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 定稿课件_第1页
苏轼词二首 定稿课件_第2页
苏轼词二首 定稿课件_第3页
苏轼词二首 定稿课件_第4页
苏轼词二首 定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豪放——婉约

宋人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诗词鉴赏角度:一、知人论世,把握风格。二、整体感知大义。三。鉴赏语言。四、鉴赏表达技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弟辙并称为“三苏”。南宋时追谥文忠。

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思想上

他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

体验,玉成了苏轼诗歌体

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

新奇,“吞五湖三江”的

气象。

苏东坡的成就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与黄庭坚合称“苏黄”。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代表作。苏东坡的思想儒:入世——渴望建功立业道:出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佛:精通禅学外儒内道:既积极又消极

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画像苏轼轶闻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3、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宦海沉浮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乌台诗案: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苏轼则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诵读重点字词:

长记:经常记起。

欹枕:斜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杳杳:遥远迷蒙的样子。

认得:体会到。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在此指风。

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作者起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1.朗诵全词,讨论、品析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妙处。①“窗户湿青红”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③“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①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的关系,幽默诙谐承上句“新作”,极言油漆新,色泽鲜明“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回忆和联想长记: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用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

2.“山色有无中”语出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苏轼词中此语借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词全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山色有无中”又是王维《汉江临泛》中的原句,全诗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色有无中”表现的是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情态。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白头翁”的形象是东坡自身人格的象征。动态画面《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苏轼对此观点不认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用典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主旨表达技巧

a.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b.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c.结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定风波词牌由来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诗词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赏析诗词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号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感觉:狼狈不觉36雨偶然客观……

淋/躲选择主观……37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气定神闲

雨大

挑战

轻松欢快神态自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泰然自若的独立人格精神。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马轻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闲散奔波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的风云变幻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山头斜照: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人生的希望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赏析探究“风雨”和“晴”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