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靠性_第1页
什么是可靠性_第2页
什么是可靠性_第3页
什么是可靠性_第4页
什么是可靠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可靠性?

--从“巴别塔”说起。作者:仲召廠目录1.巴别塔2.大禹治水3.保食神4.生物圈2号5.乌罗浮岛6.复活节岛7.庞贝古城8.印度9.麦哲伦环球航行10.鱼与熊掌巴别塔创11: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创11: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创11: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创11: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巴别塔创11: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创11: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巴别塔创11: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创11: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巴别塔创11: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意为“变乱”)。出自《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这段描述出自《旧约》,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巴别塔的故事寓意着人类的骄狂和上帝的惩罚。在现代,剥离了宗教意韵,我们常常赋予巴别塔不同的寓意。常常,我们会截取上帝称颂人类的部分的句子。“一样的人民,一样的语言,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不成的了。”常常,我们也会感叹,巴别塔终究没有建成。“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礼记·中庸》。巴别塔的倒掉那么,什么是可靠性?历史中有很多伟大的建筑,有些只能从故事中去寻找,如“空中花园”;有些依然经历风雨如故,如“金字塔”。那么可靠性要做的就是增加巴别塔能够建成的概率,或预防巴别塔倒掉的概率。虽然似乎巴别塔永远难以完成,似乎巴别塔最终要遭到上帝的惩罚而毁灭。如果我们不说《圣经》中的巴别塔,很长的一段历史,我们只能从《圣经》中瞻仰巴别塔的伟迹。尽管从《圣经》我们得知准确的地名“示拿地”。如果我们不说《圣经》中的巴别塔,那么,巴别塔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大禹治水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尚书·尧典》译文:帝尧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众人说:“啊!鲧吧。”帝尧说:“唉!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四方诸侯之长说:“起用吧!试试可以,就用他。”帝尧说:“去吧,鲧!要谨慎啊!”过了九年,成效不好。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gǔn])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外经》译文:洪水泛滥,(天神)鲧偷去了天帝的神物息壤,以阻隔洪水。没有得到天帝的允许。天帝命令(火神)祝融治罪,在羽郊(北极之阴,不见太阳)处死了鲧。鲧死后,传说处置尸体的天神,从鲧腹中剖出一个孩子,就是大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率领百姓治理平定九州水患。大禹治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译文:禹娶了涂山氏女,不因私废公,新婚只在家里呆了四天,就重新前往治水。大禹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译文:禹治洪水,要打通轘辕山,就化身为熊。他对涂山氏说:“快到吃饭的时候,你听到我打鼓就来送饭吧。”禹凿下的石头误击中鼓,涂山氏前去送饭。发现大禹刚化作熊,她羞愧而去。到了嵩高山下,化为石头。大禹追上去说:“把我的儿子还给我!”石头向北方裂开了,启降生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洪泉极深,何以窴[tián]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屈原《天问》屈原的《天问》中有173个问题,这里是对鲧禹治水的疑问。大禹治水,我们每一位都耳熟能详。鲧禹治水,为什么鲧失败了,大禹却成功了?《涂山女歌》“候人猗[yǐ]兮。”--

《吕氏春秋》

(猗[yǐ]:叹词,表示赞美;文言助词,用如“兮”)译文:“等你(回来)啊!”相传诗的作者是涂山氏,即大禹的妻子。

大气津姬天照太神在於天上,詔曰:「聞葦員中國有保食神,宜爾月夜見尊就侯!」月夜見尊奉敕,降到于保食神許.保食神乃迴首嚮國,則自口出飯.復嚮海,則鰭廣鰭狹亦自口出.復嚮山,則毛粗毛柔亦自口出.夫品物悉貯之百机而饗.是時月夜見尊忿然作色曰:「穢哉!寧可以口吐之物,敢養我乎?」迺拔劍擊殺,然後復命具言其事.時,天照太神怒甚之曰:「汝是惡神,不須相見!」乃與月夜見尊,一日一夜,隔離而住.據書紀四神化生段一書第十.事後天照太神復遣天熊人,令見之時.此神,於頭化-桑.蠶.於目,化-馬.牛.於胸,生-黍.粟.於腹,生-稻種.於臍.尻,生-麥.豆.於陰下,生-小豆麥.則天熊人悉取持去而奉進.于時天照太神喜曰:「是物者,則顯見蒼生可食而活者也!」乃以粟.稗.麥.豆為陸田種子,以稻為水田種子.因定天邑君,即以其稻種,始植于天狹田及長田.其秋垂穎八握,莫莫然甚快也.復,口含繭,便得抽絲.自此而始有養蠶之道,乃起紉織之業者也.《先代舊事本紀·卷第二神祇本紀》(

注:《先代旧事本纪》)保食神日本神话中的谷神,有多种名称。宇迦之御魂神、保食神、御食津神。“宇迦”本指食物,宇迦之御魂本是稻之灵性,后逐渐成为掌管粟、麦、稷、豆等五谷之神灵。保食神据《古事记》,须佐之男神从高天原被逐时,曾向这位女神乞讨食物,女神从嘴里,鼻子里和臀部取出各种食物相赠。须佐之男神觉得女神给的食物是脏东西,就杀了女神。这时,各种东西从被杀的女神体内化生出来。神产巢日神把它们拿来做了种子。保食神《日本书纪》中把此类神话记载为月读神和保食神的轶事。天照大神把月夜见神派遣到保食神那里。保食神从嘴里吐出各种食物献给月夜见神,月夜见神大怒,杀死了保食神。天照大神派天熊大神去了解情况。各种谷物和禽畜都从尸体中生长出来。天熊大神将那些东西奉献给大神,大神惊喜不已,用它们作了旱田和水田的种子,并且开始养蚕。保食神有关于保食神的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无论是《古事记》还是《日本书记》。保食神在日本神话中并无其它事迹,叙述主神事迹时,作为相关人物而出现。两部古书记述不同,当然最可能的原因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口口相传混淆了主神,而出现不同的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本《记》中,天照大神悲伤于保食神被杀,甚至与另一位主神反目,但当看到属神带回的从保食神身上长出的五谷时非常高兴。这类神话,在不同的民族的神话中都有类似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保食神《汉书·郦食其[yìjī]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陈寿《三国志》)《汉书》《三国志》以及后来的《明史》等历代《史》,皆说了“食”的重要。(余注:本意用“有民焉,有社稷焉,可以为国。”作为本节结语,但没有查到出处,只能弃用。关于“食”的神话有很多,选用“保食神”,是想以此句做结。)生物圈2号

(Biosphere2)生物圈二号(Biosphere2)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区,是爱德华·P·巴斯及其他人员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占地1.3万平方米,大约有8层楼高,为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生物圈二号”建造于1987年到1989年之间,它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来的太空殖民中封闭生态系统可能的用途。“生物圈二号”使得人们能在不伤害地球的前提下,对生物圈进行研究与控制。“生物圈二号”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号”,即地球。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有5个野生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沼泽、沙漠)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集约农业区和居住区)。它们以地球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间的生态系统为样板,分别由美英生物和生态学家设计而成。生物圈2号物种数量圈内共有约4000个物种,其中动物(包括:软体、节肢、昆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等)、植物(包括浮游、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等)约3000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粘菌、真菌、微藻等)约1000种,它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等地。最初,生物圈2号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类及多种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养物的循环与重复使用下而能够健康、快乐的生存下来。实验地点由于生物圈2号位于海拔1200m的沙漠上,其外围大气压不是标准压力101.3kPa,而仅约为88.2kPa,因此,其内压只能略高,即为88.24kPa。利用机械系统模拟地球自然环境,例如制造海洋波浪、潮汐、溪流、瀑布以及按照季节要求控制风、雨、湿度等,并控制盐分梯度及营养循环速度和进行海水淡化。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在1991至1993年的实验中,由于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生物圈2号真正的“生物圈2号”,也许会被建造者命名为“生物圈3号”,必定是建在“生物圈1号”,也就是地球之外。只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管理(moreandmore),才能避免悲剧,避免重蹈生物圈2号的覆辙。目前的科技与社会,依旧无法救援一个处于太空中或者遥远星球的能力。人类建造了许多“诺亚方舟二号”,可是没有一个normalsociety希望用到;人类制造了许多“泰坦尼克二号”,也没有一群normalpeople

希望登上。和所有人一样,期待有一天“生物圈3号”会像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出现太空或者地外星球。但是还是期望能出现的谨慎一些。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爱因斯坦,也需要更多的臭皮匠。并且后者是前者的无数倍。前者,人们只能祝福那些天才们的灵光一闪;后者也许需要数代人的积累。乌罗浮岛在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中,有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终年可以通航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湖面海拔3812米,面积8300平方公里,湖泊为秘鲁和波利维亚两国所共有。在离普诺不过5公里左右的的的喀喀湖水面上,有42个芦苇编的浮岛,乌罗人的家就在这里。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之前很多年,乌罗人已经被印加帝国征服,他们是被征服者之中的被征服者。虽然确切的历史不可知,但是几乎可以确认,乌罗人的历史应该是非常悲惨的,他们是比较柔弱的民族,在和各部落的争斗中都不占上风。在岸上生活,几乎要走到种族灭绝的地步,首领就决定逃亡,但是天下之大,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只能往湖里跑。从此,他们就成了水上的浮萍。

乌罗浮岛乌罗浮岛陆地上没有家,而在浩瀚的湖面上,他们甚至不能拥有一些小小的岛屿。为了有立足之地,他们先用当地特有的芦苇给自己编一个小筏子,这样他们就能经年在湖上漂流了,而筏子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安定。终于,这越来越大的筏子,系上缆绳,就是他们的岛屿土地。小小的芦苇,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家园。

每个岛屿上都有瞭望台,如果情况不好,他们可以把整个岛屿像木筏子一样的撑走。

乌罗浮岛乌罗族人正在消失。岛上的年轻人要到外面谋生。在城市里,他们的举止衣着总是让别人取笑。乌罗语言,已经早在500年前消失了。他们长期以来和岸上的阿玛雅人(Aymara)交易互市,并且通婚,所以现在讲的是阿玛雅语言。因为在岛上与世隔绝,乌罗人还很好地保留着自己的一些民俗。复活节岛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7度和西经109°交会点附近。是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孤零的小岛,是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面积约117平方公里,现属智利。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公里,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离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有2,075公里距离。该岛形状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复活节岛以其石雕像而驰名于世。岛上约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遗迹。(注:其它相关报道数字不同,为近千座或六百余座)1914年和1934年曾进行调查考察,1955年从事发掘工作,结果认为岛上存有三个文化期。早期有塔海(Tahai)、维纳普和阿纳克纳的大石台,碳定年法测定约在西元700~800年。在中期(1050?~1680),有意毁坏和丢弃石雕像,所有大石台全部重建,支撑更高更大的胸像,即中期典型的“莫埃”(moai)。晚期的特点是内战、大破坏和文化颓废。大批生产的「马塔」(mataa,即用黑曜岩做的矛头)是这一时期工艺品的代表,木刻和小型天然石小雕像取代了纪念像艺术。复活节岛复活节岛岛上居民是源自马克萨斯(Marguesas)种族的一个玻里尼西亚族亚群最东面的移民。传说,复活岛有短耳族,长耳族两族。在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民族和平共处一段时期后,在东北边海岸的波伊克(Poike)古渠的一个大柴火堆里,几乎消灭了所有的长耳族。碳定年法和系谱研究都认为这一事件及晚期的开始约在1680年。根据碳定年法,人造的波伊克渠约在西元380年建造的。约1680年之后,在欧洲文化还未来得及全面影响之前,复活节岛的文明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复活节岛—生物消失复活节岛曾是一片茂密的亚热带森林。生长有一种刺蒴麻属植物哈兀哈兀,一种特有的托罗密罗树,和一种与智利酒棕榈树接近的大棕榈树。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由于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许多重要资源逐渐枯竭。花粉分析表明,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到15世纪时,复活节岛上的森林消失,绝大部分树木已灭绝。三种维持复活节岛文明的植物,在进入15世纪后不久,岛上的最重要的大棕榈树最终灭绝了。哈兀哈兀树没有灭绝,却极其稀少。在1962年,岛上最后一株托罗密罗树死亡,幸好它的种子被带到了瑞典才没有灭绝。复活节岛—生物消失科学研究表明,复活节岛动物类群的变化同样触目惊心。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灭绝了。在1500年左右,海豚骨头突然从垃圾堆中消失了。原因很简单: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然后拉帕努伊人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必然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在后期垃圾堆中,人的骨头变得很常见。复活节岛—文明衰落食物的产量已无法维持那么多的人口,也没有富余的食物供应制作、搬运摩艾的工人,大批摩艾半成品被抛弃。也很难有食物能上供酋长、祭司们。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战争在17世纪和18世纪时达到了顶峰,那时候制造的石矛、石刀,还遗弃在地面上。在1700年左右,历经饥馑、战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大约在1770年,拉帕努伊人开始互相推倒属于敌人的摩艾,砍下摩艾的头。当库克船长在1774年访问该岛时,已发现许多摩艾都从祭坛上倒在地上,以至他推测岛上一定发生了什么灾难。到1864年,当西方传教士抵达该岛时,发现所有的摩艾都已被推倒。复活节岛—海外来客英国航海家爱德华·戴维斯,当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这个小岛时,发现这里一片荒凉,但有许多巨大的石像竖在那里,戴维斯感到十分惊奇,于是他把这个岛称为“悲惨与奇怪的土地”。在复活岛登陆的第一个欧洲人是荷兰商船队长洛加文(JacobRoggeneen),他在1722年在该岛逗留了一天。他和他的船员发现岛上有居民,据他们说这些居民有著各种各样的体型,他们对升起的太阳匍伏在地,用火来崇拜巨大石像。西班牙驻秘鲁总督派出的一支远征队于1770年再次发现该岛。他们估计岛上居民约3,000人。英国航海家科克(JamesCook)上校于1774年到达该岛。岛上当时似乎已发生了一场内战。英国人发现了惨遭杀戮、贫困不堪的玻里尼西亚居民,男人只有600~700人,女人不足30人。他们还看到巨大石像不再是崇拜对象,多数已被推倒。至1860年,人口为3,000人左右。复活节岛—灾难不止文明已经衰落的拉帕努伊人,却要面对着强权的新文明,以及新的几乎灭族的接踵而至的灾难。1805年起,西方殖民者开始到岛上抓拉帕努伊人当奴隶。1862年,秘鲁海盗乘八艘船只而来,抓走了一千多名拉帕努伊人,男性拉帕努伊人几乎被一网打尽,这些人被运到秘鲁,卖给了当地奴隶主。在国际舆论的谴责下,秘鲁政府不得不命令奴隶贩子将这些拉帕努伊人放回,但这批拉帕努伊人已死得只剩下100人左右了。在返回复活节岛的途中,又染上了天花,在旅途中纷纷病死,只有15人回到家乡。这15人也把天花带到了复活节岛。传说中的创始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Matu‘a)的最后一批后裔死去了,所有的酋长、祭司也都死去了。岛上居民只剩下了数百人。复活节岛—文明消融第二年(1864年)法国传教士踏上复活节岛,轻而易举地就把灾难中的拉帕努伊人都改造成了基督徒,同时也彻底地消灭了岛上的文化。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1965年智利政府指派一位文职总督,岛民成为智利正式公民。仅30年间,复活岛民完全适应了大陆的文化标准。今天岛上人口上升到2千多人,但只有5%的学龄儿童讲拉帕努伊语。备注:复活节岛人口3791人(2002);5986人(2012年)庞贝古城庞贝古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庞贝古城在公元前8世纪,依托于地中海天然良港的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它商贾云集,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它北距罗马300千米,西接著名的西西里岛,南通希腊与北非。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庞贝古城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厚约5.6米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庞贝古城1594年,人们在萨尔诺河畔修建饮水渠时发现了一块上面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1707年,人们在维苏威火山脚下的一座花园里打井时,挖掘出三尊衣饰华丽的女性雕像。人们以为这些不过是那不勒斯海湾沿岸古代遗址中的文物,没有人意识到,一座古代城市此刻正完整地密封在他们脚下占地近65公顷的火山岩屑中。1748年,人们挖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着的人体遗骸,这才意识到,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掩埋了一座城市。庞贝古城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世人对庞贝毁灭的了解只来自于一封信件“我们准备自己逃跑用的车子在平地上摇摆不停,虽然我们在轮子底下垫了石头。我们看到,地震造成海水退潮,大批海洋生物搁浅在沙滩上。一片乌云里突然窜出两团大火,就像两道巨大的电光,所向披靡……人们一下被烧得抱头鼠窜,大喊‘神灵保佑’,但这个时候更多的人已意识到,神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封信是当时罗马帝国海军将领小普利牛斯写给历史学家塔齐土斯的,灾难发生时他恰巧在那不勒斯海域巡视。正是仰赖他的详尽记述,庞贝在后来的时光中才不致彻底湮没。印度在写下这个标题时,我才发觉自己对现代印度知之甚少。让我对现代印度产生了解的兴趣,是因为一部美剧中的印度天文学家。印度次大陆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当然,现在的印度文明虽然依旧古老,却被中断过。不幸的是,印度古文明正好排在历史的第三位,而前三文明古国都被外来文明彻底摧毁过。任何一个古老而停滞的民族,都将不得不经过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洗礼。印度教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于印度,其它南亚,东南亚,及移民国家。印度教基本上是矛盾的,而教名是外来人命名的。部分教派极度自洁(素食),但同时也可以存在非人道主义的殉葬制度。英国外交部曾宣布:无法对印度教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教义上相信轮回,可通过信教及仪式而脱离轮回,通常认为灵魂是永恒的。种姓制度是宗教在社会的延伸。除了人们常认知的基本的四大种姓阶层,以“洁”与“不洁”为区分建立了一整套复杂严密的宗教与社会制度。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印度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印度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印度凭借人才优势,通过为发达国家提供服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所执导,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VikasSwarup)的作品《Q&A》改编。电影讲述来自贫民窟的印度街头少年贾马勒参加了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目的是要找回失踪的女朋友拉媞卡,因他的女朋友对这个电视节目一向十分热衷。印度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1.7亿。被贫民窟问题困扰的典型国家还有巴西。联合国的贫民窟定义:贫民窟是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消逝的佛教佛陀:“沙加,沙加啊……有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悲伤?只有六岁的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坐着?什么事情让你如此忧心忡忡?”沙加:“今天又看到冈底斯河中浮着好几具尸体,在河岸上有好多来自印度各地的巡礼者在那里沐浴。看他们的样子,与其说是求生,不如说是在祈求死亡……我所降生的这片土地,为什么如此贫穷?难道人们就是为了受苦受难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吗?”(备注:源自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代表作《圣斗士星矢》动画片中的一个场景对话。附图为沙罗双树园之战中的场景图,意为“圆寂”。唐玄奘取经时期的佛教已经消亡,现代佛教是在印度独立后复苏的,信仰人口很少,在文化领域有较大的影响。)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1522年实现的。意义: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

经过游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答应动用国库资金装备五艘船,并提供探险队两年的粮食和给养。由于法莱鲁在启航前夕拒绝参加这次探险,麦哲伦便成了这只探险队的惟一的领导。招募船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