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0/60初三化学教案(15篇)初三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底知识回忆】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稳固练习】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A.+1B.+2C.+3D.+4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那么丙烷的化学式是。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那么Ga元素的化合价为+3,那么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那么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那么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初三化学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开展做出自己的奉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表达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群众化的具体表达。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根底。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水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根底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假设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1.课前任务布置:〔1〕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外表大局部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到达节约用水的目的?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2.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3.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假设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防止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4.课后小结: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探究活动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设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课后讨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防止“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防止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初三化学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激疑:1、与学生一起回忆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忆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二、猜测假设: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测都说出来。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三、设计实验: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平安。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四、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五、分析论证: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六、稳固提高:1、稳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3、课堂小结:(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板书设计:4.4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初三化学教案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知识讲解指导: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复原性〕,特性〔剧毒性〕。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3.注意比照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教学建议〔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表达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2〕充分表达主体性教育原那么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根底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复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复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程结束指导: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教学设计方案一氧化碳的性质: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结构决定性质〕。【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拟〕。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明确:假设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响,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复原氧化铜。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演示: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归纳并出示小黑板:药品:CO、CuO、溶液。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②点燃酒精灯加热;③停止加热;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CO使CuO复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响中,CO是复原剂,表现出复原性。〔2〕一氧化碳的复原性:强调:①CO必须枯燥、纯洁。这样有利于反响的进行,也防止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提问:复原CuO、C复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响有何异同点?归纳:①反响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复原剂。②前两个反响属置换反响,最后一个不是。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归纳并板书:①作气体燃料;②作冶金工业上的复原剂。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响原理是: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3.CO的毒性: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平安。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防止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阅读:99页中间局部。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4.CO对空气的污染。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初三化学教案5教学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根底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拟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翻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测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稳固原子结构的知识。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学生猜测: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测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7.练习稳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以下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比拟稳定金属元素少于4个不稳定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不稳定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到达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拟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到达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2.练习:课本习题。教学设计说明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拟无视。于是根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开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稳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测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局部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假设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点评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拟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表达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表达。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测、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表达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到达校理想的学习效果。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表达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离子的形成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响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泼起来〕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到达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到达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到达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正确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初三化学教案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稳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情感目标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根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到达了解水平的根底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教法建议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响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到达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数目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正价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电子对偏离的原子负价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电子对偏向的原子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到达熟记的程度。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到达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那么。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初三化学教案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拟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拟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根底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稳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拟清晰的比照、区分和归类。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根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开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拟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但凡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拟,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洁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洁物。教学设计例如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课时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但凡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1〕元素: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讨论思考]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元素原子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举例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2〕物质分类: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那么:Fe、Cu、Mg、Cl、H等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讨论答复:以下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稳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4、板书设计: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一.元素: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二.物质分类三.元素符号1.写法:一大二小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四.元素的故事探究活动“元素的故事〞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初三化学教案8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⑵了解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教学重难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柴、煤、煤气。.。汽油、柴油。.。煤阅读教材,观看录像,答复以下问题。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知识拓展1、煤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播放录像:煤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答复以下问题:1、混合物2、焦碳、煤焦油、煤气3、化学变化,因为反响前是碳,反响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2、石油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介绍石油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答复以下问题: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别离,是物理变化。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过渡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引出天然气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初三化学教案9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响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开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的理解。2、铁与其他物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教学方法:设疑、实验引探法媒体选择: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开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讲授新课:一、铁的物理性质展示:铁锭观察:锻面的颜色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到达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投影仪〕练习: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二、铁的化学性质〔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1、铁跟氧气的反响〔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学生答复〕〔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响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图像略〕〔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响,生成铁锈。〔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响。〔3〕在常温下,枯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响。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阅读〕课文第120~121页。2、铁跟酸反响3、演示实验6~1〔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板演:Fe+2HCL=FeCL2+H2〔浅绿色〕Fe+H2SO4=FeSO4+H2〔浅绿色〕〔投影仪上比拟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响的速度和剧烈程度。〔讨论〕比拟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响的变化过程。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响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观察〕铁钉外表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板演〕Fe+CuSO4=FeSO4+Cu(浅绿色)〔红色〕〔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响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本节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作业布置:课本习题1、2、4板书设计第一节第六章铁铁的性质铁的物理性质一、铁的化学性质[FZ1]1、铁跟氧气的反响3Fe+2O2=Fe3O4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响生成铁锈。2、铁跟酸反响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3、铁跟硫酸铜的反响Fe+CuSO4=FeSO4+Cu〔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响,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教后记: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响。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响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FZ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响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开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的理解。2、铁与其他物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教学方法:设疑、实验引探法媒体选择: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开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讲授新课:一、铁的物理性质展示:铁锭观察:锻面的颜色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到达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投影仪〕练习: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二、铁的化学性质〔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1、铁跟氧气的反响〔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学生答复〕〔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响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图像略〕〔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响,生成铁锈。〔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响。〔3〕在常温下,枯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响。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阅读〕课文第120~121页。2、铁跟酸反响3、演示实验6~1〔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板演:Fe+2HCL=FeCL2+H2〔浅绿色〕Fe+H2SO4=FeSO4+H2〔浅绿色〕〔投影仪上比拟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响的速度和剧烈程度。〔讨论〕比拟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响的变化过程。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响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观察〕铁钉外表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板演〕Fe+CuSO4=FeSO4+Cu(浅绿色)〔红色〕〔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响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本节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作业布置:课本习题1、2、4板书设计第一节第六章铁铁的性质铁的物理性质一、铁的化学性质[FZ1]1、铁跟氧气的反响3Fe+2O2=Fe3O4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响生成铁锈。2、铁跟酸反响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3、铁跟硫酸铜的反响Fe+CuSO4=FeSO4+Cu〔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响。教后记: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响。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响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初三化学教案10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响,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响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拟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拟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课程结束指导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外实验指导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防止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响打下良好根底且过渡自然。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过程:【引言】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演示】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刚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演示】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答复后,老师归纳〕【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应呼吸。〔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演示】【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板书】2.和水反响:H2O+CO2==H2CO3【演示】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CO3+H2O+CO2====Ca(HCO3)2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常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响所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板书】三二氧化碳的用途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4.植物光合作用。【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初三化学教案11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2、通过对纯洁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根底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那么,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根底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一、元素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比照、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拟、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二、元素符号在认识元素概念的根底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活动天地]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2、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3、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4、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根底。初三化学教案12教学目标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响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判断和的用途。能力目标: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制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响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根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响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响的区别。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照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教学建议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局部。这三局部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教学建议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根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响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方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比照。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良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初三化学教案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考前须知;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氧化剂和复原剂。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复原性与复原反响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建议教法建议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过氧化锌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调压箱市场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装饰天花板制造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蜜蜂养殖与蜂产品加工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莴苣和菊苣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膜片式微孔曝气器行业前景趋势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行业运行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粗粮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硝酸异辛酯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眼影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3年大疆科技行业发展概况分析及未来五年行业数据趋势预测
- 乡镇卫生院院感知识培训
- 中国航天日扬帆起航逐梦九天(课件)-小学主题班会通用版
- 老年医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 幼儿园食堂生鲜进货记录表
- nasm cpt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统招专升本民法自考真题(含答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改错》含反思
- 国企治理三会一层详解
- MT 211-19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质量检验规则
- GB/T 8888-2014重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和质量证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