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教学论-第一章_第1页
小学社会教学论-第一章_第2页
小学社会教学论-第一章_第3页
小学社会教学论-第一章_第4页
小学社会教学论-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社会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第二章小学社会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结构第三章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第四章小学社会课程的学习主体:学生当代学生观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学习的关系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区域差异第五章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课程教学环境的设计第六章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概述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手段第八章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第九章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学生学习评价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第十章小学社会课程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课程与公民教育

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教学与课外、校外活动

各种教育在小学社会课程教学中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有五个问题:1.为什么要开设小学社会课?2.小学社会课是什么样的课程?3.小学社会课发展过程是什么?4.小学社会课的教育目标是什么?5.我国现行小学社会课程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小学社会课?------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必要性

庠xiáng

古代地方学校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印度“狼孩”生物人要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社会化。小学开设社会课主客观原因:客观上: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主观上:是个体人主动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小学社会课是什么样的课程?

-----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必修课

教学改革趋势——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发展取消小学历史、地理,增设社会课

小学社会课总体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就是让儿童顺利的实现社会化。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法制观念对社会的责任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知识素质: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校、学习、家庭所在社区及其周围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家乡、祖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能力素质: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观念)思想品德素质: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情感;法律常识、法制观念)小学社会课具体课程目标

小学社会课具体课程目标:是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具体课程内容设定的可执行、可测量的目标。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学习者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当代社会生活小学社会课的发展过程一、小学社会课的诞生1.社会课诞生的背景及趋势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使各种矛盾更加激烈和尖锐化,迫使当时的人们关注社会状况及发展程度。1916年,美国首创了小学社会课。“芝加哥学派”(派克):主张研究社会问题。诸如城市、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社会上失业、贫困、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

翁苏英(日本):1920年社会课只占小学社会学科科目的1%,1940年占15%,1960年发展到47%2.社会课教育内容的演变从18世纪晚期开始,学校教育变为义务教育,历史教师认为所以的孩子必须学习历史课,而地理老师则认为地理学科同样重要,社会学家认为孩子们也因该学习社会课。但无论怎样争论,历史课仍然是一门重要课程,但教授的方式有所改变。历史学的传统教授方法是以年代顺序进行教学,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但有的学者认为,按社会顺序发展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应该颠倒过来,从现在开始教,用上溯的方法。并且他们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由战争和伟人组成,还应包括宗教、文学、妇女、经济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与智力发展同步。美国的社会课教学是从公民身份开始的,即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好公民。随着社会学的发展,社会课的内容从公民身份教育扩展到社会、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对于社会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就其内容而言则大同小异,由社会学而影响到小学社会课内容,基本上遵循了家—社区—洲/省/区—国家—世界这一模式社会课程在中国的演进一、近代学校中的社会课程(一)清末学校的社会课程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秋季设外院(即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设置国文、算学、英文、舆地、史学、体操等六门课程。这是近代学校开设社会科之始。1899年,陆基在苏州创办崇辨蒙学,分甲乙两班。甲班设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等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设蒙学堂(6-­‐10岁,4年)、寻常小学堂10-­‐13岁,3年)和高等小学堂(13-­‐16岁,3年)等三级小学堂,设中学堂(16-­‐20岁,4年)。各阶段课程中均含修身、史学、舆地等社会科。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分初等小学堂(6-­‐11岁,5年)、高等小学堂(11-­‐15岁,4年)、中学堂(15-­‐20岁,5年)。设修身、历史、中高历史、地理等社会科。(二)民国学校的社会科课程1912年,中华民国《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小4年、高小3年。初小设修身等课程,高小设修身、本国历史、地理等课。1916年,《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和《高等小学令施行细则》对修身、公民、历史、地理等科提出要求:修身要旨,在遵照教育纲要,涵养儿童之德性,导以实践;自第三年起,兼授公民须知,示以民国之组织及立法行政司法之大要;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地理要旨,在使儿童略知地球表面及人类生活之状态,本国国势之大要,以及养成爱国之精神。1923年,根据新学制(壬戌学制),刊布课标纲要,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初级小学校第一、二、三、四学年,公民科与卫生科、历史科、地理科合称社会科,每周教学时间占20%;高级小学校公民科教学时间占4%。(三)近代小学社会科发展小结1.国家与社会时局变化对社会科及其教育宗旨产生了显著影响,社会教育受社会制约。2.我国小学社会科在始创时期即显现出综合性与社会活动性的特征。3.民国时期新学制社会课程的设置,受美国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巨大。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科教育(一)社会科教育目的:培养好国民《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对己,则修德、力学、卫生、习劳,以俭奉身,以勤处事。对家,则孝亲、敬长、爱兄弟、教子女、睦亲族。对社会,则敬老、慈幼、救贫、济困,交友以信,待人以敬,接物以诚,守公德,兴公益。对国,则纳税、守法、卫国、爱众。如此,诚为好国民也。”(二)社会科教育内容:公民教育蔡元培:“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为根本。”“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尚公德,尊人权,贵贱平等,而无所谓骄谄,意志自由,而无所谓徼幸,不以法律所不及而自恣,不以势力所能达而妄行,是皆共和思想之要素,而人人所当自勉者也。”中华民国第一套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出版,其编辑要点包括: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注重博爱主义,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以扩充国民之德量。晏阳初为培养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提出四大教育:用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治“私”,训练其团结力。公民教育包括国族精神、农村自治研究和公民知识教育。公民教育与三民主义的结合:“公民教育是教育的种类,不是教育的主义。那么公民教育究竟取什么主义呢?就中国的国情,察世界的大势,自然是取三民主义。”三、当代中国小学社会科课程(一)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1.这一时期小学社会科采取分科设置的方式。2.社会科全国统一分科社课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全国范围内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便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历史、地理知识。缺点: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各地实际,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存在距离;课程设置以升学为目标,按应试要求编订课程,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分科设课,课程结构单一。(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新课改、新教材于90年代初实施。国家课程规定:小学各年级均设思想品德课,中高年级设社会课(或常识课),取代以往的分科型历史课、地理课。小学教材开始采用“多纲多本”形式。“纲”:国家教委《社会教学大纲》、上海市教委《社会课程标准》;浙江省教委《常识教学计划》等。“本”:人教版、沪教版、粤教版、川教版、浙教版等(三)90年代末以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2年颁布。《品德与生活》被定位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