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云南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李德甫制作(2013.10,共320页)第一章宏观经济学与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一个社会整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总量之间的关系。涉及的问题,包括:1)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就业量是怎样决定的;2)在一国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发展规律;3)一国的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中的周期性波动及经济稳定因素;4)一国对外开放的经济中,与其它国家发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关系以及汇率决定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构架。
其主要的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及增长率、总产出与总收入、就业率(或失业率)、一般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财政预算赤字(或盈余)、总需求与总供给、货币需求量与货币供给量、消费与投资、进口量与出口量、利率与汇率水平等。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结果都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二、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宏观经济分析总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的:1)宏观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以微观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为基础。2)宏观经济总量的计算和测定,是以微观经济学所界定的价值流为基础。3)理论与方法的继承。三、宏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流量与存量存量(Stock),是指在一定时点上计算出来的经济量值。如资本则是存量变量,流量(Flow)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计算出来的经济量值。如投资,是流量;2、事前与事后事前的储蓄与投资是,指居民与厂商计划的储蓄和计划的投资,则储蓄和投资可能不一致,或储蓄>投资,或储蓄<投资,因为储蓄与投资是各个不同的人进行的。但是事后的储蓄与投资却是相等的,即S≡I。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经济学的哲学基础。2、总量方法。3、其他方法。包括短期和长期分析方法、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均衡与非均衡方法以及边际分析方法等等。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指标二、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三、名义GDP与实际GDP四、GDP的缺陷一、国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指标国民收入是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生产资源所产出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并由此形成的收入的指标。库兹涅茨认为,国民收入可以从三方面定义:
(1)指一国全体人民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2)指一国全体人民因协作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3)指一国全体人民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的居民,从他们的收入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因而国民收入有极为宽泛的涵义,它包括: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写为GNP);
(2)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写为NNP);
(3)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写为GDP);
(4)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写为NDP);
(5)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写为NI)
(6)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写为PI)
(7)个人可支配的个人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简写为DPI)。
1、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转两部门经济收入与支出流量循环流程,是国民经济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流转的过程。在一定时期,这些经济总量的循环流转作为事后交易存在恒等关系。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职能居民企业
供给商品与劳务
购买商品、劳务的开支图11-1居民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循环流转两部门经济居民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经济循环流转中,存在如下恒等关系:
要素所有者收入≡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消费支出
(国民收入)≡企业全部产品与劳务的销售价值
≡企业成本+企业利润国民产品生产(供给)≡国民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
≡消费品C+投资品I
≡个人消费C+个人储蓄S
≡国民收入的支付或总供给(AS)Y≡C+S
总需求(AD)Y≡C+I
因而:
C+S≡C+I
或:
S≡I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税收
政府
税收
储蓄
货币市场:各金融机构
储蓄
居
民
投资
企
业
供给商品与劳务
购买商品、劳务的开支
图11-2三部门的经济循环流转总供给(AS)≡C+S+政府税收T总需求(AD)≡C+I+政府支出G则:
C+S+T≡C+I+C
或:
S+T≡I+C
或:
S+T--G≡IY(AS)≡C+S+T≡C+I+G≡AD即100,000Y≡60,000C+20,000S+20,000T≡C+15,000I+25,000G≡100,000AD
或:
20,000S+20,000T≡15,000I+25,000G
或:
20,000S+20,000T—25,000G≡15,000I或:
S+(T—G)≡I+(X-M)
关税支付
外
国
政
府
政府购买
出
进
买
收
税
支
口
口
购
税
收
付
生产要素报酬
企
业
居
民
消费支出
国民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存在如下恒等关系:Y(AS)≡C+S+T+M≡C+I+G+X≡总需求(AD)或:
S+T+M≡I+C+X
或:
S+T≡I+C+(X-M)
或:
S+(T—G)≡I+(X-M)二、国民收入核算的几个总量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一定时期内国民使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1)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而不包括上一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2)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3)计入GNP的最终产品,是按当年市场价值(价格)计算,而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是没有价格的,不能计入GNP中。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生产的价值,因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价值不计入GNP中,但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价值要计入国民生产总值里面。5)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产品价值,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产品的收入都计入其中。6)国民生产总值按当期价格计算,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以基期价格计算(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就叫做实际国民生产总值。2、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一月)在国土内新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是: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收入3、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一月)新创造的价值。它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关系是: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4、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I),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一月)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或各种要素的价格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它是国民生产净值NNP扣除商业间接税的余额。即: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5、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一月)居民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它与国民收入(NI)的关系是: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企业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6、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国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一月)居民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它与个人收入(PI)的关系是: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
=个人消费+个人储蓄以上六个指标都是国民收入核算中广义国民收入涵盖的概念。狭义国民收入仅指国民生产净值NNP扣除商业间接税的余额,即NI。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企业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
=个人消费+个人储蓄三、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
1.支出法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就GDP而言,是把一国一年期间全社会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及劳务)的支出金额加总而成。就国民生产总值(GNP)而言,也是把一国一年期间全体国民购买最终产品(及劳务)的支出金额汇总得到。因此,GDP与GNP,二者虽有差别,但并不太大,可视为相同量值。GDP或GNP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支出法核算总产出,包括以下四类:个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即:
GDP或GNP≡C+I+G+(X-M)
2.收入法用收入法核算一国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从投入的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职能)所取得的租金、工资、利息、利润等收入汇总得到。生产要素收入又是生产要素价格,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国民收入(NI),同时又是企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收入再加上间接税和折旧即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即:
GDP或GNP≡(租金、工资、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国民收入(要素收入)+间接税+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折旧四、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或GNP)是以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实际GDP(或GNP)是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来计算的当期的实际产出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因此名义GDP(或GNP)的定义是:名义GDP(或GNP)≡当期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格×当期各种商品与劳务的数量≡2、实际GDP(或GNP)定义为:实际GDP(GNP)≡基期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格×当期各种商品与劳务的数量
×Qt,i≡≡
为比较各个时期GDP及其增长率,可先算出折算指数(或平减指数),公式为:
GDPt折算指数==×Qt,i/×Qt,i
上式中如果基期的名义GDP=实际GDP,则GDPt折算指数=1。如果已知GDPt折算指数(物价变动指数)例如,2012年某国物价为2011年的106%,即可计2012年的实际GDP。如2012年名义GDP=120,000亿元,则
2012年的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120,000亿元/106%
=113,207.54亿元比较各期的实际GDP,可以得到实际GDP的增长率,即:
GDP的增长率==则:五、GDP的缺陷1)没有价格的产品与劳务没有计入。2)地下经济交易的价值也不在GDP的统计在内,地下经济或黑市交易,虽然有产品与劳务的价格,但多是违法交易,政府部门无法将交易的价值统计在GDP当中,GDP。3)环境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也没有计入到GDP中。第一节萨伊定律与货币数量理论第二节生产与就业第三节储蓄、投资与利率第四节
古典学派理论概要一、萨伊定律与总量均衡二、物物交换与货币经济三、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四、价格的伸缩性与产品市场均衡第一节萨伊定律与货币数量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最集中的概括,是法国萨伊的一个命题: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这一定律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基础之上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同量的对于产品的需求。其论据是:生产者想出售其产品的理由也就是想购买其他产品的理由,生产者出售产品并不是想得到货币,如果将交易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那么物品从来都是彼此直接交换的。因此产品的供给(出售)同时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购买)。所以,物品的过剩供给在任何时候为零,这是市场均衡的条件。
理由是:对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收入;生产增多时收入也增长了。
整个国家的共同支付方式,由该国年产品(居民年收入)构成。一国购买力由年产品来衡量,年产品增加越多,实际购买力越多。因而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创造的物品量,恰好等于同期所创造的新增购买力。
因此,一国决不会出现资本或商品的过剩储备。如果出现某种商品过剩,则表明另一些商品的生产不足。
因此,对萨伊和穆勒来说,供给与需求是一个恒等式,需求不构成增长的障碍。所有过剩需求额必定等于零。由此推论:对货币的过剩需求必定等于所有其他商品过剩之和。既然对货币过剩需求任何时候为零,那么所有物品的过剩供给也为零,因而一般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说法是,当一般生产过剩暂时发生时,有一种达到均衡的趋势,在这种均衡状态下,对货币的过剩需求为零。萨伊定律实际上暗含这样的前提:
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货币只是交换媒介物而不具有储藏手段的功能,因而产品的生产(供给)必然形成产品的需求。又令M代表货币供给量(任一时点上的现金与活期存款),V代表流通次数,即V≡V≡
。
V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货币供给量M为实现收入Y在一年内的流通的次数。由此得出一年内的国民收入的交换方程式:MV≡PQ1、费雪交换方程式费雪交换方程式(Fisherequationofexchange)是从货币供给量角度论证其观点的。令q1、q2、q3、、、、、、qn代表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p1、p2、p3、、、、、、、pn分别代表它們的价格;以Q代表实际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Y代表用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则:q1p1+q2p2+q3p3、、、、、、+qnpn≡PQ≡Y1、费雪交换方程式费雪交换方程式(Fisherequationofexchange)是从货币供给量角度论证其观点的。令q1、q2、q3、、、、、、qn代表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p1、p2、p3、、、pn分别代表它們的价格;以Q代表实际收入,
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Y代表用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则:q1p1+q2p2+q3p3、、、、、、+qnpn≡PQ≡Y将上式改写为:
MV=PQ由于费雪假定V与Q为既定不变的常量,因而其论点是:1)货币供给量M的大小是决定物价水平高低的原因;2)货币供给量M数值的变化引起物价水平P的数值同比例变化。剑桥学派的方程式:
M=KPQ因剑桥学派同样假定Q与K为常数,故其结论与费雪的相同:货币数量(货币需求量)的大小是物价水平高低的原因,价格水平同货币需求量同比例变化。
货币数量论的两个假定:1)Q被假定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实际国民收入,在不太长的时期内视为常量,不因M的大小而变化,实际国民收入数量,完全由非货币因素决定。
2)V(或K)被假定为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为常量,不因M的变化而变化。结论是:1)人们的收入都用于购买而不持有闲置货币,而使流通货币量与一般物价同比例涨落;2)人们持有一些现金只因为分散的收入与支出不完全一致,不得已才持有现金,其数量尽可能少、持有时间短;3)因物价具有竞争性和伸缩性,增加现金只抬高物价而不增加生产,因生产已达到最大量;4)若生产不曾达于最大量的话,一些人就不能出售他希望卖掉的货物,他会以低价供应,于是物价下跌,生产扩充,直到生产达到最大量(充分就业产量)为止。
货币经济中,该定律在假定货币只是一种方便交换的工具,仅作为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人们不会保存闲置货币,货币不具有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前提下,也是成立的,因为货币作为计价单位,表示商品的价格只表明物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因而价格随供求变动而具有弹性、伸缩自如,价格的变动最终使得总供给=总需求。供给量S是价格P的增函数,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增加,价格越低,供给的数量越少。而需求量D则是价格P的减函数,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价格的这种弹性或伸缩性,使得供给量倾向于超过需求量时,价格作出向下调整的反应;相反,在供给量倾向于低于需求量时,价格作出向上调整的反应。因而价格的上下调整,使得物品的供给最终等于需求,达到产品市场均衡即“市场出清”的状态,因而过剩供给等于零。一、
社会生产函数二、
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假定:1)社会经济体系是完全竞争市场;
2)在一切行业中,设定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只雇佣工人生产最终产品,没有中间产品。该社会的生产函数为:
Q=Q(N)
Q为产量,N为投入生产的劳动的总就业量,因而这一公式表明了社会总产量与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总就业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总产量是总就业量的函数,而且是增函数。Q=Q(N)Q1
Q0
0
N0
N1
N
劳动的需求依存于劳动的边际产品MPl,因而是劳动的边际产品函数。劳动需求函数为:
Nd==Nd(W/P)Nd=Nd(P)
(W/P)1
(W/P)2
0
N1
N2
N
Ns=Ns(W/P)
(W/P)2
(W/P)1
0
N1
N2
N
Ns=Ns(P)
(W/P)2
(W/P)0E
(W/P)1
Nd=Nd(P)
0
N2N1N0N2N1N
劳动市场达于均衡的条件是:Ns=Nd
或,Ns(W/P)=Nd(W/P)一、储蓄函数二、投资函数三、利息率的伸缩性与储蓄和投资相等古典学派认为,人们之所以储蓄,是因为企图通过延缓当前消费以增加将来消费,储蓄人延缓当前消费蒙受的牺牲,要求在贷出其储蓄时收取利息予以补偿。因而,利率越高,人们愿意提供的储蓄越多,储蓄量(货币资本供给)与利率同方向变动,因此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即:
S==S(r)
上式左边的S为储蓄,
r为利息率。储蓄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储蓄越多,利率越低,储蓄越少。s=s(r)r2
r1
0S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I=I(r)
r2
r1
I=I(r)
0Ss=s(r)
r0E
I=I(r)
0s.i一、古典学派理论要义二、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三、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为:Q=Q(N)(1)2、劳动市场均衡劳动市场均衡可以用几个方程式表达:MPl=(W/P)或Nd=Nd(W/P)(2)Ns=Ns(W/P)=Nd=Nd(W/P)(3)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Nd=Ns
或,Nd()=Ns()(4)M1V(AD)
AS
r0E
M2V(AD)
0s.i4.货币工资的调整。可由以下方程表达:W=P×MPl或MPl=(W/P)(6)(W/P)
W1
W0
0P0P1P5、产品市场均衡可用以下方程表达:
S=S(r)
(7)
I=I(r)(8)
S=I或S(r)=I(r)
(9)AS
P1E1
P2AD
AD
0Q0Q重视货币政策;主张保持货币数量的稳定。保持货币数量才而保持物价稳定,以稳定工资。第三章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一)
两部门经济模型第一节需求函数第二节投资函数第三节两部门经济时的国民收入决定第四节投资乘数第五节加速原理第一节需求函数一、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需求。国民收入的大小由有效需求决定,而不是由总供给的大小决定。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支出随收入而变动,因此,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收入增函数,即消费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关系,当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反之亦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达为:
C=f(Y)假定消费函数是线性函数,则有两种形式,即:
C==a+by如C==50+0.75y和C==by如C==0.75y消费函数表表3-1某家庭消费函数(单位:元)(1)收入(2)消费(3)边际消费倾向(MPC)(4)平均消费倾向(APC)A900091101.01B10000100001.00C11000108500.98D12000116000.979492890.890.850.750.640.590.532、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C)占收入(Y)的比例,其值大小由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即APC=。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由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增量(⊿C)占收入增量(⊿Y)的比例,即(MPC=)。MPC=消费倾向的基本心理定律:随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因而MPC=总是一个大于零的正数;但因消费的增加总是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即⊿C<⊿Y,因而,MPC又必然小于1.所以这一心理定律表达为:0<
<1MPC之值大于零而小于一意义在于:因为在生产和收入增加之后,人们增加的消费小于收入的增量,而有一部分增加的收入被储蓄起来。这样,假如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增加的产量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则在继后时期中会引起生产缩减。而且,MPC有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倾向,即社会越富裕,人们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逐步递减,而被储蓄的部分比例递增。这样,假如没有足够的投资吸收这些储蓄,则在消费不足基础上加上投资不足,使有效需求不足。3、APC与MPC存在如下关系:1)APC与MPC都为正。2)APC>MPC。3)APC都是MPC递减的。凯恩斯C==a+by的特点是:消费并不随收入同比例增加,而是随收入增加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递减,因而称为非比例消费函数。凯恩斯非比例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为:
c=a+bycy0c=a+by=50+o.75y45。)图3-3线性消费函数比例消费函数与消费曲线图3-2消费曲线(单位:元)cy0=1614121086=6810121445。)C=by=0.7Y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收入减去消费以后的余额s=s(y)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1)收入(y)(2)消费(c)(3)储蓄(s)(3)边际消费倾向(MPS)(4)平均消费倾向(APS)A90009110-110-0.01B100001000000C11000108501500.01D12000116004000.03E13000122407600.06F140001283011700.08G150001336016400.110.110.150.250.360.410.47表3-2某家户储蓄表(单位:万元)三、储蓄函数1、储蓄函数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储蓄的变化依存于收入的变化。因为S=Y-C,又由于C==a+by则储蓄函数为:S=Y-C
=Y-(a+by)
=--a+(1-b)y
储蓄倾向也分为平均储蓄倾向(APS)与边际储蓄倾向(MPS).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不同收入水平上储蓄占收入的比例,即APS==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在增加收入中用于储蓄所占的比例,MPS=储蓄曲线图3-4储蓄曲线(单位:元)syAB210-1=68101214ESFGS线性储蓄函数若储蓄和收入呈线性关系,则储蓄曲线为一直线。这时:s=y-c=y-(ą+ßy)=-ą+(1-ß)ysy0s=-ą+(1-ß)y图3-5线性储蓄函数(单位:元)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图3-6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c,s0s=s(y)y45。)Ay0c=c(y)d-d四、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因为:Y==C+S,已知消费函数为时,便可推知储蓄函数;反之亦然。比如消费函数C==a+by,因Y=C+S,则S=Y-C=Y-(a+by)=--a+(1-b)y,因而,储蓄函数也是线性函数。反之,已知储蓄函数,则可推知消费函数。如储蓄函数为S==(1-b)Y,因Y=C+S,则C=Y-S=Y-(1-by)=1--(1-b)y=by。相应的APC与APS为互补关系,两者之和等于1,即
APC+APS=1若已知APC,则APS为:APS=1-APC。反之亦然。同样,MPC与MPS也为互补关系,两者之和等于1,因⊿Y==⊿C+⊿S,则MPC=。而MPS=,因而:若已知MPC,则可知MPS:MPS=1-MPC反之亦然。五、非凯恩斯消费函数1、相对收入假说基本观点是:1)消费者的消费开支总是力图向别人看齐,在长期内收入不断增长,使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成比例的变化,即长期消费函数为C=bY;2)因个人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消费支出部分取决于该个人收入与邻居(或相同阶层)收入的相对水平。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与邻居同比例提高,则该家庭的消费也会同比例提高;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不变,而由于邻居收入的提高,该家庭会提高其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以保持与邻居的相对地位。同时,家庭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取决于现有收入对过去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的比例;3)如果在长时期经济是持续稳定增长的,消费按一个固定的比例稳定增长,即C=bY;但在周期波动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时,各阶段的消费,并不按照固定比例上升或下降,而是按C=a+bY的消费函数变动,在上升阶段,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会缓慢的降低;在下降阶段会缓慢的提高,但总趋势仍是按C=bY的消费函数变动。2、恒常收入假说人们当前的消费支出由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预计的收入决定,或者说,恒常消费Cp取决于恒常收入Yp,且两者之间成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
Cp=bYp
三个命题:1)假定一个家庭的收入Y由恒常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构成,即:Y=Yp+Yt相应的消费C由恒常消费Cp与暂时消费Ct构成,即:C=Cp+Ct恒常收入可表达为:Yp=Yt+Yt-1+Yt-2Yt-3+、、、、、、、Yt-172)恒常消费Cp与恒常收入Yp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即:
Cp=bYp(0<b<1)3)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不相关。第二节投资函数一、资本与投资概念投资函数,是私人总投资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1、投资是一定时期社会所有厂商新添置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库存以及新雇工人的工资等支出的价值量。投资是一个流量,分为重置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是用于补偿消耗掉的资本设备的那部分投资,即折旧。净投资是资本投资的净增加量。总投资(Totalinvestment)是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即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与投资流量对应的是资本存量。
2、资本是企业所持有的厂房设备积累的存量。投资与资本相互联系,投资的变动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变动。令K为资本存量,I为投资流量,则K与I的关系是:
Kt=Kt-1+It即今年年底的资本存量(Kt)=去年年底的资本存量(Kt-1)+本年的净投资(It),或It=Kt-Kt-1即本年的净投资(It)=今年年底的资本存量(Kt)-去年年底的资本存量(Kt-1)。由于总投资(Ig)包括净投资(It)和折旧,即:
Ig=It+折旧因而,若令Ig=折旧,则无净投资(It),即It=Kt=Kt-1=0,若令Ig<折旧,则It<0,即Kt<Kt-1<0,因此,净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量。二、资本边际效率、利率与投资1、资本边际效率,是厂商考虑是否进行一笔投资时,对这笔投资预计在使用期限内能够得到的、并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年利润率,它是一种贴现率。2、投资数量的决定。首先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即在其他条件既定不变下,投资数量与资本边际效率同方向变动关系,即资本边际效率越高,投资数量越大,反之亦然。决定投资数量的另一因素是利率,在资本边际效率既定下,投资数量与利率反方向变动,即利率越高,投资数量越小。因此,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共同决定投资数量,这种关系表达如下:
I=I(MEC,r)3、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则是与净投资相联系的概念,MEI曲线描述的是,随净投资的增加每一笔投资的效率是递减的。因资本存量与净投资存在如下关系:Kt=Kt-1+It或It=Kt-Kt-1。
4、MEC曲线与MEI曲线的关系是:
1)资本边际效率(MEC)曲线描绘资本存量均衡值的移动(如图13-4由A至B而C、D,而MEI曲线描绘了净投资变动与投资的边际效率(MEI)的关系;
2)MEI曲线是假定在短期内,净投资相对于资本存量是微不足道的,因而MEI曲线由左向右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所增资本物的成本递增。这样,短期内的均衡投资量随利率下降沿着MEI曲线逐步增加,直至MEI=r为止。短期内,MEI与MEC是一致的。但长期中,随投资逐步增加导致资本存量的积累,生产能力增大,资本物生产的产品的增加,因而任一投资增量的未来收益将降低,这会使MEI曲线向右下移动。第三节两部门经济时的国民收入决定1、假定:1)没有政府部门与对外贸易,只有家庭与企业;2)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既定不变,一切经济变量皆为实物量。
总供给(AS)=消费(C)+储蓄(S)或Y=C+S
总需求(AD)=消费(C)+投资(I)或AD=C+I经济达于均衡的条件是:
C+S=C+I
等式两边消去C,变为:S=I
如果不均衡,总需求或大于或小于总供给,导致经济的扩张或收缩。当总需求与既定的总供给相等时,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及就业量才是均衡量。这种关系列为表13-3说明。2、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水平总支出y=c+I总收入y=c+s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c+I=c+s
即I=s若I>s,则国民收入扩张若I<s,则国民收入收缩国民收入的决定(图示一)若I>s,则总需求>总供给,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厂商增加产量,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若I<s,则总供给>总需求,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厂商减少产量,从而使国民收入减少。I0IsE+-syH
图3-12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收入图民收入的决定(图示二)图3-13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决定收入cI0y45。)EHc+I第四节投资乘数
一、乘数与投资
1、乘数原理,是关于投资变化与国民收入值之间的理论。即一国经济中增加一笔投资(∆I),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Y(并不限于增加的这笔投资量,而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如果令∆I为投资量,∆Y为因带来的收入增量,K为乘数,则∆Y与∆I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K∆IK为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数量关系。投资乘数举例若投资增加1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收入增量为500亿元。过程如下:Δy=100+100х0.8+100х0.82+……+100х0.8n=100(1+0.8+0.82+……+0.8n)=[1/(1-0.8)]х100=500(亿元)2、乘数之值由边际消费倾向MPC决定现设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I
为投资增量,∆y为收入增量,则:
∆y=Y1+Y2+Y3+、、、、、、+Yn
=∆I+b∆I+b2∆I+b3∆I+、、、、、、+bn-1
=∆I(b+b2+b3+、、、、、、+bn-1)
=∆I
×bn/1-b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k=1/(1-MPC)
可见,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乘数效应的图示图3-18乘数效应
c+i0y45。)Ec+i’c+iyy’ΔyΔi二、乘数与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发生了变化,将对国民收入均衡值产生什么影响?消费函数C=a+bY,变动有两方面:a与b之值。a的变化与投资增加(或减少)一样,具有相同乘数效应。b的增大(或减少)比a的乘数效应还要大。第五节加速原理一、资本-产出比率产量与资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技术水平给定下,生产一定量产品Y需要一定量的资本物(即厂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k,即:
β=K/Y上式中,β为资本-产出比率。若生产1元的某种产品,需要3元的资本物,则β=K/Y=3/1=3.二、加速原理1、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变化的理论。表示投资变化引起收入变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数是加速数。加速数=总投资的改变量/(本期收入-上期收入)2、资本-产出比率即加速数起着两方面的作用:
1)在产量增长过程中,投资量加速增长;2)相反,在产量缩减过程中,投资量加速缩减。当然,产量的上升或下降,并不一定与投资量的的上升或下降成一一对应关系,但从总过程来看,投资量随产量作同方向变动。因此投资量取决于产量的增减变动。
第四章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二)
三部门和四部门的经济模型
第一节政府支出与政府税收第一节进口与出口第一节政府支出与政府税收
一、政府支出与净税收(一)政府支出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1、政府开支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引入政府开支(G)后,G对扩大国民收入的均衡值的作用与增加投资⊿I的作用是相同的。在Y=1/1-b×(a+I0+G0)中,括号内a或I或G的任一项数量增加,都引起国民收入按K=1/1-b的倍数增加。,投资乘数:KI=1/1-b政府开支乘数:Kg=1/1-bKa=1/1-bKI=1/1-b自主消费乘数: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总支出y=c+i+g总收入y=c+s+t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c+i+g=c+s+t图3-15三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ci,g0y45。)EHc+i+gc+i(二)政府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引入政府税收(T),并假定T为给定不变的常数,即T不随Y的变化而变化。引入税收后,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因而消费函数由C=a+bY,变为C=a+bYd=a+b(Y-T),均衡公式变为:
Y=C+I+G=a+b(Y-T0)+I0+G0Y=(a–bT0+I0+G0)在式子中a、I与G0都为正值,三项中任一项变动都会引起国民收入变动数量等于K(=1/1-b)乘以它们的增量。但括号内bT0一项为负值,即增加税收的影响是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数量为:KT==增加税收与增加政府开支的作用相反,因为税收作为一项漏出,而任何漏出在国民收入循环流动中,将减少总需求水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均衡值,增加税收使国民收入减少-b/1-b倍。相反,政府开支作为一项注入(任何注入将增加总需求),其增加将增加总需求,从而提高国民收入均衡值,即增加⊿Y=(1/1-b)×Δy。(三)平衡预算与均衡国民收入值的变动1、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增加一笔开支的同时,增加同量的税收。因而,这里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收支平衡。政府增加一笔开支,引起国民收入增加⊿YG=,⊿YG=而增加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减少由于>>大于因而,政府开支效应与税收效应加总(抵消之后)的净效应必定为正:二、政府转移支付与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变动1、转移支付R的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均衡值增加.均衡国民收入为:Y=(1/1-b)×(a-bTg+bR+I+G)上式括号内的任一项的变动,使国民收入变动的值等于其值乘以1/1-b,因而:KG=1/1-b
KTG=-b/1-bKR=1/1-b
由此对比与对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影响。因0<b<1,故ΔG与ΔR对Y产生正效应;但因b<1,因而ΔR对Y的效应一定小于等量ΔG的效应,即:ΔR政府开支乘数为:==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KR==三、税收随收入变化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现假定:1)它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2)税收作为收入的线性函数:Tg=T0+tY(0<t<1),T0为不随收入而变化的自发税收值;t为边际税收倾向(或边际税率)。均衡国民收入为:Y=(a-bT0+bR+I0+G0)上式括号内的任何一项的变动,由此Y变动值等于该项增量值值乘以并知自主消费乘数Ka、投资乘数KI和政府开支乘数都为税收乘数KT0=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g=第二节进口与出口一、引入进出口的国民收入恒等式总支出为:
Y≡C+I+G+(X-M)或C+S+T+M≡C+I+G+X或C+S+T≡C+I+G+(X-M)在上式中,(X-M)为净出口。净出口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若净出口为正值,表明出超或顺差,相反若(X-M)为负值则一国处于入超或逆差状态。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c+i+g+x=c+s+t+m图3-17四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c,i,g,x0y45。)EHc+i+gc+ic+i+g+x二、总出口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1、在没有出口的封闭经济中,即X=0时,国民收入均衡值为:Y=a+I0+G0)
在开放经济中,则国民收入均衡值为:Y=a+I0+G0+X0)Kx出口乘数:三、税收净额给定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现假定1)进口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进口函数M=Ma+mY,其中Ma为自发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2)税收净额T(Tg-R);3)I与G皆为外生变量,由此分析净出口(X-M)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影响。则1、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为:
Y=a+bT+I0+G0+X0-Ma)Kx=为对外贸易乘数,如前面模型类似,上式括号内的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引起⊿Y的值等于该变动量的值乘以假设出口增加⊿X,则:Y=如果m=0,即进口不随收入变动,则KX==如果m>0,则KX=均衡等式括号中的Ma是不随收入变化的进口数量,它的增加,使国民收入减缩量为Y=Y=Y=Y=Y=净税收额的增加
,将导致国民收入减缩量为==Y四、税收净额随收入变动时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现假定税收随收入而变动,即税收作为收入的线性函数:T=Ta+tY,其中Ta为税收净额中不随收入变动的自发性税收,t为边际倾向或边际税率,即t=,再假定I、G、X为外生变量,则宏观经济模型为
Y=
(a-bTa+I0+G0+X0-Ma)上式括号内的各项自发性支出a、I0
、G0和X0的乘数值都为:自主进口乘数为:自主税收乘数为: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总需求AD=c+i+g+x总供给AS=c+s+t+m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c+i+g+x=c+s+t+m图3-17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c,i,g,x0y45。)EHc+i+gc+ic+i+g+x第五章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三)
货币的供求与利率的决定第一节货币的供给第二节货币的需求第一节均衡利息率的决定与变动第一节货币的供给一、货币的定义、职能与种类1、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凡能够被人们接受用于交换物品或劳务的东西都是货币。2、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或计价单位),即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以其自身价值衡量一切商品或劳务的价值,成为一切商品价值的计量单位。2)交换媒介,即货币处于不同的商品之间作为媒介物使交换都以实现。3)支付手段,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这是由物权(所有权)先于其价格实现转移引起的。所有延期付款的债务都由货币来实现的。4)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3、货币供给量,有三种计算范围:
M1=现金(纸币+硬币)+活期存款现金是人们随时在手边保存的货币。活期存款是人们存于银行随时可以提取使用或通过开立支票支付商品价格或清偿到期债务的资产,因可以随时支用而与现金的流动性相同。M1称为狭义货币。
M2=M1+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小额定期存款是指零星存入的定期存款。在美国指小于1万美元的定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是指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提供的准备金贷款。M2称为广义货币。
M3=M2+长期大额定期储蓄+其他流动性弱的金融资产二、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1、银行体系西方国家银行体系,主要由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构成。
商业银行是指各种属于私人开办经营并以最大利润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分为两种:单一制和分支行制。
商业银行原来的业务是资产业务(贷款业务)和负债业务(存款业务),即通称为表内业务。现表外业务获取的收入已大为扩展。表外业务主要有:
1)承诺,即银行向客户承诺,在未来某时为其垫付资金并且贷款;2)担保,即银行为第三方的债务提供保险,向债权人提出的保证,一旦债务人无力还款,银行即刻承担起第一还款人的义务;3)互换和套期保值。这主要指利率互换协议和避免汇率风险的套期保值协议。如货币期货和利率期货、远期协议、最低限额交易、最高限额交易等等;4)证券包销,即包销银行、政府、企业及外国法人的股票、债券等证券的业务。私人金融机构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保险、房贷抵押、财务公司等。中央银行是一种官方机构,专门从事货币发行、监管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活动,借助各种政策工具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银行。其主要业务是:1)发行货币,称为发行银行;2)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和发放贷款、票据交换和结算,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故称为银行的银行;3)代理国库,经管政府开支、管理国家外汇,制定和推行国家货币政策,故称为政府的银行。
2、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1)银行体系能够创造存款货币影响货币供给量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从吸收的存款中提取的准备金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用R表示,法定准备率是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比率。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称为用e表示。如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R=20%,而某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e=2%,则每吸收100元存款的准备金为22元。银行体系能够创造存款货币影响货币供给量,即通过存、贷业务的相互转化而产生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因每一银行吸收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女性生育和怀孕快速测试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天然牛至提取物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大排量摩托车行业经营模式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塑料自封袋行业发展状况及竞争趋势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型煤(型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行业前景展望及投资规模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商业智能(BI)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台球学校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发动机止动器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冷藏汽车行业运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A-Fable-For-Tomorrow明天的寓言课件
- 认识实习任务书土木工程
- 我国直播带货中的法律问题和行为规制,经济法论文
- GB/T 41782.1-2022物联网系统互操作性第1部分:框架
- GB/T 6500-2008毛绒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烘箱法
- GB/T 38883-2020无损检测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
- GB/T 31288-2014铁尾矿砂
- GB/T 18488.1-2001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技术条件
- CRRT护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共74张PPT)
- 外贸业务员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模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