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商业的发展2011年北京文综第12题,课标全国第25题,天津文综第2题,浙江文综第15题,均有考查,备考时要关注:①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②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③古代商业的特点;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1年四川文综第15题,江苏单科第1题,福建文综第15题,均有考查,属于考查重点,备考时要关注:①土地制度的演变;②“重农抑商”政策;③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知识点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5)两宋时期①特点: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②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7)明清时期①棉花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②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③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问题探究1: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①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③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形式——朝贡贸易①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③萎缩:由于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思维升华: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①基本特点: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②瓦解a.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d.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②抑制土地兼并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2.“重农抑商”(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2)主要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表现①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②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③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问题探究2:近代前夜中国存在的危机有哪些?提示:(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而康乾盛世以来的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2)结果中西方国力兴衰易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落后挨打。
要点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表现(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中进行,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宋元时期,打破坊市界限和经营时间的限制。(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业缘组织——行会。(5)活动领域: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和自由雇佣相结合。典例1(2011年北京文综)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
北京在战国时期是燕国的国都,发现韩、赵、魏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在战国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发现燕国货币,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正确。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说法错误,排除。[答案]
A
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答案:B要点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北宋时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在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基础上,夜市、晓市等出现。(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相应变化的趋势,即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严格控制阶段(从周秦到唐):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受封建政府严格控制,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第二阶段:放松控制阶段(从宋至明清):城市分布遍及南北,经济功能突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典例2(2011年东北三校模拟)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解析]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出自东汉张衡《西京赋》,“市坊整齐”说明坊市制未被打破;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说明坊市制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由此排除A、B、D,答案为C。[答案]
C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要重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找出与题干相符的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2011年安徽宣城二模)《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解析: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金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错误,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状况。答案:B要点3全面认识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②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③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④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2)评价:①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正确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的闭关锁国下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不许来华贸易,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2)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就是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典例3(2011年福建厦门联考)“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均可生产太绝对、C项人民生活富足错误、D项虽然正确但并非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基本自给自足,才产生“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选择A项。[答案]
A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法。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010年浙江文综)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大臣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同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如产品不能输往日本(当时发生了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事件),不得把硝黄、铜、铁(制造武器的主要原料)等物夹带出海等。这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答案:C要点4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②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③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④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⑤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⑥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直接挂钩。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它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稀疏而又微弱。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典例4(2011年河南信阳模拟)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在社会上遭受歧视、限制。[答案]
D本题以小说中的片断创设新情境,首先要明确该片断就是表述了一个现象:“富人怕官”,究其原因是专制统治压制商业的发展。做此类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核心内容。(2011年衡阳模拟)朱元璋提出“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免其税”(卷一五九,洪武十七年正月丁丑)。朱棣更是认为“商税者,国家以抑其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浸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这表明此时的统治者(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鼓励海外贸易C.实行海禁政策 D.支持朝贡贸易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有附私物者悉免其税”和“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浸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的信息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实行并支持朝贡贸易。答案:D
易错点1对重农抑商政策认识不清【易错点导析】
(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2)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辩证地看,“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则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典例1下列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使小农经济解体【错因分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C,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正确解答】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故C正确,D错误。(2011年福建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重农抑商的结果和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背离,农民依然贫困,而商人“已富贵矣”,故D项最符合题意。【答案】
D易错点2
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理解不到位【易错点导析】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下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标志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的出现。其形式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典例2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错因分析】
本题错选的原因在于不知道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正确解答】
A、B两项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都是农业方面的成就,从本质上看属于以封建自然经济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文明的发展情况;D项干扰性较大,但它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C项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基本要素:机工、机户、雇佣剥削关系。正确答案为C。(2011年皖中高三联考)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
C
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据文明探源网信息:根据现代化的标准,城市人口至少要达到60%才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将通过新农村社会规划建设,将85%的农村完成“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与此相关的城市发展的知识也成为备考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2011年广东清远模拟)“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据此本题选C项。[答案]
C视角二关注新史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明朝中后期,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肌体内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不断侵蚀着自然经济,昭示着农业文明的衰落。
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的。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的是(
)①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激烈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展开斗争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④[解析]阅读题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了清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机户与机工的斗争,③错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江南一带的私营手工业中,故②说法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发展的有效信息,排除①。故只有④符合题意。[答案]
D视角三新材料·新情境
(2011年广东深圳一模)下面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41126741583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广东——72127071195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判断,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故应排除D项;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C两项;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故A项符合要求。[答案]
A视角四增进学科素养“左”东与“右”西古代地图左东右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神权和王权的尊崇。在《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载:“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北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如畏然。”文中“南面”即坐北朝南是为周王之座,“北面”即坐南朝北是为人臣之座,这样以上为南、下为北,自然也就左东右西了。这和当时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而制定出来的一套规范人们生活各方面的礼乐制度是一致的。
明谢肇淛《五杂俎》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注:今安徽歙县),江北则推山右(注: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注: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这表明明代中后期(
)①徽商奢侈,晋商节俭②徽商经营范围很广,晋商主要从事贩卖业务③南方晋商和北方徽商在商帮中实力最强④晋商所在的山西不及徽商所在的安徽更加富有⑤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①③④⑤[解析]③错在“南方晋商和北方徽商”,应是北方晋商和南方徽商;④理解错误,结合材料中“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可知晋商所在的山西比徽商所在的安徽更加富有。[答案]
B
1.(2011年淮北一模)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田里不鬻”指的是土地国有制,“民得买卖”实际是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答案:D2.(2011年顺义模拟)下图“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的城市是(
)A.汴京B.广州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合同范本
- 度宣传册设计与加工合同
- 共有产权住房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个人住宅版
- 农村近郊租赁合同模板大全
- 10清新空气是个宝 是什么污染了空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采购供应链管理合同
- 设备租赁合同示范合同范文
- Module 4 Unit 10 Wind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 英语五年级上册
- 软件开发合作合同(二)
- 《社会服务机构》课件
-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法律硕士专业基础(法学397)试题及解答参考
- 《消费者行为分析》全套课件
- 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实操培训
- 《学习地图》课件
- 《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
- 框架借款协议书(2篇)
- 物业防恐防暴演练课件
- DB12-T 3034-202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规范
- 销售人员岗位职责培训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检测试卷(1-4单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