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PAGE16-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第八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瓷胎竹编以景德镇名瓷作内胎,外面采用竹丝手工编织,是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技艺几经绝传,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生产,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特长无节瓷竹,经十几道工序,制作出精细的竹丝,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宛如天然生成。瓷胎竹编纯手工操作。皆为独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瓷胎竹编艺术得以重新发掘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其A.强大的环保功效 B。潜在的增值空间C。深远的艺术影响 D.突出的实用价值2。在成都地区一套精美的瓷胎竹编制品往往价格不菲,主要是由于①原料精选,工序复杂②工艺独特,难以复制③做工细腻,耗材量大④产量较低,需求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现今当地政府对瓷胎竹编艺术的大力扶持,会促进A。瓷竹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B.景德镇陶瓷业规模扩大C.竹编传承出人人数激增 D.观光旅游人数大量增多【答案】1。C2。A3.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1题详解】瓷胎竹编艺术虽具有环保功能,但当地生态问题并不突出,因而环保功效不是其被重新发掘的主要原因,A错;瓷胎竹编艺术根植于民间,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具备一定的增值空间,但增值潜力并不突出,B错;瓷胎竹编艺术技艺独特。凸显典型的地域性特点.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艺术影响深远.C对;瓷胎竹编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但其实用价值是可替代的,因而也不是被重新发掘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C。【2题详解】瓷胎竹编原料需精选,涉及十儿道工序,耗用劳动量大。因而价格较高,①对;艺术独特,难以复制,制成品皆为独品,因而价格较高,②对;做工细腻。原料精选,但耗材量不大,③错;纯手工制作,产量较低,欣赏和使用人群数量也有限,需求量不会太大,④错.故选A。【3题详解】瓷胎竹编对瓷竹数量的需求不大,而对瓷竹质量的要求较高,因而不会大幅增加瓷竹种植面积,A错;景德镇陶瓷举世闻名,销路广泛,对成都地区市场依赖性不大,B错;竹编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个过程,且单一的文化产业不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不会导致传承艺人激增,C错;当地政府对瓷胎竹编艺术的大力扶持,会使竹编制品技术更新,品种增多,从而刺激旅游业的发展,D对。故选D。在詹天佑主持建设的京张铁路建成100多年后,2016年上半年京张高铁开工,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其中的八达岭长城站最大埋深102米。从八达岭长城下方山体穿过,这是目前世界最大。也是埋深最大的高速铁路地下车站.铁路线在部分地下隧道和高架桥路段采用无砟(砟:基本意思是岩石、煤等的碎片)轨道。读图回答问题.4.八达岭长城站采用全地下建站的原因主要是①吸引旅客观光②山谷面积狭小③展示先进技术④保护文物古迹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5。京张高铁部分路段采用无砟轨道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B.提高列车运行速度C。节省铁路建设资金 D.降低铁路建设难度【答案】4.C5。A【解析】4题详解】八达岭长城站地面以上是文物古迹,地下建站有助于保护文物古迹;从图中可以看出,八达岭长城站山谷面积狭小,缺乏足够的建站空间;展示先进技术、吸引旅客观光都不是八达岭长城站采用全地下建站的原因。据此判断,C正确,BCD错误。故选C。【5题详解】无砟轨道是指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基础取代散粒碎石道床轨道结构.与有砟轨道相比,无砟轨道避免了道砟飞溅,平顺性好,稳定性好,有利于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据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下图为班达群岛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班达海水质清澈,平均水深3064米,是深潜爱好者的乐园,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多彩的珊瑚,还能体验到洋流的流向变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在图示海洋进行深潜的爱好者为避开风浪的侵扰,选择深潜的时间段多为A.1~2月 B.5~6月C.7~8月 D.10~11月7.图示流向的洋流发生时节,甲潜水点附近A。观看日落效果最佳 B.近岸鱼群数量增多C。大气的能见度降低 D。表层海水水温升高8。乙岛是图示区域主要的农耕区,其原因最可能是乙岛A。地形更平坦 B.降水更丰富C.热量更充足 D.土壤更肥沃【答案】6。D7.B8.D【解析】本组试题以班达群岛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洋流和区域的相关知识。【6题详解】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地面辐射再把热量传给大气需要时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晚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该地处于南半球,靠近赤道地区,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的夏半年(或4~10月)气压带北移(3~4月赤道低压向北移控制该地),该地盛行偏东风(东南信风),该地风力较大。10~11月赤道低压南移,控制图示地区,风力较小,12~2月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或偏西风),风力较大。对照选项,10~11月风力小,适合深潜。故选D。【7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图示洋流向东流,说明盛行偏西风,甲潜水点海域吹离岸风,会出现上升流,将海底的盐类物质带到表层,饵料增多,近岸鱼群数量会增多,B对。结合等高线可知,该时节(12~2月)日落为西南方,受山地阻挡,观看日落效果不好,A错。同时表层海水水温会降低,D错。同时,由于甲潜水点处于山地的(偏西风)背风地带,降水相对较少,再加上该地无污染(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大气的能见度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或降低,C错.故选B。【8题详解】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再结合乙岛的等高线(山顶上的示坡线向内,说明为湖泊,可能为火口湖),推测乙岛为火山岛,乙岛成为图示区域主要的农耕区,最可能是乙岛土壤更肥沃(火山灰,肥沃),D对.地形、热量和降水两地相差不大,排除A、B和C.故选D.某地理研究小组曾利用土壤水分测定系统对图1所示区域的原生植物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图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主要作用是A.涵养水源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保护农田10。该地区一年中土壤水分最丰富时期及其补给来源是A.夏季大气降水 B。春季积雪融水C.夏季高山冰雪融水. D.秋季山间洪水11。植被根区和裸地相比。A。土壤水分来源和消耗过程不一致 B.根区和裸地水分收支周期完全不同C.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小于裸地 D.根区土壤存在水分富集现象【答案】9.C10。B11.D【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的作用、河流的补给及地理环境整体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植被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结合图1中的经纬度位置判断研究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早地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地荒漠化严重,原生植被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根据图2判断春季(3~5月)是研究区一年中土壤水分最丰富的时期,主要是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所致;夏季降水量虽大,但蒸发旺盛,并不是土壤水分最丰富时期。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结合图2分析原生植被根区和裸地的土壤水分来源和消耗过程基本一致;根区和裸地的土壤水分收支周期基本相同;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大于裸地;根区土壤含水率大于裸地,存在水分富集现象。就此判断,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调查发现.依据降水量气温、光照、风速与作物需水量的数据.甘肃小麦全育期缺水严重,其中春小麦全育期缺水471mm,冬小麦全有期缺水288mm。2014年,甘肃推广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小麦种植技术。小麦增产30%左右,亩产达350kg。2014年至2018年,甘肃制种玉米种杭面积逐渐扩大并超过小麦种植面积.2019年,甘肃继续实行国家休耕试点制度.在干旱缺水、土壤沙化、盐渍化、生态严重退化的13个县区共30万亩耕地实施休耕试点,只种植油菜、红豆草、首蓿、燕麦草等绿肥和饲草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压还田.每亩补贴500元。(1)说明甘肃春小麦种植区缺水严重的自然原因.(2)指出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小麦种植技术所发挥的作用。(3)2014年后甘肃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超过小麦种植面积,试推测其原因。(4)分析甘肃耕地休耕产生的环境效益。【答案】(1)春小麦种植区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高山冰雪融水量有限,河流少。水量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春小麦生长期集中春夏季节,需水量大,而此时气温较高,蒸发量大。(2)减少地面蒸发,增加降水渗入量;提高土壤墒情;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春、秋季保持地表湿度;抑制杂草生长。(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答出三点)(3)小麦产量低,亩产收益低;种植玉米产量高,亩产收益超过小麦,导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对玉米种子的需求量大增;制种玉米价格较高。(4)减少灌溉用水消耗,提高地下水位;促进干旱区植被恢复,抑制风沙;绿肥种植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抑制病虫害.提高作物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土壤污染等.(答出三点)【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缺水的原因,农业区位因素以及农业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和论证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本题考查缺水严重的自然原因,从降水少、冰雪融水量小、蒸发量大、小麦需水量等方面解答。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春小麦种植区此时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气候干旱,主要靠引用河流水进行灌溉;春季由于气温较低,高山冰雪融雪量有限,补给给河流的水量有限,河流的水量较小,不能满足灌溉需求;同时,春小麦需水量大,此时气温较高,地表蒸发旺盛,增加小麦的需水量。(2)玉米秸秆覆盖所发挥的作用从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加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等方面思考。玉米秸秆覆盖能够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进而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玉米秸秆覆盖在土壤表层,能够增加对空气中水分的吸收,增加土壤的湿度;玉米秸秆覆盖层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起到增土壤肥力的作用;玉米秸秆覆盖还能够遮蔽阳光,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等。(3)本题应特别注意所问的问题是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超过小麦种植面积的原因,制种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制种玉米的产品是作玉米种子而不是作食品或工业原料,其价格要高于普通玉米,更要高于小麦。小麦产量低,亩产收益低;种植玉米产量高,亩产收益超过小麦,导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对玉米种子的需求量大增。(4)本题考查休耕地产生环境效益,耕地休耕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从恢复植被、抑制风沙、减少农业污染、节约水源等方面思考.结合材料可知,休耕地主要分布干旱缺水、土壤沙化、盐渍化、生态严重退化的区域,且只种植油菜、红豆草、首蓿、燕麦草等绿肥和饲草作物,可以促进干旱区植被的恢复,抑制土壤沙化,减轻盐渍化等;同时,绿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抑制病虫害等发生;种植这些作物,可以减少灌溉用水,缓解干旱状况,提升地下水的水位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现存的古湖岸线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718米。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120米。及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藏北高原.整个区域是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10毫米。据计算,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1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43。34亿立方米/年,湖泊的换水期为34。15年.下图示意纳木错位置及水系分布。(1)分析纳木错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的原因。(2)概括汇入纳木错河流的水系特点,并阐释其形成原因.(3)说明纳木错水循环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4)分析纳木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远低于降水补给量的原因,并预测两大补给水源的变化趋势。【答案】(1)地质史上,喜马拉雅运动使纳木错周边山地高原不断抬升,阻挡海洋气流,纳木错流域降水减少;纳木错面积渐次性减小,导致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2)特点:由周围山地高原流向纳木错,流程较短、落差较大、河流众多。原因:纳木错是凹陷湖盆,湖泊地势低,周围山地高原地势高,与周围山地高原距离较近,相对高度差异大,山地高原山谷山脊发育,河流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数量多。(3)纳木错面积较大,湖泊较深,蓄水量较大。但因属于内流湖,水量补给有限;流域封闭,蒸发为湖水主要排泄方式,因高海拔,气温低,湖泊蒸发微弱湖泊水更新周期较长.(4)原因:纳木错周围雪山海拔高,终年气温低,暖季短促,制约积雪冰川融化量;纳木错流域年降水量可达410毫米,除部分降水直接下到湖而外,因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部分降水转化为径流汇入纳木错。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先是因纳木错流域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湖泊蒸发量增加,降水增多,两大水源补给量增加;随着冰雪大量融化,高山冰雪面积缩小,也使湖泊面积缩小,最终会使两大补给源水量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纳木错位置及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我国河湖的水文特征、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详解】(1)结合题干分析可知,纳木错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说明纳木错湖泊的面积缩小,水量减少,因此围绕纳木错湖面面积缩小进行分析即可.由材料可知,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随着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抬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得纳木错区域降水减少,进而补给给湖泊的水量下降,致使湖泊面积减少,导致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2)本题考查流域的水系特点,主要与地形结构有关,结合材料可知,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的地壳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凹陷湖盆,湖泊地势低,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周围山地高原地势高,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呈向心状水系;且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周围高山上冰川广布,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利于河流的发育,河流数量多。(3)本题考查湖泊水体更新周期的分析,结合材料可知,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千米,最深处超过了120米,面积较大,湖泊较深,蓄水量较大,但因属于内流湖,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4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13.34亿立方米/年,水量补给有限;整个区域是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流域封闭,蒸发为湖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因高海拔,气温低,湖泊蒸发微弱,湖泊的换水周期长达31.15年,湖泊水更新周期较长.(4)本题考查湖泊补给水源的特点及变化: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周围雪山海拔高耸,终年气温偏低,暖季短促,积雪冰川融化量少;纳木错流域年降水量410毫米,除部分降水直接汇入湖泊外,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部分降水转化为径流汇入纳木错,使降水补给量高于冰雪融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前期,随着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雪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加,随着气温升高,湖泊的蒸发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降水增多,因此前期两类补给水源量增多;后期,随着高山冰川面积的减少,冰雪融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蒸发量减少,最终会使两大补给源水量减少。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旅游景区交通规划设计时,要合理布设线路,以方便游客,促进旅游发展。下图为浙江天目山景区主要景点分布图。说明天目山景区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答案】有通往大城市和其他景区的公路,方便游客分散进出景区;道路连接主要景点,方便游客游览;线路呈环网状,方便游客游览且避免拥堵;设置步道等多种道路,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线路连接各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解析】【分析】本题以天目山的景区交通规划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