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明威_第1页
第二节海明威_第2页
第二节海明威_第3页
第二节海明威_第4页
第二节海明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编

20世纪美国文学

打不败的人——海明威教学重点

《老人与海》赏析作者像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最具有传奇色彩,最有个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他是“迷惘的一代”的开山之祖和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者一、生活道路

1.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1)家庭环境

1899.7.21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区的奥克帕克村。

§父亲的影响其父埃德蒙·海明威是外科医生。海明威从小跟随父亲四处行医,性格爱好深受父亲影响,刚强豪爽,喜欢渔猎、游泳、打球、拳击、斗牛、旅行等冒险竞技活动。两幅生活照

生活照

生活照

§母亲的影响

海明威的母亲格雷丝·霍尔,虔诚信教,爱好音乐、绘画,经常带孩子到芝加哥看画展,让海明威从小学大提琴,培养了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2)战争的洗礼

海明威:“我想到,亲身经历战争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是受惠无穷”。三次参战经历。

A.一战经历

1917年,海明威参军未遂。一战期间,在法国和意大利做救护工作。遭到炮击,身中200多块弹片。获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

战争体验:海明威身心两方面受到重创并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人道。亨利:“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永别了,武器》(1926)的素材。

B.西班牙参战经历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作为一名记者,海明威来到被围困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在报道、特写和其它文艺作品中热情歌颂战斗的西班牙人民和国际纵队。1940年,他的一部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发表,在世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C.二战经历

1941年作为随军记者海明威来到中国,报道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42年12月8日,海明威参加海军,把自己的游艇改装成战艇,配备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准备在古巴海面撞击德国潜艇。该计划得到了美国驻古巴的大使布拉顿和美国情报参谋部的批准。海明威在海上追踪近两年而未能如愿。战后海明威定居古巴。

(3)死亡的恐惧

作为生命个体,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受到死神的捉弄。因此,他诚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可怖、死之无常、死之不可捉摸。

作为文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进行细致揣摩、深刻领悟后而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也无法回避由于衰老多病不能适应文学想象力而产生的无奈与窘迫,因此,“死亡情结”对于海明威来说,如同靡非斯特对于浮士德一样,形影不离、终生相伴,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主宰。(4)记者生涯

1917年任堪萨斯州《星报》见习记者时,受到严格训练,形成“电文体”风格。结识大师1921年,任《多伦多明星报》驻巴黎记者。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结识美国诗人庞德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积淀素材

多次任随军记者奔赴前线,为其创作积累了可贵的素材。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报道战况。从此转变了战争观念,从一概反战转向支持正义战争,由此写出《第五纵队》(1938)、《丧钟为谁而鸣》(1936)。(5)情感生活四次婚姻,感情生活动荡而痛苦。导致他对女性的两极态度。作品人物天使型(凯瑟琳)妖女型(布莱特)与发妻哈德莉及儿子班比与第二位妻子波琳与第三位妻子玛莎(左二)与第四位妻子玛丽在了望田庄(6)晚年生活晚年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等疾病。1961年7月2日清晨,在爱达荷州的居所,用双筒猎枪自杀。临终语:“我是海明威医生;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亨利四世》)

二、创作概况

第一,创作特征

1.“迷惘”的文学主题2.“硬汉子”形象3.“冰山”风格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和肯明斯等,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等。“迷惘的一代”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冰山原则

第二,创作成果

1.充满“死亡意识”的短篇小说创作

50多篇短篇小说,纳入四个小说集:《三篇故事和十首诗》(1923)《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胜者无所得》(1933)(1)歌颂战胜“死亡”的英雄《印地安营地》表现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印地安产妇是生命的创造者;印地安男子是仁慈心和硬汉精神的结合;父亲是伟大的“接生者”;尼克是生命和死亡的见证者。《打不败的人》斗牛士曼努埃尔是力量和尊严的象征,硬汉精神的化身。体现了斗牛士的传统美德:荣誉至上,尊严至上。(2)赞美迎接死亡的“强者”《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集中体现了:死亡虽然可怕,但人在死亡面前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人乃血肉之躯,焉有不灭之理?躯体总要归于尘土的,然而人的精神却会超越于尘世之外,超然成一种重压下优雅的风度。《乞力马扎罗的雪》写哈利生命最后一天的生活,通过意识流手法,展示其一生。表现人的精神对肉体死亡的超越。乞力马扎罗的雪

2.长篇小说创作

——对战争的诠释

(1)《太阳照样升起》“迷惘的一代”开山之作、宣言书。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知识分子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情节

杰克·巴恩斯在战争中受伤,战后成为一家报社驻欧洲记者。一天,他与战时就结识的英国女护士勃莱特相遇,二人倾心相爱。但由于缺乏性爱的基础,杰克不得不将自己深爱的女人推向别的男人。痛苦绝望的杰克因此而不断地诅咒战争。杰克的身边还有一批这样的青年,他们由于战争的创伤而丧失了信仰,在无可奈何中自我放纵、及时行乐。回到巴黎,看到“太阳照样升起”。

主题之一写战争给人类精神带来的创伤。表现一战后西方人的幻灭感和迷惘情绪。海明威的故乡

主题之二

杰克·巴恩斯的遭遇表明,战争使幸存者丧失彼此相爱、获得幸福的能力:生理功能和精神力量的双重丧失。巴恩斯的生理残缺,其实是精神残缺的外在化。西班牙斗牛士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杰克·巴恩斯是被摧残的现代人类的象征:战争阉割了人类的生命活力,包括理想、意志、希望、热情和爱。

主题之三《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最高典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情节美国青年亨利志愿到意大利服役,负伤爱上了英国护士凯瑟琳。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在一次溃败中,被意大利军警误认为奸细而逮捕。逃回米兰,找到凯瑟琳,一同逃到瑞士,度过一个幸福的冬天。春天来了,可是凯瑟琳因难产死去。享利一个人孤零零地回到旅馆。

主题之一

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普遍的厌战心态,反映了“迷惘的一代”对现实、对未来的绝望情绪。凯瑟琳逃脱了战争,但未能逃脱死亡,表明在战争之上,仍有一种力量主宰人,表现了彻底的崩溃。“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勇敢的人。”

主题之二

亨利是一个“反英雄”。传统英雄身上勇敢品质和爱国情感,在亨利这一代军人身上荡然无存,他做了逃兵而心安理得,所以是反英雄主义的。同时,正因为他成功地从人类大屠杀的战争中逃脱了,免于无谓的牺牲,体现了对战争的理性态度,所以,又是“英雄”。但反英雄的“英雄”,是以丧失传统美德为代价的。亨利告别了武器,告别了战争,也就同时告别了人的责任、尊严、廉耻、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所以,结尾仍是悲剧。《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从一概厌战反战转向支持正义战争。

主题及情节

表现反法西斯主题。罗伯特·乔丹是一个美国青年,在战斗中负重伤,命令其他游击队员撤退,自己留在山上狙击敌人。乔丹、杰克和亨利这样的“反英雄”不同,是一个支持正义战争,富于责任、勇于自我牺牲的真正的英雄。四、“硬汉精神”的集中体现

——《老人与海》(1952)赏析

1954年海明威因此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原因:“他精通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菲力普·扬的评价“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老人与海》视频片段(一)创作契机

时代背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站在力量与繁荣的峰巅。人们刚从大战杀戮、法西斯集中营、广岛原子弹的噩梦中醒来,又被冷战、热战的阴云笼罩。于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物质变成了压迫精神的重担,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绝望。

写作心态:《午后之死》之后,海明威他发誓要写一部杰作——《海流中的岛屿》。写成后,却很平庸,只有结尾自成一格。后来他把结尾改成一个短篇,即《老人与海》。1952.9.1发表在《生活》杂志上,该杂志在48小时里卖出了530万份。(二)情节世上最简单的故事:只有一件事,捕鱼。只有“一个半”人物:老人桑提西哥和小孩曼诺林。情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叙述一个古巴老渔民桑提西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第85天捕到一条特大马林鱼,归途中却被鲨鱼吃掉。(三)人物形象分析

桑提亚哥“硬汉子”形象的最高代表。具有超越命运的力量。是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具有浓厚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一般具有两个特征:精神上极为自信;行动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从表面上看桑提亚哥是个失败者,不幸者,同时从精神上来说他又是一个顽强的胜利者。首先,桑提亚哥不惧怕失败——精神上极为自信,从不灰心。其次,桑提亚哥顽强追求——行动上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第三,桑提亚哥同厄运抗争,要和他们斗争到底——硬汉性格的两个特征交织在一起。1.失败的英雄

“失败”指连续84天打不到一条鱼,第85天捕获的马林鱼被鲨鱼吃掉。象征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忍受失败、挫折的精神极限。英

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小说结尾,桑提亚哥仍然梦见了狮子。普遍意义

俄狄浦斯现实中失败

堂·吉诃德道义上胜利

浮士德

桑提亚哥2.孤独的英雄桑提亚哥妻子早亡,无儿无女。海上三天,是他一生的浓缩。他独自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象征了个体生命面对命运孤立无援的处境。他说出声来:“但愿那孩子在这里。”3.慈爱的英雄桑提亚哥异于早期气势汹汹的“硬汉子”,他是一个饱经风霜,年老体迈的老渔夫。他对曼诺林充满慈父般的爱,甚至对大海、对马林鱼、鲨鱼都流露出一种欣赏、谅解和慈爱的情怀。

(四)《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1.桑提亚哥

A.象征英雄气概象征人类在神秘的大自然或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英雄气概。伤痕累累的手,饱经风霜的形象,是人类苦难的见证和精神标记。87天一无所获的遭遇,象征人类所经受的苦难、失败、悲壮命运。

B.象征完美人格人的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粗犷与细腻的融合;阳刚之气与慈柔之美的协调;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和谐的关系;智、仁、勇三位一体的完美人格。

C.象征耶酥基督

§数字象征“87”数字与耶酥经历一致:耶酥曾被魔鬼引诱到不毛之地经受考验。§细节象征

细节1:

当桑提亚哥看到第二条鲨鱼时,“‘呀’地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无法表达出来的,或许就像一个人觉得一根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不自主发出的喊声吧。”

细节2:

桑提亚哥回到小茅棚躺下的姿式:“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结论

桑提亚哥的捕鱼生涯象征一个人在世间的修行。桑提亚哥的苦难,是信仰、理想、命运对人类的试炼,就象俄底修斯的海上历险,约伯的无辜受难,唐僧取经经历的81难……D.象征神秘命运桑提亚哥的经历象征神秘命运——不可知的异己力量。它神秘、强大、邪恶,一如迫害俄狄浦斯王的那种力量。E.象征海明威本人作者晚年自画像。作者曾身中200多块弹片,经历了20多次手术。对桑提亚哥伤痕累累的脸、手的描写中,有作者的切肤之痛。晚年的海明威,生命力、创作力衰退,桑提亚哥便是面临生命退潮期的作者自身的写照。“梦见狮子”是作者自勉。对作者人生结局诠释作者的自杀,有两种诠释:其一,可看作敢于和死神握手的另类“硬汉性格”。不是不敢生,而是敢于死。其二:脆弱,不敢直面生存的困境。

2.马林鱼的象征

A.象征人的理想、愿欲,人生最高价值。

“它在阳光里亮光光的,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

B.理想在现实中的毁灭马林鱼很美,但得而复失,喻示理想的高不可即,理想和现实的反差,理想在现实中的毁灭;表现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受种种艰难险阻(鲨鱼)最终落空的失落感。3.桑提亚哥和马林鱼的关系

观点1:

教材认为,象征艺术家和他的杰作之间的关系。引文“鱼闭着嘴,尾巴直上直下地竖着,我们象亲兄弟一样航行着。”观点2:实际上,象征人和理想的关系。马林鱼的得而复失,象征人和理想之间永恒的距离。4.小曼诺林的象征象征人类美好的天性,人类的未来和良知。曼诺林和桑提亚哥的关系曼诺林是桑提亚哥的精神之子、骨肉、手足、人生知己、另一个自我。曼诺林是年幼的桑提亚哥,桑提亚哥是老年的曼诺林。一个象征人类的童年,另一个象征人类的老年。5.大海的象征

A.象征神秘莫测的命运,既施恩于人又捉弄人。桑提亚哥把大海比作一个女人:“一个施宠或不施宠的女人”,“如果她做出了卤莽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情不自禁。”表现老人既热爱命运又对它无可奈何,无法把握的心情。B.象征人生战场,人生存的社会环境。

C.象征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和谐的关系。6.鲨鱼的象征象征与人对立的邪恶势力:不可知的自然力、异已的社会力量,即厄运、劫难。7.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象征人类与自然力、与命运,与一切外在异已力量的对立关系。其搏斗象征人对异己力量的抗争。图片

结局桑提亚哥不是输给了马林鱼,而是输给了鲨鱼。意味着一个人理想的幻灭,常常不是没有能力实现理想,而是理想被现实的异己力量毁灭。登山者的障碍往往不是山本身,而是鞋壳里的沙子。

结论

作者在大自然的背景下,表达了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孤独与苦难,失败与抗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莫测的自然、悲怆的人生所表现出的一种“重压下的从容”。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失而不败,向死而生,以人的能动性去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