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病理学》(各论)
第八章水稻病害
第一节稻瘟病一、概述症状(symptoms):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1.苗瘟:发生在秧苗3叶期前。
2.叶瘟秧苗自三叶期--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异。①慢性型:见图“叶斑类型”(3);②急性型:见图“叶斑类型”(2);③白点型:见图“叶斑类型”(1);④褐点型见图“叶斑类型”(4)。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见图“谷粒瘟”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二、病原病原菌(pathogen)无性世代:
PyrculariagriseaSacc.,半知菌亚门梨孢属。有性世代:
MagnaporthegriseaBarrYaegash,子囊菌亚门。三、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水稻的抗病性2.气象因素3.栽培管理五、流行预测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3.种子消毒处理4.药剂防治供选药剂: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稻瘟酞可湿性粉剂;40%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40%稻瘟净乳油;
40%克瘟散乳油;2%加收米水剂。第二节水稻纹枯病
一、概述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尤以高产稻区危害最为突出。此病只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30%。
一、症状(symptoms)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各部位的症状见图①和图②。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二、病原菌(pathogen)
无性世代: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有性世代: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m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1.形态:
菌丝幼嫩时物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Ø8-12µ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见图③。见图③。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Ø1-5mm。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见图④。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3.生理分化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
2.气候条件: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
3.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
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清除菌源: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
2.管好水肥:合理排灌,以水控病;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
①井冈霉素;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③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④生物农药⑤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
第三节水稻白叶枯病
一、概述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目前除新疆外,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一、症状(symptoms)
1.普通型
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1之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1之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1之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见图1之3-5)。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二、病原物(Pathogen)
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oryzaepv.oryzal(Ishiyama)Dye),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µmx0.8-1µ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
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2.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五、流行预报六、防治措施(control)
1.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
①80%“402”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
②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48-72h。
③农用链霉素200单位浸种24小时。
3.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4.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①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②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
③50%代森铵水剂;
④40%胶硫铜水剂。第四节水稻稻曲病
一、症状(symptom)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在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包裹颖壳,近球形,常大于病粒数倍,同时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其后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壁孢子。1.病穗上的症状;2.菌核萌发;3.子座切面;4.子囊壳;5.子囊和子囊孢子6.厚垣孢子及其着生状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有性态为稻麦角菌(Claviceps),无性态为稻核菌,病菌厚壁孢子侧生,球形或椭圆形,墨绿色,表面有瘤状突起,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后变为黑色。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栽培管理氮肥施用量多,和期深灌水,植株过于嫩绿、密度过
大,会加重病害发生。
2.水稻类型及品种
3.气候条件四、病害循环(diseasecycle)病害循环五、流行预测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选用抗病、高产、早熟品种
2.清除菌源与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4.药剂防治第九章小麦病害
第一节小麦赤霉病一、概述
症状(symptom):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以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到症状,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
1.健穗;2.初期病穗;
3-5.病害在麦穗上的发展情况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均可发病。1.子囊壳
;2.子囊壳纵剖面
3.子囊及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5.分生孢子(放大)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品种的感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四、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
病菌越夏后至秋收的玉米、水稻等到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冬。越冬后在各残体产生子囊孢子,孢子释放后借风雨传播,病菌的传播以本田或本地区为主。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布局,药剂防治可以用种子拌药和生长期施药。农业防治应适时早播。第二节小麦白粉病一、症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表面成粉状,后期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周围寄生组织腿绿。
1-病叶前期2-病叶后期二、病原物(pathogen)
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属于子囊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moniliidesNees)。1.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3.闭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三、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
病菌的越夏与初侵染源,越夏期间,病菌不断侵染自生麦苗,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叶鞘或叶片组织中或上面越冬。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寄主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日照)影响病菌分生孢子。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布局;3.药剂防治可以用种子拌药和生长期施药。
第三节小麦锈病一、症状(symptoms)
1.条锈病:图1
2.叶锈病:图5-6
3.秆锈病:图9-10小麦条锈病:1.病叶前期(示夏孢子堆)2.病秆后期(示冬孢子堆)3.夏孢子4.冬孢子小麦叶锈病:5.病叶前期(示夏孢子堆)6.病叶后期(示冬孢子堆)7.夏孢子8.冬孢子小麦秆锈病:9.病秆前期(示夏孢子堆)10.病秆后期(示冬孢子堆)11.夏孢子12.冬孢子二、病原物(pathogen)
1.条锈病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黄色,尺度为18—28微米×18—24微米,壁厚l一2微米,表面有微刺,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泡子梭形或捧形,双细胞,横隔处有缆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尺度为30一53微米×12—20微米,顶端壁厚3—5微米,具短柄。条锈病菌与秆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形态区别见图3-4。2.叶锈病:
病原物为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担子。国外证实唐松草(Thaclictrumspp.)和小乌头(Isopyrumfumarioides)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3.秆锈病:
病原物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属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u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m),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泡子,侵染小蘖(Berberisspp)和十大功劳(Mahoniaspp)等。转主寄主对我国杆锈病的发生为害影响不大。三、病害循环
1.小麦条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2.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
3.小麦秆锈病病病害循环图: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条锈病
条锈病能否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及气候条件。①品种抗病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依据其对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②菌源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便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如温、湿度条件适宜,则病害发生早且重;如果当地病菌不能越冬,也仍然可被邻近地区或其他越冬地区的菌源通过远程气传侵染而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迅速发展甚至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公里,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③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主要是温、湿度的影响。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大流行。2.叶锈病叶锈病菌越夏和越冬的地区都较广,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
叶锈病菌除典型的从气孔侵入外,最近观察到菌丝直接侵入寄主细胞的过程。菌丝先在叶片表面延伸,在较疏松的组织或叶脉处形成稍膨大的压力胞,直接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形成夏袍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10℃是叶锈菌能否侵入的临界温度,常年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各一旬的这一月为临界时期。临界时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本地菌源能否引起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有雨露配合,叶锈病则提早发展,发病较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病害的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此外,除了本地菌源可引起病害流行外,如有大量外来菌源,病害也可能流行。3.秆锈病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秆锈病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与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及菌源量有密切关系。一船来说,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但在长江、淮河流域地区,常年4—5月降雨较多,所以湿度并非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病害流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上升到16℃以上,同时,外来菌源量大,来得早,病害就可能流行。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条锈病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经济有效的措施。选育抗条锈病品种,应培育小种专化抗性品种,也要注意培育慢锈性的非小种专化抗性品种。在利用小种专化抗性品种时,要根据生理小种的种类及数量分布,进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尤其要注意避免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往往造成抗性基因的单一化,从而引起抗病性的丧失。在一个地区,抗病品种的轮换种植,即用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轮换种植,或种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多个品种,使抗性基因多样化,可以稳定小种的变异,避免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另外,还可以培育和利用聚合品种(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的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鉴于非小种专化的慢锈性在生产上具有应用价值,目前已开始进行研究,并已有一些慢锈性品种在生产上推广。最近,由于小种专化抗性与非小种专化抗性各有其局限性,因而有人提出将选育具有比较广泛微效基因抗性又有较强小种专化抗性的丰产良种作为育种的新方向。
②药剂防治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或在病害流行年份,药剂防治是减轻病害的重要辅助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秋苗菌源和春季流行。粉锈宁(三唑酮)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防治锈病药剂。该药具内吸治疗作用,持效期长,用药量低,可用于拌种或叶片喷施。在秋苗常发病区,用种子重量的O.03%(有效成分)拌种,播种后45天仍保持90%左右的防效(注意超过药量易发生药害,会降低出苗率)。秋苗发病早的地区或田块,每亩用药4—8克(有效成分)对幼苗喷药。拔节至抽穗期,病叶率达20%左右时,立即每亩用药7—14克(有效成分)扑灭发病中心,
或进行全面防治。中国农科院提出不同类型品种的每亩用药量为: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性品种4—6克。一般施药l一2次。如果流行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又很感病时,则需喷药2—3次。此外,粉锈宁还可兼治白粉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白秆病等。
③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2.叶锈病:(参照条锈病防治)
3.秆锈病:(参照条锈病防治)第十章杂粮病害
第一节玉米大、小斑病一、症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在叶片上有椭圆形或长方形,纺锤形的病斑,周围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不扩大,属抗病类型。二、病原物(pathogen)
1.玉米小斑病: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
2.玉米大斑病:无性态为大斑病凸脐蠕孢(Exseroturcicum)有性态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chometasphaeriaturcical),在自然界尚未发现。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三、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1.玉米小斑病循环图2.玉米大斑病循环图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品种抗性
2.气候条件
3.栽培管理六、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拌种。第二节玉米丝黑穗病一、症状(symptom)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维管束组织呈丝状,故名丝黑穗病。
1.玉米雄穗上的症状2.玉米雌穗上的症状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iana(Cuhn)Clint)担子菌亚门轴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有细刺。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玉米丝黑穗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1.品种抗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但无免疫品种),
2.菌源数量:连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土壤中的菌量会迅速增加。
3.环境条件: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语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病菌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时侵染最适。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拌种
推荐药剂:粉锈宁、羟锈宁第三节玉米纹枯病
一、病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玉米纹枯病田间为害状:
二、病原(pathogen)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此外禾谷丝核菌(R.cerealisVanderHoeven)的CAG一3、CAG一6、CAG一8、CAG一9、CAG一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10μm。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μ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四、防治方法(control)
(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
(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3)药剂防治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山霉素o.5kg对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4)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第四节甘薯黑斑病一、症状(symptom)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凹陷的梭形小斑。发病严重时,幼茎、种薯和须根变黑腐烂
薯块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凹陷,病组织坚实。切开病薯可见病斑下面的薯肉变为青褐色或墨绿色,有苦、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霉层和黑色刺状物。1.病薯长出病苗
2.病苗的病部放大3.病薯剖面二、病原物(pathogen)
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fimbriztaEll.&Halst.),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
初期菌丝物色透明,老熟后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病菌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成熟时从其内推出,分生孢子单胞、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物色,两端较平截。厚壁孢子暗褐色,近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子囊壳基部膨大呈球形,具长喙,形似长颈烧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物色,单胞,钢盔状()。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厚壁孢子
3.子囊壳;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子囊孢子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品种抗性
2.伤口
3.贮藏窖的温、湿度五、流行预测六、防治(control)
1.控制病薯、病苗的流通;
2.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
3.实行高剪苗和药剂处理;
4.适时收获,安全贮藏。第十一章烟草病害(2学时)
第一节烟草花叶病一、症状(symptom)
自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病。病株呈现典型的花叶症状。嫩叶发病,先是脉明,以后形成浅绿和深绿病斑,叶缘有时向背面卷曲。由于受害叶片部分细胞增多或增大,致使叶片厚薄不匀,皱缩扭曲,呈畸形,并有不规则的缺刻,严重时延长呈柳叶状,或呈带状。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或不育。病重的烟株花变形,蒴果小而皱缩,所产生的种子,发芽力很差。
烟草花叶病病叶二、病原物(pathogen)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简称TMV)。TMV为杆状质粒,大小为3,000×180埃,包含两部分。外部为蛋白质壳环,绕着内部的核糖核酸(RNA)心轴。
病毒的毒力及抗逆力都很强。新鲜汁液稀释到100万倍仍有致病力。病毒增殖最适温度为28~30℃,在37~38℃以上不再增殖。病毒对高温的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病叶中置于140℃温度条件下处理30分钟才失去其致病力,而在120℃时处理同样的时间,则仍有很强的致病力;在汁液中的病毒经93℃处理10分钟,或82℃处理24小时,或75℃处理40天之后,才失去其致病力。病毒在病叶中存活期很长,如在干燥病叶中经52年仍存活,在液体中可存活42年。榨取的汁液稀释到l0-6倍仍保存侵染能力。三、侵染循环(diseasecycle)
TMV靠汁液传染,是机械传染最强的病毒之一,只要叶片上的茸毛稍有损伤,病毒即能侵入,所以病叶、健叶接触经轻微摩擦,即可引起传染。在田间操作时,工作者的手或农具接触病株后再触及健株,也可引起传染。
TMV的初次侵染源有以下数种:
1.土壤内的病株残屑;
2.带毒烟叶采自病株的烟叶;
3.混在种子中的病株残;
4.带病汁液(用烟草粉或烟草浸出液杀虫时);
5其他染病的其他寄主或杂草寄主。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条件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烟株对TMV的感病性和潜育期。植株年龄、接种量多少及生长条件会影响症状呈隐性症状或正常症状。温度及光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势的发展。
长日照和较高的光强度既有利于寄主生长又有利于初期的病毒合成。
土壤条件也能影响植株生长,从而影响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
土壤温度及耕作条件如适宜于植株的快速生长,就提供了TMV自然侵染的有利条件。此外,感染的植株生长势愈强,则症状及系统侵染愈明显。幼嫩植株一般比老植株更感病。
风雨能促进健叶、病叶摩擦而传病,因而风雨有增加发病的趋势。连作易致发病,尤其是冬季严寒干燥地区,土中的烟草残余物腐败分解比温暖多雨地区要慢,毒力破坏也比较难,带毒亦较多。在这些地区进行连作,则发病更重。马铃薯等茄科作物是TMV的寄主,以这些作物为前作,同样易致发病,此外,土壤贫瘠,土层浅薄,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块,烟草生长衰弱,发病就较重。五、防治(control)
防治烟草花叶病,应从种子开始,防止种子夹杂病残组织;选择未种过烟草的生地或达两年以上未种过烟草和不靠近烤房的地块或菜园地作苗床;彻底清除苗床及附近杂草;严格剔除病苗;不论是苗床或大田,都要施用净肥。移栽还苗后,要进行查苗,发现病苗及早拔掉,补栽健苗;在后期发现病株,应迅速追施速效肥料,加强肥水管理,促使开秸开片。打顶抹叉时,健、病株要分开进行,在苗床或大田操作前注意用肥皂水洗手,以免人为地传染。对普通烟草花叶病的防治,培育抗病品种极为重要。第二节烟草炭疽病
一、症状(symptom)
受害初期,叶片上发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点,2~3天内就扩大成直径约2~5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中间呈灰白色或黄褐色,稍凹陷,边缘略隆起,呈赤褐色。病斑密集时常互相愈合使叶片枯黄而死,主脉、叶柄和茎部的病斑呈梭形,一般较叶上的病斑大,中间常开裂,呈黑褐色。烟苗在2~3片真叶期以前最易受病,能致幼苗迅速枯死。在成株上,病斑首先在底叶上发生;花萼和蒴果有时亦能被害而形成不规则形褐色的病斑。烟草炭疽病(病苗及病叶)二、病原(pathogen)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destructivumO’Gara,为半知菌真菌。
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顶生分生孢子1个。分生孢子长圆筒形,两端钝圆,单胞,无色,含有两个油球,大小10~25×3~5微米。刚毛深褐色,直或稍弯曲,基部稍膨大而色深,向顶端渐尖,颜色变浅,大小55~95×4~5微米,具有1~3个隔膜。病菌生长适温为25℃,最高35℃,最低5℃;致死温度在湿润状态下55℃5分钟,或50℃30分钟。1.分生孢子盘
2.刚毛
3.分生孢子(放大)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
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余遗落土壤或肥料中越冬,亦能以分生孢子沾附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子内部越冬。这些都是苗床期发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在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等传播引起再次侵染。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颇广,据研究,日平均温度在12℃以上,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就能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5~30℃,在这种温度下,潜育期仅48小时。
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雨水。由于病菌的分生孢子带有粘液,互相粘着,靠雨水冲溅传播,同时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水滴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苗期多雨,病害常比较重。苗床低湿或大水漫灌都会引起病害的发生。大田土壤低湿,排水不良,成株发病亦重。五、防治(control)
1.使用无病种子从无病地或无病烟株上选留种子。种子如有带菌嫌疑,在播种前用l%硫酸铜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进行催芽播种。2.加强栽培管理苗床不可设在烟茬地、菜园地、烤房和烟棚附近,应选择无病菌污染的土地作苗床。并注意不施用带菌的肥料。烟田畦面要平整,作好排水沟,防止雨后畦内积水。播种密度要适宜,不要过密,早间苗、稀定苗,促使幼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烟苗出土后宜采用小水勤灌,防止大水漫灌。3.喷药保护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射0.3~0.5%波尔多液、50%退菌特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第三节烟草黑胫病一、症状(symptom)
幼苗发病,多数先在根、茎部近地面处发生黑色斑,病部向上下扩展,延及全部茎、叶及主根。受病茎基部细缢,易引起猝倒。在高湿多雨时,病苗全部腐烂,表面产生白色绵毛状霉,并迅速蔓延到附近的苗上,造成烟苗成片烂死。如果天气干燥,则病苗干枯呈黑褐色。幼苗受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烟苗移植大田后,遇到高温多湿环境,极易发病。多数先在根茎交接近地面处开始发黑,并向上扩展,往往可高达o.6~1尺,因此有黑胫病之称。有时在茎杆中部发病变黑,使烟株枯死;有时茎部不呈现病斑而枯萎死亡,拔起病株,则见主根及支根变黑腐烂。此病虽有各种症状,但共同的特点是,发病株的叶片都是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发病初期,过夜晚后能恢复。4~5天后全部叶片萎凋,最后全株枯死。病株因细根大部腐烂,故很容易拔起。纵割被害的茎部,除皮层变黑外,髓部亦变成黑褐色,且干枯瘪缩呈迭片状,片与片之间生有稀疏的白霉。如遇多雨潮湿的天气时,在病组织外表也生有白霉。成株的叶片亦可受害,多在生长后期天气潮湿时发生,形成很大的绿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很快,能穿过叶脉,直径可达3~4厘米以上。在病斑上隐约可见浓淡相间的轮纹,周围呈水渍状。干燥时病斑扩展较慢,中心碎裂,甚至脱落。待达中脉时,数日内即可通过叶柄蔓延到茎部,引起“腰烂”,造成全株枯死。在高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也生有白霉。烟草黑胫病(疫病)
1.病株
2.病茎基纵剖面
3.病茎纵剖面
4.病叶
二、病原物(pathogen)
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型(Phytophtoraparasiticavar.nicotianaeTucker),为卵菌纲真菌。
病菌菌丝无色透明,粗细很不一致,直径3~11微米,内含泡沫状颗粒,有分枝,孢囊梗从病组织气孔中伸出,无色透明,无隔膜,单生或2~3根在一起。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梨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一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5×28微米,无色透明,内含有颗粒。孢子囊成熟脱落后得到足够的湿度即萌发,生出5~30个7一11微米的游动孢子,它们呈圆形,不整圆形或肾形,内含许多颗粒,有侧生鞭毛两根,能在水中游动。经过一个短时期后或遇适宜寄主,鞭毛收缩进入静止状态,然后萌发抽生芽管,侵入寄主,在高温等不适宜条件下,孢子囊也能直接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伤口或穿透幼嫩表皮细胞的角质层侵入寄主。病菌在病组织中尚能形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卵孢子球形,黄色,直径27~37微米,膜很厚,萌发时在芽管先端产生孢子囊。厚垣孢子的形态与藏卵器相似,萌发时产生芽管形成菌丝。烟草黑胫病菌:1.孢囊梗及孢子囊
2.孢子囊萌发溢出游动孢子
3.藏卵器、卵孢子及雄器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ic)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在遗落土壤或混杂堆肥中的植株残余组织上越冬。同时病菌能在土壤中腐生,特别有寄主残余组织存在时,腐生时间更长,可达2年以上。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和肥料中存活3年以上,因此,土壤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其次,用病株残余作成的堆肥,亦是病菌的侵染来源。苗床发病主要由土壤和肥料带菌而引起。大田发病除大田土壤及所用肥料带有病菌外,还可能由于苗床存有病菌,移植时把病苗及附在苗上的病土带到大田中。除了由于人、畜传带病土和施用带菌肥料传播病害外,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地面流水。病菌的孢子囊可借流水广为传播,因而下暴雨时地面积水漫流或洪水都有利于病菌传播。此外,风雨也是传病媒介,如叶部受害和茎部的“腰烂”,大多是病原经风雨传播后所致。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气候黑胫病的流行条件主要是雨水。发病的适宜温度为30~35℃,气温在20℃以下时病害发展极慢。
2.土壤沙质壤土不易积水,发病均较轻;粘质土壤容易积水,发病较重。
3.栽培管理病区在重茬地、菜园地、低洼地育苗,或苗床播种过密,加上浇水过多,以及烟田连作,用烟草秸作肥料或排水不良等情况,都容易诱致发病加重。五、防治(control)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在栽培方面应发展春烟,提早移栽,使感染阶段避开雨季。实行三年以上轮作;起垄培土,开沟排水,保证烟田不积水,不流“过水”,起垄后地面流水不与茎基部接触,以减少传染机会;施用净肥,保持流水不被病菌污染,拔除的病株和摘下的病叶应集中处理。
3.药剂防治根据黑胫病菌以游动孢于在表土层活动进行再侵染,主要侵害茎基部,以及移栽后和现蕾前为感染阶段等三个特点,进行药剂防治,一般可收到60%以上的防治效果。这对一些优质、抗病性差的品种尤为必要。目前可使用敌克松,施用量每亩七两,与干细土30~40斤拌匀,于封窝及起垄前各施一次药土,撒在烟株四周,并立即复土,以免敌克松见光失效。第十二章果树病害(4学时)
第一节梨黑星病一、症状(symptom)
叶片和果实受害严重。
叶片:发病初期现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正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
果实:受害幼果常不能长大而脱落,较大果实受害,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后期果实受害则不畸形,而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圆形凹陷的病疤,病疤坚硬,常产生星状开裂。梨黑星病:1.健果;2.病果;3.病叶及其病部放大
二、病原物(pathogen)
有性态:子囊菌亚门梨黑腥菌(VenturiapirinaAderh)无性态:半知菌亚门梨黑腥孢菌(FusicladiumvirecensBon)
分生孢子梗粗而短,暗褐色,无分枝,直立或弯曲,其上可见有许多疮疤状突起物。
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两端尖,纺锤形,单胞。
假囊壳圆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双胞,上大下小。
病菌存在生理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梨黑星病病菌1.子囊壳;2.子囊及子囊孢子;3.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梨树的不同品种对黑性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寄主最易感病的是幼嫩组织。2.降雨的早晚、降雨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是左右年度间病害流行波动的主导因素3.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的梨树均易发病。四、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病害循环:五、防治(control)
1.喷药保护: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75%多菌清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消灭病菌侵染来源。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园艺性状良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第二节梨锈病一、症状(symptom)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和幼果,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背面产生锈子腔,转主寄主上形成冬孢子角。1.病叶前期;2.性孢子器;3.病叶及病果后期;4.锈子器;5.锈孢子;6.桧柏上的干燥冬孢子角;7.吸水膨胀后的冬孢子角;8.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二、病原物(pathogen)
担子菌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pd)。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上可产生4种类型孢子:性孢子器(性孢子,受精丝)、锈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发病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及柏科植物数量有关。2.气候因素:一般只侵染与嫩组织,当梨萌芽,幼叶展开时,如值天气多雨,同时温度适合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发病重。3.品种抗病性差异: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四、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病害循环:五、防治(control)1.梨园应避免与柏树多的地方靠近,砍掉梨区5公里范围内的柏树。2.药剂防治:若不能砍除桧柏等转主寄主,可在梨树萌芽前,即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药1-2次,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药剂:波美3-5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波美1度石硫合剂
梨树上喷药应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进行,7-10天一次,2-3次,20%粉锈宁乳油150050%多菌灵WP1:800第三节柑橘溃疡病一、症状(symptom)
为害叶片、果实、树梢等,以苗木和幼树受害严重,叶片病斑两面隆起,近圆形,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病部中央凹陷,呈火山口状开裂,周围有黄色的晕环。果实上病斑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4~5mm),木质化程度高,火山口状开裂更加明显。柑桔溃疡病:病枝、病叶及病果:二、病原物(pathogen)Xanthomonasaxonopodispv.citri(异名X.campestriscitri)
Vauterin(1995)等将Xanthomonas分成20个DNA基因种(组),除已明确的4个种(X.albilineans、X.fingariae、
X.oryzae和X.popali)四个种外,X.campestrispv.citri5个菌系均归为地毯草黄单胞菌X.axonpodis种中,并根据其致病性和寄主专化型不同分为3个致病型。
1.X.axonopodispvcitri即X.campestrispvcitri中的A菌系
2.X.axonopodispvaurantifolia即原来的BCD菌系(来檬菌系)3.X.axonopodispvcitrumelo即原来E菌系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寄主
①寄主的抗病性分化
为害芸香科:柑桔属、枳壳属、金柑属
栽培柑桔的不同种类和品种对溃疡病抗病性存在很大的差异:甜橙最感,柑类次之,桔类较抗病,金柑最抗病
抗病性差异与表皮组织结构、气孔的密度及其气孔中隙大小有关
②树龄生育期与抗病关系:树龄越长,发病越轻,幼苗较成株期易感病
抽新梢2-3.5cm(萌发后20-30天)开始发病→50-60天发病高峰→90-120天叶片革质化时基本上不发病
果实:落花后35天→50-80天发病高峰→210-220天果实转黄时则不发2.气候条件
高温多雨发病重→在25-30℃时,雨量与病害发生呈正相关3.栽培管理
不合理施肥,加重病害发生,夏季摘除夏梢或控制夏梢的果园,溃疡病发生常较轻。四、检疫检测方法和技术:(quarantine)1.症状鉴定法
2.噬菌体检验法
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nzyme-LinkImmunosorbentAssay)
4.脂肪酸光谱分析诊断法
5.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6.DNA体外扩增特异性片段五、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
病害循环
:五、防治(control)(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保护无病区和新区。(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3)加强栽培管理:
①减少病区越冬基数及初侵染来源数量,冬季做好清园工作。
②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
③防虫治病:防治潜叶蛾的发生。
④注意品种区域化。
⑤沿海各地区营造防风林,减少病害的发生。(4)化学防治:
日本农药:5%加瑞农,加收来,加收来酮可湿性粉剂
美国农药:70%可杀得(kocide),可湿性粉剂1:100?国内农药:叶枯灵,川化018,农用链霉素第四节柑橘黄龙病一、症状(symptom)
黄龙病国外又名青果病,是柑桔生产中最具危险性的一种传染性病害,是我国对内外检疫对象。分布于亚洲、非洲、印度洋岛屿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以夏、秋梢发生最多,其次是春梢,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树冠中的1-2条或多条枝条发黄(黄化有两种病状类型,一是叶片均匀黄花,另一种为黄绿相间的斑驳状)。发黄枝条的叶片凋落,枝梢逐渐枯死,乃至全株枯死。果实上症状俗称“红鼻果”,近果蒂部分表现橙红色而其余部分青绿色。二、病原(pathogen)亚洲菌系:Liberobacterasiatum(亚洲柑桔黄龙病)
非洲菌系:Liberobacterafricanum(非洲柑桔黄龙病)
病原是Proteobacteria纲中韧皮部杆菌属,其形态与螺原体及菌原体不同。
寄主范围: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植物。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田间病株。
2.传病介体的数量。
3.树龄关系:幼龄树比老龄树根容易感病。
4.品种抗病性:最感病的品种有:蔗柑、芦柑、大红桔等。
比较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有:温州蜜柑、甜橙、柠檬和柚等。
高抗:枳、黄皮,田间不显症状。5.栽培管理
6.生产条件四、防治:
策略--采取以杜绝、消灭本地的传染来源和传病木虱为中心的综合措施。
1.实行疫区内的苗木、接穗和砧木等外运,保护无病区和新区--用无病苗木种植。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①选择优良的柑桔栽培品种
;②检查接穗的酶
;③接穗消毒;
④接穗离体培养
;⑤茎尖消毒
;⑥离体茎尖接穗
;⑦嫁接植株的鉴定;⑧将无病苗提供给生产基地
。3.新果园的防治:(目标是建立无病的新果园)
①选择隔离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柑桔园
②种植无病苗木
③挖除病株
④施药灭虫4.老果园的防治:①发病率在10%以下的幼年果园,采取彻底挖除病树,加强水肥管理,春季防止木虱若虫,夏秋季多控梢,结合喷药治虫。②发病率在10%以上的老果园,应修剪病枝,集中销毁,注意防治病树上及周围木虱越冬树皮(九里香等)上的木虱,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的生长势。第五节葡萄霜霉病一、症状(symptom)
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嫩梢、花、幼果等柔嫩部分。叶片发病,初出现细小的不定形的淡黄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在叶正面呈现黄色或褐色的不整形病斑;其边缘界限不明显,常数斑愈合在一起。病斑背面产生白色浓霜状霉层,此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受害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引起早期脱落。嫩梢受害,开始也产生水溃状病斑,淡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褐色,表面也密生白色霜状霉。嫩梢被害后生长停滞,扭曲,严重时干枯死亡。幼果受害,病部凹陷,遍长白霉,不久即皱缩脱落。当果实长到豌豆大时受害,则呈现红褐色斑,内部软腐,最后僵化开裂。果实着色以后就不再受害。二、病原物(pathogen)
藻状菌葡萄霜霉(Plasmoparaviticola(Berk.etCurtis)Bert.etdeToni)。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蔓延,以瘤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孢囊梗无色,长400~780微米,宽6~lO微米,4~6梗成束从寄主气孔长出。单轴分枝,有分枝3~6次,一般分枝2~3次,分枝处近于直角。枝的先端有2~3个小梗,小梗短,圆锥形,末端钝,孢子囊即着生于小梗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顶端突起呈乳头状,大小19.6~25.2x11.9~16.8微米。孢子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于。游动孢于肾脏形,大小7.5~9x6~7微米,在扁平的一侧生有二根鞭毛能在水中游动。一般游动半小时后,鞭毛收缩,变成圆形而停止活动。再经16分钟左右开始萌发产生芽管,经由叶背气孔侵入寄主。后期在寄主组织内形成卵孢于。卵孢子褐色,球形,壁厚,直径30~35微米。卵孢子萌发时产生芽管,在芽管先端形成芽孢囊,其作用与孢子囊相同,萌发后亦产生游动孢于。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温湿度与降雨,对此病的发生有极大的影响。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最低5℃,最高21℃。在13~80℃之间,孢于囊均可形成,但以12℃为最适;孢囊梗、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均需要雨、露。所以,高湿、低温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
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但与绝对降雨量有关,并且与季节雨量的分布有关。如在5~9月间雨量充沛,且次数多而均匀时,则病害发生严重。
高湿、低温是此病的流行条件。
葡萄栽培密度,棚架行列朝向以及整枝、修剪等管理工作,与霜霉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凡促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增长小气候湿度的,都会加重发病。凡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葡萄抽生新梢,或秋后枝叶茂密,组织延迟成熟等也会使发病加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抗病,欧洲种葡萄较感病。
四、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从叶背气孔侵入。潜育期一般为7~12天。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菌在生长期中能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重复侵染五、防治(control)
1.冬季搞好清园工作由于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故冬季要搞好清园工作,收集病叶、病果,并剪除病梢,加以烧毁或深埋,以减少果园中的病菌来源。
2.加强果园管理合理修剪,尽量剪去近地面不必要的蔓叶,使植株通风透光良好,以降低湿度,同时可以减少随病叶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靠雨水溅上来的机会。此外,适当增施磷、钾肥,在酸性土壤中应多施石灰,可以提高葡萄对霜霉病的抵抗性。
3.喷药保护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射o.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以后每隔半月左右喷一次,连续2~3次,可以有效地防治霜霉病。第六节葡萄黑痘病
一、症状(symptom)
主要危害葡萄绿色幼苗部分:如新梢、嫩叶、幼果。
果实:果小,味酸,病斑圆形,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叶片: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色,干燥
时,病斑中央易穿孔。二、病原物(pathogen)无性时期:葡萄痂圆孢菌(Sphacelomaampelimum)。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紧密排在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有性时期:痂囊腔菌(Elsinoeampelina),我国尚未发现。1.菌丝及菌丝块;2.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三、病害循环(diseasecycle)四、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1.病害流行与降雨、大气湿度密切相关,尤以春季及初夏(4-6月)雨水多少的关系最为密切。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3.品钟间抗性存在差异。五、防治(control)1.抗病品种的利用。2.冬季搞好清园工作:修建病枝病蔓,喷施3-5度的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1度的石硫合剂)。3.加强栽培管理。4.喷药保护。防治关键时期是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1:0.7:200-240波尔多液28%多井混剂1:80070%代森锰锌第六节果树根癌病一、症状(symptom)
此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发生于侧根和支根。根部被害后形成癌瘤。开始时很小,随植株生长不断增大。瘤的形状、大小、质地,决定于寄主。一般木本寄主的瘤大而硬,木质化;草本寄主的瘤小而软,肉质。瘤的形状不一致,通常为球形或扁球形,也可互相愈合成不定形。瘤的数目,少的1~2个,多的达10个以上。大小不等,小的如豆粒,大的如胡桃,如拳头,最大的直径可达数寸乃至1尺左右。苗木上的癌瘤一般只有胡桃大,最大也不过象鸡蛋那么大。在苗木上,癌瘤绝大多数发生于接穗与砧木的愈合部分。初生时为乳白色或略带红色,光滑,柔软。后逐渐变呈褐色乃至深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癌瘤除发生在根部外,还可发生在茎干上。瘤循茎干的长轴成串长出,长可达数寸乃至1尺以上。
患病的苗木,根系发育不良,细根特少。地上部分的发育显著受到阻碍,结果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被害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成年果树受害后,果实小,树龄缩短。但在发病初期,地上部的症状不明显。樱桃根癌病二、病原物(pathogen)
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mithetTowns.)Conn,(BacteriumtumefaciensSmithetTowns.),病原细菌短杆状,单独或两两相连,大小1.2~5x0.6~1微米。具1~3根极生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格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圆形的菌落,光亮,透明;在液体培养基上微呈云状混浊,表面有薄膜一层。不能使兽胶液化,不能分解淀粉。发育最适温度为22℃,最高34C,最低10℃,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发育所需的酸碱度范围为pH5.7~9.2,最适为pH7.3。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温、湿度足够的土壤湿度,是根癌病菌进行侵染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增高时,感病植株的数量随之增加,反之则减少。温度对发病的关系,根据在番茄上的接种试验,瘤的形成以在22℃时为最适合;在18或26℃时,形成的瘤形状细小;在28~30℃时不易形成;30℃以上几乎不能形成。2.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反应为碱性时有利发病,酸性土壤对发病不利。在pH6.2~8范围内。土壤结构与发病也有关系,一般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发病较少;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发病较多。
3.嫁接方式由于病菌从伤口侵入,因此嫁接的部位,接口的大小以及愈合的快慢,均能影响发病。在苗圃中,切接苗伤口大,愈合较慢,同时嫁接后培土,伤口与土壤接触时间长,感病机会较多,因此,发病率较高;芽接苗嫁接伤口在地表以上,伤口小,愈合较快,则很少在嫁接口感病。
此外,耕锄不慎或地下害虫为害,使根部受伤便利病菌侵入,会增加发病。四、病害循环
(diseasecycle)
根癌病菌为土壤习居菌,能在土壤中或癌瘤组织内越冬。病原细菌大多存在于癌瘤表层,当癌瘤组织被分解后,细菌被雨水冲洗,进入土壤。在土壤中病菌能存活一年以上。雨水和灌溉水为传病的主要媒介。此外,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线虫等,在病害传播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苗木带菌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凡修剪、嫁接、扦插、昆虫或其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伤口,都能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癌瘤发展到后期,一方面内部细胞大量增殖;同时外表不断有被毁的细胞组织脱落。大量的细菌也随同这些组织的脱落而进入土中,或被雨水冲洗流入土中。五、防治(control)
1.适当选择苗圃的场地应选择未发现过根癌病的土地作为苗圃;老果园、老苗圃,特别是曾经严重发生过根癌病的老果园和老苗圃,不能作为育苗的场地。
2.改进嫁接技术嫁接苗木最好采用芽接法,以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减少感病机会。
3.苗木的检查和消毒对嫁接用的砧木,在移栽时进行根部检查,出圃苗木也要经过严密的根部检查,发现病苗,应予淘汰。对于输出的苗木或外来的苗木,都应在未抽芽前将嫁接处以下的部位,用1%硫酸铜浸5分钟,再移浸于2%石灰水中1分钟。
4.病瘤处理在定植后的果树上发现病瘤,应彻底刮除,再涂石硫合剂渣子或波尔多浆保护。甜下的癌瘤,应随即烧毁。
5.改变土壤反应碱性土壤有利于发病,应适当增施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等,以改变土壤反应,使不利病害发生。
此外,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及避免果树根部受伤,防止病菌侵染。第七节桃褐腐病
一、症状(symptom)
可危害果、花、叶、茎.从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以果实接近成熟后发病重。病部褐色、水渍状腐烂,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易长出灰褐色绒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果实病斑褐色圆形,水渍状腐烂,扩展快;长出灰褐色绒状霉层,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或平铺。果腐或成僵果。
花、嫩叶褐色水渍状腐烂,灰色霉,在干燥条件下萎垂、经久不落.
果梗、新梢溃疡斑,中间稍凹陷,流胶,枯死。二、病原物(pathogen)
子囊菌亚门链核盘菌属(Monilinialaxa),有3个种。常见的都是无性阶段,属于丛梗孢属(Monilialaxa)。1.僵果及子囊盘
2.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链及分生孢子三、发病因素(epidemicfactor)
气候条件花期、幼果期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温暖多雨。贮藏期高温、高湿(最适温度22-24℃)。
栽培管理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地势低洼、树势弱。
品种
以皮薄、柔嫩、多汁、味甜的品种易发病。
四、防治(control)
消灭越冬病原结合修剪,清除病枯枝、僵果、落果。
加强栽培管理通风透光,排水,施肥,防虫,套袋,早期摘病果。
药剂防治在花蕾现红时,喷5°Be石硫合剂加0.3%~0.5%五氯酚钠消毒。落花后至采果前3周,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可用速克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第十三章蔬菜病害(4学时)第一节番茄早疫病一、症状番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叶、茎、花、果。叶片初呈针尖大的小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别于圆纹病;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受害,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梗,密生黑色霉层。
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叶、茎、花、果。叶片初呈针尖大的小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别于圆纹病;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二、病原病原物:病原物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solani(E.etM.)JonesetGrout],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分隔,暗褐色;分生了孢子长棍棒形,顶端有细长的吻胞,黄褐色,具纵横分隔,暗褐色。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广(1~45℃),最适温度为26~28℃。水滴中的分生孢子在16~34℃下经1~2小时即能萌发,在适温28~30℃下只需35~45分钟即可萌发。
三、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遗留田间的病残体越冬。种子外附着的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一般从气孔或伤口中侵入,也能从表皮直接侵入。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只需2~3天的潜育期就可形成病斑,再经过3~4天就可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四、发病因素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番茄早疫病在温度1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生,在20~25℃、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时,病情发展迅速。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相对湿度较高,常达到90~100%,有利于发病,番茄发病尤为严重。病害大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易发病,幼嫩叶片受侵后,待衰老后才发病。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连年种植茄科蔬菜,有利于发病。保护地湿度高,有利于病菌的安全越冬,土壤中病菌累积量大,发病重。五、微公害与无公害防治技术
1.品种的选择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
2.注意轮作鉴于病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期,所以要注意轮作。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种子的处理在注意从无病地块、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的基础上,对采后的种子除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用70℃干热处理72小时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
4.药剂防治幼苗定植时。先用1:1:300倍的波尔多液对幼苗进行喷布后,再进行定植,既可节省药液和时间,又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定植后每隔7-10天,再喷l-2次,同时对其他真菌病害也有兼防作用。山西师范大学研制,永济植物激素厂生产的瑞枯霉,1988年由上海市农业局试验应用,用900倍液喷雾,相对防效可达86.4%
第二节番茄晚疫病
一、症状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该病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马铃薯和茄子。症状: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多在苗棚南边靠边部位,植株上部嫩叶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叶柄部或茎上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病部缢缩易折倒,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色霉。成株期染病,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水渍状褪绿色斑,渐发展扩大呈褐色,高湿时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茎部染病,多见于病叶多的植株,初为长条形水渍状斑,随病情发展,病部凹陷,色深褐并腐烂,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主要是青果,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的云纹斑,后变为深褐色,边缘明显。病部表面坚硬而不平整,潮湿时病部边缘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苗期染病:多在苗棚南边靠边部位,植株上部嫩叶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叶柄部或茎上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病部缢缩易折倒,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色霉。成株期染病: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水渍状褪绿色斑,渐发展扩大呈褐色,高湿时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茎部染病:多见于病叶多的植株,初为长条形水渍状斑,随病情发展,病部凹陷,色深褐并腐烂,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主要是青果,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的云纹斑,后变为深褐色,边缘明显。病部表面坚硬而不平整,潮湿时病部边缘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二、病原病原Phytophthorainfostans(Mont)deBe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称致病疫霉。菌丝分枝,无色无隔,细而多核。孢子囊顶生或侧生于孢囊梗上,卵形或椭圆形。菌丝发育的适温为24℃。孢子囊生长、发育的适湿为18~22℃。
三、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和温室番茄上为害越冬,也可以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在土壤内越冬。借风雨传播,形成中心病株,再扩展、蔓延到全田。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最适孢子囊产生的湿度95%以上,只有植株表面有水滴、水膜时,病菌才能萌发侵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上海市技术合同认定的解读
- 2024店铺租赁的合同模板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结合力网布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铝制沙发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分级护理护理实施
- 2023年工业炉窑的新型燃烧装置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耐磨铸钢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球形细孔硅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水平螺翼干式冷水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扫路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物业保洁员培训教程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酒店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5年
- 医科大学2024年12月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卷
- 公安接处警培训
- JGJ18-20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胸部术后护理科普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产业图谱】2024年青岛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附各地区重点产业、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
- 中药药品注册法规考核试卷
- 期中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