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讲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专题主线线索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上计考核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这一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线索2: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明清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考核与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考核、巡视监察制度历史悠久,至明清时期更趋严密。

线索3:西方传统的政党分肥制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平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亟须建立,英美等国先后建立文官制度。

线索4: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清朝选官制度的变革。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线索5: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二、模拟练习1.汉朝时,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好评的前提下,才能仕郡县为佐更换属并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赛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宜,而是人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此后再经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C.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2.秦汉时期,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史称“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B.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C.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吏的贪腐及渎职行为D.察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员的责任感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融洽胡汉箢多个民族,墓志的形制和文体逐渐定型。官绅墓葬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盔葬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唐代屡修谱牒以提高门阀士族地位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C.大一统多民族逐渐淡化了族群差异 D.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4.明朝中后期,士子“不读圣人之本经”,而是购买大量八股文选本,研习历年科考佳作,并结合名师注解或点评,细加揣摩、仿效以为“速化之术”。这折射了()A.科举制度具有的社会流动功能 B.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八股取士导致的思想僵化局面 D.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正式确立分省取士制度:“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额数。”之后,清朝科举考试的资格从童生试到正式的乡试、会试都实行了分省取士制度。清朝分省取士制度()A.有助于各地人才分布趋于平衡 B.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C.意在维护满族官僚的优势地位 D.导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6.李木洲认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经历了“推举-推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A.具体表现就是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B.彻底完成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实现了道德学问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统一D.体现了制度设计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7.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要求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A.完善国家的政权组织结构 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鼓励公民应直接参与国家决策8.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9.下表所示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进程(部分)。1805年英国财政部开始设立事务官。1830年英国其他各部也相继设立事务官,以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社会事务管理问题。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启动奠定了基础。1854年英国议会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又称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该报告奠定了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基础。1855年帕麦斯顿内阁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试。1870年颁布了关于国家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补充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由上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A.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影响 B.发展过程历经曲折C.使复杂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D.主导政党政治发展10.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1.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C.制度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12.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府。御史大夫既掌监察之职,又掌行政大权。汉惠帝三年颁布了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性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其监察范围包括司法监察、财政监察、行政监察、人事监察四大方面,尤其加重对司法不当、肆意盘剥百姓方面的监察。汉武帝元封五年,设置了刺史,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刺史六条》,地方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改变了汉朝初期监御史只能监郡、不能察诸侯的局面。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谏官也已问世,御史制度和言谏制度相互配合。同时,汉代监察组织之间实行相互监察,把监察者纳入被监察者之中。——摘编自高东海《汉代监察与社会运行机制述论》材料二明代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作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六科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直隶于皇帝,不受都察院的领导。明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的提刑按察使,同时设督抚。巡按御史从选拔初期即是由都察院选举出监察御史作为备选,由皇帝作出最终裁决,因此其具有“代天子狩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职能属性。无论是中央的监察御史还是地方的督抚和十三道巡按御史,其均直属于中央,独立建署,实行自上而下的层层监察。——摘编自马艺洋《明代监察法律制度对当代监察立法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监察体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代的监察制度。(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代的启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等问题,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美国文官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2)近代欧美文官制度借鉴发展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文官制度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文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士人先习得经术文法等基本知识技能才能为“仕郡县为佐”并得到察举至中央,经考核检验后方得为郎,“以观大臣之能”后,才能担任具体官职,说明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得不出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排除B项;科举制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C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介绍的是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及监察,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及监察,未提及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排除B项;“杜绝了官吏的贪腐及渎职行为”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汉代的选官制度,而材料的主旨是考查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衰落。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唐初的屡修谱牒和推行科举,以培植封建官僚和贬抑旧士族,故排除A项;摧垮世代荫袭家族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藩镇割据,故排除B项;大一统和民族交融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项;唐代官绅墓志署名的变化说明世家大族走向没落,反映了科举制的实施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故选D项。4.答案:C解析:A.材料并没为体现士子的社会流动,故A选项错误;B.根据材料“士子‘不读圣人之本经’,而是购买大量八股文选本”可知,这与当时的取士政策有关,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选项错误;C.根据材料“购买大量八股文选本”‘仿效以为’速化之术可知,明朝中后期八股取士导致思想僵化,故C选项正确;D.材料并没体现重学风气,体现的是思想僵化的局面,故D选项错误。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科举制度。材料表明,清朝按照省份地域来选拔人才,有利于各地人才分布相对平衡,故A项正确。确保了公平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对于满族官僚的优势地位的维护,C项错误。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分省取士制度,D项因果逻辑错误。6.答案:D解析:从古代中国人才选拔过程来看,“推举并考察”是对“推举”的完善,而“规范化考试”即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更能体现出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故答案为D项。这一过程是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的“完美统一”说法绝对,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7.答案:B解析: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中近代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赋予公民罢免权、复决权等权利,同时突出对公民进行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和提高政治理性观念,可见以上做法重在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故选B。A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质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同时是间接民主制,故C、D错误。8.答案:A解析:“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9.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8世纪60年到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正是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都是受到当时国家经济和政治变化的影响,A项正确;表格中只是表达了文官制度发展的各个时期,没有反映发展的过程如何曲折,排除B项;表格中表达了文官制度在各个时期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不断发展,没有反映其对社会矛盾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文官制度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没有反映“主导政党政治发展”,排除D项。故选:A。10.答案:B解析: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兴起,这是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思想解放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故A、C两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项错误。11.答案:B12.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仅是该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和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故排除B、D两项。13.答案:(1)特点:监察有立法保障;监察领域广泛;注重强化对地方监察;御史制度和言谏制度配合;监察者被纳入监察范围。(2)评析: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六科直隶于皇帝,加强了皇权;监察机构多元化,形成了地方职权交叉的监察网络;各级检察机构直属于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3)启示:要加大监察立法,完善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多种手段并用,把国家监察和人民监督相结合。14.答案:(1)主要特点:品德与绩效才能考察并重;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结合(根据职务职责实行差异化考核);全员考核,由中央定期实施;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作用: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的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中央集权;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但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2)特点: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注重考核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等问题。(3)认识:中国古代文官选拔与管理制度一般都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各朝代的具体制度不尽相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中国古代文官选拔与管理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主要为王权服务。解析:(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品德与绩效才能考察并重;根据材料一“……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结合(根据职务职责实行差异化考核);根据材料一“……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全员考核,由中央定期实施;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作用: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