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急救培训_第1页
突发事件-急救培训_第2页
突发事件-急救培训_第3页
突发事件-急救培训_第4页
突发事件-急救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事件

河南卫生人员培训中心

河南护理人员培训中心

河南职工医学院

郑进

Tel/p>

E-mail:zkhs666@163.com突发公共事件简称突发事件。它通常是指由于各种“天灾人祸”的突然降临,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危及公共安全,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当今,世界各国均面临着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我国政府将其总称为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上述各类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此外,我国的公共安全还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等,对各类突发事件往往有“放大”作用,也可产生次生灾害、衍生灾害。2006年,国务院建立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专项、部门、地方的应急预案。第一节概述

一、现场救护特点1.现场混乱:由于事件发生突然,现场混乱,车辆拥挤,道路堵塞,人员恐慌,整个现场处于无序状态一、现场救护特点2.救护条件艰苦:事发现场往往会出现公用设施瘫痪、缺电少水、通讯受阻等情况,生态环境也会遭到严重破坏,食物、药品不足,生活条件十分坚苦。现场还可能有火、气、毒、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爆炸、疫情等危险隐患。3.瞬间出现大批伤病员:突发事件中,伤病员常常批量出现,且伤情复杂,通常以多发伤较多见。二、现场救护三个阶段1.现场抢救:突发事故现场一般都很混乱,组织指挥特别重要,应快速组成临时现场救护小组,统一指挥,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尽可能缩短伤病员等待抢救的时间,应用先进科技手段,体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的救护理念,提高救护的成功率。2.后送伤病员:伤病员较多时应及时检伤分类,做好后送前的现场救护。救护员协助医护人员后送,在后送途中,对危重伤病员要密切观察,及时抢救。3.医院救护:危重伤病员送到医院后,应尽快救治。三、现场救护的内容(一)自救、互救1.紧急呼救:拨打救助电话,呼叫其他人员。2.先救命后治伤:首先抢救危及生命的重伤病员,奄奄一息的危重伤病员往往无力呼救,而轻伤者的反应较强烈,救护人员应头脑冷静,准确判断,以免贻误危重伤病员的最佳抢救时机。对多发伤伤病员要准确判断伤情。应迅速明确损伤类型及部位,确定损伤是否危及生命,是否需优先处理。救护顺序一般为头→胸→腹部→脊柱→骨盆→四肢。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事故现场往往情况复杂,如火灾、煤气泄漏等易引起爆炸,地震后易发生余震,所以应尽快使伤病员脱离事故现场,再行进一步救治。但对于危及生命的损伤,宜简单处理后,再使伤病员脱离现场。4.先分类再后送:当出现大量伤病员时,必须先作伤情分类。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医护人员与非专业人员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担任现场抢救的指挥者。6.抚慰伤病员,做好心理支持: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会使人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和精神创伤,据统计约有3/4的人可出现轻重不同的灾害综合征。现场救护应包括精神安抚和心理支持。7.对创面的处理措施:对于严重创伤的伤病员,应尽快采用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8.做好自我防护,保护事故现场:抢救时注意自我防护,并尽量保护事故现场。(二)现场伤情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1.重视伤病员分类及伤票填写:伤病员分类和伤票填写,可以减少抢救的盲目性,节省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医护人员的作用,把救护力量投入到最需要救护的伤病员身上。注:伤票(medicaltag)是战争或突发公共事件时,用于记录伤病员伤情和救治情况的卡片。其主要内容包括伤病员姓名、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伤情严重程度、初步诊断、现场救护措施及后送注意事项等,目的是为了使接受机构迅速了解伤病员情况和已完成的救治内容。2.伤病员的分类等级和处理原则:详见第六章第一节。3.救护区标志的设置:用彩色标志显示救护区的位置,在混乱的现场尤为重要。将伤病员依照伤情分别送往不同的救护区,以利于医护人员的快速救治和后送(图4-2)。Ⅰ类伤(危重伤)救护区插红色旗显示;Ⅱ类伤(重伤)救护区插黄色旗显示;Ⅲ类伤(轻伤)救护区插绿色旗显示;0类伤(致命伤)救护区插黑色旗显示。(三)伤病员后送伤病员后送是指将经过现场初步处理后的伤病员送到医院的过程。1、后送指征如下: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手术后伤情已稳定者。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骨折已固定者。体温在38.5℃以下者。2.下列伤病员暂缓后送

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

颅脑损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可能发生脑庙者

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

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

骨折未经妥善处置者

第二节地震据史料记载,迄今为止世界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我国,那是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的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千人以上人员死亡的地震共300多次,其中80余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中,中国占53%;纵观整个20世纪,仅有的两次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都发生在我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死亡23.4万人)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一、概述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瞬间给社会、人类造成灾害:压、砸、埋、烧伤、中毒、触电等。地震引起损伤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塌方、煤气泄露、触电、火灾。死亡率最高的是头面部和颅脑损伤,骨折一般是多发性,腹部伤易造成内脏大出血而死亡、挤压综合症。现场特点遭灾面积大:4.5级以上的地震即有可能成为破坏性地震。往往涉及县、市、省,甚至多个国家。破坏严重:整个城市的建筑、生命供给系统、医院卫生设施、交通道路和桥梁毁于一瞬间,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和社会失控甚至瘫痪。次生灾害多:常诱发或引起多种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滑坡、泥石流、毒气或放射物外泄中毒事件、交通事故,以及灾后瘟疫扩散、蔓延等。人员伤亡大:等级较高的地震会造成数万甚至数十万的人员伤亡。对人体的创伤主要表现为头颅外伤、脊柱脊髓损伤、多脏器损伤、骨折、大出血、休克、挤压伤和烧烫伤等。精神创伤大: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妇科疾病等。人们普遍出现焦虑、抑郁、恐怖和躁狂等病态心理行为,还会发生震后迟发性应激性反应,表现为震后多年依然存在失眠、噩梦、触景生情、不能自拔等多种心理行为障碍。现场危险大:受损的建筑物随时都有可能倒塌;断裂的燃气管道、裸露的电线电缆随时都会引发次生灾害;余震也更增加了现场的危险性。需要综合救援:需要卫生(防疫)、公安、消防、排险、洗消、防爆等多部门多系统多行业的全方位救援(图4-3)。现场救护原则(一)如何避震1.在室内如何避震:迅速躲在坚固家具附近或内墙墙根、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果离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很近,要迅速躲到里面。尽量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及靠阳台的墙边;不要到阳台上去。2.在户外如何避震:就近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尤其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和水塔等。避开危险物,如变电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避开公路、铁路。

3.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就近在牢固物旁蹲伏。撤离有序,不要慌乱,避免拥挤,避开人流,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在楼梯间停留。在学校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体育场馆、影剧院内,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旁;注意避开悬挂物,用书包或提包等保护头部。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站等地,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的家具)、柱子边或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在行驶的电车、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二)如何救护1.如何自救:从看到地光→到感地面震动→到建筑物倒塌,一般有数秒至十几秒的时间,可利用这一宝贵时间逃出建筑物或做安全躲藏。千万不要躲到电梯、阳台、房檐下或楼梯下,这些地方最易倒塌。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次被埋压。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尽量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不要使用明火。不要大喊大叫,以免消耗体力、消耗氧气。可利用敲击管道、器皿等方法求救。闻到煤气等刺激性气味时,用湿衣物等捂住口鼻。保护和节约饮用水。因为一般人断食3周即会死亡;而食、水全断,只能存活3天左右。2.如何互救:先近后远。先救近处的人,再救远处的人。若舍近求远,会错过救人良机。先挖后救,挖救结合。统计数据显示:震后30分钟内挖出,救活率为99.3%;第1天内挖出,救活率为81.0%;第2天内挖出,救活率为52.6%;第3天内挖出,救活率为36.7%;第4天内挖出,救活率为19.0%;第5天内挖出,救活率为7.4%或更小。对埋在瓦砾中的幸存者暂时无法挖出时,首先建立通风孔道,以防窒息。挖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并判断意识、呼吸和循环体征。从缝隙中将伤病员救出时,应保持脊柱呈中立位,以免损伤脊髓。对于无生命危险的伤病员,给予相应的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伴颅脑、胸、腹部损伤者,应尽快送医院。对于严重开放性创面,应先除去泥土等秽物,再用无菌敷料或相对干净物品覆盖包扎。四肢被长时间挤压者,应高度怀疑“挤压综合征”,解除压迫后,伤肢应避免活动,不可抬高,也不要按摩、热敷,禁止加压包扎或使用止血带。案例:2008年5月15日下午3时,刚结婚一年的陈某已被埋72小时。晚8:40,陈某被消防救援队救出,陈某意识清晰,尚能说话,但现场没有医疗队。消防人员抬着陈某朝设在北川中学的医疗点赶去,途中,陈某的心跳和呼吸逐渐停止[8]。张灿灿,灾难医学有概念,缺体系[N].健康报.2008,07,28.第6版分析:虽无医务人员在场,但若在场的消防队员具备现场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ion,AED)等急救技能,或在现场和运送途中有“第一反应人”(firstresponder),也许陈某可能看得到尚未出生的孩子。案例:1枣庄中学是四川绵阳市安县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08年5月12日,首轮地震波袭来时,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爬在课桌下,地震波刚过,全校学生全部紧急疏散到操场上、历时1分36秒,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师无一人伤亡。这样的结果得益于这个学校平时的安全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以及经常性的紧急疏散演练。而相距不远的北川中学等学校却伤亡惨重[3]。分析:当公民遭遇外伤、危急重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时,首先作出反应的人员往往不是医生、护士等医学专业人士,而是在现场或距离现场最近的普通公民,我们称其为公民反应(citizenresponse)[4]。公民反应的内容包括对现场环境的早期判断;对事件的性质、规模和程度的初步了解;伤病员的初步识别,拨打求救电话;在急救中心专业人员指导下对伤病员的一些简单初步的处置等。专业人员抵达现场之前,公民反应人员(citizenresponder)在最初数分钟内提供的初步救护至关重要,因为这一时间段(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往往是“救命的黄金时刻”。第三节火灾一、概述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我国每年约有3000多人死于火灾。89.4%的火灾系人为因素所致,自燃和雷击等因素占1.8%,原因不明的占8.8%。人为因素中用火不慎最为常见。火场烟雾的蔓延速度是火的5-6倍,烟雾流动的方向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温度极高的浓烟在2分钟内即可形成烈火。现场特点火、烟蔓延迅速:高温热烟以0.3~6米/秒的速率水平和垂直扩散,给逃生和灭火带来极大威胁和困难。空气中还有大量有毒物质:所有火灾的烟雾中均含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等。现代建筑和装修材料中的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在火灾中可以产生剧毒悬浮微粒,如氰化氢(HCN)、二氧化硫(NO2)等。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的80%是由于吸入有毒气体而致死。光线黑暗、视线不良:因断电、浓烟等影响,建筑物内处于黑暗状态,不利于逃生和救援。人、物集聚、杂乱拥挤、交通阻塞:这些复杂、无序的因素往往会降低救援的效率。心理紧张、行为错乱:极度紧张的心理会引起思维的简单与盲目,导致判断和行为的错乱,如盲目聚集行为、重返行为和跳楼行为等。救助人员也会产生轻信、失信、胆怯等负性心理。如何逃生匍匐前行,逃出门外:距离地面越近,烟雾的浓度越低,故应弯腰低头或趴在地面匍匐前行,并用湿口罩、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逃出门外。开门前若发现门把的温度很高,说明火势来自门外,不能开门,应选择其他逃生路线。身披湿衣,冲下楼梯:楼梯虽着火但火势尚不猛烈时,可披上浸湿的外衣、毛毯或棉被冲下楼梯。利用阳台或坚固的绳索下滑:若房门被烈火封住或楼梯已被烧断,可利用阳台或铁质落水管向下滑落。也可将绳子或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拴在门窗栏杆或暖气管道上,另一端甩向楼下,然后攀附向下滑落。被迫跳楼时要缩小落差:若楼层不太高,被迫跳楼时,应先扔下棉被、海绵床垫等柔软物用于缓冲,然后爬出窗外,手扶窗台向下滑,尽量缩小落差。特别强调:1.无论何时何地,一旦发现火灾,必须立即报警,这是每一位公民对火灾救援做出的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贡献。2.火灾初起阶段,往往火势弱,范围小,这段时间是扑灭火灾的最佳时间,在现场的人员若能及时扑救,就能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据统计,70%以上的火灾均由在现场的人员扑灭。3.火灾发生10~15分钟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就会超过人体可以耐受的极限,同时,空气中氧的含量急剧下降,而且火场温度接近400℃。因此,起火后的10~15分钟是逃生的最佳时刻。现场救护原则迅速将伤病员从危险环境转移至通风的安全地带。解开衣领、腰带等,以利于气道畅通。脱掉或顺衣缝剪开伤病员衣裤,去除佩戴饰物,创面用无菌敷料或相对干净的手帕、被单等进行简单包扎。尽量不要弄破水疱,小的水疱可自行吸收,较大的水疱由医生处理。不要在创面上涂撒任何药粉、药水和药膏,以免给入院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口渴者可饮少量淡盐水。气体中毒者的救护详见其他章节。有颈面部烧伤、鼻毛烧焦和口鼻周围有烟熏痕迹的伤病员,往往提示存在吸入性烧伤,应尽量保持气道畅通,尽快送医院。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四节水灾现场特点洪水直接致人死亡:人们或被泥沙活活掩埋;或呛入泥沙、水草等异物而窒息;或因吸入大量水出现肺水肿、血液稀释、电解质紊乱、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而死亡。大批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以头颅外伤、脊柱脊髓损伤、骨折、大出血、休克、挤压伤等多见。“大灾之后有大疫”:人畜粪便及腐败的尸体污染水源,容易引发痢疾、伤寒、肝炎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容易诱发次生灾害:常见的次生灾害有火灾、电击伤、冻伤、中毒、毒虫和蛇咬伤、灾后瘟疫等。现场救护原则切断电源以减少触电的危险。立即将儿童、老人、病人和残疾人转移至山坡、屋顶等高处,来不及转移者也可爬到大树等处等待救援。不会游泳者,采取仰面体位,头顶向后,口鼻向上露出水面,保持冷静,设法呼吸,等待救援。若遇到木板、树枝、轮胎等漂浮物,应尽量抓紧,以最大可能避免身体下沉会游泳者,尽力向最近的可以脱离水面的地方靠拢。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时,将痉挛一侧的脚尖用力往上拉,直至剧痛消失,痉挛即解除。若手腕部抽筋(痉挛),应尽快做手指屈伸动作,同时采取仰面体位,用两足划游。救护员在水中救援落水者时,应从落水者的背后靠近,一只手自背后抱住落水者的头颈部,另一只手抓住落水者的手臂,游向岸边。记住:一定避免被落水者紧紧抱住!岸上的救护员亦可利用绳索、长木棍、竹竿和船等工具解救落水者。落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污泥、杂草等异物。随后将患者腹部置于救护员屈曲的大腿上,头部低垂,按压其背部使水等异物从气道和胃内倒出。也可以将落水者面部朝下扛在肩上,上下抖动而排水。但不可倒水时间过长而延误心肺复苏。遵循检伤分类的基本原则。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发现传染病,应及时上报。第五节风灾现场特点直接外伤:台风袭击时,各种建筑、广告牌、电线杆、电缆等刮倒,直接引起人员砸伤、压伤、失踪或死亡。死亡原因多为颅脑外伤、脊柱脊髓损伤、多脏器损伤、多发性骨折、严重出血等。暴雨与台风往往同时发生:容易引发水灾。次生灾害:停电、停水、电讯中断;运输受阻、交通中断;海水倒灌、良田被毁等。现场救护原则将任何可能被风刮倒的物体放倒固定。接到台风预报后,尽量在门上或百叶窗上钉上厚木板,微微打开迎风一面的门和窗,以减少房屋所承受的风力。若在野外遇上风暴,尽快躲在隐蔽处;若找不到隐蔽处,应趴在沟里,远离篱笆和电缆;若在船上,应尽快靠岸。若有雷雨,应远离门窗、电线,拔掉电器插头和电视天线,不要使用任何电器或电话。台风造成的创伤多为砸伤、压伤、摔伤、淹溺等,须立即检伤分类。先救命,后治伤。外伤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骨折者给予简单固定。呼吸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六节爆炸事件2006年11月24日14:48新华网快讯:伊拉克警方23日说,萨德尔城当天发生的系列爆炸事件和迫击炮袭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至145人,另有238人受伤。血流成河映出人的倒影

现场特点爆炸发生突然,作用迅速,一般仅持续数秒时间,在现场的人员往往来不及逃生和疏散。爆炸力直接作用造成创伤,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和各种碎片引起的损伤,如炸碎伤、炸烧伤等。爆炸力间接作用造成创伤,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造成建筑物倒塌、门窗玻璃和物品破碎等,从而导致抛坠伤、挤压伤等。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踩踏事件等。造成公众心理恐慌,甚至社会动荡,因而也是国际上恐怖分子最常用的攻击手段现场救护原则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逃离现场,即使是已经身负重伤。爆炸发生时,首先看到的是火光闪耀,此时,若距离爆炸源有一定距离,可选择就地卧倒,卧倒时双脚朝向爆炸源,面部朝下,双手抱头、两眼紧闭,尽量不让皮肤裸露。躲在坚固的屏障物后面更为安全。爆炸过后,迅速将伤病员从危险区转移至安全区,伤检分类。针对不同伤情,给予止血、包扎、固定等。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七节踩踏事件现场特点形成拥挤踩踏事件的最初因素往往与某一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大声喊叫有关系,如“有炸弹啦!”、“有自杀袭击者!”、“鬼来啦!”等。由于事故现场多数是重大活动或集会,现场人数极多,秩序极度混乱,人群失去控制。踩踏事件的主要致伤因素包括撞击、挤压、碾锉及烧烫伤等,这些因素可单独发生在某个伤病员身上,也可能多个致伤因素同时作用于一个伤病员。最初受伤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护,会遭受反复踩踏,伤势进一步加重,同时又容易导致更多的人员受伤。机体在强大的直接暴力作用下,伤情多比较严重,如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四肢及肋骨骨折、脊柱脊髓损伤等,伤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容易引发房屋坍塌、楼梯倒塌及桥梁断裂等次生灾害。现场救护原则首先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在参加任何公共活动时,尽量避开人多拥挤的地方。进入场地后先观察安全出口的位置,以便一旦有危险可以尽快通过安全出口撤离。如果发现拥挤的人群朝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尽可能避开;若来不及避开,应紧贴一面墙站住,不要奔跑,以免摔倒。若不慎被卷入混乱的人流,要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千万不要逆行。若带有小孩,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在人群中要设法稳住双脚,保持身体平衡,随人流而动,尽量不要出现前倾或后仰等姿势。必要时,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形成一定的空间,避免胸部受到严重挤压而窒息若不慎被挤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身体蜷曲,双手抱头,双臂护住胸腹部,并力争尽早爬起来。疏散拥挤的人群。若伤病员较多,先检伤分类。针对不同伤情,给予相应处理。对高度怀疑为脊柱骨折的伤病员,一定用硬质担架搬运,禁用一人抱胸、一人搬腿的搬运方法。危重伤病员应尽快送医院。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八节矿难现场特点常见的矿难包括瓦斯煤尘爆炸、水灾、火灾、冒顶、塌方、触电、中毒等。造成人体的爆炸伤与烧伤。因矿下作业不当,作业场所或巷道通风不良,瓦斯或煤尘积聚,当被违章作业的明火点燃时,即可发生瓦斯爆炸和火灾。在火灾高温和爆炸高压以及次生火源的相互作用下,会造成人员的烧伤、爆炸伤,甚至死亡。造成人员窒息、饥饿、脱水及溺水。矿山冒顶塌方时,作业人员会被塌方的矿顶、巷道的山石泥土砸伤、挤压伤、掩埋,造成颅脑外伤、脊柱脊髓损伤、骨折、内脏损伤、出血、挤压综合征、窒息,甚至死亡;当透水淹没作业区和巷道时,被困人员可因淹溺而死亡,或因空气、食物和饮水的短缺而缺氧、饥饿与脱水,严重者危及生命。造成人员中毒。瓦斯本身就是有毒气体,火灾和爆炸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会导致被困者肺水肿、脑水肿、昏迷而死亡。其他伤害:长时间被困在黑暗中的人员,当接触到光线时,很容易损伤眼睛,甚至致盲,即使光线对常人而言并不强烈。现场自救原则应对所有的矿工进行培训,不能熟练地掌握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技术的人员,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矿工,不应允许其下井作业。事故发生时,一般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做好现场抢救工作往往可以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一定要头脑清醒、沉着冷静,要尽量了解并判断事故发生的地点、性质、灾害程度和可能波及的地点,迅速向矿调度室报告。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利用附近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及时处理、消灭事故。当确实无法控制时,应由在场的负责人、有经验的老工人或熟悉矿井地貌路线的人带领,选择安全路线迅速撤离。当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爆炸时,应立即佩带自救器,以免中毒和窒息。若无自救器,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自救器有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种。过滤式自救器是一种小型的防毒面具,它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隔离式自救器则是一种小型的氧气呼吸器,它能利用自救器内部配备的化学药品,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氧气。撤离时,要逆着火灾、爆炸的方向。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四处乱跑。现场互救原则救援队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成立救援指挥部。矿难往往需要灭火、降温、防爆和排水等综合救援,这些救援对医疗救护特别重要。若暂时无法救出被困人员,要立即向井下输送氧气、水、食物和药品等。必要时从井旁挖凿通道,争取尽快将被困者救出。伤病员被救出时,一定要用绷带等蒙住伤病员的双眼,以免光线的突然刺激损伤眼睛。伤病员多时,必须遵循伤检分类的原则进行救治。外伤者,给予止血、包扎等处理;骨折者先给予固定。矿难中,脊椎骨折比较常见,搬运时一定保持伤病员头、颈、胸、腹和下肢在一条轴线上,以免造成脊髓损伤。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九节泥石流现场特点一场泥石流从形成启动到完全终止,短则几分钟至几十分钟,长则一小时到几十小时。泥石流是由泥沙与水组成的不均质的固液两相流体。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黏性土、沙砾、石块等组成的称为流石流;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沙砾、石块者称为泥流;以水为主,含少量沙砾、石块者称为水石流(图4-14)。绝大多数泥石流都发生于傍晚或深夜,这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有关。森林滥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环境退化等人为因素,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频发。现场救护原则一旦遭遇泥石流,迅速向其两侧方向逃跑,才能脱险逃生。泥石流多为暴雨、冰雪融化所致,现场泥沙石块较多,且存在山体滑坡等潜在危险,救护人员应确保自身安全,夜间更需加倍小心。可通过知情者了解被掩埋者所处的位置,挖救结合。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后,通讯联络可能会中断。所以,救援人员应佩带对讲机。伤病员在被泥石流冲击和淹没的情况下,面部和全身往往呈泥人样改变,常会吸入泥浆而引起气道梗阻发生窒息。因此,救护时的首要任务是畅通气道。具体做法为:伤病员俯卧头低位,腹部置救护员屈曲的膝上,轻拍伤病员背部,让水等异物排出。泥石流引起的创伤比较复杂,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护措施。心搏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十节核生化伤害当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突发事件频繁出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临控进程严重受阻。现代化战争的突然性、立体性和残酷性,加之高技术武器的精确度和破坏程度,一旦发生战事,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伤员。此外,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因各种原因突发核能源、化学、生物物质的泄漏、扩散,都可能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一、核武器损伤(一)核武器概述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原子弹的爆炸原理是重核裂变反应,因此原子弹又称裂变武器;核装料可以是铀或钚,故又俗称铀弹或钚弹。氢弹是利用氢核聚变反应,氢弹的装料一般是?化锂(?是带一个中子氢的同位素),同重量的聚变材料要比裂变材料所产生的能量高得多,故氢弹远比原子弹威力大。中子弹是以中子辐射杀伤人员的核武器。核武器可以制成各种弹药类型,用飞机投掷或由火箭、导弹、大口径火炮和鱼雷发射管等发射。核武器的发展趋势:1、改进发射方式,加固导弹发射井,以提高生存能力;2、完善分导式多弹头,发展机动式弹头、超高速弹头、低能量弹头和隐形技术,以增强突防能力;3、应用精确制导技术,提高命中率,以争强打击目标的能力;4、发展突出特种效应和小型化技术,扩大核武器种类,以争强核武器的作战能力。特种效应核武器,是根据所要打击目标特点,在核弹设计中增强某种效应,如冲击波弹、感生辐射弹、中子弹等。(二)核武器的致伤因素核武器爆炸时产生四种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在核爆炸的全部能量中,光辐射占35%,冲击波占50%;早期核辐射占5%;放射性沾染占10%。前三种在爆炸后几秒到几十秒内起作用,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则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的杀伤因素。1、光辐射是指核爆炸的闪光和高温火球辐射出的强光和热,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线,可引起直接和间接烧伤。直接烧伤是由光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多发生于朝向爆炸方向的部位。还能引起较远距离人员的眼底烧伤和闪光盲。闪光盲主要是强光刺激眼睛,引起眼睛发黑、发花、视物模糊,数秒钟至3-4小时可自行恢复。若直视火球,可烧伤眼底。间接烧伤是由于建筑物、工事、衣服等着火而致的人体烧伤。2、冲击波是指核爆炸时由爆心急剧想周围扩展的高速、高压气浪。高速气浪可将人员抛出一定距离造成内脏破裂、骨折及颅脑损伤。超压作用可引起心、肺、胃肠、膀胱、听器等含气或液体的脏器损伤。间接冲击伤是由冲击波而倒塌的建筑物、工事和高速的气浪掀起的砖瓦、沙石、玻璃碎片等造成的损伤。3、早期核辐射是指核爆炸后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丙种射线和中子流,二者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能穿透人体,并对机体组织产生电离作用。中子还能使本来不具备放射性的某些物质(主要是钠、钾、锰、铝、铁等金属元素)产生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人体受早起核辐射作用,超过一定剂量,可发生急性放射病。4、放射性沾染是指放射性落下灰沾染人体体表、空气、水和地面等。可通过以下3种方式对人体造成伤害:(1)外照射:是指人员通过或在沾染区停留时受到丙种射线的照射,此种照射在3种方式中对人体影响最大。(2)内照射:是指放射性落下灰经口、呼吸道或伤口进入体内,对机体的照射。(3)皮肤损伤:皮肤受放射性落下灰严重沾染且未及时洗消,乙种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水疱、溃疡、坏死。光辐射所致的烧伤、冲击波引起的冲击伤,其发生、发展在临床上与与一般的烧创伤类似。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因素,超过允许剂量就会发生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早期(伤后1-3天)为疲乏、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等,以后逐渐出现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等。严重者,伤后即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抽搐、昏迷、衰竭死亡。(三)核武器损伤的防护1、闪光后的隐蔽闪光时,立即进入工事、掩体或利用地形卧倒,但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在室内来不及外出隐蔽时,在墙根、屋角、桌下、床下卧倒,应避开门窗;在户外无隐蔽物时,应背向爆心就地卧倒,闭眼、两前臂交叉、双手置于胸前,额部紧贴前臂、尽量防止皮肤外露。若感觉皮肤很热时,可憋一口气,防止呼吸道烧伤。由于冲击波传播速度较光辐射慢,所以热空气过后即用手指塞耳或张口,以防鼓膜损伤。2、简易防护措施(1)防光辐射:普通衣服、雨衣、遮光的物品均能减轻烧伤,浅色(尤其是白色)物品比带色物品防护效果好。(2)防冲击波:耳塞、坦克帽、护耳帽,或将棉花等柔软物品塞于耳内均能减轻鼓膜损伤,卧倒比站立可减少受压力冲击的面积,故也可减轻损伤。冲击波过后,应及时使用个人防护器材,如防护面具、防护斗蓬、防毒套靴和手套等。如果没有防护器材,可用毛巾、手帕、衣服(最好用湿的)等掩盖口鼻,观察风向造成的落下灰沉降动向,在大量落下灰沉降之前,要设法迅速转入掩蔽部。(3)防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能被各种物质吸收或消弱,利用各种简易掩体如堑壕、猫耳洞等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防护办法。不同物质对早期核辐射的防护效果不同物质消弱50%所需厚度(CM)消弱50%所需厚度(CM)水泥1070泥土1498水23140木材25175(4)防放射性沾染1)进入沾染区的人员,使用个人防护器材(防毒衣、防毒面具等)。没有防护器材时,可戴口罩、风镜,扎紧袖口、领口、裤口等,减少皮肤裸露。2)尽量不在沾染区饮水、进食、吸烟,且不可随便坐卧。3)对怀疑有沾染的饮水及食物,应进行沾染检查。对高于容许标准者,除沾染后方可食用。必要时,口服碘化钾100MG,可大大减低进入体内放射性碘的存留量。4)在不影响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应推迟进入沾染区。沾染区地面照射量率随时间后延而递减,即从核爆炸时起,时间顺延6倍,辐射级下降到原来的1/10。因而推迟进入沾染区,可减少受照量。若必须通过沾染区时,最好乘车通过(一般是步行受照量的1/2),或严格控制在沾染区的安全停留时间。3、放射性沾染的消除离开沾染区后,应尽早洗消及除沾染。(1)衣物:拍打、洗刷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拍打法平均消除率在60%以上,洗刷发达90%以上。拍打时,人员站在上风向,不要再下风向放其他物品。(2)皮肤:局部洗消,用清洁水和肥皂擦洗身体暴露部位(面、颈、手等),洗拭鼻腔、外耳道、漱口;全身洗消,在专门设置的洗消站进行。(3)伤口:创面沾染放射性物质会较快地被人体吸收,消除方法为,消毒水或肥仔水反复冲洗;伤口严重者,尽早性清创术。(4)饮用水:据实际情况,取混凝沉淀、过滤等法。(5)食品:不能用水洗的成品粮(如面粉),铲除其浅表的一层,即可达到去污目的。能用水洗的食物(如米、豆、蔬菜等),多次水洗即有较好效果中子流作用下产生感生放射性的食品,见于含盐食品以及爆心2KM以内所有食品,洗涤法不能消除其放射性,可暂时保存,待放射性降至安全标准以下再食用。含盐食品放置3-5天后,其放射性可衰减至原来的1/10-1/100。放射复合伤的急救1.迅速组织抢救得知有人受到核伤害后,应立即组织抢救。抢救队的数量及组织形式,可根据伤员人数、抢救范围、时间及地形条件等确定。2.现场救护措施迅速将伤病员从放射沾染区救出洗消皮肤暴露部位的沾染用水洗鼻孔及口腔,并戴上防护面罩催吐用力把痰咳出二、生物武器伤害的特点与防护生物武器也叫细菌武器。它包括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施放装置有气溶胶发生器、喷撒箱、各种生物炸弹以及装载生物战剂的容器等。由飞机、火炮、舰艇施放;通过人的呼吸进入呼吸道造成感染致病,如鼠疫、野兔热等均经呼吸道感染。一般情况下经口或皮肤感染的毒素或虫媒病毒,如内毒毒素、黄热病病毒等也可经呼吸道感染。(一)生物战剂危害特点1.有致病或致死作用。有传染性,可造成流行,有的还可造成持久危害。2.污染范围广,不易被发现。在气象、地形适宜的条件下施放生物战剂溶胶,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3.生物战剂进入到人体后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能造成伤害。若在潜伏期采取有效措施,可免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二)生物战剂损伤的诊断

生物战剂损伤的快速诊断非常重要,它对治疗、预后有直接作用。早期诊断依据:1、所掌握的临床症状;2、对已出现的症状准确的解释;3、针对性的生物学诊断,重点是检出病菌或抗原;4、特殊培养法培养病原体。(三)物战剂伤害救护1.隔离在阶梯治疗范围内,对传染病人的隔离,按通用的原则进行。在留治和后送时都要作相应的规定。2.卧床休息发热的病人和由生物战剂引起的传染病人,必须卧床休息3.洗澡尽可能每天洗澡,以避免皮肤感染。4.发热的处理给镇静剂或退热剂加小剂量的镇静剂。5.注意饮食饮食易消化富营养,多饮水,某些病例需要胃肠外输注,长期发热时给高热量饮食。(四)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呼吸道防护最为重要,应戴制式防毒面具、口罩或简便的防疫口罩、毛巾口罩等;颈部、领口系上围巾或毛巾。扎紧袖口和裤脚管,袜子套在阵脚管外面。戴好手套.三、化学毒剂伤害的救护化学毒剂伤害一般是指有毒有害化学品对人体的伤害。用于化学恐怖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具有易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时间可控、有效期长、难于监测等特点,它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曾在一些战争中被使用。美国“9·1l”事件后,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抬头,“化学恐怖”已成为国际安全的现实威胁。(一)对化学毒剂的伤害要有科学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监控;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和医疗保障体系。这就要求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紧急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应急系统协调行动.并进行必要的训练。恐慌是恐怖活动最大的帮凶,因此.要努力减轻公众的恐慌心理,大力普及相关知识和救护技能。有关部门还要开发必要的防护技术、装备和药物。反化学毒剂伤害的整体防御可分预警、防范、检测、防护、除沾染、现场救护与后送、院内进一步救治、康复等方面..医务人员、救援人员和民众,如事先了解和掌握化学中毒的特点和应对措施,将对防范化学毒剂伤害起到积极作用。案例:俄罗斯2002年10月解救人质行动中,医务人员出现的救护失误,实为教训。根据莫斯科救援局局长斯亚历山大·沙巴洛夫“有关如何评价解救人质行动”的访谈,当时解救人质完成得十分漂亮,而“救护”人质组织得不成功。医务人员和内卫部队军人以为所有人质都已死亡,觉得无必要往外抢运尸体。还是受过此方面训练和具有救护知识的特种兵最先开始“救护”人质:他们打开窗户,让室内流进新鲜空气,使得不少人从死亡边缘获救。这说明了解和掌握化学中毒的特点和医学应对策略非常重要。(二)化学毒剂的种类1.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梭曼、GF、vx2.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氯化氰3.糜烂性毒剂:路易氏气、氮芬和硫芥、光气等4.重金属:砷、铅、汞5.挥发性毒物:苯、氯仿、三卤甲烷6.可吸入性物质:光气、氯、氯化乙烯7.失能剂:BZ8.杀虫剂:抗药性和非抗药性杀虫剂9.二恶英、多氯联苯10.爆炸性氮化合物和氧化物:燃料油与硝酸胺结合物11.可燃性工业用气体、液体与固体:汽油、丙烷12.腐蚀性工业用酸碱:硝酸、硫酸13.高毒性农药及高毒性药物等(三)化学毒剂伤害的特点1.突发性化学毒性化合物作用迅速,危及范围大,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它的发生往往是突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