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七章(1)地形图基本知识_第1页
测量学第七章(1)地形图基本知识_第2页
测量学第七章(1)地形图基本知识_第3页
测量学第七章(1)地形图基本知识_第4页
测量学第七章(1)地形图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丁光亚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测量学》1地图:按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在平面上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图,通称地图。按内容分:普通地图及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综合反映地面上物体和现象一般特征的地图,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水系、地貌、植被等)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点、行政区划及交通线路等),但不突出表示其中的某一种要素。专题地图:着重表示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中某一种或几种要素的地图,如地籍图、地质图和旅游图等。地形图: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如高山、丘陵、洼地等地物:地面上各种固定物体,如房屋、道路和农田等§7.1

地形图的比例尺地物和地貌统称为地形。地形图上任意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37.1.1比例尺的种类⑴数字比例尺

d/D=1/M (7-1)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1:20万中比例尺:1:5万、1:2.5万大比例尺:1:1万、1:5000、1:2000、1:1000和1:500⑵图示比例尺为了用图方便,以及减小由于图纸伸缩而引起的使用中的误差,在绘制地形图时,常在图上绘制图示比例尺。47.1.2比例尺精度一般认为,人的肉眼能分辨的图上的最小距离是0.1mm,因此通常把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据给以的精度,可确定测图时量距应准确到什么程度,例如,测绘1:1000地形图时,其比例尺的精度为0.1m,故量距的精度只需0.1m,小于0.1m的图上表示不出来。在设计规定需在图上能量出的实地最短长度时,据比例尺的精度,可确定测图比例尺。如欲使图上能量出图上最短线段长度为0.5m,则采用的比例尺不得小于0.1mm/0.5m=1/5000。51.00.50.20.10.05比例尺精度(m)1:100001:50001:20001:10001:500比例尺比例尺精度6§7.2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为便于测绘、管理和使用地形图,需要将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统一的分幅和编号。地形图分幅的方法分为两类:①按经纬线分幅的梯形分幅法(国际分幅法);用于国家基本图的分幅,②按坐标格网分幅的矩形分幅法。用于工程建设大比例尺的分幅。77.2.1地形图的梯形分幅和编号⑴1:100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按国际上的规定,1:100万的世界地图实行统一的分幅和编号。标准分幅的经差是6°,纬差是4°。60°~76°之间双幅合并,即每幅图经差12°,纬差4°。76°~88°之间由四幅合并,即每幅经差24°,纬差4°。>88°单独为一幅。我国处于纬度60°以下,故没有合幅的问题。8J-509每一幅图的编号由其所在的“横列-纵行”的代号组成。例如北京某地的经度为东经116°24′20″,纬度为39°56′30″,则所在的1:100万图的图号为“J-50”。10§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7.2.1地形图的梯形分幅和编号⑵1:50万、1:25万、1:10万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这三种地图编号都是在1:100万图号后分别加上自己的代号所成。如图7-3所示。每一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2行2列,共4幅1:50万地形图分别以A、B、C、D为代号,如J-50-A。每一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4行4列,共16幅1:25万地形图分别以(1)、(2)、…(16)为代号,如J-50-(2)。11J-50-AJ-50-BJ-50-CJ-50-DJ-50-(1)J-50-(16)12§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7.2.1地形图的梯形分幅和编号⑶1:5万、1:2.5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这种地图编号是从1:10万地形图的图号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如图7-4所示。每幅1:10万地形图分为4幅1:5万地形图,分别以A、B、C、D为代号,其代号是在1:10万地形图图号后加上各自的代号而成,如J-50-5-B。每幅1:5万地形图分为4幅1:2.5万地形图,分别以1,2,3,4为代号。…1314§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7.2.1地形图的梯形分幅和编号⑷1:1万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如图7-4所示,每幅1:10万地形图分为8行8列,共64幅1:1万地形图,代号分别以(1)、(2)、(3)…(64)表示。其编号是在1:10万地形图图号后加上各自的代号而成,如J-50-5-(24)

。1516§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7.2.3矩形分幅和编号为满足工程设计、施工及资源与行政管理的需要所测绘的1:500、1:1000、1:2000和小区域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采用矩形分幅,图幅一般为50cm×50cm或40cm×50cm,以纵横坐标的整公里数或整百米数作为图幅的分界线。50cm×50cm图幅最常用。1:5000→四幅1:2000;1:2000→四幅1:1000;1:1000→四幅1:500。矩形分幅及面积见表。17§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7.2.3矩形分幅和编号矩形分幅的编号,一般采用该图幅西南角的x坐标和y坐标以公里为单位,之间用连字符连接。如3810.0-25.5。编号时,1:5000坐标取至1km;

1:2000、1:1000,坐标取至0.1km;

1:500坐标取至0.01km.小面积测图,还可采用其他方法编号。如行列式或自然序数法。较大测区,测区有多种测图比例尺时,应进行系统编号。18§7.3

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7.3.1地物符号⑴比例符号⑵非比例符号⑶半比例符号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地物是地面上的各种固定性的物体。由于其种类繁多,国家测绘总局颁发了《地形图图式》统一了地形图的规格要求、地物、地貌符号和注记,供测图和识图时使用。19§7.3

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7.3.2地貌符号地势起伏小,地面倾斜角一般在2°以下,比高一般不超过20m的——平地;地面高低变化大,倾斜角一般在2°~6°,比高不超过150m的——丘陵;高低变化悬殊,倾斜角一般为6°~25°,比高一般在150m以上的——山地;绝大多数倾斜角超过25°的——高山地。表示地貌的方法有多种,对于大、中比例尺主要采用等高线法。对特殊地貌采用特殊符号。20§7.3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⒈等高线⑴等高线的定义7.3.2地貌符号等高线——地面上相同高程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也就是设想水准面与地表面相交形成的闭合曲线。21§7.3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7.3.2地貌符号⑵等高线的特征①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②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不能中断,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则必须在相邻的其他图幅内闭合;③等高线只在绝壁或悬崖处才会重合或相交;④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改变方向,因此山脊与山谷线应和改变方向处的等高线的切线垂直相交;⑤在一幅图上,等高线间隔是相同的。因此等高线平距大表示地面坡度小;等高线平距小则表示地面坡度大;平距相等则坡度相同。2223§7.3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7.3.2地貌符号⑶等高线的分类①首曲线——基本等高线,是指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按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用宽度为0.15mm的细实线表示。②计曲线——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有一条加粗的等高线。为读图方便,计曲线上也注出高程。③间曲线和助曲线——当基本等高线不足以显示局部地貌特征时,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所加绘的等高线,称间曲线,用长虚线表示。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所加绘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用短曲线表示。描绘时均可不闭合。24§7.3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⒉等高距与等高平距7.3.2地貌符号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或等高线间隔,常以h表示。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常以d表示。由于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所以等高线平距d的大小与地面坡度有关。等高线平距越小,地面坡度越大;平距越大,则坡度越小;坡度相同,平距相等。根据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可判定地面的缓、陡。252,2.52,2.511:50002,2.510.51:2000110.51:100010.50.51:500山地(m)丘陵地(m)平地(m)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26§7.3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⒊典型地貌的等高线7.3.2地貌符号⑴山头和洼地27§7.3地物、地貌在图上的表示方法⒊典型地貌的等高线7.3.2地貌符号⑵山脊和山谷——山的最高部分为山顶,有尖顶、圆顶、平顶等形态,尖峭的山顶叫山峰。山顶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凸棱部分称为山脊。山脊的最高点连线称为山脊线。山脊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28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