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操武斌)_第1页
《经济法概论》(操武斌)_第2页
《经济法概论》(操武斌)_第3页
《经济法概论》(操武斌)_第4页
《经济法概论》(操武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概论》主讲人操武斌1授课人简介操武斌:男性,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学士、法律硕士。现任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财经法律系副主任,法学副教授;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正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景德镇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员,。政协委员景德镇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2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限修课课程开设目的为提高专业素养,开拓专业视野。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授课方式: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法:部分内容实施案例教学3第一章经济法总论主要讲述: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概念、地位、作用经济法的渊源、制定、实施及经济法的原则4第一节经济法的产生、概念、地位、作用

一、经济法概念的提出据迄今史料记载,经济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来的

最早提出比较接近现代经济法理念的应当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蒲鲁东。蒲鲁东在其所著《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提出:法律应当通过普遍和解来解决社会生活矛盾,为此需要改组社会,由“经济法”来构成新社会组织的基础。进入20世纪,德国学者莱特(Ritter)在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用来说明与世界经济有关的各种法规。5二、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出现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当时德国颁布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法规,有的直接以经济法命名,如1919年颁布的《煤炭经济法》等。这些法规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20年代德国学者撰写了大量的经济法论著,对经济法的概念和其他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经济法的概念就这样首先在德国流行开来,并陆续传播到国外。我国从1979年以来,在全国人大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以及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五年立法规划中,都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法学教材、专著、论文、工具书、资料中,也广泛使用“经济法”这一概念6三、经济法的产生

1、法与经济的关系自古以来,法律都是把对经济生活的调整放在第一位的。法律和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存在着密切联系,法律受制于社会现实,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极为准确的描述。如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大型企业对公众利益和民主政治形成威胁,就不会有反垄断法;在美国如果没有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就不会有联邦储备银行及相应的规则。另一方面法律规则也存在相对稳定性,如法国人在评论他们的民法典时常说,我们生活在电气时代,却和风车时代的法律生活在一起

7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无法设想没有合同制度的市场经济的存在,如果没有合同制度,你买东西怕假货、卖东西怕对方违约,更不用谈长期合作的投资、信用、证券了;近代在“有限责任”这个法律概念和法律制度出现以前,你不可能设想大型企业的存在,那时的业主、股东只能开个小吃店、办个手工作坊,投资不大,风险可预期,股东承担全部责任,股东也承担得起;但在那时如果有人进行飞机的生产、制造,则根本是不可能的,飞机的生产、制造需巨大的投资、承担的风险也高,从大规模举债到回收投资,过程很长,如果让大家来投资,可能你只投入了1000元,但公司分摊到你头上的债务可能是1000万元,如此大的风险没有人敢投资。而有了“有限责任”制度就不同了,出资人你出资了1000元,大不了就损失这么多,因此“有限责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出资人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融资租赁、保险、股票和证券市场等法律制度的出现,保证了社会化生产的联合、协作,降低了社会投资的风险和难度。82、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是市场缺陷的存在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市场缺陷的存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崇尚自由、平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国家并不怎么介入经济生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再加上产业革命的完成,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可想象的变化,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发现,市场不是万能的,国家应转变职能,不能只是充当守护神,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职责。具体市场的缺陷表现为三个方面:9第一、市场障碍的存在所谓市场障碍是指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障碍。主要指竞争秩序的问题。竞争是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竞争市场就没有动力,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便不能启动。但竞争必然伴随着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这两件副产品。因为竞争的过程加快了部分经营者扩大其资本与经营规模的进程,以致形成对市场的支配地位和垄断,导致部分限制竞争行为的产生;追求利益的心理驱使某些竞争者采取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后果是使某些竞争者获得超额利润;正当竞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调节机制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10第二、市场的惟利性市场的惟利性是指投资经营者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往往表现为眼前可实现的利益;对于当前赢利率低或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或者投资期限长、风险大的行业或产品,人们往往不愿投资。而在这些领域中,有些如公共和公益事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以及其他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或可能制约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和总体效益的行业,即使不能盈利或亏损,也应当进行适度投资。而这显然是不能指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11第三、市场调节机制的被动性及滞后性这是因为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因为从投资、生产运营到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反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各个企业和个人掌握的信息不足和滞后,不能适时调整其投资经营决策,往往等到市场供求严重失调、产品大量滞销过剩时才作出反映,这是市场的第三个缺陷。12(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型组织的产生及其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型组织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二元结构发展到私人─组织─国家的三元结构。企业组织的扩大,首先是对私人权利造成了损害。垄断的形成,导致了消费者利益受损和经济生活中的公平竞争弱化。大组织通过对市场份额的占有,以及对生产的独占,在向他人提供产品的时候,导致契约双方的谈判实力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契约自由”导致了卡特尔协议、滥用权利等行为的膨胀,这些行为的目的在于限制竞争,从而损害了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13而企业扩大之后,权力出现了。这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上下级关系、雇佣关系中,也存在于企业和个人、大企业和小企业之中。组织扩大之后,首先在生产领域获得了权力,包括控制权,改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竞争机制中,消费者通过价格机制来控制经济体系,而在组织扩大之后,公司日益进入非竞争性的定价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格式合同使市场交易发生了变化,非垄断方的自由和权利变成了Yes、No的选择权。大型企业同样对国家提出了挑战,他们在政治上操纵选举和国家政策,财团、财阀、富有的家族逐步控制了国家,自然包括立法、司法,首先是对内控制,然后是对外影响政治生活。14(3)国家的能动反应基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和大型组织的挑战,国家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如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后,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国家干预政策经济权力的集中和国家对不正当经济权力的打击,这两个步骤几乎是同时发生的,15国家是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出反应的:(1)消除市场竞争的障碍,阻止组织的扩大,限制组织的成长。这是国家的最早反映,由此出现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新型法律(2)针对市场普通主体不愿介入的公共、公益事业等行业和产品,大规模发展出国家所有权,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微观上自由竞争和私人行为的无序性,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国有产业来替代私有组织。一来可以实现现代企业的生产和效率,二来可以填补空白,二来可避免私人挑战国家和大企业侵犯私人权利。16(2)调整总量平衡,保持社会均衡发展。成了国家的核心职责,这促使大批新型法律规范的产生。以往的私法仅仅调整微观主体和微观行为,竞争的宏观无序性往往导致总量失衡,导致频繁的经济危机的产生。法律无能为力。而新的法律规范的制定,则是以政府的有形之手来引导市场这支无形之手。当然这方面政府的管理受制于市场的规律,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如美联储降息,表面看取决于格林斯潘,实际上格林斯潘决定是否降息,取决于商业银行之间的贴现率,他是被动的。(4)企业内部的结构设置、权利安排、财务事宜等,成为法律规范的对象。在自由经济时期,这些问题由企业自主安排,国家法律不予干涉。而今企业和公司法、会计法、税法、审计法等的颁布,使这些社会关系纷纷被披上法律的外衣。17四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通过政府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经济法概念的理解:1、经济法是国家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2、经济法是国家通过政府调节、管理经济的法律;3、经济法是规范政府调节、管理经济的法律;4、经济法所规范的调节、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5、经济法具有公法性质;6、经济法不是一部法典;7、经济法不是调整市场经济唯一的法律。18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对调整对象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内。1、市场主体关系;2、宏观调控关系;3、微观规制关系。19第二节经济法的渊源、制定、实施及经济法的原则

一、经济法的源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规章6、司法解释7、国际条约20二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1、经济法的制定经济法的制定是指经济法的创制活动,是指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规范的活动。2、经济法的实施是指经济法的贯彻执行。包括知法、守法、执法。21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寓于经济法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适用于经济法立法和执法过程中。1、保护、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3、保障和促进市场竞争原则4、效益原则5、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22第二章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经济权利或者经济职权的享有者和经济义务或者经济职责的承担者。23第一节经济法主体的体系一、经济法主体的类别1、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自然人及企业内部组织。1)国家机关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种机关的统称。包括国家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国家机关主要指经济管理机关。2)社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243)自然人主要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4)企业内部组织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25二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其参加的经济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一)经济权利是经济法规定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1、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决策权、命令权、许可权、撤消权、监督权、处分权。

262、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3、企业经营管理权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权利。4、请求权当权利受到损害时有要求赔偿和受保护的权利。27二)经济义务指经济法主体依法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两种形式;1、经济职责指国家机关在行使国家经济管理职权时依法负有的责任。包括依法履行职责和不得滥用职权。2、一般经济义务28第二节经济法主体责任制度经济法主体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对其经济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经济法主体责任的种类1、经济法上的行政责任2、经济法上的民事责任3、经济法上的刑事责任29第三章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或国家机关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从事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级行政机关与其他组织.是经济法主体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位的法定性、意志的单方性、构成上的层次性和权责的一致性等特征。30第一节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概述一、概念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或国家机关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从事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级行政机关与其他组织.二、特征

1、主体的法定性

1)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定性

2)权利来源与内容的法定性

2、意志的单方性

3、构成上的层级性

4、权责的一致性

31三、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分类根据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分类

1、行政机关

2、特殊形式的企业可分为政策性经营企业和国有资产投资或控股专门企业两类。

3、其他社会组织既非行政机关又非企业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经行政机关授权而承担一定的国家经济管理职能。32第二节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指经济管理主体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一、该职权的法律属性:1、权限的法定性2、专属职务性3、是一种国家权限二、权限的内容1、经济行政立法权2、经济行政执法3、经济行政指导33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权限的内容从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主要任务角度可分为:一、市场准入权。准许自然人和法人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权限。分为一般市场进入核准权和特殊市场进入许可权。二、市场监管权为调控、协调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对市场交易行为和交易客体进行监督管理的经济权限。三、宏观调控权对国民经济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权限。34根据调控权的行使方式可分为两类:1、宏观决策权。行政机关对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有限决定权。2、经济调节权。指利用经济杠杆或者行政权力实现宏观上的调度与协调的权利。四、社会分配权为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和消费上的不平等,在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所享有的经济权限。如预算、税收、物价管制、社会保险、财政转移支付等35第四讲企业第一节企业与企业法概述一`企业的概念与类别(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源于英文中的”enterprise”原意为企图冒险从事某项事业,后来用于指经营组织或经营体.企业是由人和物的要素构成的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具有连续性。依国际惯例凡经合法登记注册、拥有固定住所并且相对稳定经营的组织和个人都属于企业。企业是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主体.基于一定是经济目的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某种公示性的、连续性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重视经济核算成本,多数为营利。。企业是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企业必须依法设立.法定行式、法定设立条件、法定程序36(二)企业的类别1、传统企业类别。按照投资人出资方式和责任行式不同划分,是发达国家标准独资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合伙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法国除外公司企业。指依公司法设立的经营性法人一般为两个以上股东,也有一人公司。大陆法系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2、我国企业类别全民所有制企业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奥台商投资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37二企业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相关法的协调企业法的概念企业法以企业为调整对象,调整企业在设立、组织、活动、终止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种组织法.企业法的调整对象及相关法的调整1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2企业内部与组织管理关系3企业的经营关系38三企业立法模式与体系国外企业立法模式与体系1以商法典为主,以单位企业法为辅的模式.2纳入民法典的模式3单行成文法和判例法并重的模式4制定公司法典的模式我国企业立法模式和体系1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所有制企业立法体系2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立法体系3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体系4企业登记管理立法体系39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概述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制度1产权形态的层次化和结构化2企业财产权的独立化3产权运作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0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让权,放权,和两权分离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股份制试点阶段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41三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反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措施1首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其次,规范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制度42第三节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是指政府允许、限制和禁止企业或投资者进入某国市场从事经营性活动的有关制度,主要包括对企业及分支结构的设立、组织、变更、解散和清算等方面的规定,涉及在企业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产业政策、竞争政策、行业管理等.43一企业的设立一)企业的设立制度二)企业的设立条件1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2有企业章程或者协议3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金4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5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44三)企业的设立登记1企业设立登记申请2企业设立登记的审查3企业设立登记核准4企业设立登记的公告45二企业的组织公司企业的组织制度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46三企业的变更企业的合并.分立企业组织形式更变企业主要登记事项的更变47四企业的解散与清算一)企业的解散1企业违反法律,法规被国家依法解散2企业章程或协议规定的营业期限满3法人企业的权利机构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或者个人独资企业投资决定的解散企业4企业因合并或分离需要解散5企业依法被宣告停产6其他原因48二)企业清算1组成清算组织2通知和公告债权人3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4分配企业财产5编制清算报告并办理企业注销登记49第五章特殊企业形态第一节特殊企业形态概述一特殊企业形态的概述及特征一)企业法律的形态概念企业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所形成的组织形态二)企业法律形态有以下三个特征1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特点2决定了企业立法机构与体系3企业法律形态是变化发展的50二特殊企业的类别国外特殊企业的类别1德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公法自主机构自主化的特殊资产组织上和财务上均不独立的市镇指控企业或经济联合体51第二节特殊企业的运营和国家管理一特殊企业的活动领域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垄断性领域公用事业政策性经营领域国有农场,林场,建设,兵团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特殊企业或法人民间不宜经营的特殊行业52二企业的经营机制极其国家管理营业规定制度价格控制制度决策和财会监理制度监察制度53第二编市场规制法第六章市场规制法一般原理第一节市场规制法概述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将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市场、市场规制以及市场规制的法制化,寻求市场与法律运行的规律,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及市场法治走向发达、完善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本章讨论了市场规制法的概念、特点和地位;概述了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市场规制法的功能与目标;最后,阐述了市场规制法的体系。【重点问题】1.市场规制法的概念。

2.市场规制法的地位。54一、

市场规制法的特点调整对象为市场规制关系缺乏统一的法典法律规范体系庞大具有多层次性和综合性特点55二、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一)完全竞争理论一是自由的市场;二是众多的市场主体;三是均质的劳动和产品;四是所有企业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二)市场缺陷理论一是市场不完全;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负外部性;四是排斥公共产品生产。(三)消费者主权理论消费者是上帝,56市场规制法的功能

1、克服市场缺陷2、维护消费者权利3、规制管理者市场规制法的体系

1、市场主体规制法

2、市场客体规制法交易商品的范围,商品质量控制,特殊商品的规制。3、市场交易行为规制法4、专门市场规制法。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57第七章竞争法律制度竞争法是一个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58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概述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及特征

竞争的概念和功能

竞争一般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胜活动。功能:第一,通过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二,竞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竞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激励作用。591、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以下特征:(1)经营者是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主体。(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3)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4)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5)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60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类型(1)假冒行为•(2)限购排挤行为•(3)商业贿赂行为•(4)虚假广告行为•(5)侵犯商业秘密行为•(6)降价排挤行为•(7)搭售行为•(8)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9)诋毁商誉行为•(10)通谋投标行为•(11)行政垄断和地方封锁行为•61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含义及立法模式(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含义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整和规范,确立竞争规则,从而保护和促进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62(二)立法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二种:

1、分别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这种立法模式也称分立式,即将垄断行为和不正当行为区分开来分别立法。

2、综合制定一部法律来调整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或限制竞争行为。这种立法模式也称单一或统一式,即将垄断行为或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合并在一部法律中加以调整,制定统一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称《反托拉斯法》等。63三、

竞争法及其体系1、竞争法是指调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体系。从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看,竞争法主要是通过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

从调整方法的特征看,竞争法是运用综合的法律高速方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它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及其他限制竞争的行为,既可以采取行政法的处罚方式,也可采用承担民事责任的办法,还可以动用刑罚手段加以制裁。这是因为非法竞争行为可能带来多种危害结果。如果只采取一种方法进行处理,达不到对违法行为人的有效制裁,保障不了竞争者和消费者的权益。642、竞争法的调整对象:(1)指法律规范效力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任何法律的调整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社会关系。竞争法是一个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所以,市场竞争关系就是竞争法的调整对象。(2)市场竞争关系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内容不同的竞争关系,但各类不同的竞争关系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管理性的竞争关系和平等性的竞争关系。(3)所谓管理性竞争关系,是竞争者与国家、政府之间因保护公平竞争、消除竞争限制等而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可见,竞争者与国家、政府之间的管理性竞争关系或竞争管理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必须纳入市场竞争法的调范围。653、竞争法的基本内容和体系:(1)规范竞争主体法律地位的制度•(2)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高速在维护公平竞争、罅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狭义上理解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反垄断法:是有禁止阻碍、限制或妨碍竞争的企业间的协议、合谋、联合行动和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借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体系。它属于经济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法律手段。•(4)维护公平竞争的其他法律制度664、竞争法国际化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国国内竞争立法不断发展的同时,国际领域中关于竞争的法律制度也在日益发展。在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聪明法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欧盟的竞争法在40多年来的发展中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欧盟中集中了世界上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军国家,这些国家有着各自的国内竞争法。二是欧盟竞争法所具有的超国家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某些自己独特的规范内容。三是欧盟竞争法融合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优点。四是欧盟竞争法实际适用区域范围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扩大。675、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维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狭义上理解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宗旨:(1)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2)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3)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86、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邻法律的关系

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含内容的广泛性,它不可避免地会与有关法律发生交叉,例如它与专利法、商标法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为维护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服务的。二者的区别是:商标法通常是通过注册程序使商标成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其手段是确认注册人享有独占的排他权利,以排队对商标权的侵害商标权是一种静态权利。(2)反不正当竞争法与专利法互有交通,主要涉及两个问题。69一是对没有专利权的智力成果的盗用;二是滥用专利权。盗用封锁专利权的智力成果,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3)滥用专利权,是指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专利权的人,对他人生产制造的并没有进入他的专利保护范围的产品,以侵犯专利保护范围的产品,以侵犯专利权相威胁或警告的行为。70第二节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假冒仿冒行为

(一)假冒仿冒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假冒仿冒行为又称商业混同行为,它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性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以造成购买者误认或误购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假冒仿冒行为是以竞争为目的的。

2、假冒仿冒行为表现为对他人的标志或表示的利用。

3、假冒仿冒行为的本质是欺骗性的。

71(二)假冒仿冒行为的种类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

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行为。

4、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72二、商业贿赂行为(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特征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

商业贿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731、商业贿赂的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易的经营者,既可以是卖方,也可以是买方。

2、商业贿赂是经营者客观上出于故意和自愿进行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排挤竞争对手。

3、商业贿赂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及廉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秘密给付财物中其他报偿,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4、商业贿赂的形式除了金钱回扣之外,还有提供免费度假、旅游、高档宴席、色情服务、赠送昂贵物品、房屋装修以及解决子女、亲属入学、就业等多种方式。

5、商业贿赂在后果上侵犯了同业竞争者的公平竞争权,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74(二)商业贿赂与折扣、佣金的区别在商业贿赂的学习和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商业贿赂与折扣、与佣金的不同。

折扣即介格折扣,亦称让利,它是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经营者在所成交的坐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的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优惠。折扣和非法回扣的显著区别在于,折扣要以明示的方式给付对方,折扣的给付方和收受方都要如实入账,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折扣即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具有独立地位的中间人因为为他人提供服务、介绍、撮合交易或代买、代卖商品而得到的报酬。75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一)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含义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的引人误解的虚假的宣传。

(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种类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既包括虚假宣传,也包括引人误解的宣传。76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一)商业秘密的含义及其特征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处息和经营信息。

商业秘密具有以下四个法律特征:

1、秘密性。

2、实用性。

3、保密性。

4、信息性。77(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待业有以下三咱情形:

1、以盗窃、利诱、协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78五、倾销行为(一)倾销行为的含义

倾销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二)倾销之例外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1、销售鲜活商品的;

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的;

3、季节性降价的;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的。79六、搭售与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所谓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违背购买者的意愿,在销售一种商品或提供一种服务时,要求购买者以购买另一种商品或接受另一咱服务为条件,或者就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销售对象、销售地区等附加不合理的条件80七、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一)有奖销售的含义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提供装饰品或资金的手段进行推销的行为,主要包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两种形式。

(二)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以下三种形式为违法的有奖销售,应予以制止。

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81八、商业诽谤行为商业诽谤行为也称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进行恶意的诋毁,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82九、违反法律规定的招投标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招标投标行为是投标者相互串通投标,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行为。83十、公用企业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所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行为即是限制竞争行为。84十一、政府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政府部门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的行为。85第三节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一、监督检查的含义和种类

(一)专门机关的监督检查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先例监督检查权的机关主要有:

1、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2、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二)社会监督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86二、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

《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监督检查部门下列职权:

1、询问权。

2、查询复制权。

3、检查财务权。

4、强制措施权。

5、行政处罚权。87第四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它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形式。88一、民事责任一)民事责任的含义

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其行为引起的民事责任,即侵权的民事责任。

(二)民事责任的形式

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主要有: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89二、行政责任(一)行政责任的含义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为人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二)行政责任的形式

行政责任的责任形式主要有:责令停止违法待业、罚款、没收违法所行、取消经营者资格等。90三、刑事责任(一)含义

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后果。

(二)分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刑事责任的规定,主要分为两类: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

2、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法律责任91第五节反垄断法

1994年,由商务部负责起草和调研工作,反垄断法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1998年,再次被列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将该法列入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2004年,国务院将该法列入立法计划。

·2005年2月,《反垄断法》又一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立法计划。

·2005年12月,商务部称《反垄断法》修改审查已获较大进展。

·2006年3月,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

·2006年6月,反垄断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

·2007年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反垄断法草案,增加六项新规定。

·2007年8月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通过反垄断法草案。

·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反垄断法草案。92一、垄断与反垄断法(一)垄断的基本含义

垄断的经济学含义和垄断的法律含义

经济学上的垄断指的是少数大企业或经济组织之间为撰取高额利润,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竞争手段,彼此达成协议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法学中的垄断,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和协同行动,或者通过滥用经济优势地位,排斥或者控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济活动,在某一领域内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行为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危害性,即这种行为和状态将会导致某一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竞争受到实质性的限制和损害。二是违法性,即这种行为和状态是违反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的。93(二)垄断的分类垄断可分为合法垄断与非法垄断两类。

1、合法垄断。合法垄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反垄断法中明确规定的不适用垄断禁止法律的垄断行为。合法垄断的范围和种类有:(1)特定的经济部门的垄断。(2)知识产权领域。(3)对外贸易领域。(4)协同组合行为。

2、非法垄断,即反垄断法所禁止的垄断,它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和协同行动,或者通过滥用经济优势地位,排斥或控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活动,在某一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行为。

非法垄断的主要形式有:(1)独占。(2)兼并。(3)股份保有。(4)董事的交叉任职。(5)联合行为。94垄断的形式:概括为两类:一是协议垄断,即企业之间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或者协同行动,相互约束各自的经济活动,违反公共利益,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内限制或妨碍竞争。协议垄断又表现为两类:横向限制、纵向限制。二是滥用经济优势地位,即企业通过其市场力量的优势地位,限制竞争者进入市场或以其他方式不适当地限制竞争。95二、反垄断法的含义及法律适用反垄断法与反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竟争法同属于市场秩序规制法。

(一)反垄断法的含义

反垄断法是指通过规范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来调整企业和企业联合组织相互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反垄断法及其性质和地位。反垄断法仍然是我国经济法体系中的基本法律之一。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垄断和竞争矛盾的加剧。为了处理好这对矛盾,从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和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广大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出发,促进竞争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垄断、行政性垄断,必须把国家管理市场经济活动,制止垄断现象的经济政策规范化、规律化。反垄断法则是保障这种经济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的法律工具。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法是完善我国经济法体系的重要任务。96(二)反垄断法的法律适用1、垄断法的适用主体。考虑到我国常使用“企业”(包括公司)一词来表述从事生产和流通的经营者,它们又是竞争关系的主要参加者,所以,我国的反垄断法以企业及企业联合组织为其主体适用对象。

2、反垄断法的适用客体。反垄断法的规范对象大致是两类四大项。两类即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两者可统一于对竞争和限制基础上。四大项指垄断(含垄断状态、垄断化、垄断力滥用)、限制竞争行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不公平交易方法和歧视97四、反垄断法的理论基础(1)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基础。

(2)反垄断法的经济社会伦理思潮。

(3)反垄断法的法理学基础。

*反垄断法的精神在于维护公平竞争,保证市场发生最优化的作用。它保障企业公正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机会的获得与行使,保障企业平等的进入市场的自由权利;它谴责、打击所有分裂市场、取消、扭曲市场的企业行为。正因如此,反垄断法才被喻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981、保障企业自由

保障企业自由原则即企业可以自主经营,为了追求利润,企业可以依法进入和退出某一产业部门,自由从事商事活动,不受非法干扰和障碍。

2、打击行政性垄断

目前存在于我国的行政性垄断主要有行业壁垒、地区壁垒和行政性公司。

(1)行业壁垒

行业壁垒是由国家通过政策手段设置于一些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阻碍企业自由开业参与竞争。在我国存在着行业壁垒的典型行业是金融业和通讯业、通讯业在国内由于缺乏外部竞争,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费用长期得不到改善,但它们的经营者和职员却比其他行业能获得更大、更稳定的收益。行业壁垒属于典型的国家垄断政策的体现,受歧视的只是市场众多主体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私营和集体企业99(2)地区壁垒

地区壁垒实质为地方保护主义,是一道由地方政府设置的、用以保护本地区产品质量低劣的落后企业免遭外来企业冲击的屏障。它如同经济地方割剧,严重影响我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行政性公司

行政性公司是政企合一,官商不分产物。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党政机关办企业,但以党政机关为真正的企业发起人或幕后靠山的行政性公司却如雨后春笋,其原因恐怕已超出了法律的领域。1003、消灭企业判别待遇制

因政府因素而妨碍企业自由的方式并非只有行政性垄断,给企业进入市场附加不同的权利义务是妨碍企业自由的另一方式。行政性垄断是直接阻碍企业进入市场,而给企业进入市场附加不同的权利义务,并实质性导致企业间竞争能力的差别,是排斥企业进入市场的间接手段,我们称之为企业差别待遇制。

企业差别待遇制的制度形式可以是行政措施,也可以是法律法规,实施者只能是政府。在现代,企业差别待遇制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或计划经济的因素还在发挥着作用的国家。以我国为例子。我国现有企业在性质上可分为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因企业性质之不同各自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各类型企业此后在市场竞争中便拥有不同的竞争能力。101四、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与域外效力(一)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

(1)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含义:反垄断法对横向限制、纵向限制和滥用经济优势地位,规定了较为严格的禁止措施。但是,在某些特殊的事业部门和经济领域中,完全贯彻自由竞争、禁止垄断的原理,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102适用除外制度的概念和意义:适用除外制度,又称例外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反垄断法等有关法规中规定的对某些行业或企业垄断行为不适用垄断禁止政策的法律制度。首先,适用除外制度是对反垄断法的禁止垄断制度的放宽。其次,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适用例外制度对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支垄断法中建立合理的禁止垄断制度和适用除外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整个国民经济领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03(2)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对象:反垄断法不完全适用于公益事业,如铁路、邮电、军工等部门;反垄断法不适用国际贸易中的限制性的商业行为;对一些限制性协议的适用除外。

(3)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规制形式104第三节

垄断的证实垄断的证实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

一、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各方面的控制能力。105二、相关市场

市场支配地痊只能在相关市场中才能确定,因而划分相关市场便显得非常重要。产品、地区、时间是相关市场划分的核心要素。

1、产品市场。

2、附属产品市场。

3、地区市场。

4、市场的时间性106第八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节消费者的概念、特点及范围1、消费者的概念消费者是社会消费的主体,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两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涉及的“消费者”,主要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者,如农民的生产性消费活动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于197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把“消费者”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者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我国在这一定义的影响下,在1985年6月颁布的《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中首次规定了“消费者”是“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在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107消费者问题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有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普通消费者在市场上越来越处于软弱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高度发达的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阶段。这时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细微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消费者客观上越来越难判断自己的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产品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垄断资本集团利用市场优势控制市场的行为频频发生,如抬高价格、虚假广告、缩减生产以维持高额利润以及直接以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出售等,对消费者利益形成了更大的威胁。因此消费者纷纷组织起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1081891年美国纽约市首先成立了消费者协会。1898年由全美国各地方的消费者协会联合成立了一个全国消费者联盟。把早期的消费者受损后的单纯互助式的保护发展到建立庞大的消费者社团组织,形成蓬勃发展声势浩大的消费者运动。消费者运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为此他们分别在各自的政府机关中设置或成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处理消费者保护的事宜。例如,美国在联邦贸易委员会中设有消费者保护司,英国则有公平交易局来处理消费者保护问题,瑞典成立国家消费者政策委员会,澳大利亚设立消费者事务局等。另一方面,各国还纷纷通过立法,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109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对消费者保护运动,其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促进了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国际化。1960年,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五国消费者组织的发起下,在荷兰海牙设立了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IOCU”(InternationalOfficeofConsumerUnion),它与联合国的其他机构,如国际科教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同为联合国咨询机构。在该国际组织的努力下,1985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消费者准则》这一规范文件,使国际消费者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0消费者的特征(1)消费者是指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而消费者是指以消费为目的进行交易、取得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2)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不得以盈利为目的3)消费者是指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4)、单位是否是消费者?

我国各地的地方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却几乎一致地认为单位也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例如,《上海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消费者,是指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111如何界定“生活消费”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两大类,两者都要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但不同之处在于,生产性消费的直接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生产,生活性消费的直接目的是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生产性消费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耗费,生活性消费是指在人们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生活资料的消耗;生产性消费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而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而生活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个人维持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活动。一般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是生活消费关系,保护的是生活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产品质量法调整的是生产消费,对于《消法》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这是为强化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作出的例外性规定。由于依据《消法》第2条前段的规定,消费者只有在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权益才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调整的范围就是指因消费者主要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112医疗纠纷中的患者是否是消费者

?(1)否定说。医院、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中几乎全部赞同该说。(2)肯定说。该说认为,看病、治病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活动,医生、医院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就是《消法》中的服务,其出售的药品也属于《消法》中的商品,况且医院提供的服务与出售的药品都是有偿的。(3)折衷说。该说认为,从总体上说医患关系应适用《消法》的规定,113第二节消费者的权利

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是消费者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消法》规定消费者有九大权利,即: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批评监督权。1141、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简称安全权。安全权是消费者最重要的权利。

2、知情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简称为知情权。该项权利表明: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了解商品或服务的有关真实情况;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有义务真实地向消费者说明有关情况。1153、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简称为自主选择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2)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3)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4)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116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5、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6、结社权。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获得有关知识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简称为获得有关知识权。这一权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获得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比如有关消费观的知识,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知识,有关市场的基本知识;二是获得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保护机构和争议解决途径等方面的知识。1178、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人格尊严是消费者的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是消费者最起码的权利之一。

9、监督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简称监督权。这一权利可具体表现为: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118三、经营者的义务

1、依法或者依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义务。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1192、接受消费者批评、监督的义务这是与消费者享有的批评、监督权相对应的经营者的义务。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1203、安全保障义务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天津等地的地方“消法”已规定有确认召回制度。台湾消费者保护法中规定了某些经营者必须购买第三者责任保险,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保险来减轻他们的损失。当然,消费者必须要证明有损害的存在。1214、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有关商品或者服务负有真实说明、不得侵犯消费者获取相关知识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是否属于消费?台湾消费者保护法中已经规定这是属于消费行为了。有一个案例就是关于医疗事故的。有一乳癌病人,需要动手术。一般给这种病人注射维他命B12。很少人会对维他命B12过敏,但偏偏这位病人过敏致死了。医院的抗辩是其已经尽了应尽的义务:在注射之前询问病人有无过敏现象,病人说没有,医生才注射。但法院认为,医院并没有尽到其义务。医院应尽完全的说明义务,比如说,应告知病人过敏是什么症状,病人才能知道自己过不过敏。仅仅询问一下病人,并没有尽到其义务。所以,医院应承担赔偿责任。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1225、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6、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7、品质担保义务。

8、包修、包换、包退等善后服务义务。

9、经营者不当免责禁止的义务。凡属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或者片面减轻、免除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格式条款、店堂告示、通知、声明等,都是无效的。123企业经营者通常利用定型化契约使得消费者处于弱者的地位,消费者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而没有讨价还价的选择,从而不得不签订对己不利的契约。如何理解商场中“货物售出,概不退换”的标志。我们说消费者要求的是没有瑕疵的给付,如果不退换,消费者的给付与对待给付是显不相当的。对“要消费者负担其不能控制的危险”的约定:如台湾银行有关信用卡的契约约定,如果消费者的信用卡被盗,应在被盗后24小时以内挂失,被盗刷的,消费者在挂失之后的损失由银行负责,24小时以前被盗刷的,由消费者负责。有一用户的信用卡在挂失前被盗刷,银行主张由用户承担损失。但用户主张:其信用卡上有其照片,为女性,但盗刷人的签名为男性,银行连这个最起码的审查责任都没有尽,应承担赔偿责任。12410、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的义务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予以尊重,并且不得以任何借口、用任何形式对消费者的人身自由加以侵犯。经营者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且不能利用一般合同条款予以免责。125四、消费者协会的七项职能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消费信息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中存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等一系列情况或资料。咨询服务是指:消费者协会针对消费者询问的有关消费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依据客观事实予以解答。126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4、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消费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向消费者协会反映情况,要求给予解决的行为。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1276、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协会可以支持受害的消费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公正判决,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协会对受害消费者提起诉讼予以支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给消费者以道义上及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支持,支持受害的消费者依法提起诉讼。其二是作为消费者的委托代理人直接参加诉讼。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128第九章产品质量法

第一节产品与产品质量1、产品一词可以从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不同的范畴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来讲,“产品”,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获得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成果。既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非商品;既可以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各种农产品、矿产品或经过加工的手工业品、加工工业品,甚至建筑工程等物质性物品;也可以指文学、艺术、体育、哲学和科学技术等精神物品。从法律属性来讲,“产品”,是指经过某种程度或方式加工用于消费和使用的物品,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能够对其质量加以控制的产品,而不包括内在质量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的产品。纵观各国的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范围的界定并不相同。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是指“一切经过工业处理过的东西,不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工业的还是农业的产品,经过加工的还是非经过加工的,任何可销售或可使用的制成品,只要由于使用它或通过它引起伤害,都可视为发生产品质量责任。”而1976年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草案》的产品范围较小,仅指“工业生产的可移动的产品”。129《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但不包括建设工程产品和军工产品。2000年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增加规定为“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说明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不包括初级农产品和不动产,这也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130《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经过加工、制作。未经加工、制作的天然物品不是本法意义上的产品,如矿产品、农产品。第二,用于销售经过初级农业加工的畜牧、家禽、猎物、渔产血液智力成果,像计算机软件、图书、视听资料131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所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如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既定的条件下,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符合规定用途所具备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它既包括产品的结构性能、纯度、物理性能以及化学成分等内在特性,又包括外观、形状、颜色、气味、包装等外在特征。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86标准,质量的含义是“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的总和”。132产品必不可少的特征:适用性。由于产品的生产、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要求每一件合格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安全性。要求产品在使用环节上安全可靠,不会给使用者和其他人带来人身、财产上的危险。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使用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在市场交换中,要求产品价格公道,正确反映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不要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133第二节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产品质量职能是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之一,为实现这一职能,国家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有关产品质量法律制度,采用各种不同的法律形式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进行监督控制。134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指法定的认证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进行的综合性检查和评定后,确认和证明该企业质量管理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一种制度。该制度通过对产品质量构成的各种因素,如产品设计、工艺准备、制造过程、质量检验、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等质量保证能力进行严格评定,使企业形成稳定生产符合标准产品的能力。在我国其认证机构是国务院产品监督检验局或由其认可的认证机构。135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产品质量认证可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1363、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质量检验是指检验机构根据一定标准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并判断合格与否的活动,而对这一活动的方法、程序、要求和法律性质用法律加以确定就形成了产品质量检验制度。我国《产品质量法》明文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137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现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抽查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以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保护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监督检查的重点有三类产品:第一类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如药物、食品等;第二类是重要工农业原材料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如钢铁、石油制品等;第三类是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138第三节我国产品质量责任制度我国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主要是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产品质量所应当承担的义务。产品质量义务是国家对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一定质量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质量行为的要求,属于法定义务当中的一种,在质量义务主体行为的范围限度内,义务人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139(1)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生产者应当保证产品质量,对所生产的产品负责,这是生产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明示担保责任。明示担保是指产品的生产者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所做的一种声明或陈述。《产品质量法》第26条第2款第3项要求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如果产品质量不符合明示担保,应当依法承担责任。140默示担保责任。默示担保主要是适销性默示担保,是指生产者用于销售的产品应当符合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目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有保障人休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141标识责任。产品标识是表明产品的名称、产地、质量状况等信息的表述和指示,产品标识是生产者提供的,属于明示担保的范围。产品标识必须真实,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然后,视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要求规定: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142禁止性行为。产品质量法明文规定: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包括处理品与劣质品,处理品是指产品使用性能有瑕疵,或者未达到明示采用的产品标准、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但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劣质品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并且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或者失去原有使用性能的产品。1432、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负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义务:进货检查验收义务。销售产品质量保持义务。销售者应当对产品的标识负责销售者的七个“不得”。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者违反这些禁止性规定,将被追究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1443、产品质量责任的类型产品质量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