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1页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2页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3页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4页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旅游者行为地理

本章主要内容:旅游地理学从旅游者角度开始自己的研究。旅游者概念、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旅游者行为研究论文解读。第一节旅游者一、国际上旅游者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①最早的定义(1937年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统计委员会):国际旅游者--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附有规定)

。②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联合国旅行与旅游会议,在1937年定义基础上提出):该会议关于旅游者定义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游客(visitor)、旅游者(tourist)和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等概念。▲游客--除为获得一个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不是常住国家去访问的人,包括:▲旅游者--到一个国家去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其目的是为娱乐、度假、健康、学习和活动及商业业务、探亲访友、出访、开会等。▲短途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逗留不到24小时的游客。▲该定义1967年被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③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定义:▲国际游客:指到另一个国家且其目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并且国际游客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际短途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一夜的游客;▲国际短途旅游者:利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少于一夜的游客,包括住在巡游船上上岸游览的乘客,不包括过境旅客。④1991年WTO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定义(最新定义)A、居民―如果一个人在他到另一个国家不满一年以前在前一个国家生活了至少一年或连续12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国家的居民。B、国际游客―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国际游客又可以分为两类:C、国际旅游者―在访问国家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际游客。D、国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国家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游客。总结:通过对上面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者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目的和逗留时间。目的:不是为从访问国获取经济利益的其它目的--目的更为广泛。时间:以一年作为居民与游客的划分标准、以一夜作为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的划分标准。与上面的定义相比更加简洁。2、国内旅游者-与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跨越边境①WTO的定义(1984年):国内旅游者-指为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目的,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国内短途旅游者-基于上述任一目的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②某些国家的量化定义:美国和加拿大,以距离为限定区分旅游行为和平时休憩行为。美国:A、国家旅游资源考察委员会对国内旅游者提出两条限定:a为上班而定期往返的人除外;b离家单程距离至少80公里,不论时间长短。B、旅游数据资料中心:单程距离不少于160公里才是旅游者。加拿大:A、国家统计局和旅游署:单程距离至少80公里;B、安大略省:单程距离至少40公里以上即可。③1991年最新定义(同上)-1991年WTO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定义A、居民――如果一个人在到本国内另一个地方不满六个月以前在前一个地方连续生活了至少六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地方的居民。B、国内游客――国内居民到他通常环境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十二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国内游客又可以分为两类:C、国内旅游者――在访问地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内游客。D、国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地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内游客。二、中国对游客的定义在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旅游统计中,相关的旅游统计指标定义如下1、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它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它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按出游地分:游客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国内游客――注意旅游者与游客的不同。按出游时间分:游客可以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2、海外旅游者:指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3、海外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设施中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4、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大陆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5、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该定义兼顾距离与时间)。总结:关于旅游者的划定标准指标划定的类型是否跨越国境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时间(1年、6个月和24小时)划定居民、游客、旅游者、一日游游客等的标准目的区分旅行者与旅游者或者游客距离西方国家的标准、我国的要求(10公里以上才是游客)三、旅游者的特点(教材P40-43)1、旅游者的共同特点异地性享受性业余性消费性地域性2、不同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特征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文化知识型旅游者公务型旅游者医疗保健型旅游者四、旅游需求(43-55)1、旅游需求的定义2、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旅游经济学)3、旅游需求的时空特征(另外章节)4、旅游需求预测(略)第二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一、旅游需要分析需要→动机(激励人们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其产生于需要)→需求→因此了解动机之前要了解需要关于需要,最有影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尊重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逐级上升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高层次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的尊重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免于伤害、受剥夺、失业。衣、食、住――最低层次、最基本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2、旅游动机的分类:(1)日本的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教材P57)(2)美国的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教材P57),即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誉的动机(3)中国国家旅游局2003年调查的旅游动机(教材P57,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者)三、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动力的构成:内动力-人的旅游动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中间条件-收入、闲暇时间、交通条件;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interactioninO-Dpairs)。旅游地理学着重研究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O-D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产生梯度力→导致游客、物质、货币在空间上的移动(旅游流)→形成旅游地和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人们外出旅游的外动力)。产生和制约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1)互补性(基本条件)①并非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都存在相互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两地间相互作用需要有一个条件,即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另一个对此东西有需求。②互补性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由此而产生的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如山地与海滩、不同民族的文化。③互补性是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构成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2)替代性(制约条件)①什么是替代性?②由于替代性的存在,即使两地间存在互补性,相互作用也难以产生,因此,替代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③一般而言,互补性存在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之间→客流的形成;替代性存在于两个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之间→客流方向的改变。注意:替代性也存在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之间,表现为高级别的旅游地对低级别的旅游地形成替代(形象遮蔽效应)。④替代性的两个作用:a节省交通费用,此乃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b过滤器的作用,导致地点上的置换,减少长距离的相互作用。互补性与替代性的现实意义旅游地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无论对旅游者还是旅游经营者来讲,这个客观存在都含有内容各异的现实意义。对旅游者来讲,在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中选择近处的旅游地可以省钱、省时,还可以免受长途旅行之苦。对旅游经营者而言,现实意义有三点:1、旅游地的开发方向必须具备与周围地区的互补性,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市场。2、正确地运用替代性,开辟新的同类旅游地,人为地分流以减轻某一旅游地人满为患的环境压力。3、清楚地认识替代性的分流影响,以避免旅游地开发中的盲目性,以杜绝由于雷同的开发使客流分散所带来的不应发生的经济损失。(3)可进入性,也称可达性(accessibility)(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①距离衰减规律→使空间相互作用产生阻力→即使有互补性,也难以产生相互作用→可进入性差。②影响可进入性的因素:a旅游地的价值:可进入性与旅游地价值正相关;b时间:可进入性是时间的函数;c感知印象:对此也有影响。③发展趋势:a交通设施的进步,交通费用下降;b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加,支付交通费用能力增强,寻求新环境的欲望增加。以上这两个方面都大大拓展了可达性。四、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动力的构成:包括内动力(旅游动机)、外动力(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其中的内动力和外动力都与旅游者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必要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旅游者的产生。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人为的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经济的、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因素、文化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环境质量因素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构成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激发旅游。激发分为吸引激发(彼地环境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和促动激发(此地环境的局限性与单调性)→矛盾→动机→空间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背景(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2)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制约或支配上述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纬度地带性,简称为地带性;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不沿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非纬度地带性,简称非地带性。(3)地表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级)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自然地带是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自然地理环境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影响还发育结构各异的垂直地带环境。每一个自然地带有其独具的环境基调,故而称其为基调景观。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海陆交接地带特有的景观、宜人的气候和内陆水面等提供人类开展特殊运动的环境条件。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某种特殊的地质原因而形成的奇特、秀美景观;②尚无法解释的诸多自然之谜发生地;③特定地点才出现的壮观的自然现象,如佛光、特大潮汐等;④在不适合大规模人类聚落存在的地区,由于受人类现代文明干扰甚少,还保留着近乎纯自然状态的地区,如旅游开发前的武陵源、神农架、卧龙、九寨沟等著名风景区。(4)自然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各自环境中的人们产生彼此吸引激发的单层影响。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因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吸引激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不同基调景观间、沿海与内陆间具有相互吸引,因此它们可以互为客源地和接待地;②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一般环境和人为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作用,一般环境地区、人为环境地区则是其客源地。(5)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按一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越大,相互引力也越大;未知度越高,引力越大。因此,按照地域分异规律推理,引力强度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比如,我们出门旅游总是希望走远。2、文化地理背景(1)文化地理背景概述文化地理背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精神文化要素。其中能体现出某地文化环境特征的是后两者。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文化地理环境也必然具有历史的延续与地域分异两重性(即时空双重分异特性)。(2)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文化地理环境的时空差异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其内涵的丰富性也盛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物质文化要素所发生的变化。历史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要素可以称为历史的载体,蕴涵在其中的精神文化为传统。正是这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所构成的文化景观,向后人展示着文化地理环境的历史延续性。人类文化的历史是用年来衡量的,而自然环境的历史是用地质历史单位-万年来计算的,因此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表现为文化景观特征随地面距离延伸所发生的变化。世界文化地理环境存在着三级差异:①一级差异-文化圈文化圈是指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现代世界可以分为五大文化圈,即欧洲文化圈(俗称西方文化);东亚文化圈(俗称东方文化,亦称儒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圈(俗称伊斯兰或穆斯林文化);非洲文化圈(发展缓慢而落后的文化);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文化圈(联系松散的文化)。②二级差异-文化区(或文化景观区)文化区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基本上国家的概念,如中国文化区,包括中国大陆、沿海岛屿及朝鲜半岛。③三级差异-民族小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丰富性也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3)文化地理背景的影响文化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同样也是吸引激发的单层影响。由于文化内涵广博,其产生吸引激发的原因比自然地理背景复杂得多。文化吸引的类型:异质文化间以及同质文化不同文化区间文化景观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彼此吸引;同一文化区内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物对后人的激发;文化发祥地对其扩散区的吸引;对海外游子的吸引;特殊的文化传统对向往艺术的人们的吸引等等。因此,文化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又一重要的客观因素。文化景观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①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的吸引强度亦越大,那么最大的是异质文化之间,其次是同质文化区域内不同的文化区之间,再次是同一文化区内不同民族区域之间;②不论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区中,历史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吸引强度亦越大。实践证明,上述第二点基本吻合,但第一点出现相反的情况,学术界正在探讨到底是同质文化的吸引力大,还是异质文化的吸引力大。3、经济地理背景(1)世界上关于经济地理环境地区差异的两种划分标准:以经济发达程度为标准来划分有两大基本背景区,即经济发达地区(developed)和经济发展(developing)地区;以经济发展性质为标准划分也有两大基本背景区,即城市和农村。(2)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经济发达为旅游者产生奠定了基础;经济发达是旅游者出游的主观和客观原因。(3)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主要的旅游接待地。(4)城市与乡村间的相互吸引激发。4、环境质量背景这是由于现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分布特征,严重改变了自然环境的面貌而派生出来的后天背景。五、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由陈传康教授提出(教材P73)。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景观旅游、观光旅游→最原始、最古老的旅游行为。一般而言,旅游目的地若缺乏观光基础,便谈不上旅游。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旅游可增加旅游地吸引力和经济效益。溶洞景观的发展问题?黄山旅游收入低,便是此因。3、专门层次: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不具有普及性。(教材P74图)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是旅游内涵的提高。4、相互关系(1)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层次各有侧重,这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旅游者的爱好、消费能力等;(2)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高层次不一定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后才出现,但一般而言,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思考题:针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旅游目的地应如何处理好发展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一、旅游者行为规律的涵义广义:四个方面:(1)旅游者一次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规律;(2)旅游者一生中行为层次的发展演变规律;(3)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上的偏好规律;(4)不同环境中旅游者的行为层次结构。狭义:上述(1),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分为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其中决策行为发生在前,发生在客源地,空间行为发生在后,发生在接待地,决策行为制约空间行为。本节,我们先讲决策行为,空间行为在后面讲。二、旅游者决策行为的涵义涵义:是指旅游者在外出旅游前,根据可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旅游偏好,选择、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及旅游方式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是以下过程:刺激→需要→动机→行为S-R模式:S-stimulate,R-react.(回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主要研究提高层次和基本层次,因为专门层次受专业活动需求影响大,旅游者自主决策程度低。三、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因素(对照教材P60内容)从旅游地理学角度讲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环境(1)地理环境与感知环境人的旅游动机很多→但目前,观光旅游为主体,观光动机为大多数旅游行为动机→观光动机主要由地理环境差异引起,所以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要讲环境差异。两点注意:①地理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但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②直接影响人们旅游决策行为的是感知环境的差异。感知环境:是指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2)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包括两个方面①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性质、旅游地资源的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等五个方面。对以上五个方面了解越多,表明感知程度越深;掌握的同类型旅游地的数量越多,感知环境数量越多,可选余地越大。②感知距离:a感知距离与客观距离的区别:客观距离一般用公里衡量,感知距离一般用克服客观距离所耗的时间、资金、精力来衡量;b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其消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如南京→上海与南京→黄山;c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受交通便利程度及信息可达性的影响,如,尽管两地客观距离不变,但由于开辟了航空线或直通火车,感知距离大大缩短。(3)关于感知环境的两点启示:①让旅游者感知→宣传(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②缩短感知距离→改进交通状况,信息的传播的重要性。2、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是指导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基本原则。旅游效益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精神上的享受和精力上的恢复。这种效益受感知环境限制,最大旅游效益只能是最满意而不是最优的。最大效益原则的表现:(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旅行时间/游玩时间必须足够小,小于某个临界值,人们才会作出旅游决策。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这有两个途径,使得旅游时间比最小:①未定目的地时,如果旅游地类型相同,提供游玩时间相似,则选择最近的旅游地;②目的地已定,则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和最高的满意度因为旅游是由环境的空间差异引起的,因此人们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以便从感知上消除或减少这种差异,有以下倾向:①选择最著名的旅游地旅游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因为有更大的希缺性,信息量最大);③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3、旅游偏好--个性特征前面的感知环境和最大效益原则是共性特征(1)居住环境:对旅游偏好的影响表现为:①偏高纬度地区的居民对于阳光的追求;②长期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趣味,在选择目的地时,受自己文化的控制,表现出对自己熟悉的自然环境的偏好;③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致使人们对纯自然性的野营方式的偏好。(2)年龄(3)职业(4)学历四、决策过程与决策模式1、旅游决策过程(参看教材P59旅游决策过程):对旅游需求的确认→旅游地信息收集→评价对比→决策认识需要阶段,即需要→动机→需求,将决定三个问题:1、目的;2、花费;3、时间来源为: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选出两个或更多的性质相近的旅游地。通过旅行距离决策模式确定。旅游决策过程(教材P59):认识需要阶段——评价筛选阶段——决定旅游阶段。旅游决策的类型(P62):个人决策、集体决策、社会决策。2、旅行距离决策模式吴曲线--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规律,核心为:距离衰减规律和80%的市场在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进行旅游活动。3、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1967年,由普雷德提出)H11H12H31H13H21H41H22H23H24H32H25H41H2nH15H1nH14H33H51H52……Hn1Hn2……Hnn增加增加感知机会Y可达机会X现实机会4、Goodall模型1991年,Goodall提出一个更详细的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机会组模型(opportunitysetmodel):总体机会组(opportunitysetmodel)→感应机会组(perceivedopportunityset)→考虑机会组(consideredopportunityset)→可得机会组(attainableopportunityset)→可能机会组(realizableopportunityset)→备选组(choiceset)→决策组(decisionset)。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有很多,包括消费行为模式、旅游者一般行为表现、不同旅游者的行为表现(教材p64),但是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空间行为。旅游者空间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的一切行为的总和,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可以把旅游空间行为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大尺度也叫线状,中尺度也叫面状,小尺度也叫点状。涉及的空间大小不同,在目的地表现出的行为就不同,有如下各自的行为特征。尺度涉及的空间范围大尺度省际、全国、国际中尺度省内、地区(市)内小尺度县(市)内、风景区内一、大尺度(线状)旅游空间行为1、涵义:线状旅游空间行为俗称跑线,即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景区,构成一条完整的旅行线路。旅游者照此线路依次在各地按预定的时间旅游。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多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附以提高层次的购物旅游。3、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旅游者在大尺度空间行为中表现出如下的行为特征:(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如广州游客选择北京及其附近的城市作旅游目的地时,肯定选择北京,而非天津、石家庄。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2)尽可能游览更多的高级别景点旅游者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大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旅游地,中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以及省级和地区级旅游目的地,小尺度旅游者在都会选择。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属于长程旅游,他们常常只游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时间允许,他们一般不停在原地游览级别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3)力图采用闭环状的路线旅游,不走回头路当旅游目的地不止一个时,旅游者总试图采用闭环状路线把它们连起来,避免回头路。(4)旅程终点尽可能选在“购物天堂”。二、中尺度(面状)空间旅游行为1、涵义:由行和游两种行为构成,与线状空间旅游行为的区别在于,行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个面。即以常住地或暂住地为中心,以一日游的可能距离为半径,划定的旅游活动空间,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数次向不同方向的一日游方式来完成。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3、行为特征:(1)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高的,但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的、奇特的。(2)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旅游①在居住地附近旅游。旅游者一般不愿意在外地留宿,一则花费大,二则心理上对常住地有特殊的归属感,因此数次向不同方向作一日游,表现为节点状旅游路线。宁可往返走回头路,不采用环状路线;②在暂住地附近旅游。当暂住地附近的旅游点到住地距离可以保证旅游者能在一天内完成该点的旅游时,旅游者也会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除非住宿条件太差,一般不想花时间精力再找住处。③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三、小尺度(点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行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吃、住、游、娱、购均在一地。最典型、最集中的是各类度假旅游。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提高层次和专业层次。3、特征:不是表现在旅行线路的特殊性,而是集中在游的行为上。(1)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对于度假旅游而言,旅游地级别高低的衡量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环境质量,即自然环境的美感程度、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留程度与无污染程度。(2)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即回头率较高。关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其他划分(教材P69):1、单一直线型模式旅游者在一次旅行中只选择一个目的地,旅游者一般从客源地直接前往目的地,然后原路返回,而不光顾其他旅游地。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城郊旅游中(环城游憩带模式——ReBAM)。图例客源地目的地路径单一直线型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关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其他划分(教材P69):2、环型模式在一次旅行中,旅游者在既定的旅游区域内以环型形式从一个方向出发,从另一个方向返回,沿途游览多个旅游地。路线不重复。一般为大尺度出游,比如国际尺度或区域尺度。客源地目的地路径图例环型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关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其他划分(教材P69):3、直线—环型模式是指旅游者以某个旅游地位中心,在其附近环线游览其他旅游目的地,再按原路径返回客源地。表现为部分为直线旅游,部分为环线旅游。一般为国内省际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旅游者一般选择中心旅游城市为首选目的地,再以此为中心进行省域内环游。如云南旅游。客源地目的地路径图例直线—环型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关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其他划分(教材P69):4、复合线型模式是指旅游者在选择某一路径方向上的旅游目的地时,存在主次之分,沿到达主要旅游地的主要路径中会选择其他次要的旅游地。5、基营型模式当旅游者到达一级旅游目的地后,在其周边一日游范围内的较高级别的旅游地旅游时一般采用该模式。例如,当旅游者达到昆明旅游时,对周边的著名旅游地石林等,一般都以昆明为中心节点,当日往返旅游(教材P72,图2-11)。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演进过程(教材P71)。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案例:案例1: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特征吴必虎(1994)以上海为例,探讨了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游憩流的空间分布特征。1、前言作者用“游憩”一词来表示人们所有的休闲活动,认为在研究旅游空间规律时,应重视整体的游憩活动,尤其是城市游憩系统的研究。游憩者就是游憩设施的使用者。游憩设施包括公园、购物中心、风景点、文化设施、娱乐城、餐饮点、以及其它公共和私人的休闲设施。因此,城市游憩者由两部分人组成,即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游憩行为的研究往往采用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用游憩活动空间(recreationalactivityspace)来刻画游憩者的意境地图(mentalmap),用使用曲线(usecurve)来表示客源地-目的地(O-Dpairs)之间的距离衰减,是两种在国外已被证明比较好的方法。2、游憩活动空间(RAS)游憩者对目的地的偏好选择,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概率。一种简单的表现方法是,调查统计出游憩者选择某目的地的百分比,将相同百分比的点连接起来构成等游线(isotouristline),若干根等游线表现出某客源地的游客活动空间。由这类等值线构成的活动空间,显示了目的地的引力和可达性的作用。论文用游憩活动空间分别阐述了上海作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情况。结果表明,不论是上海市民对周边旅游点的选择还是其它地区居民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都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同时,分析表明,上海市民以郊区为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呈同心圆衰减,而且游憩活动空间在实际空间中并不是连续的,在大尺度游憩空间中,交通线的作用非常明显,等游线经常沿着这些交通路径分布。3、使用曲线:使用曲线是指游憩设施的使用人数(或游憩机会)随着某种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一种统计学描述。这些要素可以是时间的,也可以是空间的,还可以是社会经济指标,如使用人数随年龄的变化曲线。首先分析空间使用曲线。结果显示,同样存在着距离衰减,使用者住处与设施间的距离都有明显作用,设施的规模越大,距离衰减越平缓。另外游憩活动空间存在的空间不连续现象,在使用曲线的表达中,呈现出某种U型曲线。该曲线刻划了随着距离的增加,使用者逐渐减少,至某一不连续带之后又逐渐增加的情形。其次分析时间使用曲线:游憩人数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我们可将其称为节律性,自然系统的周期性、人的生活方式、社区运作的时序等决定了游憩者流动行为的涨落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时变化(一日内周期)主要受生活节奏影响,月变化(一年内周期)主要受节气的影响。4、机制分析:(1)首先是距离。距离与游憩者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比例的增长关系,即距离衰减规律。为刻划距离在游憩者移动中所起的作用,人们常用引力模型来表示。(2)出游能力:出游能力E(emissiveness)是指客源地内由若干与旅行行为有关的社会-经济、心理-生理变量定义的性质。人口数是决定E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收入、闲暇、游客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出游力均有影响。(3)设施引力:目的地或游憩设施对游客的吸引力A(attractiveness)是造成游客流动的另一基本要素。设施的知名度、美学特征、娱乐设施的座位数、夜生活项目的丰度、以及其它许多相关变量,共同构成了目的地的引力。设施规模也有很大影响。在距离衰减曲线上,斜率随着商店规模的缩小而增大。另外,区位对设施吸引力也非常重要。(4)可达性:可达性是游憩者至游憩设施的可能性和便捷程度。一般而言,距离越大,可达性越小,但可达性并非完全由距离决定,还与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站点分布、停车场布局及大小等密切相关。案例2:陆林对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建立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当场收回)、查阅当地有代表性的宾馆饭店旅游者登记册。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等技术,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第二部分:结果分析1、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旅游者活动空间。实质是旅游者来源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结构,受旅游地的旅游价值、旅游地可达性、旅游者住地距旅游地的距离、居民出游能力等因素影响。黄山旅游者遍布全国,华东六省一市旅游者占了一半左右,九华山旅游者来自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华东地区旅游者约占八成,齐云山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华东地区,本省旅游者占近五成,华东地区旅游者占了九成以上。为了说明问题,引入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概念,它是指旅游地使用人数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统计学描述。常见的空间使用曲线:a、基本型曲线(即随距离增加,旅游人数一直下降);b、U型曲线(在某一距离上,旅游人数反而增加);c、Maxwell-Boltzman曲线(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人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随着距离增加,旅游人口增长,使得旅游地使用人数增加,但距离足够大时,旅行阻力使旅游地使用人数出现下降趋势。接着绘制出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的空间使用曲线,并分析各曲线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齐云山的曲线最简单,基本符合基本型曲线的形状,九华山曲线稍为复杂一些,是U型与基本型曲线复合而成。黄山的空间使用曲线最为复杂,在开始阶段具有Maxwell-Boltzman曲线性质,随后又具有U型曲线特征。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旅游地引力场越大,空间使用曲线可能越复杂。第五节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而是以此来考察资源评价和开发、接待设施的选址,可以得到许多仅仅从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进行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一、对市场开发的意义任何一种经济行为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市场规模及其存在的恒定性。旅游市场的巩固与开拓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手段是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从旅游行为的角度来分析,旅游经营者的这一行为是在帮助旅游者决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根据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基本原则,旅游市场定位应建立在对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2)宣传内容是否周全:宣传的目的在于扩大旅游者的感知环境,主动为其旅游决策提供应有的信息。二、资源个体的评价:因为旅游资源评价是为大众旅游服务的,因此: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应该与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此乃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