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读到林语堂_第1页
碰巧读到林语堂_第2页
碰巧读到林语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碰巧读到林语堂好多次收到编辑朋友的约稿信,邀约谈谈“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你认为最重要的书”,“你读了最难忘的书”,等等。到现在为止,这样的话题我还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脑子里一片茫然,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象我们这样“老三届”中学生,年轻时候该读书的时候,正逢文革,能读什么书哪容得了老百姓自己作主。年轻时读书,全是随波逐流,能读到什么书得看形势,碰运气。比如说,封建的书里,《红楼梦》是可以读的,当好书读,因为毛主席说过那是好书;而《水浒传》要读也只能反读,也是因为毛主席说过那要批判。《三国演义》毛主席没说,也就不能读。人类文明的精神粮食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我们却是吃偏食长大的,营养不良几乎无一例外。当然书少也有少的好处,一是无所事事的乐趣比现在的年轻人多,二是万一和什么书有缘分碰在一起,读得比较仔细。文革最火的时候,也是我们最要读书的时候,除了领袖的书以外,只有一个人的书有领袖的待遇,那就是鲁迅先生的书。而且只有鲁迅先生享受革命导师的级别,编了很多版本的语录出来,供年轻人读和背。所以我们这些中学生就囫囵吞枣般吞了不少鲁迅先生的话到肚子里,除了知道原来可以理直气壮地“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看别人以外,还有就是知道了一些让先生骂得狗血淋头,批驳得体无完肤的人名字。这些人自然是不好或者不太好的,要不然鲁迅先生怎么会那么生气呢?林语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名字。至于林语堂写过什么,说过什么,我们怎么会知道?出国到了美国以后,各处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可以随便出入,如入无人之境,顿时彻底绝望: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书,这么多好书,这辈子要把失去的读书时间补回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就象年轻时候偏食缺油水的,再吃肉也还是偏食。所以一直到现在,读书还是凭运气,挑挑拣拣,全看这书有没有缘分落到我们手里。美国的书价高,买书是一件令人踌躇的事。可是美国小镇公共图书馆每年春秋举办的卖书会,卖的旧书便宜得令人兴奋,比一般旧书店的价格还要便宜八成,所以开旧书店的人也会来抢购,抢去翻五倍价格放在旧书店里卖。我们这样从文化饥荒年头里过来的人,自从知道卖书会,也不肯放过这个机会。硬封面一块钱一本,软封面五毛钱一本,这时候买起书来气壮如牛,快哉快哉。三五天的卖书会,最后一天是装满一大袋五块钱,买书就象买土豆一样。装不满的话,收钱的老头老太太会劝你再去挑几本,装满一大口袋。这种旧书,有些是几十年前流行畅销书,现在却早就绝版。比如我们轻而易举地买齐了约翰•根室的内幕系列。跟卖书的义工老太太说,我小时候读过这书的中译本,老太太惊奇得把我当成博览群书的老夫子了。还有一些书,上架不久,新书店里还在当最近新书卖,却不知怎么也落到这种卖书会上。这时就会庆幸自己幸亏没有花冤枉钱买了新书,或者懊恼几天前刚刚花冤枉钱从新书店里买了。这样从卖书会上如饥民般买书,就可能读了一些本来没有缘分读的书。有一次,在我们小镇图书馆的卖书会上,远远看到一本书深色漆布封面上,有一个一寸见方篆刻图章的装饰,颜色是那种地道中国印泥的红。这儿的美国老乡大概不会对这样的书感兴趣,那书就颇为落寞地挤在角落里。拣起来一看,林语堂的《美国的智慧》(LinYutangOntheWisdomofAmerica),1950年初版本。于是,花一块钱买了回去。我想看看, 林语堂是怎么写美国的。林语堂是中国人来美国谋生的前辈。中国人大凡成年后出国,如果不是拿个学位,成就专业后就“海归”,而是打算在异国他乡谋生,特别是用笔杆子写字谋生,那么“得到了天空”的同时,都有一个“失去了大地”的问题,那就是,你对谁去写呢,写了给谁看呢?王朔到美国一看就明白,说美国好是好,可他是靠写作吃饭的,不能呆在美国。 林语堂老前辈是个异数,他不仅用中文写作是个文豪,他用英文写作,也能让美国人认他是个文豪。这样的人,中国人一百年能出两个,另外一个是我们这一代人,叫哈金。中国人在美国写作,有个规律,凡是用母语写的,写了是给母国同胞读,那么大多是写美国的事。仍然写中国事的作家,往往会写不过留在国内的同行,那是“失去了大地”的缘故。凡是能用英语写作,写了给美国读者读的,几乎无一例外是写中国的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外婆祖母讲起,随便拣点芝麻绿豆,都能写成好书,让美国读者一阵感动,一阵肃穆。在国内的时候不能写的,不能诉说的,现在都可以放开了,写个痛快,那就是“得到了天空”的好处。成年后出国,新移民难免处于美国的文化边缘位置。这时候一动笔,自然而然成了文化小贩,向国内贩卖的自然是美国货,有本事向美国人贩卖的必定是中国货。这是由写作者的能力决定的,也是由读者的需求决定的。反过来做的,就象小贩把水果往产地运,你得当心吃力不讨好。同样是说中国的事情,用中文对中国读者说,和用英文对美国读者说,说法是不一样的。对中国读者说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你要说得透,说得深,说得和别人不一样,说出别人不明了的道理来,因为中国的事情,中国读者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对美国读者就不能这样说。对美国读者来说,连中国在什么地方都糊里糊涂,东南西北都不知道,对他们要紧的不是全面深透,而是要写得明白。林语堂是用英语专门对美国人讲中国事情最出色的人。他一到美国立马靠英文写作吃饭,一口气出了十来本书,采用的是对美国人把中国的事情说明白的写法。他的《吾国吾民》( MyCountry,MyPeople),轰动一时,久居畅销书榜,其水平和声望,至今无人能超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的读书人,要说起中国人的书,第一本还是《吾国吾民》。林语堂的书,对美国人谈吾国吾民,谈孔子老庄,谈中国人的生活哲理,谈苏东坡,多姿多彩,却不失一个原则,对外国人写中国,你得往“明白”里写。这些书,还全都不出文化小贩的范围,写作者的优势在于读者和内容之间的文化差距。如果读者对内容没有这种文化差距,该怎样写呢?我们读的书太少。至今为止,碰巧读到的,由中国人用英语对美国读者谈美国的书,就是这本在小镇图书馆上买来的林语堂论《美国的

智慧》。写这本书的时候,林语堂在美国生活了十年,他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包括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在美国奠定了他的中国文豪名声。他已经拥有了他的英语读者群。名声在外,他忍不住要对他的美国读者来谈谈“他们自己的”国家了。林语堂来美国是他有了文名之后,既有赛珍珠的提携,又能凭写作吃饭,不打餐馆工,不拼学位,不寻工作,不做进出口,不接触非法移民偷渡者,不做工种庄稼,他生活在作家圈子里,他对美国的体会,肯定和我们这一代出国的人不一样。他这本书怎么写法呢?如果还是用“往明白里写”的办法,来对美国读者谈美国,读者就会嫌你写得浅了。聪明如林语堂者当然知道,这样的书,只能往深里写。林语堂对美国人谈美国,可不会以短处对读者的长处,他还是扬长避短。十年侨居美国,对美国的体验当然还比不上生于斯长于斯的美国人,可是论读书,论读美国书,论对美国书的理解,我们这位天生的中国读书人就不一定比不上美国人了。所以,这本书洋洋洒洒十六章,谈人生,谈人性,谈美国人最认为得天独厚的东西: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谈生活的艺术,谈神和宗教,谈男女和爱情,战争与和平,不是从餐馆实验室的生活琐碎体验开始谈,而是一出手就从美国人前辈大师们的至理名言开始谈。原来,这是一本从读书来谈美国的书。这样一来就能往深里写了,也镇得住美国读者了。每一章,每一个话题,林语堂都会长段地引用美国先哲们的著作,从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弗逊,亚伯拉罕•林肯,到约翰•杜威,拉尔夫•爱默生,到著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利佛•赫尔姆斯,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 林语堂引用了二三十个他认为最重要的先哲大师们的最重要的话,然后展开他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在题为“自由”的第八章中,林语堂谈了“民主”。有意思的是,林语堂此时的语调有点反常,不是那种悠悠然的东方风度,反而有点急促和愤怒。他一上来就批评美国有些“所谓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竟然认为斯大林政权也是民主,而且是更好的民主,是“直接民主”。他说,听到这种说法,他气得“发抖"(trembleinmyshoes)。他说,这些人居然把自己看成美国民主先遣托马斯•杰弗逊的精神后代,杰弗逊一定要气得从坟墓里翻过身来了。林语堂为何如此愤怒?这就要说起“民主”两字在二战前后的热门了。民主这个术语,在上个世纪初,还没有那么抢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全世界从炮声里听到的是“革命”,革命的目标是“无产阶级专政”。“专政”( dictatorship)这个响亮的词在西方语言中其实很难听,就是独裁的意思。比如后来西班牙的佛朗哥,是个 dictator,独裁者。独裁从字面上就是和民主相反的事情。中国人比较灵活,在翻译 dictator的时候,创造性地用了两个词,有时候叫独裁,有时候叫专政。这样,必要的时候,一面讲 dictatorship,一面仍然可以讲民主。这在西方语言里就比较困难,奔dictatorship去的,同时打一面叫民主的大旗,就有强词夺理的味道。列宁斯大林他们用民主这个词的时候,是说党内民主,那是党内的一套规矩。本来,革命一派既然革命,就不在乎抢民主这个旗。可是这种情况到二战时期有了变化。二战前夕先有一次预演,就是西班牙内战。全世界所有的左派和右派都在那儿交手比试。帮共和国的左派有第三国际,有社会民主党,有无政府主义者,有托洛斯基派,等等。虽然他们后来还是分裂,西班牙内战失败,但是这些理想主义者必须有一面旗帜,来对自己解释,他们这样一群本来碰在一起就要互相开打的人,怎么就在西班牙走到一起去了。这面旗帜就是民主。二战中,东西方结成盟国,打败了纳粹法西斯。从此,民主这个概念成为抢手货了。不幸二战后东西方分裂,冷战开始,双方在自己的阵地上都竖起了“民主”的旗号。比如北韩就叫“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西方的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国际情怀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已经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西班牙内战情结,对斯大林制度抱有个人化的感情,这时候就出来称赞它的民主。这让林语堂着急了。他指责的是美国的左派知识分子。他说,这些人怎么可以对苏俄制度下百万人的饥馑死亡,失去自由无动于衷,怎么可以以为,只要对社会有好处,就可以监视人们的言行,只要让人们有面包和黄油,就可以剥夺他们的自由。他说,这些人居然可以闭上眼睛,看不出“国王万岁”和“斯大林万岁”毫无区别。林语堂说,现在斯大林独裁主义知道要小心对待民主,他们借用起民主的衣饰,使用民主的语言。这样一来更加危险。再这样下去,以后人们就会读到,民主不是托马斯•杰弗逊开创的,而是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开创的了。林语堂急切地说,这种民主不是美国人以前的民主。那么怎么来区分这真假李逵呢?他说,必须从自由来考察。也就是说,什么制度更民主是个假问题,有没有自由才是要害。他说,托马斯•杰弗逊开创的民主是“有自由的民主",而斯大林阵营的民主是“没有自由的民主"。 林语堂大概知道美国人的脑子是经不起这样绕概念的,所以,他提议给斯大林的民主起另外一个名字,按照俄语的发音,叫“ democratsky”,而不是原来的“democracy"。如此分开,此“democratsky"不是彼“democracy",就不会混淆了。 林语堂这时候表现得十足一个书呆子。林语堂在书中盛赞美国的民主先贤托马斯•杰弗逊,一再引用杰弗逊的话:世界上只有两种政府,一种是相信人民的,一种是害怕人民的。林语堂强调,杰弗逊和压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治国理念冲突,就是出于这种对人民的信任或者害怕。而杰弗逊提倡信任人民的政府,和杰弗逊的气质(temperament)有关系。林语堂引用杰弗逊给女儿的信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切,我们现在读来都不觉得稀奇。自由、民主、托马斯•杰弗逊,这些是美国人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