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五篇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五篇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五篇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五篇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五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受观看、操作、争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育学生的迁移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并进一步进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预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在学问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详细讨论,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学问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受和体验中思索,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表达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学问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擅长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省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教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索: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外形?(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争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教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章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学问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预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假如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索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日,就让我们来讨论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受体验,探究新知

1、回忆旧知,帮忙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详细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绽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当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学问又引出了新学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协作学生答复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阅历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测: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争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想、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觉者和制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沟通: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依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展演示。

(4)概括板书:依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便利。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力量。

教学重点:初步熟悉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嬉戏:我们来玩个嬉戏轻松一下,嬉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嬉戏规章:教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响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学问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教师的一位朋友喜爱旅游,11月下旬,他又准备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将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预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熟悉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熟悉温度计,请大家认真观看: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拟:“4℃”和“—4℃”的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教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相互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刚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限,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心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限,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顶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教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消失网页,上面有简洁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日教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状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沟通,答复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洁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沟通: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限,+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争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熟悉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把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依据试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和肯定的空间想象力量。

3、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把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预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预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熟悉(直观感受观看争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看和摆布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看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熟悉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究竟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展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绽开图

(1)学生猜测圆锥的侧面绽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试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绽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预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察,对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看,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四周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识别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看、感知中熟悉并把握圆锥的特点,经受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熟悉。在旋转,比照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熟悉,进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抽取嬉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根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洁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根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肯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试验活动。

(1)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状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状况?

结果:肯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觉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觉: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索,推断正误。

(2)同学沟通,说明理由。

第2题。

(1)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假如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一样的球吗?为什么?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肯定的比进展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肯定的比,将一些简洁图形进展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肯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预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应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