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G2016版PPT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4章+文言文阅读+热点题源_第1页
BBG2016版PPT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4章+文言文阅读+热点题源_第2页
BBG2016版PPT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4章+文言文阅读+热点题源_第3页
BBG2016版PPT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4章+文言文阅读+热点题源_第4页
BBG2016版PPT考前两个月(浙江)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第4章+文言文阅读+热点题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题源第4章文言文阅读苏轼韩愈何景明颜之推《旧唐书》《宋史》124679内容索引欧阳修3袁宏道5《汉书》8《史记》10§1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其诗词和散文作品多次被选入全国各省市中、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答谢民师书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注]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热点预测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注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奉违,亟辱问讯

奉违:离别;奉,敬辞B.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审:明白C.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雅:交往D.而乃以赋鄙之

鄙:浅陋解析鄙:轻视,看不起。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B项介词,因为。A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被。C项句末语气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D项介词,因为;介词,趁机。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信的开头,虽然作者说不愿随便交友,但一见谢民

师后,却欣喜之情出乎意料之外,由此可见苏轼对谢

民师是非常看重的。B.在书信的第二段,集中反映了苏轼的散文美学观。作

者认为只有活泼流动才是自然美,同时还强调丰富多

彩,反对单一贫乏。C.苏轼对扬雄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持认

可的态度,认为经典,但他对于扬雄把贾谊列于司马

相如之下表示不满。D.文章引用欧阳修的话,来说明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

客观的定价,并不因个人好恶议论而改变它的价值。解析苏轼对扬雄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持批判的态度。答案

C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解析标点应为: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答案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废黜,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

或许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

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废黜,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海南北还,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路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立谈之间一见如故,使我万分欣幸,意想不到,无法用言辞来形容。参考译文

您给我看的书启(古代专指下级给上级的信件,后来用为信札的通称)、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像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就像捕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更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

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写作《太玄》《法言》时仅仅变有韵之文为无韵之文,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像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赶上了作孔子的学生,那么他的学行已经足以“入室”了。而扬雄却因他作过辞赋而看不起他,以至与司马相如等同。像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

欧阳修先生说:“文章像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我啰哩啰唆讲了一大堆,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真是惭愧惶恐不已。

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许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与您相距越来越远,希望您千万珍重。§2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讳辩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热点预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古文观止》卷八《唐文》)注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贺举进士

劝:勉励B.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达到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解析举:应考。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项介词,和,跟。B项表假设,倘若;同,相当。C项是;成为。D项竟然;才。答案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

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

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背“二名律”,也不违背

“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

和者竟然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解析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符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D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邪答案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

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辨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参考译文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吗?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父亲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竟然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3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作品《偃虹堤记》《王尧臣墓志铭》《原弊》《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记旧本韩文后》《桑怿传》等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

作品特点:

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其散文叙事委婉简约,议论逻辑缜密,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此外,他还擅长辞赋,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①议论文:政论文关系到政治斗争,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如《与高司谏书》批评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抒发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新五代史》中的一些序,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②记叙文:言之有物,具有充实的内容,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这种效果绝不是虚言所能达到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朋党论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热点预测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

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退:斥退C.尽解党人而释之

解:押解D.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欺:蒙骗解析解:解除,赦免。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D项都是转折连词,却。A项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连词,因;连词,来。C项介词,在;介词,比。答案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作者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

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B.第二段运用了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

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

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C.第三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

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

的历史教训。D.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并引证历史来

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

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解析

“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是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才是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答案

C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保答案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各异心”指各存异心;“朋”指朋党;“然”,但是;“以”,因此。)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了。(“迹”,轨迹,这里指过程;“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参考译文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臣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

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致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唉呀!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4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说琴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热点预测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①。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②,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③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④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⑤,细木欐⑥,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选自《何大复集》,有删改)注

①轸(zhěn):系琴弦的轴。徽:琴面上按弦的部位记号。越(huó):琴瑟底面的孔。②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③数次:琴徽的度数合乎次序。④伶伦:传说中黄帝时的乐官。⑤节:柱子上的斗。⑥细木欐(lì):用细木做大梁。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子御之,三叩其弦

御:用,指弹奏B.使攻者制之中其制

中:符合C.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

道:说出D.自褊而欲求多

褊:狭獈,狭小解析道:通“导”,引导。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B项连词,表目的,来。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弹琴动作的要诀来比喻人的信用、智慧、仁义和谦逊

等品德,以制琴、弹曲的规定和要求,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B.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针砭时弊,借琴的制作不当导致琴不中

用,批判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不当的社会现象。C.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结尾戴仲鹖的回答“一物而众理备焉”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收束全文的同时,又深化了内在的

义理。D.“说”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事理。本文议论环

环相扣,层层推进;结构严整紧密,层次清晰;句子

整散结合,节奏鲜明。解析

“托物言志”说法不正确,应该是借物喻人;文章批判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当”,“不重视人才培养”的说法缺乏依据。答案

B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答案

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

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

何子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将它献上,请他弹奏。何子弹奏一遍,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说:“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它的质地不能经受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响亮。”参考译文

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那制作琴的人。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审察是否按照规格制作成器。琴的部件有四个: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排比音节的高低,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排比音节的高低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喑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喑哑。所以音阶不能忠诚地尽职,音律也脱离了法度。即使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使音声和谐了。”“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磬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外表像彩凤那样焕发,质地像金玉那样完美,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让制作者符合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等的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下等的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引导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而无用之物呢?”“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把琴柱缚得牢牢的却想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用直木作车轮,用屈木作车辐,用巨木作斗拱,用细木作大梁,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啊!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序,收势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好处。劲,好比就是信用;时,好比就是智慧;序,好比就是仁义;容,好比就是谦逊。用信用来相处它,用智慧来指导它,用仁义来制约它,用谦逊来保全它。使它的内涵质朴,使它的外表有文采,为人所知就出来为世所用,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所以说:‘即使愚笨也能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材料有什么过错呢!”

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座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只要)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我所知道的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5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他是反对文学复古运动的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他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他亦相信写文要真,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今人称为文学进代论),即“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

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叙小修诗

弟小修,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注]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热点预测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选自《袁宏道集笺校》,有删改)注的然:鲜明的。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胆量愈廓

廓:广大,开阔B.文欲准于秦、汉

准:遵循,遵照C.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

恨:遗憾D.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

失路:失势,失去依靠解析失路:哀叹人生、感慨失意。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C项介词,把。A项连词,却;连词,就。B项介词,向;介词,到。D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

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为弟弟小修的诗作序,指出小修

诗作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出并阐述自己“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的文学创作主张。B.第二段以今之诗文不传与民间歌谣可以流传的判断,大

胆批判近代蹈袭的习气,末段以《离骚》为例,连用反

问,证明情至之语的重要。C.作者认为秦汉文、盛唐诗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们对

前人的超越,而小修诗“多本色独造语”的瑕疵之处恰

恰就是一种创作上的亮点。D.作者认为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小修与众不同的性格才情,

他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于诗,这些诗是真情流露,虽

然不雅,却可以流传于世。解析

“虽然不雅”于文无据。答案

D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的然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答案

的然以豪杰自命/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可贵,原来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

可是有人还是把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病,竟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

我的弟弟小修,从小就很聪慧,唯独喜欢读老子、庄周、列御寇几家的著作,他都自己作注解,其中多有言外之趣。长大后,器量愈加开阔,见识更加开朗。鲜明的以豪杰自命,看乡里那些庸俗的文人,如同行走在牛马之后,(污秽不堪,)一天也不能居住下去。于是泛舟于长江之上,驰马奔走塞外,遍览天下,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他的诗文大都独立抒发自己的性情,参考译文不为固定的格式套路所束缚,如果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来,就不愿下笔写作。他的诗文之中有优点,也有瑕疵,优点自是不必待言,就是瑕疵之处也多质朴自然自我独创的语言。可是我却极为喜欢他诗文的瑕疵之处,这是因为我认为所谓好的地方,还不能避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还没能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风气习惯呀。

大概诗文到近代已变得卑弱极了,文章想要以秦、汉的为标准,诗歌则一定要以盛唐的为标准,抄袭模仿,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却不知文章以秦、汉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一字一句学习了《六经》呢?诗歌以盛唐为标准,盛唐人何尝一字一句模仿了汉、魏的呢?只不过时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表现它的意趣,因此可贵,原来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况且世上的事物,独立存在的就一定不能没有,一定不能缺少,那么即使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雷同的却可以没有,可以没有,那么即使想要留存下来也无法办到。因此我说如今的诗文难以流传啊。其中一万篇中有一篇能流传下来的,或许就是现在民间妇女小孩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像这样没有见闻学识的率真之人所创造的作品,所以多真实的心声,不效法汉、魏,不模仿盛唐,而是听凭自然本性地行事发展,还能够与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愿望相连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我的弟弟因为不得志于时,所以多感慨;贫困又不能安于贫困,疾病又不能听任疾病,所以多忧愁。忧愁到了极点就吟诗,所以常常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到诗歌当中,常常如哭如笑,充满了他哀叹人生、感慨失意的情感。我读了为之感到悲伤。大概情感极为真实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正的诗,是可以流传的。可是有人还是把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病,竟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况且《离骚》气愤怨恨到极点,明白唾骂,哪里有所说的怨而不过分呢?穷困愁苦的时候,痛哭流泪,语言颠倒反复,无暇顾及,这种哀怨不满,哪里有不伤心难过的呢?况且不同的地方干燥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不同秉性的人会有刚强柔和的性格的不同,至于那刚劲朴质而多怨愤,严厉急躁而直白,这叫作楚人的风格,又有什么疑义的呢?§6颜之推

颜之推(531—约595),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著有《颜氏家训》,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其中《颜氏家训·涉务》《颜氏家训·教子》等先后入选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

《颜氏家训》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教育名作。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①内容广泛。②学术性强。③举例多,可信性强。④将南北风俗作了比较,要求子弟好学、尚德、孝悌、淡泊,是对颜氏家族家风、学风方面系统化的论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勉学《颜氏家训》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热点预测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苶(niè,疲倦的样子)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zhuō,梁上的短柱)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承颜:能顺承(父母的)心意B.宰千户县

宰:主管C.但能说之也

说:议论D.秋登其实

登:摘取解析说:读“yuè”,取悦,夸说。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其中;副词,还是。C项表方式手段;表原因。D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答案

A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论述了学习的目的,人们之所以要读书,本来

就是要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有利于行动。B.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奉养父母的人,可以培养侍奉国君

的人,可以改变平时骄横奢侈的人,可以改变平时浅薄

吝啬的人,可以教育平时暴虐凶悍的人,可以教育平时

胆小懦弱的人,从而说明读书学问的重要性。C.作者认为人们各方面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加以培养,

这样就一定能使风气淳正,同时也可以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

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强调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

可以向别人炫耀。解析第一段结尾“纵不能淳”表示一种假设,C项中“一定能使”讲得过于绝对。答案

C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答案

见人读数十卷书/(此后可断可不断)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从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看重仁义轻视钱财,如何减少私欲的。

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俗吏共同嗤笑辱骂,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啊!

人之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对那些不懂得奉养双亲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使他们感到畏惧惭愧,从而效法古人。对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国君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使他们痛心地对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平时骄横奢侈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恭谨俭朴,节约费用,以谦卑自守;使他们震惊变色,自感若有所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看重仁义参考译文轻视钱财,如何减少私欲;使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对那些平时暴虐凶悍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谨自我约束,懂得齿亡舌存的道理;使他们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气焰顿消,显出谦恭退让的样子来)。对那些平时胆小懦弱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无牵无碍,听天由命,如何强毅正直;使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即使不能使风气淳正,也可去掉那些过分行为。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能运用的。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棁是竖着放的;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办法: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俗吏共同嗤笑辱骂,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啊!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7

《旧唐书》

《旧唐书》又名《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叔文者,越州山阴人也。以棋待诏,粗知书,好言理道。德宗令直东宫。太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之。”诸生称赞其美,叔文独无言。罢坐,太子谓叔文曰:“向论宫市,君独无言何也”?叔文曰:“皇太子之事上也,视膳问安之外,不合辄预外事。”太子谢之曰:“苟无先生,安得闻此言?”由是重之。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而欲侥幸速进者,与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定为死交。热点预测

德宗崩,已宣遗诏,时上寝疾久,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其日,召自右银台门,居于翰林,为学士。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请用为宰相。

叔文初入翰林,自苏州司功为起居郎,俄兼充度支、盐铁副使。数月,转尚书户部侍郎,领使、学士如故。内官俱文珍恶其弄权,乃削去学士之职。制出,叔文大骇。王伾为之论请,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内职。

叔文在省署不复举其职事引其党与窃语谋夺内官兵柄乃以故将范希朝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韩泰副之。初,中人尚未悟,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中尉乃止诸镇无以兵马入。希朝、韩泰已至奉天,诸将不至,乃还。

无几,叔文母死。前一日,叔文置酒馔于翰林院,宴诸学士及内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中饮,叔文白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来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者,欲以报圣人之重知也。”又曰:“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识刘辟,乃以韦皋意求领三川,辟排门相干,欲执叔文手,岂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扫木场,将斩之,韦执谊苦执不可。”

叔文未欲立皇太子。顺宗既久疾未平,群臣中外请立太子,既而诏下立广陵王为太子。皇太子监国,贬为渝州司户,明年诛之。(选自《旧唐书·王叔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令直东宫

直:值班B.因言宫室之弊

弊:弊端C.辟排门相干

干:冒犯D.内官惧文珍恶其弄权

恶:厌恶解析干:求取。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项人称代词,代王叔文;指示代词,这。B项副词,于是,就。C项介词,按照;介词,凭、凭借。D项人称代词,代王叔文;疑问副词,难道。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关系很好,就请求韦执谊任命自己

为宰相。B.王叔文因擅长下棋任翰林院待诏,略知诗书,唐德宗时,担

任太子侍读,深得太子喜欢。C.王叔文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天,摆下酒席,宴请诸位学士和宦

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人,并说自己如此尽心竭力处

理国家事务,是想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D.王叔文本不想为顺宗立皇太子,但中央和地方官吏都

请求立太子,不久诏书颁下立广陵王为太子。皇太子

代理天子处理国政,把王叔文贬到渝州,第二年就把

他杀了。解析应该是王叔文就请求皇上任命韦执谊为宰相。答案

A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叔文在省署不复举其职事引其党与窃语谋夺内官兵柄乃以故将范希朝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韩泰副之答案

叔文在省署/不复举其职事/引其党与窃语/谋夺内官兵柄/乃以故将范希朝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韩泰副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而欲侥幸速进者,与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定为死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叔文)秘密结交想寻机快速升迁的当时知名人士,和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为生死之交。

羊士谔诽谤我,我想用杖刑杀死他,但因韦执谊懦弱而没成。

王叔文,越州山阴县人。因棋艺任翰林院待诏,略知诗书,喜欢谈论治国方略。唐德宗命他侍奉太子。太子曾和侍读们议论政事,谈到宫市的弊端,太子说:“我见皇上时,将尽力陈述这看法。”众侍读称赞太子的仁德,只有王叔文不说话。众人散去,太子对王叔文说:“刚才谈论宫市,为什么只有您不说话?”王叔文说:“皇太子侍奉皇上,除按礼节问候饮食身体外,不应擅自干预宫外事务。”太子感谢他说:“如果没有先生,我怎能听到这话?”从此看重他。(王叔文)秘密结交想寻机快速升迁的当时知名人士,和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为生死之交。参考译文

唐德宗驾崩,已经宣读了遗诏,当时唐顺宗病倒很久了,不再干预众多政务,住在宫中挂着帘幕,百官呈上奏议,顺宗在帷中批准他们的奏章。一天,皇帝把王叔文从右银台门召进宫中,进入翰林院,任学士。王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要好,就请求任命韦执谊为宰相。

王叔文刚进入翰林院,从苏州司功升任起居郎,不久就兼任度支、盐铁副使。几个月后,又任尚书省户部侍郎,仍旧任副使、学士。宦官俱文珍厌恶他玩弄权势,就免去了他学士的职务。诏令宣布后,王叔文大为吃惊。王伾又极力向皇帝请求,才允许他三五日到翰林院一次,但没有恢复原来的职位。

王叔文在官署里,不再履行公务,召集他的党羽私议,策划夺取宦官兵权。就任命原将军范希朝统领京城西北各镇行营兵马使,韩泰任他的副手。开始,宦官还没觉察,等到边境诸位将领各自打报告向神策护军中尉道别,并说将隶属范希朝,宦官才察觉兵权被王叔文夺去了,神策护军中尉就命诸将不要把兵马交出。范希朝、韩泰已抵达奉天,诸将不去参见,他俩只好回到京城。

不久,王叔文的母亲去世了。前一天,王叔文在翰林院摆下酒菜,宴请诸位学士和宦官李忠言、俱文珍、刘光奇等人。饮酒间,王叔文对诸位说:“我母亲病重了,近来尽心竭力处理国家事务,不推辞得罪人和困难事的原因,是想报答皇上的重用。”又说:“羊士谔诽谤我,我想用杖刑杀死他,但因韦执谊懦弱而没成。我生平不认识刘辟,他就转达韦皋的意愿请求掌管三川,刘辟闯门求官,想抓住我的手,难道不是行凶者吗?我已令人打扫木场,将要杀他,韦执谊坚持不让。

王叔文不想立皇太子。唐顺宗既然久病不愈,百官、京城和各地请求立太子,不久诏书颁下立广陵王为太子。皇太子代理国政,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参军,第二年杀死了他。§8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辅,河间宗室人也。举孝廉,为襄贲令。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鱼乌之瑞,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热点预测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顺神祇心,塞天下望,子孙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书奏,上怒,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①秘狱,群臣莫知其故。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曰:“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旬日之间,收下秘狱,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昔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

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②。终于家。(选自《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注

①掖庭: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②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飨鱼乌之瑞

飨:享受B.塞天下望

塞:满足C.崇谏争之官

崇:崇拜D.元首无失道之愆

愆:过失解析崇:重视。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D项连词,于是。A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被。B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C项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答案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辅谏言皇帝不该册封赵婕妤为皇后,情意恳切,说理清

楚,但终因言辞激烈触怒了皇帝,被侍御史抓了起来。B.辛庆忌等大臣都上书劝谏皇帝做一个明君,宽恕刘辅;皇

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释放了刘辅,使其得以终老于家。C.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篇幅短小,语句凝炼,选例典型,寥

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敢于直谏、不畏死亡的诤臣形象。D.本文文风淳朴,构思巧妙,以语言描写为主,从正面

和侧面着笔刻画主要人物刘辅,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语

言功底。解析皇上并没有释放刘辅,而是减死罪一等,判处给宗庙服劳役。答案

B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答案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