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
山重水复
殊途不同归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依据: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二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时代特征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以文字、图片、地图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3.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认识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改革是战后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选择,根据不同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重点难点:1.重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2.难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思路:提纲历史
山重水复
殊途不同归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主题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主题二:东欧道路:瞬间突变的全局失控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剧变主题三:中国特色:守正创新的和平崛起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在美苏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抗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涨的热情、苏联模式强势的推行与各国千差万别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生硬地结合、碰撞,新问题不断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国内国际错综复杂的因素,苏联改革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只有中国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教学过程——问题导读:(1)二战后初期苏联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是怎样的?(2)苏联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如何认识这些改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4)如何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1:二战后初期苏联获得了怎样的发展?1.战后初期的苏联——概况:发展与问题并存
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而农业则为1.5%。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1960年一家明斯克的拖拉机厂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军事力量增强;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的供应有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2.战后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形容斯大林模式的漫画材料2: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损失。……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斯大林抛弃了思想斗争的方法,代之以行政暴力,大规模的镇压和恐怖手段。他越来越广泛地、越来越坚决地利用惩罚机关,往往破坏现存的一切道德标准和苏维埃法律。——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①政治: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斯大林时代集体领导体制的破坏造成政治生态的恶化)②经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平均分配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2.战后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项目措施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经济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给予企业部分自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材料3:“贝利亚试图干涉党的工作,特别是有关契卡的问题。他捏造了有关乌克兰党内领导情况的文件。他决定拿乌克兰党组织来开刀!我对此早有准备,因为我算到他想把我牵进去。我在乌克兰仍然负有很大责任。”
——赫鲁晓夫《回忆录》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2.战后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认识
材料4: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比美国多得多……——《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
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2.战后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认识
材料5: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6: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原因:政治上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科学评价
经济上也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没有结合具体的国情,因而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战后苏联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
勃列日涅夫背景:①赫鲁晓夫改革忽视了民主的作用,没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内局势逐渐陷入混乱②赫鲁晓夫独断专行的改革方式,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改革措施,引发了经济衰退材料7:(贝利亚上任后)“大规模的镇压暂时停止了。内务人民委员部机构已经准备好了的几十万个案件暂时被搁置在一边,而这些案件本会使几十万人遭到逮捕和枪杀。”
——麦德维杰夫(著名历史学家)《让历史来审判》材料8:“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大清洗”中,在捏造种种卑鄙可耻事件的时候,起着最卑鄙作用的是贝利亚,他是受斯大林信任的一个党的凶恶敌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材料9: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对我们党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那就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它怎样在一定阶段上变成一系列极其严重地歪曲党的原理,歪曲党的民主和革命法制的根源。
——赫鲁晓夫《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战后苏联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重视国防军事工业3.战后苏联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
认识:1)结果:国民经济畸形缓慢发展;工作缺乏活力2)原因:①没有能突破高度集中的传统经济体制
②勃列日涅夫个人热衷于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战后苏联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城市居民排队购买短缺物品材料10:“对于苏联制度而言,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社会同我们的接触。因为这种接触会布下不满的种子,而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出和平演变之果。”“我们必须把工业化民主国家的经济力量联合起来,以便我们能够从东方集团取得政治上的进步作为我们提供经济合作的交换条件”“增加贸易和接触,能够促使苏联集团内部的和平演变。”——尼克松《真正的和平》材料11:生活在组成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难以控制的少数民族,由于遭遇到了至少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的敌意增加了。由于效率低下的企业被迫削减工资额,甚至关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由此产生的社会贫困加剧了种族骚乱和冲突……这些不断上升的问题对戈尔巴乔夫来说实在是太多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经济:经济困难日益严重,特别是粮食和生活用品短缺;②政治: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引发政治危机③思想:政治腐败与经济危机加上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信仰的普遍性动摇《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2:如何认识20世纪后期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战后苏联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
材料12:改革就是“广泛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抛弃发号施令和行政命令的方法”,“确保经济的各个环节向完全经济核算制原则和组织劳动与生产的各种新形式过渡”。——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苏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材料13: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戈尔巴乔夫《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1990年7月2日)措施:①前期:经济领域——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甚微②后期:政治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全盘西化;抛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元化”→思想混乱《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3: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是怎样的?教学过程:【环节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积重难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战后苏联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启示:①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现实相互结合影响:苏联解体1)原因:①苏联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丧失与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背离
②意识形态多元化造成的思想混乱引发民族分离主义的兴起2)过程: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②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仿效③1991年8月,试图阻止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4:苏联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东欧道路——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教学过程:【环节二】东欧道路:瞬间突变的全局失控——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剧变苏军解放东欧各国材料14:人民民主及人民民主国家之成为可能,如众所周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力量失败的结果,苏联的历史性胜利的结果,……这一斗争使一些东欧和东南欧国家脱离了帝国主义的体系。人民民主国家体现着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劳动人民绝大多数人民的统治。……人民民主国家是过渡时期的国家,它负有使命确保这个国家沿着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季米特洛夫《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1948年12月)二战后建立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①建立:人民的斗争
苏联的帮助②建设:
措施——采用苏联模式
结果——国家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二】东欧道路:瞬间突变的全局失控——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剧变问题5: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如何认识这些改革?5.东欧道路——人民民主国家的改革——改革的起步(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国家措施结果与成效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管理权力的逐级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地方势力抬头,民族问题尖锐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独立制定对外政策推进了民主化的进程;遭到苏联的出兵扼杀波兰反对强制化的农业合作化政策;成立工会组织;下放中央管理权限,实行企业自主经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中央集权领导与企业分权经营、计划管理与市场调控、企业经营状况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国民收入逐年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民主德国提出"新经济体制"改革方针,一定程度上承认市场经济作用经济稳步增长;人均收入增加东欧主要国家的改革局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二】东欧道路:瞬间突变的全局失控——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剧变问题5: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如何认识这些改革?6.东欧道路——人民民主国家的改革——改革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6.东欧改革背景:自身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放弃了共产党领导地位材料15: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东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处于低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为2—3%),少数国家出于中速发展时期(5%左右)。特别是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经济上出现了严重困难。
……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东西方经济往来加深,但是,苏东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并不占优势。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西欧、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力量,而苏东国家旧的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阻碍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余晓静《80年代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浅析》材料16: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打着“人权”“民主”“自由”旗号,对苏联发动意识形态攻击,诬称苏联是“共产主义专制”国家,妄图通过多种手段“和平演变”苏联。例如,在历次苏美高层会晤中,美国故意设置人权、民主、自由等议题,对苏联领导人施压;……支持苏联政治反对派或民族分裂势力。《民主期刊》(JournalofDemocracy)主编拉里·戴蒙德曾说,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人权”和“民主化”问题,就是要使这些国家政治制度变色。——张树华《政治蜕变、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苏共败亡30周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二】东欧道路:瞬间突变的全局失控——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剧变问题5: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如何认识这些改革?6.东欧道路——人民民主国家的改革——改革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7.东欧剧变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爆发群众游行,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1993年,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0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统一1993年南斯拉夫分裂为黑山和塞尔维亚共和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进一步解体为8个国家认识:(1)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启示: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改革必须以经济改革成功为前提
②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问题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认识其原因与意义?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过程:【环节三】中国特色:守正创新的和平崛起——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954年国庆节,游行群众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通过天安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经济——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政治——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三】中国特色:守正创新的和平崛起——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认识其原因与意义?9.中国特色——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世界为之侧目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比预期早了六个月。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研制时间比我们短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认识:原因——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与艰苦奋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科学决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三】中国特色:守正创新的和平崛起——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认识其原因与意义?10.中国特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原因: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①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创新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三】中国特色:守正创新的和平崛起——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认识其原因与意义?11.中国特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
2017年10月18—2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九大报告2017年9月,"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津城际上线运行成就:
①国内生产总值突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
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⑤创新型建设成果丰硕原因:新时代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坚定了人们的道路自信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问题6:如何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三】中国特色:守正创新的和平崛起——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材料17: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19,420材料18: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经销商协议
- 建筑绿化净化施工合同
- 桥梁照明系统安装合同
- 预付款合同管理要点
- 建筑工程技术建造师聘用合同
- 云计算行业试用期合同签订策略
- 生物医药工厂劳动合同模板
- 儿童医院护士录用合同模板
- 电子产品租赁合同协议书
- 儿童科学馆装修协议
- 苏科版初中初一数学下册《幂的运算》说课稿
- 报价单报价单
- 面试评估表及评分标准及面试评估表及评估标准
-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规范化管理手册
- 【拓展阅读】类文阅读《王羲之吃墨》
- 热电厂机组A级检修策划书
-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件
- 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
- GB/T 5623-2008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
- GB/T 41002-2022儿童箱包通用技术规范
- 光学5(光的偏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