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谢志强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皮鞋谢志强出发前,所有的一切,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事到临头,傅队长觉得还差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入沙漠,他终于想到:要是带个维语翻译就好了。兵团决定开发塔里木(维语意为可开垦的荒原),师部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傅队长头一个报了名。他是位老红军,他凭经验,带了一张地图(二十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一辆马车(木轱辘大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盛着水。临行时,他对前来送行的师领导说:“那个地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傅队长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车轱辘的直径有一米二)。天黄,地黄,树黄。枯死的胡杨树像沙包喷出的凝固的沙柱。一天三顿饭,一顿饭一个大灶坑。将有柴灰的灶坑作为标记,免得回来迷路。阿克苏到阿拉尔(维语意为岛)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花了七天。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北岸,层层叠叠的枯树败叶都腐烂了,跟沙子混在一起。乘独木舟过了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抓一把沙土,像吃炒面一样,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好地。”他的挎包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返回北岸,麻袋空了——超过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那是未来长庄稼的土地,却忘了眼前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喝饱了水,水在胃里咣当响,像羊皮囊里的水,不一会儿又“饿”了。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遍地是死亡的颜色——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他们仅仅处在沙漠的边缘。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漠活了。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预先认为只是人与沙漠的关系,料不到出现了人与人交流的问题。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一个“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羊倌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于是,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分明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倌的反应。羊倌做出了双手往上指的动作,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好奇地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他站起,顿顿脚,指指羊,又指指鞋,手势像有一根细绳要把两样东西牵系在一起——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傅队长加大了手势,很夸张。他第一次感觉到语言的乏力。显然,羊倌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沙滩放羊,多石头(鹅卵石),多刺(骆驼刺)。皮鞋护脚。羊倌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少了,公家要找我的麻烦。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傅队长需要证实鸡蛋的真实性。他模仿母鸡“咯咯嗒”叫,天下所有的母鸡“传捷报”都用同一种语言,继而,比画着鸡蛋的形状,好像他手中捡起刚生出的鸡蛋。队员都站起来,看着傅队长的双臂像翅膀那样扇动,模仿着鸡生蛋后的欢喜和骄傲,费那么大的力气,落实在鸡蛋上。都憋不住,笑了。羊倌也笑了,而且点点头,拖长了口音:哦——。傅队长知道,路的远近与那“哦”的拖音的长短有关。羊倌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羊群朝他所指的方向移动。天上有一堆白云,太阳如大火球,悬在中空。傅队长的皮鞋换了一百个鸡蛋,还付钱买了一大摞馕。他赤着脚,乐呵呵地说: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为了证明沙漠的热度,每个人将五枚鸡蛋埋入滚烫的沙地。沙子煨熟了鸡蛋,又香又嫩。其间,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布鞋,套在“皮鞋”上,不烫脚了。当晚,围坐着篝火,四个刚参军的大学生要求傅队长讲讲红军长征,那么长的路,要费多少鞋?傅队长简单地说:长征路上,也和少数民族交流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穿破了多少双草鞋,已说不出个准数,但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自穿,可我这双“皮鞋”还好好的呢。(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1期,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等描述,都表明了此次开发探险的艰难。B.小说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域风物,如木轱辘大车、羊皮水囊、巨浪般的沙丘群、维族羊倌沙漠边缘牧羊等,带读者领略独特的西域风情。C.小说中画横线句描写塔里木荒原的自然环境,绘形绘色,点面结合,运用比喻手法,凸显了塔里木荒原的毫无生机,为下文情节发展张本。D.标题中的“皮鞋”即是实指塔里木探险队傅队长在探险过程中所穿、后来换取维族羊倌鸡蛋等生活物资的那双翻毛皮鞋。2.傅队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小说为什么要以傅队长讲长征故事为结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书谢志强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赵思风说: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6.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陆地上的船长谢志强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我好奇地看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坳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的,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爹告诉我。我想象大海上无遮无拦的阳光。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却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太阳在不知不觉地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圈,罩在眼眉前。爹说那是他的望远镜。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子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我们乐了。他焦躁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头,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吗!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被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莹莹的,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等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展现山村美丽的田园风光。B.小说中“天阴下来了,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写出天气由晴转阴的突变,渲染了一种阴沉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船长”指挥“抗击风暴”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对“疯子船长”的刻画就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手法,展现了“疯子船长”发病的过程并表现了“疯子船长”的执着。D.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其中“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8.小说中的“爹”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9.你认为作者塑造的“疯子船长”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不掉队谢志强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节选自《小小说选刊》)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表现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11.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12.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城市的鸟谢志强又是红灯。足足一个钟头,我开的这辆小轿车不过行了半条街的样子。前前后后都是鸣叫的喇叭声。自行车、摩托车在汽车之间的空隙绕行。我知道要按时到达已经无望。我打开车内的收音机。交通台小姐频频播报各条街严重堵塞的情况。好像我这辆车陷入了重围。我的手脚发起痒来了。我一急,手脚就痒。我烦躁地挠着,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侍弄土地,挠过的皮肤很快留下一道道红色的线条。前边的司机索性走出车门,伸展着肢体。显然,一时片刻车前进不了。我钻出了车门。望着前前后后整条街停满的各种颜色的车辆,我想起小时候看着地面蚂蚁搬家的繁忙景象。我的手时不时地抓挠着胳膊的痒处,仿佛爬满了蚂蚁。这时,我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一惊,循着声音,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是我中学的同窗,同在一座城市,却有近八年未曾谋面了。他西装革履,手插在裤袋里。我欣喜地奔过去——仅隔了五六辆车的距离,他却没伸出手接迎我的手。我闹了个没趣,心里直犯嘀咕,我闻知他生意场上春风得意,是不是不把我放在眼里。我说:“你发福多了。”他像心事重重,说:“是吗?可你没变。”我注意到他插在兜里的手,好像很费力。我记得他的汗毛很密很黑很粗。现在,他抬起手,袖子缩起来,我几乎惊讶地喊出来,拿着烟的手在空中滞停了一下。我看见的是鸟爪。或者说,类似我曾闻说的鹰爪,指甲尖而弯,暴露出的手腕部位,不是汗毛,而是羽毛,千真万确的羽毛。他的脸顿时涨红。我没回避我的所见。我说:“你的手怎么啦?”他茫然地说:“我早晨开车出来,到现在不过穿了三条马路,比步行还要慢,对方等着我,可想我急成什么样……我的手臂汗毛本来就浓,可也不至于成这样呀!”我本能地瞧瞧自己的胳膊——我的衬衫袖子卷着。我说:“见鬼!”我挠过的皮肤,像是松过土的庄稼一样茁壮地成长了,汗毛——不,是迅速地像他的手腕长着的羽毛那样生长啦!而且,我的身体像有股气流托举着,渐渐轻盈起来。我掩饰似的仰望着城市空旷的天空。我突然发现远处的车已开始蜗牛似的爬动。我说:“回头再见。”他急迫地扭转身,往他的那辆车奔跑。他摆动着双臂,渐渐地,那双臂改变了姿态,竟然像翅膀一样扇动起来,可能他的身体过重,犹如巨鸟需要一段助跑那样,他的脚随之离开了地面。我说了声:“不好。”顾不得我自己的那辆车,我追过去,想趁他未曾飘飞时拉住他——无论如何,一旦坠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我没跑出几步,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腿了,它们脱离了地面。我就像一个氢气球,双手不由自主地扑扇起来。随着手臂的划动,我跃过车顶,一会儿,我已经能够鸟瞰整个街面车辆堵塞的壮观景象了。在我的前后左右,飞翔着许多与我一样振翅翩跹的男女,他们的色彩不同,姿势不同,唯有脸上的表情是统一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惊愕!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看似平平无奇,但寥寥数句就渲染出现代交通严重堵塞时的压抑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和舞台。B.小说通过有限视角和必要的铺垫,增加可读性和严密性;运用神态描写等手法交代朋友将病症传染给“我”,增加生动性和真实性。C.小说结尾美好却离奇,透露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交通堵塞的无奈无力,具有强烈的荒诞美感和认知美感,引人思考荒诞背后的深意。D.这篇情节简单的小说注重叙述中的读者体验,而非等到最后一幕才让读者恍然大悟,这反而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加大了作品的密度。14.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请分析情节发展中“我”的心理变化。15.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面不失其真实”。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显得魔幻神奇?为什么又给人“真实”之感?请简要分析。【答案】D“标题中的‘皮鞋’即是实指……”理解不准确,“皮鞋”还实指傅队长的“赤脚”,有一语双关之效。2.①细心周密。探险队临出发前,傅队长凭经验将地图、大车、食物、饮用水等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②勇敢无畏。傅队长明知沙漠探险很危险,还是头一个报了名,并请师领导做好开追悼会的准备。③无私奉献。傅队长用自己唯一的皮鞋换取给养,凸显他甘于奉献的精神。④幽默机智。傅队长带领队员用生动的肢体语言与维族羊倌沟通,成功获得补给。⑤乐观豁达。傅队长换掉皮鞋后,乐呵呵地说自己的赤脚也是“皮鞋”。3.①凸显小说人物形象。傅队长的形象在结尾部分愈益鲜明丰满,他是一名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也突出了以傅队长为代表的长征先辈们的勇毅与牺牲精神。②完善小说结构。呼应小说开头说傅队长是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承接上一段,解释了傅队长能麻利编草鞋的原因;“皮鞋”照应标题。③深化小说主旨。四个刚参军的大学生听傅队长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夜晚的篝火,昭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精神的传承。4.D“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依据上下文“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来看,儿子对父亲的“大道理”始终是反感的,所以,在这里,儿子并没有原谅父亲的意思。5.A“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错误,依据原文“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来看,并不是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还有通过原文“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来看,只是“反感”并没有“沮丧失望”。6.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