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导论(第二版)》课件第8章 网民及其活跃群体_第1页
《网络传播导论(第二版)》课件第8章 网民及其活跃群体_第2页
《网络传播导论(第二版)》课件第8章 网民及其活跃群体_第3页
《网络传播导论(第二版)》课件第8章 网民及其活跃群体_第4页
《网络传播导论(第二版)》课件第8章 网民及其活跃群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章网民及其活跃群体引言

互联网对当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活动场域。在这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网络空间里,一个全新的人类社群得以产生,这就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而日益庞大的网民群体。有研究者称,人类社会已经变成由平民和网民共同构成的身份双元性社会。本章概览第1节网民的基本状况第2节网民的特征第3节网民中的活跃分子网民的基本状况一、网民的界定

何谓网民?对此研究者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争议是网民资格的确定是否需要对上网时间加以限定。另一个争议是网民是否需要具备对互联网的强烈关怀意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将网民定义为: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公民。沙莲香认为,从社会共同体的意义上讲,只要被所参与的社区正常接受并通过正常渠道取得有效合法的账户名及电子邮件地址,即可成为网民。网民身份的消失只有在因账户长期不使用而被消除时才会发生。网民与网络受众是否相同?霍本使用“网民”这一概念最初用来特指Usenet的建设者和积极参与者。按霍本的划分方法,这一概念有两种层次:一种泛指任何网络使用者,不管这个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另一种用来指称那些对互联网具有强烈关怀意识,愿意以集体努力的方式建构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网络社会的网络使用者。一些研究者认为,只有那些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贡献于网络的积极参与者才能称为网民。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网民应该泛指互联网的所有用户。网民与网络受众是否相同?“网民”是指那些为满足个人需求而将其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进行网络活动的普通网络使用者。他们既不同于那些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的政府机构、团体、企业以及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也与单纯的网络受众存在区别。“网络受众”的概念源自传统媒介研究中的“受众”一词,特指网络传播活动中的受传者。而网民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动参与者,是网络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生产者和创造者,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网民只有在进行特定类型的网络活动(如信息查询行为)时才能被称为“网络受众”。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发布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1997年10月,我国的网络用户仅有62万;而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5年6月,网民规模达6.68亿。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展,构成网络社会的网民群体也一直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并在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构成特点。网民的性别构成情况:中国网民中男性网民比例一直高于女性网民,女性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网络几乎成为男性的天下。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女性整体的受教育水平、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性别特征有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可能怀有一种技术恐惧心理,在年纪较大的女性中更是如此。中国女性网民的比重正逐年上升,女性网民的比例从1997年10月的12.30%增加至2010年年底的44.20%,而男性网民则相应从最初的87.70%减至55.80%。中国网民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正在趋向平衡。网民的性别构成情况:网民的年龄构成状况:网民的学历构成状况:网民的职业构成状况:网民的收入构成状况:三、网民的类别划分根据网民的网络活跃程度划分:沉默型网民:沉默型网民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行为比较自我,几乎从不贡献内容,也不参与任何的网络互动,但此类网民寻求信息的主动性并不低,往往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传统读者与观众的角色。尽管这类网民的网络行为不易被其他网民察觉,但他们的边缘参与却是网络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般参与型网民:此类网民属于网络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在互联网中的活跃程度处于沉默型网民与活跃型网民之间,既不会完全沉默,也没有过于积极。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网络活动。三、网民的类别划分根据网民的网络活跃程度划分:活跃型网民:此类网民在互联网中的表现非常活跃,他们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平台,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信息的粘贴、编辑和链接,或者通过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内容生产者。三、网民的类别划分根据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划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将“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拥有博客”、“访问论坛/BBS”、“交友网站”、“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卖东西”、“网络炒股”以及“网上旅行预订”这11种网络应用作为分群变量,结合网民的网络应用数量以及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花费,将网民划分为了网络依赖群、网络商务群、网络社交群、基础应用群、自我展示群、非主流网游群以及网络浅尝者七大群体。三、网民的类别划分根据网民的生活形态划分:活跃的少数派:此类网民年龄偏低,收入偏两极化;关注旅游和时尚,爱去旅游类网站和在线视频类网站。追求风格的引领者:此类网民是社会中坚,高学历,高收入;关注广告,重视品牌,追求成就,喜欢写博客抒发个人观点,容易成为身边人的意见领袖,爱去的网站为社区博客和汽车类网站。渴望认可的奋斗者:此类网民男性居多,出入职场,忙于找工作;渴望被尊重,追求成就,广告接触不多;在互联网中感兴趣的内容为音乐、软件下载以及招聘信息。三、网民的类别划分根据网民的生活形态划分:生活安逸的居家者:这类网民年龄偏大,中等收入;认同广告,重视家庭生活,放低成就,看轻金钱,爱去的网站为汽车类和房产类网站。享受现在的平凡者:此类网民多为在校学生;爱去的网站为社区交友类和体育类网站。不追流行的保守者:此类网民多为中年的女性;生活保守,信息接触少,不追流行;感兴趣的互联网应用有网络游戏和电子邮件。较少社交的低调者:此类网民多为中等年龄的低学历者;往往屏蔽广告,较少社交;在参与互联网的过程中,仅对娱乐内容感兴趣。三、网民的类别划分根据网民的社交类型划分:人际交往是多数网民的重要网络活动,依据网民的社交类型来划分网民的类别是有价值的。西方研究者在研究人的社交类型时,指出人的社交类型可以由“控制指标”和“情绪指标”两个方面来加以衡量。其中,“控制指标”衡量的是一个人的主动性,根据相应指标的高低可以分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两个极端;而“情绪指标”衡量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成分,根据相应指标的高低可以分为“外向的行为”与“内向的行为”两个极端。由此,网民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主动而外向的开创者、被动而外向的促进者、主动而内向的控制者以及被动而内向的分析者。网民的特征一、网民的行为特征1.1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网民的网络行为是指人们在互联网所营造的电子虚拟空间里展开的各种行为活动。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与广泛应用,互联网为人们形塑了一个有别于“网下”现实社会却又与之密切关联的行为活动空间,全新的生活界域和活动场景导致了各种全新社会行为的产生。依据网民网络行为的不同目的,可将网民主要网络行为区分为信息型网络行为、社交型网络行为、娱乐型网络行为、逃避型网络行为、交易型网络行为、求助型网络行为以及自我实现型网络行为。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信息型网络行为:主要是指网民围绕信息的搜索、获取和保存等环节展开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通过浏览网络新闻把握社会环境变化等。社交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为了建立和维持与其他人的联系以及获得友谊,在网络空间里以化名或实名的方式与其他网络行为主体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行为。娱乐型网络行为:指网民为了打发时间、放松心情和获得愉悦而进入网络空间,在互联网络上展开的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网络行为。网民的网络行为类型:逃避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将互联网作为逃避现实的场所而开展的一系列网络行为。交易型网络行为:指的是网民在互联网上开展的网络购物、网络团购以及网络炒股等一系列交易性质的网络行为。求助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在网络空间寻求帮助的行为。自我实现型网络行为:是指网民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而开展的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网络行为。一、网民的行为特征1.2网民的网络行为特征虚拟性自主性技术依赖性去抑制性解构性猎奇性从众性二、网民的需求特征

网民的需求不仅推动着他们进入网络,而且始终主导和支配着他们在网上的行为表现。由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差异,网民上网的需求也因人而异。作为网络社会构成基础的网民,是带着各种特定目的与诉求的网络使用者。目前来看,中国网民中常见的需求有以下几种:

环境认知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彰显个性需求、社会参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逃避现实需求、实用工具需求。三、网民的语言特征网民在互联网中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通过键盘与屏幕中介进行文字交流,隐藏在机器背后的交流主体,以敲击键盘的方式进行互动。网民的网络交流虽然多以文本形式呈现,但所使用的却不是正规的书面语言。网络交流方式的单调并没有导致网络语言的贫乏,相反,网民们用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着网络语言的内容。网络语言具有的特征:简洁性、不规范性、生动性、创新性。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一是文字符号的新用。如“囧”,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却因其字形被网民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意,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和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文字之一。另外,如“可爱”表示可怜没人爱,“大虾”表示大侠,“酱紫”表示“这样子啊”,“表”表示不要,“恐龙”代表丑女等等。二是用汉语拼音字母和外文字母组成的语言。如“BT”表示“变态”,“PMP”表示“拍马屁”,“GG”表示“哥哥”,“JJ”表示“姐姐”,“BF”表示“男朋友”等等。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三是利用数字谐音来表达意义。如“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7758”指“亲亲我吧”,“687”表示“了不起”等等。四是使用标点符号和键盘符号组成的语言。如“==”表示“等等”,“O”表示“哦”,“^_^”表示高兴的心情,“︶︿︶”表示“鄙视你”等等。网民中的活跃分子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

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80亿,占整个上网用户的56.9%。网络游戏凭借其不同于传统游戏的互动性、逼真性、探索性、开放性以及无限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欢迎,已经成为中国网民非常普遍的一项网络行为。在网络游戏所创造的“亦真亦幻”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能够从事探险、交往、竞争、互动等社会行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从青少年网民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来看,其网络游戏行为类型主要包括娱乐休闲型、社交型、自我肯定型以及逃避型四种。娱乐休闲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参与者将网络游戏作为一种调节或愉悦身心的手段,为了娱乐放松而玩网络游戏。青少年群体往往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而网络游戏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游戏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正好能够满足青少年群体的个性需求。社交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参与者出于交朋友的目的而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游戏玩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开展实时互动,分享游戏乐趣,交流游戏经验,同时玩家之间还可以就个人生活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以此为目的的网络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更热衷于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自我肯定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将网络游戏世界当作展现自我的平台,为了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成就感而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成功。逃避型网络游戏行为是指青少年将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暂时逃避学习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而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在网络游戏世界里,青少年可以完全不用顾忌社会规范的约束,肆无忌惮地在游戏世界中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允许的事情,如打架、杀人等,通过玩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生活的烦恼。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面对现实的困惑和挫折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积极应对,所以很容易将网络游戏作为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追求便利型网购活跃分子精挑细选型网购活跃分子追求时尚型网购活跃分子追求价格型网购活跃分子三、知识分享行为中的活跃分子

知识是个由来已久、不断被更新的概念,学者们对知识的定义层出不穷、莫衷一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知识可以以信息、经验、操作流程、抽象的观念及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普通民众的知识分享行为提供了舞台,网民可以对信息做主动控制,自由地开展知识分享活动。具体来说,网民的知识分享行为是指网民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类传播平台自愿相互传递和分享知识的行为。如在知识问答分享平台上,网民就其他人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或在网络论坛中参与者主动发帖介绍自己的相关经验和技能知识,或在维基百科等网络百科全书中创建词条等。影响网民参与知识分享行为的环境因素:影响网民参与知识分享行为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指的是互联网所提供的客观环境对网民行为的影响。以虚拟社区来说,虚拟社区的类型、社区内部的规则设置等都会影响到网民参与知识分享行为的积极程度。影响网民参与知识分享行为的主要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资本、他人的影响以及以前结果的影响等。影响网民参与知识分享行为的个人因素: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由其动机决定,动机是影响网民行为活动的个人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在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行为属于一种利他行为,人们的利他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到内部和外部回报驱动的,或者是为了躲避惩罚和痛苦,纯粹的利他主义并不多见。驱动网民积极参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乐趣动机、互惠利他动机、求知动机、获得声誉动机。四、网络书写行为中的活跃分子4.1网络书写行为活跃分子的构成从网民的使用行为来看,网民使用这些平台的行为主要有书写、阅读以及互动交流三种类型。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将网络书写内容的使用者分为作者和读者两类,网络书写行为主要针对这些平台的个人作者而言。网络书写的活跃分子目前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活跃分子的性别与年龄特征直接影响了其网络书写的行为。尽管书写的作者在个人主页上既可以从事纯粹公共性传播,也可以开展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