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义务教育法》解读
讲授框架一、义务教育法修订的背景与经过二、20年来“普九”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三、新《义务教育法》出台的意义四、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制度创新和突破五、如何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六、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缺陷一、义务教育法修订的背景与经过(一)背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2年10月《广州日报》)(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五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该规定把“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义务教育立法由国家社会利益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转变,更准确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行政法的立法宗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4、旧义务教育法很难适应新要求、新问题和新挑战市场经济民主建设(二)经过1、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2003年,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有近600名代表强烈要求修订《义务教育法》。2004年和2005年,每年又都有22件议案涉及到修订义务教育法,签名的代表分别是727名和740名。有近1/4的人大代表连续3年为一部法律的修订提出议案,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3、2003年6月,十届人大常委会将修订《义务教育法》列入立法计划,《义务教育法》修订工作随即启动。4、2004年6月,教育部将《义务教育法》修订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务院法制办随即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等37家中央单位,以及上海、黑龙江、深圳等47家地方政府的意见,并多次进行调研。5、2005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在对送审稿进行三次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义务教育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还就征求意见稿向曾提出过议案、提案的740名全国人大代表、44名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有关中央单位、地方政府、义务教育学校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
6、2005年8月,侯自新、乔守玮等22位领衔提出修订《义务教育法》议案的人大代表应邀到京,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共同商讨有关修订《义务教育法》的问题,开创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的一个先例。7、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8、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9、2006年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首次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10、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二、20年来“普九”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一)1986年以来,义务教育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一个国家从基本普及小学到普及初中要用3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仅用了10年多。而且这一时期的普及,是在初中学龄人口比以往高峰期多出两三千万人、农村学生占60%至70%的背景下实现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01年127个国家的全民教育发展指数,我国排第54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前列2000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2005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和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双双达到95%,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大幅度提高全国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6.26年提高到2003年的7.91年,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基础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11年跨越1993年2004年2004年比1993年人口覆盖率(%)4593.6提高48.6个百分点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7.798.95提高1.25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73.194.1提高21个百分点(二)基本经验1、确立“低重心”战略和“分区规划”的推进策略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城市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1997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中等发展程度的农村,200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占总人口15%左右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其中占总人口5%左右的地区,小学教育基础较好,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占总人口10%的地区重点普及五至六年小学教育。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特别贫困地区,普及三至四年小学教育。2、坚持把农村地区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帮扶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困难群体“九五”和“十五”期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国家连续实施两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巩固农村初中义务教育,切实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中央财政还投入10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3500万以上贫困学生实施了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贫困住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社会各界纷纷开展义务教育扶贫救困活动,如团中央支持的“希望工程”和全国妇联的“春蕾计划”等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3、适时调整义务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体制,不断扩展免费范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在农村地区开辟了教育捐资、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等经费筹措渠道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免收学费”1993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财、税、费、产、社、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以乡镇为主”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通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逐渐加大了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占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比例的80.6%,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三、新《义务教育法》出台的意义(一)从教育立法来看,新《义务教育法》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水平、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质的飞跃。(18条63条)(二)从教育执法来看,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次修订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全面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63条中有10条规定的是法律责任,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性、操作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规范了22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过去的18条《义务教育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但操作性比较差,新的《义务教育法》则完全弥补了这种缺憾,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加大了执法力度。链接: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软法”(三)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相关链接: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四)从义务教育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来看,都是关系到义务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急切问题,比较重要的有三个问题。怎么建立一个可靠的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经费未能得到保障;教育乱收费严重);怎么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也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公平公正的权利;怎么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本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加大了有关教育教学的规定。
四、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制度创新和突破(一)修订义务教育法指导思想的创新1、新《义务教育法》的两根主线(1)政府责任从义务教育属性看政府的责任从义务教育功能看政府的责任从教育消费的特征看政府的责任从公民受教育权的性质看政府的职责从政府职能来看政府的责任。提供教育政策和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对教育服务的提供进行监督;保证教育市场的公平竞争;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从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基本特征看政府的责任(2)义务教育公共性有效性
教育机会均等可选择性
实质公共性
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在政治上中立
中立性
国家举办和管理
教育质量
责任性
教育是公益事业
教育信息公开
参与决策、办学、管理
教育自主权平等性
公益性
参与性
公开性
形式公共性
“不能只用富人向穷人的收入转移来解决不平等问题,尽管这种做法在过去是可行的。例如,某些形式的福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减少贫困而设计的,但其实际效果反而创造贫困并使之永久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国际全民教育趋势——UNESCO《达喀尔行动纲领》2000年4月六项目标:扩大和改善幼儿,尤其是最脆弱和条件最差的幼儿的全面保育与教育确保在2015年以前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都能接受和完成免费的和高质量的义务初等教育确保通过公平获得必要的学习机会,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来满足所有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求2015年以前使成人脱盲人数,尤其是妇女脱盲人数增加50%,所有的成年人都有接受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平等的机会在2005年以前消除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男女生人数不平衡的现象,并在2015年以前实现教育方面的男女平等,重点是确保女青少年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接受和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人都能学好,在读、写、算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2、新《义务教育法》的四大转变(1)自发发展均衡发展(2)应试教育素质教育(3)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政府办)(4)以县为主省级统筹
(二)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一:教育经费的保障体制
1、为什么要确立教育经费保障体制?(1)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教育乱收费(2)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一费制”的努力)(3)有利于“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4)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2、谁来承担教育经费?(1)政府应该承担教育经费第二条: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四十二条: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第六十一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向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不收杂费尚需时日背景:修订草案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但同时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今年4月、6月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时,上述两条规定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的焦点。有些审议者认为二者规定不一致,建议删去,或者明确规定一定期限内实现义务教育不收费。结果,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保留了前述规定。理由:在法律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情况下,如不作出前述后一项规定,法律一经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收取杂费就是违法,建议予以保留。教育部和财政部表示,本法生效后,城市义务教育不收杂费难以立即做到。原因是城市义务教育经费来源较为复杂,杂费是其中之一;中央财政不可能像农村义务教育不收杂费那样把城市都包下来,需要与地方政府沟通,给其一个准备过程。两部门建议,抓紧进行调研,推动、组织地方政府做好各项准备,力争尽早实现全国所有城市义务教育不收杂费的目标。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的公共投入一般占很大份额。在美国、法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印度、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埃及、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来自政府的公共经费一般占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85%以上,最高者接近100%。(2)鼓励社会捐资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3、政府之间在教育经费的责任上如何分工?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第四十四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并要求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4、如何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位?(1)教育经费的预算体制第四十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第四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案例:义务教育无钱,谁之过?据200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所作的调查表明,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旗县已达60个。但截至2004年11月,全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平均到位率为37%,少数旗县的中小学,如和林格尔县的所有中小学,土默特右旗的城镇小学、城镇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甚至出现“零拨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明伦在全区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曾说:“对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地区而言,经费短缺,没钱办教育很难;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要点钱也很难。”法律分析: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对义务教育缺乏认识。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行为,举办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二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没有建立,各级政府的职责不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行后,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法治保障。《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和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的经费保障体制。特别是法律规定了“不得收学费、杂费”,并针对公用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十三条专门规定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制定。因而在《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实行、完善和各级人民政府分担责任的进一步明确,相信上述生均公用经费“零拨付”的现象将会得以改观。特别是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将全部落实到位。(2)“三个增长”原则第四十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3)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体制第四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数量有限、分配不均、层层转移(4)教育经费的监督体制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案例:义务教育经费不得侵占挪用据广西政府网报道,2006年7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钟想廷向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称,审计结果表明,广西“两基”教育经费专项审计中,审计部门发现部分县存在截留、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金额达1820.72万元。《义务教育法》颁行前,教育经费投入包括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稳定的、可靠的保障机制;二是经费拨付随意性大、不透明、不规范;三是管理使用缺乏监督。这就为截留、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提供了可乘之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经费的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凡再出现本案反映的情形,将直接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律规定,并且要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将有利于从制度上、从源头上防止该类违法事件的发展。除此以外,各方面的监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三是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的监督;四是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法律提示:《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九条: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第五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5)教育经费的使用第四十九条: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5、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限期改正和行政处分第五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五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第九条: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重大社会影响实际是指2004年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的第十五条: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一)因工作失职,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二)决策严重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三)在抗灾救灾、防治疫情等方面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四)在安全工作方面严重失职,连续或者多次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特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连续或者多次发生特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的;(五)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管理、监督严重失职,连续或者多次发生重大事故、重大案件,造成巨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六)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力,造成用人严重失察、失误,
影响恶劣,
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七)疏于管理监督,致使班子成员或者下属连续或多次出现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造成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八)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纪违法知情不管,造成恶劣影响的;(九)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情形的。(2)学校及其教师的法律责任A、义务教育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引起的法律责任第五十六条: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李连宁认为省政府、地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的规定不属于本法所称的“国家规定”,必须是中央及其有关部门的规定才属于“国家规定”。“地方政府所规定的收费项目是缺乏法律依据的,这点我提醒学校要非常当心。”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不能向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和商品。例如,学校开办食堂或者提供学习用品,这都是可以的,但是不得从中牟利。是否从中牟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律界限。曾经撤消了3000多名中小学校长的职务B、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方式谋取利益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法律依据: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五十六条)直接推销:出版商和发行商往往与学校“合作”,由学校或者学校的有关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向学生推销某种教学辅导材料,学校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回报。变相推销:要求学生到指定的书商处购买特定的教学辅导用书,并用这些书布置作业,甚至将价格提前告诉学生。制度创新之二: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发生在大中城市的“择校热”及乱收费现象仍然严重,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择校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上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实际上新增教育机会和教师的一部分待遇仍需要学校自行解决,势必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还有一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出现了乱补课、乱办班以及有偿家教等现象,造成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教育机会均等的总原则——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旧《义务教育法》未规定)1、教育机会均等观的创新:多元共存的教育机会均等观(1)同质的教育机会均等观这种观念要求对所有适龄儿童和在校学生一视同仁,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等享有最基本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获得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资格的认定,等等。(2)尊重差异的教育机会均等观这种均等观肯定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自我价值的权利,教育应该适应人们的差异,尊重人们基于不同社会条件的多样化选择。教育公平观发展中的能力本位、选择的平等、教育参与机会平等都体现了这一观念。安东尼·吉登斯:“在传统的社会民主观中,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常常被等同于对结果的平等分配的过分强调,所以,个人努力和责任被忽视了,社会民主主义也就成了一种乏味的千篇一律而失去了创造性、多样性和成就感。社会正义被视为不断提高公共开支,而不顾实际经济实力和税收对企业竞争力及就业机会的影响。社会福利太经常地压过企业精神和社区精神,权利在责任之上,其结果便是导致相互义务和相互支持的减退。”(3)补偿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如果单纯地坚持同质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和差异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强调公平地竞争,公平地参与,但是并不一定会带来平等的结果,特别是因为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等原因而导致一部分人在竞争中会处于严重不利的境地,这一部分人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这时候就需要坚持差别的教育机会均等观。亚里士多德:“以同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事物,是更糟糕的不平等”。
2、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1)义务教育国民待遇制度A、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第二条: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免费教育≠无偿教育各国免费教育的具体范围有所不同案例: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小陈在陕西乾县实验初级中学上初三,临近中考,学校搞了一次摸底考试,并划定了一个分数线,规定凡低于这个分数线的学生都将被班主任“劝退”,不能报名参加当年的中考。考试结果出来,小陈的名字赫然在被“劝退”之列。小陈的父亲曾找过班主任和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准许孩子报名,但被学校拒绝。“孩子才16岁,这么小就流向社会,今后可咋办呢?”
原本在吉林一所乡镇中学读初一的小弘,刚刚13岁就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2003年10月的一天,小弘的母亲被学校领导叫去,说是小弘太淘气,刚上学一个月就在学校打了两次架。“校长说孩子影响了学校的秩序,不能再留在学校。我哭着求校领导,可最后学校还是没留他。”法律分析: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陕西乾县实验初级中学初三学生小陈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
关于吉林某乡镇中学小弘的案例,学校一方面没有依法保护小弘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还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关于“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的规定。小弘“太淘气”、“在学校打了两次架”,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法律提示: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
(二)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B、办学条件标准化制度办学条件标准化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硬件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如校园面积的大小、校舍的修建、设施设备的配置等等,而不是指开办学校的几项条件广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2006年9月1日开始实行(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三个方面)C、均衡配置教师的制度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D、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教育部2005年5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义务教育补偿制度如果说义务教育国民待遇政策是保证最基本平等的手段,那么义务教育扶持政策则是缩小和控制差距的良方。义务教育扶持政策要求国家对因为地理位置、经济不平等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而造成的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学校差距和群体差距进行适度的控制。它并不是要进行“杀富济贫”式的穷拉平,而是要对贫穷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给予倾斜政策。义务教育扶持政策并不是要消除差距(事实上也不可能消除),而是尽量将差距控制在可接受和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强者更强的社会,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A、确定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作为教育优先发展区对农村和西部地区实行倾斜的经费制度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四十七条(教育经费的扶持体制):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对农村和西部地区实行倾斜的教师制度(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政策;在教师引进和培养、培训方面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实行“同工同酬”政策,缩小教师待遇差距)在西部地区现有的1074个县中,还有372个县尚未实现“普九”,40个县尚未实现“普初”;西部地区有国家扶贫开发县375个,占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县的63.3%,372个未“普九”县中少数民族地区县占83.2%(2004年教育部陈小娅报告《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对城市中的薄弱学校实行倾斜的经费和教师制度“为什么家长要择校?去花钱择校,就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你上了什么样的学校,和你出来的时候,学了多少东西,大家认为这个差距特别大。把均衡的问题解决了,是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根本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法律依据:《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案例:教育部门应均衡配置师资据国家教育督导团今年年初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东、西部地区都相差12个百分点。报告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城乡间、地区间、省域内差距较大。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专项督导检查,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分析:由于以往教育发展形成的问题,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公立中小学教育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其中教师的问题更为突出、集中。这不仅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教育和谐、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所谓的东西部和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中,区域内的差距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水平不能只有职称、学历的指标,也不能只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努力,方兴未艾的校本教师培训就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在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调整的同时,激发本地教师队伍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活力。而从国家层面,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调整,使教师均衡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通过确定教师的地方公务员制度强化教师的流动通过推进“校本教师发展项目”,使广大教师在先进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在岗发展。C、对农村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弱势群体“在一个贫穷的社会里,他们首先是被剥夺权利的人;而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他们是惟一被剥夺权利的人。……不管教育有无力量减少它自己领域内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如果要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它就必须事先采取一种坚定的社会政策,纠正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远离疾病和消除无知”是“摆脱贫困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法律提示:第四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法律责任: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未采取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防止辍学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五十三条)第一,针对贫困人口,建立政府扶助制度。案例:如何保障分散居民的受教育权?今年7岁的陈川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拉沟小学学生,这所学校也是该县建设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新建的拉沟小学占地6000平方米,可容纳480名学生住校。微机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再加上30台学生用电脑、12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和12台彩电,硬件设施几乎可以和城里的学校媲美。拉沟乡地处距县城43公里的山区,是全县最偏、最小、最穷的乡镇。一间破瓦房、几个孩子、一位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教师,是寄宿制学校建设之前拉沟乡中小学的真实写照。那时,由于学龄儿童住得分散,一个教师带二三十个、甚至几个学生上课,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教师少,同一个教师既教一年级,也教二年级和三年级;既教语文,也教数学、体育的情况比比皆是。学校小,经费缺,导致学校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别说幻灯这样的教学用具,就连篮球有的孩子也没见过……分析: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七条关于“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在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牧区、边远山区等,为了更好地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有义务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本案中的拉沟乡地处偏远山区,儿童居住分散,如果广为设立教学点,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比较低,师资和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因而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有必要根据本地适龄儿童少年居住分散的实际状况,在对现有教学点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立寄宿制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在拉沟乡设置寄宿制小学,符合《义务教育法》第十七条的规定。7岁的陈川川正是依法设置的寄宿制学校的受益者。相关链接:90年代中小学集中办学政策解决分散点居民接受义务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模式:美国模式和法国模式第二,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案例: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今年7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有3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因未达到办学标准而被海淀区教委叫停。据介绍,早在今年3月,海淀区就组成了10个检查组,对这39所学校进行了以办学条件和安全为重点的拉网式检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房屋建设、用电、消防、食品卫生、用车、煤气等方面。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表示,海淀区教育主管部门目前已经出台了妥善的分流方案以及相关公办学校校舍扩建和修缮计划。分析:为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在关停不符合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后设计了妥善的分流方案,这种做法是合法合理的。当然,对于那些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经过限期整改、达到办学标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可允许其办下去。要标本兼治,着眼于长远,妥善解决打工子女入学问题。相当部分打工者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希望子女受教育是低成本运行,所以,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满足这一人群的需要。同时,要考虑到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编班的问题,有的公办学校是扩建一两个班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就可能存在班和班的差别,也有可能被打上歧视的标签。可如果是插班,打工子弟如何很好地融入班级中,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有的家长可能并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公办校读书。总的来说,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切实依法保障打工者子女平等的就学权利,才是问题的关键。法律提示:《义务教育法》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新《义务教育法》强调了对非户籍所在地,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据统计,2004年我国随父母进城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已达到640多万,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有2200多万。由于这些学生流动性大,一些大中城市难以提前做好学校规划和相应准备。农村流出地对本应就学的当地适龄儿童的去向和是否继续就学不甚了解,出现监管上的真空。而且因为各地的课程、教学、考试方式不尽相同,也给这些流动儿童的异地就学和学习衔接上带来一定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的监管,带来了诸多新的教育问题。国家总督学柳斌:辍学率回潮主要在初中。主要是由贫穷、随父母流动和厌学三个方面造成的,贫穷因素大概占40%,其他各占30%左右。第三,重视女童教育。第四,重视特殊儿童(主要是指身体残疾和智障儿童)教育。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3)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和重点班制度法律提示: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链接:重点学校教育政策重点学校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点学校政策的确立时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点学校政策的重建时期: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1980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重申了办好重点中学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政策的反思时期:1995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评价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提出根据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建设的原则,将于1997年前后,分三批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高中。国家教委的这一政策一出台,就出现了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尖锐对立的局面。1995年国家教委出台的有关政策,虽然将过去的“重点中学”更改为“示范性高中”,并附加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对薄弱高中扶持改进的积极措施”等条件,但它对各省的导向作用,与过去建设重点中学的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直接引发了后来的重点高中建设热。其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职业高中的差距,另一方面使县区整个教育资源进一步向高中集中,导致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重点学校政策的历史必然性:重点学校政策是在教育资源短缺时代,加快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重点学校政策是在我国教育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下采取的由重点带动一般的重要的方法论选择。重点学校政策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时代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选择。重点学校政策的历史局限性:重点学校政策违背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重点学校政策拉大了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距,违背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学校政策使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对我国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汉市目前已暂停改制校、示范学校的审批。案例: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班江西赣州市教育局今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的某县县城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到,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县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分重点班。分析:这种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新《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再分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成绩优异的进入培优班,必然会给这些班优先配置师资等,使得教育资源很难均衡,这种做法也不符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教育部已经下发通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的各类实验班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明确审批权限和程序。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在学校举办实验班。确因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举办的,要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开展实验所需经费由审批部门统筹解决,不得向学生加收费用,而是谁批准谁拨款。
(4)取消“校中校”制度背景:一些公办学校特别是有名的学校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借改制之名,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名义,把公办学校变成民办学校或者“校中校”,有的学校又分重点班、非重点班,借此向学生高收费,规避义务教育收费政策的规定,使得义务教育的高收费“合理”。这种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的做法,既增加了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社会公众反映强烈。法律提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第二十二条)法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二)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第五十三条)案例:公立学校的性质可以改变吗?据媒体报道,每年招生季节一到,河南省郑州市一所知名初中的招生处就立即人满为患,前来报名的学生家长里三层外三层,几天的工夫,报名人数就接近4000人。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的原则,这所学校计划招生人数仅为300人,但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却拍着胸脯说最少能招收1300名新生,而且不只面向郑州市的小学毕业生,只要有河南省户口都可以报名。这多出来的1000名新生如何吸纳?这位招生老师心里有底,因为学校还办了一所“分校”,而且“只要考试合格被招入学校后将混合编班,和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享受同样的教学,毕业后发同样的毕业证”。而对那些“分校”录取的学生家长来说,每年动辄六七千的“赞助费”才是自己的孩子与那些计划内学生最大的区别,因为初中计划内招生的收费标准每学期只需要170元。面对家长的疑虑,招生老师一语道破个中原委,“学校没有实际上的分校”。据某中学分校一位校长透露,该市绝大部分分校的法人代表就是公办学校校长,其实办分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招学生,当然学校的收益也不可小视!分析: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郑州市这所初中学校如果继续通过举办“分校”的方式实行高收费,则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尽管规定的义务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学校作为政府财政全额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不能违法自行决定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这所学校的做法还与《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规定不符。国家的收费政策没有关于允许收取择校费、赞助费等的规定。另外,这所学校的计划招生人数只有300人,却多招了1000名学生,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也成为一个问题。如果公办学校另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需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法律提示:《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第五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二)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信春鹰:“校中校”的问题是我们公民意见非常大的问题,它有很多的危害,我们原来很好的公办学校,换了一个牌子,形成所谓的“一校两制”,实际上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本来它是一个国有资产,结果换了一个牌子变成一个私立,或者合作办学,这个利润就流向了个人的腰包,而钱是要从家长的口袋里掏的,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问题,尤其是把国办的中学改为民办的问题,应该是在清理范围之内的。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1)促进均衡发展不是搞均衡化。现在日本、韩国教育的平准化已经显现出它的一些弊端,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目的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而不是“一刀切”。(2)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要搞千校一面,还是要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3)促进均衡发展不是要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提上去。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农村学生辍学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2004年,全国农村初中辍学率达到3.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农村高达4.64%。据教育部对60个县初中学生辍学情况的监测显示,一些县初中辍学率高于7%,个别县甚至达到10%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的平均数往往掩盖了一些地方农村地区辍学率较高的现象。据抽样调查,学习困难、学生厌学成为辍学的重要原因,随父母流动造成的辍学也在不断增加。制度创新之三:校园安全制度学校安全问题被首次写入教育法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就在《义务教育法》修订案通过之后的第二天,教育部等十个部委联合签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学校安全工作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学校安全制度的基本内容(1)安全教育制度与安全管理制度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2)安全物质制度第十六条:“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3)安全环境制度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4)安全检查制度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5)安全值班制度第二十四条:“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6)安全责任制度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的设置规划的;(二)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三)未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四)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2、案例:学校应建立安全制度2004年8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15名儿童和3名教师在幼儿园被人砍伤,其中一名重伤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犯罪嫌疑人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该幼儿园门卫徐和平。受伤儿童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6岁半。事件发生后,北京市校园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必须选聘属地公安机关保安公司专职保安人员承担校园值班守护巡逻工作,并要求加大对技防设施的投入,在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技防监控设备。分析: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幼儿园)在聘请工作人员时,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和程序进行聘任,没有严格审查被聘人员的资格,草率聘任,以至酿成大祸。这是一个惨痛和深刻的教训。少年儿童是弱势群体,需要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需要成人的保护。因此,学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为人师表,身体健康,学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应该设有资格准入制度。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24条关于“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的规定,从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其他方面对学校的工作人员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聘用工作人员时,一定要依法严格审查,并按照规定程序聘任,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制度创新之四:实施素质教育1、对学校的要求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国人大常委贺铿则针对当前盛行的应试教育风气,曾经建议在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增加条款,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严禁将考试成绩排名公布。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2、对教师的要求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第三十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建立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过去我们中小学的教师职务序列是中、小学分设,中学的初级、中级、高级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而小学则达不到。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实际上,过去设立的在小学任教的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是不规范的。这一新规定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都是一个很大的激励。特别是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这个全新的制度,在教师职务制度上有了新突破。当然还需要一些配套性的规定。制度创新之五:教科书制度1、教科书的有关规定第三十八条: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第三十九条: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第四十条: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零售价。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2、法律责任第五十六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充电网络建设与维护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汽车打胶系统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外墙真石漆涂装劳务合同模板规范版9篇
- 2025年度厂房物业管理与资产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RoHS环保协议书3篇
- 二零二四女方提出离婚协议包含债权债务清算及资产评估合同3篇
- 2025年度差旅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专用硅酸盐水泥购销合同2024版版
- 二零二五年度道路安全标志牌维护与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咖啡厅店铺转让及饮品制作服务合同3篇
- 《沙盘技术》教学大纲
- (主城一诊)重庆市2025年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一次)地理试卷(含答案)
- 职业培训师培训课件
- (新版)多旋翼无人机超视距驾驶员执照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哈利波特中英文全集
- DLT5210.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全套验评表格之欧阳法创编
- 500句汉语日常对话
- 《抽搐的鉴别与处理》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净菜加工行业产能预测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版
- 自来水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承诺保证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