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_第1页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_第2页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_第3页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_第4页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主讲人:周连顺博士副教授周连顺湖南省永州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年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一、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变迁(一)马克思创始人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念(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三)斯大林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念1.价值目的居首位的价值体系2.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方法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价值目的居首位的价值体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成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9-760页。价值目标的五个内容:(1)“自由的人”——社会主义的目的(2)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3)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占用(4)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阶级消灭、国家消亡(5)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无产阶级革命2.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方法“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这一方法的三个内容:(1)从事实出发(2)资本主义造成了经济改造所必需的社会形式(3)从资本主义内部发现未来的生产和交换组织的因素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2)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与消灭商品经济(3)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简短评价历史贡献:坚持了“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念;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历史局限性: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否定市场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

“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2.“从失败的经验中进行学习”3.“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4.使“自发势力的体现者”感到经济上的活跃5.用“适合最普通的农民的水平”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6.转向“渐进主义”的行动方式简短评价

列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为当时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列宁只是把商品、货币、市场等当作“迂回过渡”的手段,仍然把过渡到高度国有化的计划经济作为未来的目标;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民营企业的作用都十分有限。(三)斯大林创立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1.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高度国有化;2.排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主要利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3.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4.在政治体制方面,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主义观念的修正(1)突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淡化了价值目的和科学方法;(2)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作了重大修正:把消灭阶级、消灭商品生产、国家消亡等排除在社会主义的特征之外。

(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苏联模式适应战争和革命年代的需要,在回应当时世界性的挑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推动西方国家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种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方案。简短评价

(2)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粗放发展潜力的耗尽,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简短评价二、中国探索改革之路(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改革探索(二)邓小平与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启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改革探索关于经济发展战略: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关于经济管理体制: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三个方面的利益等。关于计划与市场: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等。关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理论:必须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等。简短评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改革探索中广泛涉及了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政企关系、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下来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由于固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当时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都十分有限。后来,随着“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改革探索不仅没有继续深化,反而把苏联模式的弊端推向了极致。(二)邓小平与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启1.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背景2.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3.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启1.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背景(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3)东亚的崛起(4)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绩效(5)苏联模式的衰败(6)“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刻危机2.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

国内外政策的重大调整:在国际上,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国内,放松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活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形成:(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2)以对外开放推动对内改革(3)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4)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推进(5)“大胆地试”,“摸着石头过河”3.全面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启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部门;部门上:改革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1.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发达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沿边、沿江、沿铁路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形式空间范围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九十年代八十年代2.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三、邓小平与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构(一)解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重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二)解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三)解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四)解构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理论,重构社会主义建设长过程理论(五)解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理论,重构社会主义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理论(一)解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重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种注重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曾经激励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一是容易脱离世界发展的现状和中国现实的国情来搞社会主义,甚至陷入某种空想;二是容易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来裁剪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造成思想上的僵化。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解构一方面,邓小平肯定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从中归纳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另一方面,他又抛弃那些带有浓厚时代烙印的僵化观念,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

3.邓小平重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者统一起来,既保留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价值追求,又抛弃了长期以来脱离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模糊观念,在此基础上重构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二)解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解构一方面,邓小平肯定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合理因素,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不能允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另一方面,他又抛弃盲目崇拜公有化程度的僵化观念,强调由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从一九五七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2.邓小平重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又抛弃了盲目崇拜公有化程度的僵化观念,在此基础上重构了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的所有制观念。(三)解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解构一方面,邓小平肯定计划经济理论的合理因素,肯定计划手段的积极作用,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页。)另一方面,他又抛弃那种过分强调集中管理的僵化观念,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

2.邓小平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

“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谈论他对市场的思考和认识,既肯定了计划手段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又抛弃了过分强调集中管理的僵化观念,在此基础上重构了有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解构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理论,重构社会主义建设长过程理论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理论的解构

一方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制度,不仅能够而且应该“比资本主义有更好地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另一方面,他又抛弃那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主观臆想,指出:“我们对于艰苦创业,要有清醒的认识。”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9页。)他还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2.邓小平重构社会主义建设长过程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意识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在此基础上,他领导全党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警醒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邓小平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具体实际出发,既看到了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可能,又抛弃了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主观臆想,在此基础上重构把现实状况和未来方向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长过程理论。(五)解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理论,重构社会主义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理论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理论的解构一方面,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尖锐对立的一面。他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尖锐对立中提炼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另一方面,他又抛弃那种过分强调两制对立的僵化观念,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许多东西并不具有制度的属性,它们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