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八章_第1页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_第2页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_第3页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_第4页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受传者研究第一节受传者与受众受传者与受众

1、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2、受众:指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体。

3、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构成主要特点

(1)数量上难以统计;

(2)构成成分复杂;

(3)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

(4)受众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化。

消遣信息需求4、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

(1)消遣娱乐;

(2)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

(2)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

(4)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第二节关于受众的理论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由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最先提出,并由德弗勒在1970年作了某些修正而形成的。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社会类型论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它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大众媒介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写、设计、制作、传播讯息,就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力,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而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也会将接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社会关系论社会关系论主要得益于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这种理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大众媒介传播的任何信息,在这种生活圈面前都要遭到审查、过滤或抵制,很难通行无阻、全部过关,并且有许多人首先得到的信息往往不来自大众媒介而是来自“意见领袖”,而这二次传播的信息并非不偏不倚。因此,大众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极大地限制和约束着传播效果。拉扎斯菲尔德:伊利县调查IPP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既有政治倾向指数受众已有政治立场和态度1)社会经济地位2)居住区域3)宗教信仰文化规范论文化规范论从媒介及其内容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传媒内容如何为社会树立文化规范,促使社会中的个体(受众)发生种种变化的相互联系。文化规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一定直接使受众发生变化,但它可以作用于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变化了的社会文化背景再作用于受众,使之观念发生变化。第三节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受众的选择性因素

1、选择性因素的含义: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选择过程。

组成方面:(1)选择性接触(注意)

(2)选择性理解(解释)

(3)选择性记忆

2、选择性接触(注意):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受媒介

3、选择性理解(解释):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同时,由于受众成员以往的经验、文化素质、接触媒介的动机、事前的看法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往往见仁见智,理解看法不一致。

4、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除出去。对选择性心理的理论分析

1、认知连贯论(认知不和谐论)对选择性心理的解释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2、实用论(使用与满足论)对选择性心理的解释

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

3、可获得性论对选择性心理的解释

受众成员往往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获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记住了这些内容。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3个方面(环节)的联系

选择性接触(注意)是大众传播信息传向受众成员的通道上的第一关;

选择性理解(解释)是受众对已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所给予的意义;

选择性记忆是选择性因素在大众传播信息通道上设下的最后一关。第四节反馈与受众调查反馈与受众调查

1、反馈与受众调查的关系:受众调查是大众传播中,收集受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2、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

(1)延迟性;

(2)间接性;

(3)代表性;

(4)累积性;

(5)量化性。

3、受众调查的种类和方法、手段种类:

(1)读者(即印刷媒介受众)调查:A读者概况调查;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调查;C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D读者-非读者研究。

(2)听众、观众(即电子媒介受众)调查。

方法:(1)面对面调查法;

(2)电话询问法;

(3)日记法;

(4)仪器记录法;

(5)日记兼仪器记录法;

(6)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法。

传播的双向过程中反馈与受众调查的意义

1、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信息的双向互动过程;

2、反馈是传播过程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离开它,传播过程便不完整;

3、在大众传播中,收集受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受众调查;

4、受众调查是掌握受众心理的重要途径,是充实和改进大众传播内容从而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依据,是促进大众传播机构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我国受众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