元气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

—《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四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生克关系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八卦学说

八卦学说是从阴阳和五行学说演化而来。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地山水风雷火泽天坤艮坎巽震离兑乾阴阳太极

5.儒家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刚柔者,立本者,刚柔相推以成变化”

6.道家学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

(一)主要科技成就1.在天文学上,古希腊很早就有了球形天体的观点,并且产生了地心说,也提出了日心说。2.在数学上,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许多几何证明和无理数的发现,同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不仅创立了极为系统严格的欧式几何体系,而且带给科学一种严格的演绎逻辑方法。3.在物理学上,阿基米德发现了阿氏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并建立了形式逻辑。4.在建筑学上,古希腊以其独特的柱式建筑成为世界著名三大类建筑之一,以石头写就了辉煌的人类文明。5.在医学上,有著名的希波克拉底的以四种体液为基础的医学。(二)自然观1.种子说2.原子说3.四因说

四大说四大:四种色法或元素,即地、水、火、风。它们分别具有坚、湿、暖、动的属性和持(保持)、摄(摄集)、熟(成熟)、长(生长)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或元素构成的。人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圆觉经》佛教认为,地水火风都是虚幻不实、刹那生灭的。所以有所谓“四大皆空”之说。

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典故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

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二)世界本原的简单性(三)事物的运动变化性(四)事物的整体直观性第

观一、近代前期主要科技成就二、近代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一

主要科技成就(一)天文学

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在第谷布拉赫大量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二)物理学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加速度的概念,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摆的等时性,研究了惯性定律,提出了著名的力学相对性原理;吉尔伯特的《论磁》(1600)开创了磁学研究;托里拆利、帕斯卡等研究真空问题,盖里克的马德堡半球真空实验演示了大气压力;惠更斯对摆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光的波动说。

(三)数学耐普尔制定了对数;1637年,笛卡尔推进了韦达的符号代数,第一次将变数引进了数学,在1665年和1676年间,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

(四)生物学林耐等人就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分类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科学分类体系,他采用阶梯等级分类法,将自然界分为“三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矿物界。在界以下是纲、目、属、种,实现了分类范围的统一。

(五)化学通过波意耳等化学家的研究,化学开始脱离炼金术,其重要标志是波意尔的《怀疑的化学家》(1661)出版。(六)生命科学1543年,维萨留斯《论人体的结构》出版;塞尔维特批判了盖伦医学,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心血运动论》(1628)系统的发现了心血运动与循环过程。

(七)牛顿总结1665年发明级数近似法即二项式定律;1665到1666年发明微积分。牛顿最著名的两部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6)和《论光学》(1704)。牛顿集大成的总结了前人的科学工作,统一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提出了一系列经典力学基本概念,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概念、原理和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二

1.自然界存在的绝对物质性。2.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是元素。3.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第

观一、近代后期主要科技成就二、现代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一

主要科技成就

(一)天文学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太阳系形成之前,宇宙中存在着弥漫的原始星云,其中含有大气和固体微粒,这些原始物质具有引力和斥力,引力的作用导致小物质微粒向大物质微粒聚集,斥力的作用导致物质微粒的横向偏移和旋涡运动,引力和斥力的综合作用使原始星云逐渐形成盘状结构,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外围部分渐次分离,结合成饶太阳运行的行星,于是便形成了太阳系。

(二)地质学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地壳“渐变论”的进化理论。

赖尔认为:地球表面的变迁是由于雨水、河流冲刷,潮汐的摩擦,地震、火山爆发等等自然力的缓慢作用的结果,水的作用把地球表面不平之处渐渐夷为平地,而火山的作用则把平地变为高山或凹凸不平状态,地球及其地球上的动植物都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并不是什么超自然力所为。(三)物理学自1644年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运动不灭原理”之后,卡诺、迈尔、赫尔姆霍茨、焦耳等相继从不同角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四)化学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先从无机物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其反应式为:

(五)生物学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的论文,认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单位,1839年,施旺在《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镜研究》中明确指出:“不仅植物,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标志着细胞学说正式创立。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书中指出: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二

(一)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元素和基础;(二)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三)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第

观一、20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二、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一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一)相对论(二)物质结构论(三)大爆炸宇宙学(四)分子生物学相

1.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1879~1955)

(1)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前提狭义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选择任何一个参照系无关;光速不变原理对任何一个参照系而言,光速是不变的。(2)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同时性的相对性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运动的时钟变慢(3)相对论的质速关系(4)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2.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于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该理论认为: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存在的空间不是平坦而是弯曲的,物质的密度越大,其周围的空间越是弯曲,从而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

BlackHole!物

学1.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2)原子模型1904年,J.J.汤姆逊:枣糕模型1911年,卢瑟福:核式模型

(a粒子散射实验)1914年,将H原子核称为质子2.原子核结构(1)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得威克发现中子(2)原子核模型

3.基本粒子发现历程1932年,安德逊证实正电子存在1947年,发现π介子,π介子不稳定易发生下列衰变:1955年,柏林和塞格勒发现反质子1956年,考尔克等发现反中子1959年,中国发现反∑—超子4.基本粒子分类(1)光子(2)轻子介子(3)强子核子重子超子5.基本粒子结构(夸克模型)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如:质子P=(uud)中子n=(ddu)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如:π+=(ud)π=(ud)6.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7.基本粒子再分类

夸克家族三大家族轻子家族传播子家族大

1.大爆炸宇宙学的基本观点

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2.大爆炸宇宙学描述的宇宙演化图景

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命活动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2.分子遗传学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与DNA复制基因的化学本质3.生物技术(1)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2)克隆技术一半生肖已被克隆三

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2.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3.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第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科学技术观主要探讨科学技术的概念、体系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第

术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三、科学与技术的结构四、现代科技发展特点一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一)

“科学”的概念1.起源古拉丁语:“Scientia”,指“知识”和“学问”。中国古代称“格物致知”。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末清初方以智把知识分为:“物理”(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物之至理”(哲学)。清朝末年称“格致学”,日本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2.涵义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是反映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注重方法的基本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建制,是一类国家事业。3.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二)伪科学及其相关概念

1.伪科学以科学的面目出现,概念上自相矛盾,物理上不可重复,拒绝科学方法的理论。

2.非科学

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理论称述或事实称述。

3.反科学的两层含义(1)反对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思潮(2)逆科学而动的行为

4.科学作弊通过某种作弊手段,如伪造或修改实验数据来证明某些科学事实或科学原理的存在或不存在,剽窃他人成果,不正当的评价他人成果,不负责任的乱给学分或乱发文凭等等,都属于科学作弊。(三)技术的概念

1.起源“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techne,意即技艺、手艺、技能、本领。亚里士多德称技术是制造的智慧。我国古代也将鲁国木匠鲁班视为技艺高超的匠人化身和祖师。17世纪初,人们把techne同logos结合起来,形成技术一词。18世纪末,法国狄德罗将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2.定义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辞海》二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三

科学与技术的结构

(一)科学的总体结构钱学森提出科学技术体系由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和系统科学六大部类组成。

客体系统关系客体数量关系客体结构有机界人文思维无机界自然界人体社会系统科学自然科学人体科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文科学科学结构(二)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

科学的门类结构是指由现代自然科学门类组成的宏观结构。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可分为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相关的应用科学和与发展研究相关的技术科学三大层次。(三)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四)自然科学的网状结构(五)技术的结构四

现代科技发展特点(一)科技革命特征明显(二)科技成果增长迅速(三)科技发展走向综合(四)科技前沿关怀人文第

不同学派的科学观

一、逻辑经验主义科学观二、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三、社会历史主义科学观四、新历史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标准十分清楚,凡是实证的知识,通过经验的或观察实验证明的知识就是科学的,不能实证的所谓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非科学的。而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如果有些命题无意义,那就是非科学或伪科学的。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没有实在的意义,故应被清除掉。

(二)关于命题的分类和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将所有的命题分为两类:“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都是一种陈述,逻辑的陈述或经验的陈述,它们都应当是有意义的。

分析命题具有逻辑意义,如果一个命题是分析命题,并且它是合乎逻辑规则的,那么它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分析命题的意义可以靠逻辑推理是否合乎逻辑规则来证明。综合命题具有的是经验意义,其是否有意义则要靠它陈述的经验事实是否存在并是否符合事实来证明。

(三)关于意义的标准

证实性标准:即科学的命题就是为经验证实了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命题。

(四)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1.已在某一范围内确证的理论扩大到新的更广的范围内寻求新的确证。2.已经得到确证的理论合并到更全面的理论中。

(五)关于科学的结构与归纳逻辑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是由概念和命题结合而成的体系,可以区分为观察命题和理论命题上下两个层次,而从现象可以归纳出观察命题,从观察命题可以进一步归纳出理论命题。三

社会历史主义的科学观

(一)范式的概念指一个科学专业的科学家所依赖的学科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由这个基本模型所推演和延伸出来的种种科学规定(或约定)的集合。

(二)范式的三重含义1.它是一种世界观;2.它是理论方法的约定的集合;3.范式也包括科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科学的发展模式前范式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时期——危机——革命(新旧范式的更替)——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如此循环往复。1.前范式时期2.常规科学时期3.反常、危机和科学革命4.新范式的出现

(三)常规科学和解决疑难1.范式指导科学目标2.范式指导思维3.范式指示观察(观察渗透理论)(四)科学的性质比较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观,可见其异同:

1.相同点:(1)动态的科学观(2)以科学史的材料为根据(3)科学的发展是革命性的(4)观察渗透着理论

2.不同点:(1)库恩认为科学的性质是一种正面性质,而不是波普尔所说的那种仅仅为了反驳而提出的假说和猜测,并认为知识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常规科学时期而不是科学革命时期,范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约定,是不可通约的,这将导致相对主义。

(2)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上,波普尔强调可检验性和可否证性,而库恩却反对这种检验,甚至反对为科学去寻找划界标准。(五)库恩关于科学进步标准上的疑难

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一种无经验内容的东西,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新范式对旧范式就谈不上什么比较的标准的增减,因为社会心理的大变动而走向了新范式,故不能揭示科学进步的意义和标准,因而导致了非理性主义。四

新历史主义科学观

(一)研究纲领是科学的基本单元研究纲领:指一个理论系列或系统,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基本单元。(二)研究纲领的结构

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大的理论体系,它由“硬核”、“保护带”和“启发法”三个部分所组成。

+

+

+

+

+

++—

硬核保护带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

基本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1.硬核:硬核理论是一个“基本假设”,通常由一个命题来表述,这个命题可以是经验命题,也可以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在它充当纲领的硬核理论时,它是一个由科学家共同约定而成的非真、非假,不能证明也不能反驳的工具性模型,也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模型。2.保护带:每个研究纲领还有许多次级的理论,称“辅助性假设”。它们是具有经验性的理论,在经验检验的影响下可以灵活的变化的理论,它们常因为检验不断的修改、补充而不断的增加,辅助性假说构成了纲领的保护带。3.启发法:启发法是纲领中的一些约定性的逻辑规则。硬核理论和保护带理论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是由某种约定性逻辑规则所构成的启发法联系起来的有序系列。由于启发法的正面指导作用和反面指导作用,使得纲领可以根据硬核理论而不断形成辅助性假说。

(1)正面启发法是启示硬核理论所暗含的与经验事实相统一的那些方面,正面启发法的活动表明了硬核和整个研究纲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科学研究纲领主动的发现新的规律,解释新的现象。

(2)反面启发法是纲领自我保护的方面,当一个经验事实反驳硬核理论时,反面启发法会启示一些特色性的解释来说明这些冲突,转移这些反驳,从而避免不利的观察事实直接针对硬核。

+

+

+

+

+

++—

硬核保护带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

基本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辅助性假设

(三)研究纲领的功能1.关于问题转换当硬核和事实发生冲突时,科学家可以根据硬核(T)和启发法(→),提出一个辅助性假设(A)来解释这个冲突,以使硬核与事实的直接冲突转移,使原来硬核是否成立的问题转换为一个辅助性假设是否成立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转换。

研究纲领的问题转换TE0(经验事实反驳硬核理论)

A1CE-(提出辅助性假说,预言一个事实但被否证)A2CE-A3CE-

AnCE+(最终一个辅助性假设所作的预言被确证)

2.关于研究纲领的功能(1)确定研究纲领是进步还是退步如果一个科学研究纲领能够不断的发现新的规律,预测新的现象,处于进步的问题转换阶段,那么它就是进步的;如果科学研究纲领不断受到反常的挑战,只能被动的修改保护带来应付,处于退步的问题转换阶段,那么它就是退步的。(2)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如果一个研究纲领处于进步的问题转换之中,或者曾经有过或将来可能会有进步的问题转换,则该纲领是科学的,如果一个研究纲领从来没有实行过进步的问题转换,它就是一个非科学的研究纲领。

(3)说明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由于每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都不会是单独纲领的工作,而是多元领域的持久竞争,故进步的研究纲领处于进步的问题转换中,常常能够提出惊人的成功的预见,而退步的纲领只会支吾和搪塞,最后使科学家失去兴趣,从而实现科学纲领的合理更替。

(4)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代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第

科学技术方法论

方法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手段或策略。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学研究及其评价一、科学研究的概念二、科学研究的类型三、科学研究的程序四、科学研究的方法五、科学研究的评价一

科学研究的概念所谓科学研究,就是人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在某学科中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和规律,就是对现今思维活动中所依据的学说和原理不断检验的思维活动。二

科学研究类型(一)基础研究(二)应用研究(三)开发研究三

科学研究程序

(一)明确科学问题(二)提出科研选题(三)开展科学研究(四)取得相关成果(一)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有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二、科研选题

1.科研选题的前期准备(1)调研综述,科学分析(2)集思广益,初步论证(3)胸有成竹,灵活机动

2.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2)突破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四

科学研究方法(一)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收集科学事实的方法(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四)构建科学理论的方法(一)

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就是能够保证科学研究正确的进行并获得可靠、准确结果的研究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

(二)

收集科学事实的方法

1.观察方法观察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感觉器官或观察工具,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方法实验者根据科研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实验手段,在典型环境中和理想条件下,从实验对象那里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

3.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机遇是指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机会,并且能够敏锐的加以识别、紧追不舍的加以研究,从而作出不同原来目的和计划的科学新发现。(三)

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1.比较与分类比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同类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逻辑方法,即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

2.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复杂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并把这些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就是寻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的内在联系,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3.归纳和演绎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