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之Vojta疗法_第1页
临床医学之Vojta疗法_第2页
临床医学之Vojta疗法_第3页
临床医学之Vojta疗法_第4页
临床医学之Vojta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ojta疗法Vojta疗法概述理论基础Vojta姿势反射中枢性协调障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一、概述

Vojta疗法为西德的小儿神经学者Vojta博士所创建,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的运动疗法。

Vojta博士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Vojta姿势反射的检查、诊断方法,及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腹爬两种手技。

Vojta疗法效果明显,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操作方便,

定义

Vojta疗法: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的、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用以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因而又称其为诱导疗法。一、概述一、概述1966年Vojta专著《小儿脑性运动障碍》书中提出:Vojta七种姿势反射中枢性协调障碍Vojta疗法二、理论基础

(一)脑性瘫痪儿运动障碍的特殊性1、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脑瘫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各种机能也处于发育状态。3、脑瘫患儿虽然有各种功能障碍,但通过学习,仍可获得各种机能的一定程度的发育。二、理论基础(二)阴性体征与阳性体征中枢神经系损伤后,可出现以下两种体征:

阴性体征(negativesign)

是指正常情况下应该出现的机能因素即正常因素的减弱或消失或出现延迟。具有代表意义的有翻正反应与平衡反应。二、理论基础(二)阴性体征与阳性体征

中枢神经系损伤后,可出现以下两种体征:

阳性体征(positivesign)是指在患儿身上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并不出现的因素,即异常因素,具有代表意义的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另还有对称性颈反射、Moro反射等。

二、理论基础

异常反射有如下两种类型:原始反射:为脊髓、脑干水平的反射,当神经系统的上位中枢受损,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时,下位中枢失去控制而占主导地位,它所支配的反射群消失延迟或终生残存,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正常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的因素,如不随意运动,震颤等。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促进功能与抑制功能,当有损伤时,减弱了抑制功能,甚至功能丧失,使异常因素出现。二、理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两种功能,即促进功能与抑制功能。治疗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则为:

促进正常因素的发育抑制异常因素促进正常因素同时抑制异常因素二、理论基础(二)神经系统的层次性和可塑性神经系统的构造有一定层次,按脊髓、桥脑、中脑、皮质的顺序,下位中枢受上位中枢统一控制,脑瘫儿的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失去上位中枢的控制,而出现异常的姿势和运用,如原始反射等,Vojta通过促进移动运动的手法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形成,抑制异常姿势,阻断恶性循环,达到治疗目的脑的可塑性,脑可在结构上与功能上修改自身,适应改变了的客观现实,使脑损伤有恢复的可能。它包括神经发生和突触发生;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大。二、理论基础(二)神经系统的层次性和可塑性神经系统的反馈调节主要是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Vojta利用患儿身体上的诱发带,不断的给予压迫性刺激,一个刺激发动一次反射;利用反复诱导出的反射性移动运动,在中枢建立新的投射区,不断促经皮质内运动代表区及神经核团的形成和完善。由于反复强化刺激使诱导出的移动运动模式得到记忆和加强,从而通过反馈达到治疗目的二、理论基础(三)对移动运动的认识

1、移动运动的特点移动运动是一种起始于一定的出发肢位,运动后又恢复到出发肢位的一种反复性的、协调性的自动机能。这种运动可分为一定的相(期),如步行运动分为摆动期和支撑期。

全身骨骼肌均参与到移动运动某种规律经过之中。每种骨骼肌各自的作用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发生相互作用。每一个运动都有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只有这些肌肉的共同的作用,才能保证运动的正常进行。移动运动本身未必是目的,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手段。二、理论基础(三)对移动运动的认识

2、构成移动运动的三要素姿势调节能

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身体的体位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时,所采取的头部、躯干、四肢的反应性适应能力,分两种:

a:静态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姿势发生改变时,经自身调节后身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姿势的反应,如竖颈、坐位稳定、立位平衡反应等。

b:动态反应:当外力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姿势改变后,难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而用一种新的、稳定的姿势来代替的一种能动的反应,如保护伸展反应。二、理论基础(三)对移动运动的认识

2、构成移动运动的三要素相运动能:是一种活动身体某一部分或使身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能力。人类的相运动发育遵循以下顺序:活动眼球追视某一物体,手伸向眼前的物体,爬行移动到远处的物体放置处,独步到达目的物或目的地。抬起机构与支持性:在移动运动中尚需抬起机构与支持性的要素。在小儿的发育过程中可以见到这一过程,新生儿俯卧位瞬间抬头;3个月时肘支撑可抬起胸部;5、6个时可用手支撑,抬起身体至腹部;继而向四爬位、坐位、立位的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抬起机构与支持性起作用。二、理论基础(三)对移动运动的认识

3、支持点与三维运动移动运动中除需上述三要素来调节外,还需随时确立支持点与进行相运动时的三维运动。移动之时,首先确立支持点,然后全身肌肉向支持点方向收缩,身体重心向支持点进行垂直方向、前方及侧方的三维运动。例如,腹爬时,支持点是向前方伸出的上肢的肘部,这时与肩、肘关节有关的肌肉都向肘关节方向收缩,躯干通过肩关节,以肩关节的球关节为杠杆向肘关节方向用力。这时,肩、躯干及身体重心进行着向垂直方向,侧方及前方的三维运动。其中向前方的运动成为实际的相运动。

(由PM—PF向PM′—PF方向运动,可见到肘支撑以及PM与身体重心向X、Y、Z方向运动)PM:肩关节—动点,PF:肘关节—固定点(支点)X:前方移动(相运动)Y垂直移动Z侧方移动二、理论基础(三)对移动运动的认识

3、支持点与三维运动确立支持点与三维运动和移动运动三要素都是顺利进行移动运动的基本保证。移动运动的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姿势调节能是基础,一旦它发生障碍,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支持能力与抬起机构发挥作用,也不能完成相运动。脑性瘫痪儿的运动障碍是因为发育过程中移动运动的三要素和确立支持点及三维运动出现了障碍,治疗时要通过手技诱发这些因素的发育。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reflex-lokomotion,R-L)

1、反射性移动运动的特点(1)反射性移动运动包括两种,即反射性翻身R-U(reflex-umdrechen)与反射性腹爬R-K(reflex-kriechen)。R-U与R-K是在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正常的新生儿也可诱发出来。

(2)在R-L中没有目的性,不需要“是否促进”这样的意志行为。另外诱发R-L的刺激是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对刺激的顺应性小,所在诱发R-L时,能够给予无限的刺激。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1、反射性移动运动的特点(3)从运动学角度来看,R-L中也存在着移动运动的三要素,当我们应用手技诱发出其中一要素,可以促进另两种要素的产生从而改善与促进患儿运动与姿势的发育。(4)在通过诱发R-L可以激活四肢末梢的正常运动模式,如前臂旋后,腕关节背屈,下肢外旋、外展及足背屈等,由此改善患儿相应的异常运动与姿势模式。(5)诱发R-K时,可见到颜面侧的肘、膝起支撑作用,后头侧上、下肢作为推进器官进行相运动,同时头回旋,又使患儿回到出发姿势。经过了出发肢位→中间肢位→终了肢位的过程,这一运动可以反复进行。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1、反射性移动运动的特点(5)当我们在出发肢位上给诱发带以刺激,诱发出全身性的RK运动,此时如果给这运动以抵抗,可使肌肉的收缩由等张性收缩转换为等长性收缩,通过这一转换可以增强由于肌肉收缩而产生的刺激。

等长收缩:即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的长度稍有缩短,但肌腱部位反被拉长,因而肌长度基本不变,也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这种收缩用于维持特定的体位与姿势,是运动疗法中增强肌力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延缓与减轻肌肉的废用性萎缩。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如果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距离缩短,也称为等长缩短或向心性缩短,这种收缩是康复医学中运动疗法的基本形式。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1、反射性移动运动的特点(6)脑瘫患儿也可通过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诱发出R-L运动模式,并可以通过R-L的促通来活化中枢神经系统,使R-L运动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进组织化,通过图2可以说明R-L在中枢神经系统被活化的情况。

RL在中枢神经系统被活化示意图1。刺激A诱发带,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产生正常运动反应。2。刺激B诱发带,产生不完全的反应或完全无反应。3。同时刺激A、B两诱发带,则可产生强于1的反应,反应易出现。A、B:诱发带,CNS:中枢神经系统R:运动反应4。再单独刺激B诱发带,即可以产生与1同样的正常反应。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2、R-L在脑性瘫痪运动疗法中的意义(1)R-L的出发肢位正常儿与脑瘫儿的姿势发育都是循序渐进的,他们在运动时所应用的姿势都必须与他们已经获得的姿势阶段相适应运动疗法中,为了赋活脑性瘫痪儿的正常肌活动,必须在最稳定的姿势下进行肌活动的诱发。反射性腹爬的出发肢位是俯卧位,而反射性翻身是仰卧位,这两种肢位是生活在有重力的地球上的人类最稳定的姿势,如果不能获得这两种姿势的稳定,就不能获得以后的正常运动发育,即使获得也是异常的,这就是RL出发肢位的意义。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2、R-L在脑性瘫痪运动疗法中的意义(2)反射性移动运动与肌肉功能

R-L可促进脑性瘫痪儿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

例如,当一个正常小儿由对称性的肘支撑肢位,改变为一侧肘支撑肢位时,支撑侧的肱二头肌向肘的方向收缩,使肩胛骨被牵拉向肘的方向,同时进行着肩胛带及身体重心向垂直方向、侧方及前方的三维运动。此时,胸大肌也是重要的抗重力肌,也向支撑点肘的方向收缩。又如当小儿仰卧位时支撑点是在双侧的肩胛带与躯干,所以肱二头肌向肩胛带与躯干方向收缩,当小儿在这位置上双手伸向上方抓取玩具时,肩关节与髋关节进行屈曲内收的运动,肱二头肌向肩关节方向收缩,髋关节的内收肌向躯干方向收缩,由此来保持肩、髋关节的屈曲、内收位。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2、R-L在脑性瘫痪运动疗法中的意义(2)反射性移动运动与肌肉功能

R-L可促进脑性瘫痪儿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而脑性瘫痪儿肩胛带的胸大肌及髋关节的内收肌群在屈曲位上的内收出现障碍,患儿常表现为髋关节在伸展位上内收、屈曲位上外展,其原因是患儿在改变肢位时不能进行正常的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同时也是因为脑瘫痪儿的运动受紧张性反射的影响,出现与正常儿不同的异常运动与姿势模式。所以治疗CP时通过诱发反射性移动运动,可以促进患儿在各种肢位上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2、R-L在脑性瘫痪运动疗法中的意义(3)R-L与正常运动模式

R-U与R-K决不是促进翻身与腹爬运动本身,R-K这样的运动模式在正常小儿运动发育过程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从运动学的观点来分析,通过R-K与R-U诱发出的运动模式,却是存在于人类轴器官与四肢的,而且是在从出生至立位乃至步行的发育过程中所必须的运动模式。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2、R-L在脑性瘫痪运动疗法中的意义(4)运动模式的再现性经临床事实证实R-L的刺激冲动可以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CNS进行组织化,使正常运动模式在患儿身上再现。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2、R-L在脑性瘫痪运动疗法中的意义(5)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促通Vojta博士指出,在临床实施促通技术时,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前提条件:1.因某种原因阻碍了正常的运动发育过程。2.通过除去这种原因,可以修复受阻碍及异常的运动发育过程。3.通过促通技术,可以出现希望的运动模式。4.这种希望的运动模式要存在于枢神经系统。5.这些运动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利用。Vojta博士认为,在诊断与治疗脑瘫时,必须掌握正常小儿的运动模式,这样才能正确分析脑瘫患儿的异常运动模式,从而确定需要诱发的运动模式。

二、理论基础(四)反射性移动运动

3、正反馈回路机制

无论R-U还是R-K,在给予刺激时均有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之分,从神经生理学观点来分析,认为对主诱发带的刺激是对骨膜及肌肉伸张的本体感受器的刺激,而对辅助诱发带的刺激是直接诱发肌肉的伸张,两种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组织及程序设计产生R-L。在R-L中所产生的肌肉收缩、支持性、相运动,抬起动作等又作为一种刺激再次引起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再组织,再次出现运动反应,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正反馈通路。在这过程中使被诱发的运动模式被强化、巩固,最终获得之。

总之,Vojta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技诱发RL,促进正常反射通路与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通路与运动模式来达到治疗目的。三、Vojta姿势反射

Vojta姿势反射是指婴儿身体的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婴儿本身所采取的应答反应及自动动作,是Vojta博士用于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正常小儿的姿势反射应答反应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反应的规律性可判断小儿应答反应的正常与异常,了解小儿的发育水平。

Vojta反射的临床应用婴儿姿势发育的分期根据正常发育规律,将婴儿姿势发育分为4期。第一屈曲期:0-6W第一伸展期:6W-4个月第二屈曲期:5-8个月第二伸展期:9-12个月

Vojta姿势反射的意义Vojta姿势反射实质上也是一种婴儿反射,它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有明显的消长规律,出生时存在但不完善,随着中脑及大脑皮层不断发育成熟,以及矫正反应与平衡反应的出现而不断完善.

0-3个月的婴儿主要受原始反射支配,在Vojta姿势反射的反应中除Moro样反应与紧张性颈反射外,多数是依重力下垂而无明确反应.4-6个月的婴儿由于有矫正反应和第二屈曲期的到来,姿势反射才明确出现,以屈曲的应答反应为主.7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平衡反应的出现及第二伸展期的到来,姿势反射更加完善,主要以伸展的应答反应为主。通过Vojta姿势反射检查可以综合判定小儿姿势反应龄,从中可以判断出发育迟滞与异常反应者,查出ZKS或CP儿。应注意Vojta姿势反射的个人差与地区差。本文介绍的是Vojta博士总结的姿势反射月龄。三、Vojta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

出发姿势:仰卧位,头正中。

诱发方法:检查者将拇指从小儿手的尺侧插入其手中,其余四指握住小儿腕部。注意不要触碰小儿手背,以防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而使小儿手张开。在引起握持反射的同时,拉起小儿身体,在躯干与床面呈45度角状态下,观察头、躯干与四肢。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

(正常反应分五相)

I相(0~6W)

头弛缓背屈两下肢轻度外展、屈曲。Ⅱa相(7W—3个月)头颈位于上部躯干的延长线上,两下肢稍向腹部屈曲。三、Vojta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

Ⅱb相(4—6个月)

头颈前屈,下颌可抵胸,下肢屈曲,大腿可抵腹,呈完全性屈曲。

Ⅲ相(7—8个月或者9个月)躯干伸展,用坐骨节结支撑体重,肩外展,被拉起时上肢屈曲有用力的表现,头抬高,下肢半屈曲半伸展,略抬高三、Vojta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正常反应分五相)

Ⅳ相(9/10—12个月)头前屈进一步减轻,头与躯干成直线,上肢主动用力拉起,下肢外旋弛缓性伸展,足背屈,足跟着床,足可支撑。屈曲只见于腰骶部。躯干常以骶椎为轴主动抬起。三、Vojta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②异常反应)拉起时,头向后方呈极度背屈状态,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头过度背屈,角弓反张状态拉起,形似拱桥,又称桥状拉起三、Vojta姿势反射(一)拉起反射(异常反应)脊柱与四肢硬性伸展,拉起时全身似木棒,又称棒状拉起头背屈、四肢极度屈曲各相指标较同龄儿延迟三、Vojta姿势反射(二)立位悬垂反射

出发肢位:俯卧位

诱发方法:两手握住小儿腋下的躯干侧壁,将其垂直提起,观察两下肢。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二)立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三相)

Ⅰa相(0-3个月)头、颈、躯干、四肢半伸展,半屈曲状态

Ⅰb相(4-7个月)两下肢主动屈曲向腹部三、Vojta姿势反射(二)立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三相)

Ⅱ相(7-12个月)两下肢主动的自由伸展三、Vojta姿势反射(二)立位悬垂反射(②异常反应)双下肢内收内旋,硬两侧下肢一侧伸展,一性伸展交叉尖足,多侧屈曲,受非对称性见于痉挛性脑瘫紧张性颈反射影响所致三、Vojta姿势反射(二)立位悬垂反射(②异常反应)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或上下肢全呈屈曲状态三、Vojta姿势反射(三)俯卧位悬垂反射

出发肢位:俯卧位

诱发方法:用手掌托住小儿的胸腹部,使之至空间位,头居中,身体水平位,观察头、颈、脊柱与四肢。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三)俯卧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三相)

Ⅰ相(0-6W)

头、躯干、四肢依重力呈自然

下垂及轻度屈曲状态Ⅱ相(7W-4个月)头颈伸展达躯干延长线上,脊略伸展,四肢呈轻度屈曲状态三、Vojta姿势反射(三)俯卧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三相)

Ⅲ相(4-12个月)

头颈、躯干对称性伸展,6个月伸展能到尾部。上肢自由伸展,下肢轻度屈曲或伸展。三、Vojta姿势反射(三)俯卧位悬垂反射(②异常反应)

手握拳吃手,上肢屈曲紧贴胸部,下肢硬性伸展上下肢均呈伸展状态,这是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所致三、Vojta姿势反射(三)俯卧位悬垂反射(②异常反应)

头与四肢下垂,脊柱上凸,呈倒“U”字形,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头背屈、脊柱与下肢呈硬性伸展,下肢交叉,尖足,角弓反张三、Vojta姿势反射(四)Collis水平反射

出发肢位:俯卧位或侧卧位

诱发方法:握住小儿一侧上臂及大腿根部,将小儿水平提起,注意提起之前诱发小儿下方的手张开。4个月以后的小儿要给予前臂旋前状态下的手的支撑机会,6个月以后给予足支撑机会。注意观察另一侧上下肢的变化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四)Collis水平反射(正常反应分四相)

Ⅰa相(0-6W)

上肢Moro状态,头部下垂下肢髋、膝、踝关节屈曲Ⅰb相:(7W-3个月)

手指张开但不呈拥抱反射样,上、下肢弛缓屈曲状态,头颈伸展与躯干齐平三、Vojta姿势反射(四)Collis水平反射

Ⅱ相(至6个月完成)下肢由屈曲逐渐伸展,上肢前臂旋前,手指张开至小指,在第Ⅱ相末手可支撑。

Ⅲ相:(8、9个月开始)手与足均支撑,足的支撑开始时用足的外缘,然后全足支撑。

三、Vojta姿势反射(四)Collis水平反射(②异常反应)

头背屈、手握拳紧贴胸部,上肢呈屈曲状态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上肢伸展,下肢也伸展上下肢伸直,但无支撑样动作三、Vojta姿势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应

出发肢位:俯卧位或侧卧位

诱发方法:两手握住小儿两侧胸腹侧壁,将小儿先垂直提起,然后倾斜至水平位,左右两侧交替。观察上侧上下肢,注意提起前使小儿手张开。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应(正常反应分五相)Ⅰ相:(0-10W)两上肢Moro样反应,手指张开,上侧上肢的反应明显。上侧下肢:髋、膝屈曲足背屈内旋,足趾张开。下侧下肢:髋、膝伸展,足背屈外展,足趾屈曲。第I移行期(11-20W)I、Ⅱ相的过渡期,Moro样上肢运动与下肢屈曲组合,头颈部较Ⅰ相略伸展三、Vojta姿势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应(正常反应分五相)Ⅱ相:(4.5-7个月)四肢与躯干非强直性、对称性屈曲,手张开。第Ⅱ移行期(7.8-9个月)Ⅱ相与Ⅲ相的过渡期,上肢稍外展,下肢缓慢地屈曲或伸展三、Vojta姿势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应(正常反应分五相)Ⅲ相:(9-12个月)头部立直,上侧上下肢充分外展,下侧上下肢

轻度屈曲。三、Vojta姿势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应(②异常反应)

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姿势,下肢硬性伸展状态手紧握拳,紧贴胸部,下肢伸展三、Vojta姿势反射(五)斜位悬垂反应(②异常反应)

上肢屈曲吃手,下肢硬性伸展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头下垂,脊柱上凸、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状态三、Vojta姿势反射(六)Collis垂直反射出发肢位:仰卧位,检查者在小儿头上方

诱发方法:握住小儿一侧大腿,在引起肌紧张后,将小儿倒位提起,观察自由侧下肢。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六)Collis垂直反射(正常反应分两相)

Ⅰ相:(0-3个月)自由侧下肢屈髋、屈膝呈90度姿势。Ⅱ相(6/7-12个月)

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上肢呈保护性伸展反射样,出现双手支撑动作三、Vojta姿势反射(六)Collis垂直反射(②异常反应)

自由侧下肢呈硬性伸展,尖足、上肢屈曲或伸展,多为痉挛性脑瘫自由侧下肢呈屈曲状态肌张力低下,患儿呈倒垂

状,无头、颈、躯干的伸

展。无双手的保护性伸展动作三、Vojta姿势反射(七)倒位悬垂反射出发肢位:5个月以前的婴儿仰卧位,5个月以后的俯卧位

诱发方法:两手握住小儿的两大腿部,将小儿急速地倒位提起,面向检查者,注意先诱发手张开。在头下落的瞬间观察①颈与背部的伸张度②上肢与体轴的角度

反应

①:正常反应三、Vojta姿势反射(七)倒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五相)

Ⅰa相(0-1.5个月)上肢出现拥抱反射样,头颈部无伸展动作Ⅰb相(1.5-3个月)两上肢呈拥抱反射伸展动作,上臂与躯干成90度,头正中,略伸展,髋稍屈三、Vojta姿势反射(七)倒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五相)Ⅱ相(4-6个月)头颈伸展到胸腰部,髋关节伸展,上臂与躯干成135度角Ⅲ相(6-12个月)头颈、躯干伸展到腰骶部上肢伸展有保护性伸展反射样动作,上臂与躯干成

170度角三、Vojta姿势反射(七)倒位悬垂反射(正常反应分五相)Ⅳ相(9-12个月)自发的随意运动,当小儿呈倒立悬垂后,小儿躯干屈曲,有主动抓住检查者

的抓人动作三、Vojta姿势反射(七)倒位悬垂反射(②异常反应)a.手紧握拳,上肢屈曲紧贴胸部,头、颈、躯干无伸展b.双手伸展,肩后退,上肢向后呈非对称性姿势

c.上肢屈曲于胸前呈吃手样动作

四、中枢性协调障碍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ZentraleKoordinationSstorung)是Vojta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是一症候学的辅助诊断手段。小儿在对外界刺激产生应答反应时,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协调作用做保证,CNS的协调作用障碍,必然会导致姿势反应的异常。Vojta反射异常是ZKS的客观指标,可以说ZKS是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危险儿或脑损伤危险儿。

ZKS分度与CP发生率

ZKS分度Vojta姿势反射异常数发生脑瘫的百分率极轻度1~~37轻度4~~522中度6~~780重度7+肌张力异常100此反射可用于ZKS的早期诊断,用于早期发现运动发育迟滞,也可用于判断CP儿病情的轻重程度及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五、治疗技术(一)反射性腹爬ReflexKriechen,R-K

反射性腹爬

1.出发姿势患儿俯卧位,头颈在躯干延长线上回旋30-450,稍屈曲,使后头侧额部着床,颈肌伸展,左右肩胛及骨盆保持水平位。

(1)颜面侧上肢:外展肩关节呈1350角,肘关节屈曲呈400角,放于颜面前方,腕部在肩的延长线上,手半握拳。反射性腹爬

1.出发姿势

(2)后头侧上肢:肩内旋,上肢伸展状态放于躯干外侧,手处自然地半伸展或握一柔软物。(3)双下肢:髋、膝轻度屈曲外展、外旋,两跟骨在与脊柱平行的坐骨结节延长线上。反射性腹爬

2.诱发带及刺激方向

⑴主诱发带:主要在四肢

颜面侧肱骨内侧髁,推向同侧肩胛带。

后头侧桡骨茎突上1cm,向外侧、背侧、头侧三个方向刺激,与上肢外展及向前移动的力量相对抗。

颜面侧股骨内侧髁,在髋外展的同时,将股骨头推向髋臼方向

后头侧下肢跟骨,在足背屈、跖屈中间位上,从后上方向床面压迫。反射性腹爬

2.诱发带及刺激方向

⑴辅助诱发带:在肩胛骨、骨盆及胸廓上

颜面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或下角,向同侧肘关节方向压迫,使肩胛骨内收

后头侧肩峰,向内侧、背侧、尾侧给予压迫后头侧肩胛骨下角之下二横指处,向颜面侧肘的方向压迫颜面侧髂前上嵴,向背侧压迫后头侧臂中肌,向颜面侧膝的方向压迫

反射性腹爬

2.诱发反应

颜面侧上肢:肩胛骨被固定,上肢向尾侧牵拉,肩胛带抬起机构和胸大肌的抗重力作用发挥功能,使肩胛带抬起,肘关节轻度屈曲,前臂呈旋前旋后中间位,腕关节出现桡背屈,手指屈曲,握拳,肘关节出现支持动作。

后头侧上肢:上臂外旋、外展,稍举向前上方,继而与前臂同时向前方伸出,这时前臂出现旋后运动及与腕关节背屈的同时,出现从小指开始的手指伸展。反射性腹爬

2.诱发反应

颜面侧下肢:产生整体向前迈出的动作,髋关节外旋、外展伴屈曲。同时由于骨盆带的抬起机构功能及髋内收肌群的抗重力作用,以及臀中肌的同时收缩,使骨盆带固定,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足趾伸展

后头侧下肢:整个下肢在外旋、外展位上伸展,在伸展运动的终末,小腿三头肌与胫骨前肌同时收缩,将踝关节固定于中间位。同时由于胫骨后肌的作用使足外旋,足趾屈曲反射性腹爬

2.诱发反应头部及躯干:头部从出发肢位回旋至对侧,在回旋过程中当头处中间位时,颈部呈对称性伸展,上举胸廓、腹肌及其它肌群:后头侧胸廓扩张,腹直肌收缩。同时可以见到从颜面侧腹内斜肌开始,经过腹直肌鞘而至对侧的腹外斜肌的活化。以及相反的从后头侧腹内斜肌开始,向对侧腹外斜肌的连续性活化。除此之外,还诱发肛门与尿道括约肌的活化、收缩反射性腹爬协调化的腹爬模式:综观上述的RK的整体状态,可以见到颜面侧上肢以肘为支点的整体屈曲和后头侧下肢的伸展相对应,躯动身体向前方活动,还有颜面侧下肢的屈曲及与其对应的后头侧上肢的向前方伸出运动。由于颜面侧肩胛带的抬起机构的作用,使后头侧上肢容易伸向前方,同样颜面侧骨盆带的抬起机构使后头侧下肢容易伸展。以上各种反应,使患儿产生腹爬运动模式,是一种从出发肢位开始,经过中间肢位到终了肢位的过程,如图是一种作为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交替性腹爬运动模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的复合运动。反射性腹爬的其他类型

1.R-K1

出发肢位:同R-K

诱发带的选择:一般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髁,后头侧跟骨,颜面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3个诱发带

反应的观察:主要观察颜面侧肩胛带与下肢的反应。;反射性腹爬的其他类型

1.R-K1

反应的观察

肩胛带:局部肌肉收缩,肩胛带内收、抬高,上肢用力向后回旋。这时操作人员要注意与向后回旋的力量相对抗,并使肘关节作为一个固定点与支持点,这样不仅可增强刺激的强度,而且还可以促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方向向支持点转换,促进腹爬运动的完成

颜面侧下肢:屈曲、骨盆抬高,踝关节背屈,因这一下肢未被固定,常见到屈曲-伸展-屈曲-伸展的反复运动,为正常反应,若见不到这一动作而呈现持续性的硬直伸展,为异常反应反射性腹爬的其他类型

1.R-K1

操作方法:此法操作时,训练士应坐于患儿后头侧,用胸部顶住患儿回旋的头部,左手的中指肚顶住患儿颜面侧肱骨内侧髁,拇指在小儿肘弯上方与其它四指握住小儿肘部并推向同侧肩胛带。右手拇指放于患儿颜面侧肩胛带内侧缘下1/3处,向同侧肩胛带方向压迫。患儿母亲或另一训练士按压后头侧跟骨。头颈与躯干保持垂直位,保持各关节应处的角度等。反射性腹爬的其他类型

1.R–K2

A法

此法适用于上半身障碍严重的患儿出发肢位:患儿俯卧于治疗台一端,两下肢从髋关节处游离在治疗台下方.余同R–K法

诱发带的选择:一般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髁,辅助诱发带选用后头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或者后头髂前上棘处

反应的观察:与R–K法相同

反射性腹爬的其他类型

1.R–K2

B法

此法适用于下半身重于上半身的患儿出发肢位:患儿颜面侧下肢屈曲于腹部下方之外.余同R–K法

诱发带的选择:一般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髁,后头侧跟骨;辅助诱发带选用后头侧臀中肌、髂前上脊根据障碍情况和治疗目的灵活选择主、辅诱发带

反射性俯爬R–K2B法五、治疗技术(二)反射性翻身ReflexUmdrechen,R-U

反射性翻身

1.出发姿势:

仰卧位,使头部正中或向一侧回旋300角,颈伸展,头轻度前屈,以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乳头为宜,颜面侧上肢伸展,后头侧上肢屈曲,或者两侧上肢呈自由伸展姿势。两侧下肢轻度外展、外旋,髋关节与膝关节呈轻度屈曲状态,头部、颈部、躯干呈一条直线。反射性翻身

2.诱发带及刺激方向

⑴主诱发带:颜面侧乳头下二横指,即第6-7或7-8肋间,小婴儿可通过剑突划一横线,再通过乳头画一竖线,两线交叉点上为主诱发带,也可以在此点上向内、外移1cm。操作时用拇指肚处向下、向对侧肩峰两方向进行压迫刺激。持续性的由小到大给予刺激

⑵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峰:向躯干内侧、背侧、头侧三个方向给予刺激下颌骨:向颜面方向给予压迫刺激反射性翻身

3.诱发反应

⑴局部反应:由于直接按压刺激,使7-8肋间肌伸展,横隔扩张。由于肺部受压,纵隔移动,腰肌、腹肌收缩而使骨盆抬高,身体向对侧旋转

⑵远隔反应:颜面侧上肢:两侧肩胛骨水平内收;由于肱二头肌的作用使肘关节屈曲10-15度;手指呈半伸展状态,颜面侧上肢类似拥抱动作,向身体对侧移动反射性翻身

3.诱发反应⑵远隔反应:后头侧上肢:肩关节轻度外展外旋,上臂呈内旋或中间位置;腕背屈或桡屈,手指伸展;这时支点由肩部移向肘部,用肘支撑,头部可见旋转动作下肢反应:屈曲约90度,外展约30度,膝关节屈曲约90度;由于腹肌收缩,使骨盆上抬,并向后头侧旋转,完成翻身动作反射性翻身

4.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标准反应从出发姿势开始,训练师一手将患者头部向右侧旋转30度(以右侧为例),一手在右侧胸部主诱发带上向脊柱方向给予压迫刺激,使脊柱向左侧突出,因此使右肋弓部与左髂前上棘间的距离缩短,左肋弓部与右髂前上棘间的距离加大,使腹肌收缩,骨盆向左转移,双下肢屈曲、颜面侧骨盆抬高并向左侧旋转,左下肢伸展、右下肢屈曲,右上肢伸展、肩关节水平内收,越过胸部翻向左侧。头部与躯干一起向左侧旋转成左侧卧位,完成翻身的移动运动

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包括:RU1、RU2、RU3、RU4等,常用的是RU1、RU2

(1)RU1

a:出发肢位与操作方法同RU,小月龄儿取头正中位,用拇指压迫刺激法。月龄大采用头回旋300,也可用小鱼际压迫刺激法。b:诱发反应:直接反应:使第7、8肋间肌紧张,胸廓扩张。由于肺部受压,使横隔移动,出现前述的腹肌运动,骨盆抬高,向对侧回旋,远隔反应如前所述。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1)RU1适应症:主要适应于不会翻身的患儿,也应用于治疗头背屈、肩前屈、腹肌无力,下肢交叉、尖足等患儿。另外由于RU1有促进口腔肌肉、舌肌、肛门括约肌收缩的作用,可以改善咀嚼功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助于改善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腹胀及脱水等症状。腹壁肌肉收缩,有助于呼吸可增大肺活量,改善呼吸道疾病的病情。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

⑵RU2

出发肢位:小儿侧卧位,两下肢伸展,下侧上肢外展位,肘关节屈曲900,前臂上举与胸廓平行,上臂伸展使肩关节与躯干呈900角。上侧上肢肩伸展内旋,肘伸展状态放于体侧,头颈伸展与脊柱成直线。诱发带的选择与刺激方向:a.上侧肩胛带内缘下1/3处,向对侧肘方向压迫。b.上侧髂前上嵴,向后压迫。c.上侧股骨内侧髁,向同侧髋臼方向压迫.d.下侧肱骨内侧髁,向同侧肩胛带方向压迫.

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

⑵RU2的诱发反应上侧上肢:在肩胛带固定的基础上,肩外旋、外展并举向对侧,前臂回旋至旋后位,腕关节出现桡背屈,手指张开。下侧上肢:以肘为支点的肩胛带抬起机构出现,这时肩胛带内收、使背部稳定。肘轻度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桡背屈,手指张开。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

⑵RU2的诱发反应上侧下肢:髋关节由于内收与外展,内旋与外旋均协调而处中间位置,髋、膝关节屈曲,是处于内、外旋中间位,足趾张开。下侧下肢:呈外旋、外展、伸展状态。以膝为支点的骨盆带抬起机构出现。足部出现伴有小腿三头肌收缩的外旋位上背屈,足趾屈曲。颜面、躯干、骨盆的上举、回旋与RU相同。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

⑵RU2各诱发带的适应症

诱发带中a与b适用于小龄儿,可诱发躯干矫正反应及进一步翻身,由侧卧位至俯卧位。注意操作时确保下侧上肢的上臂与躯干呈900角,以利于抬头,翻身后形成肘的支撑。诱发带中c与d适应于年长儿,实施手技时,训练士可将自己的下肢放于患儿两腿之间压迫固定下侧下肢,使患儿的上侧下肢放于训练士的腿上,训练士的腹部向前用力紧靠患儿背部,固定上侧上肢。同时应用两诱发带,促进翻身,并能抑制两下肢交叉,促进脊柱伸展。a与b,c与d两对诱发带同时应用,两个刺激方向相反的诱发带配合应用形成一组平行的力的耦联。反射性翻身

5.反射性翻身移动运动其他类型

⑶RU3

出发姿势与适应症与RU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使双下肢的伸展状态变为屈曲状态,训练士按住患儿屈曲的双下肢向头部及臀部两方向压迫刺激。六、临床应用

进行Vojta手法遵循的要点

Vojta疗法的基本要求应用工具治疗时间与次数治疗程序的设定临床应用

1.进行Vojta手法遵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