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15篇_第1页
初一数学教案15篇_第2页
初一数学教案15篇_第3页
初一数学教案15篇_第4页
初一数学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9/39初一数学教案15篇初一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初一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确实定性.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二张第一张:(记作§2.8.1A)第二张:(记作§2.8.1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活动5:应用新知例题学习:P166例1、例2(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活动6:课堂练习1.P167练习;2.看谁连得准x2-y2(x+1)29-25x2y(x-y)x2+2x+1(3-5x)(3+5x)xy-y2(x+y)(x-y)3.以下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1)(a+3)(a-3)=a2-9(2)a2-4=(a+2)(a-2)(3)a2-b2+1=(a+b)(a-b)+1(4)2πR+2πr=2π(R+r)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通过学生的反应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活动7:课堂小结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学生发言。通过学生的回忆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活动8:课后作业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学生自主完成通过作业的稳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1.因式分解的定义2.提公因式法初一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刚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上下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忆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根底。分析问题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标准,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表达,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表达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初一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三、教学手段引导活动讨论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1)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2)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3)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典范,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3范例教学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4反应练习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5归纳小结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六、练习设计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七、板书设计4.7有趣的七巧板(一)知识回忆(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初一数学教案4一、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比照,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根底。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难点那么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四、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比照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五、学法指导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比照、归纳的思想方法。在比照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练习1:写出以下各题的关系式:(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发动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比照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根底。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比照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稳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比照和探究能力。例题1: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当x=3.5时,求y的值(3)当y=5时,求x的值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确实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课堂练习: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x=2,y=3(2)x=,y=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应。(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根底。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设想的教学设计是:(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拟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1)在“列表〞这一环节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2)在“连线〞这一环节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根底。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根底。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稳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通过稳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1、图象的分布情况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稳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根底。问题6:观察刚刚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1)引导学生比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比照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比照,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那么随着逐渐减小;当k0,分别比拟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那么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容许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刚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四)备用思考题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2、(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五)小结:初一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2,教科书第10页练习.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此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确实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防止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表达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课题:1.2.2数轴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知识重点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让学生在讨论的根底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根底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答复“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寻找规律归纳结论问题3: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2页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1,数轴的三个要素;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开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初一数学教案6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学习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学习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一〕画平行线1、工具:直尺、三角板2、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二〕平行公理及推论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假设CD与AB平行,那么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二、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以下推理正确的选项是〔〕A、因为a//d,b//c,所以c//dB、因为a//c,b//d,所以c//dC、因为a//b,a//c,所以b//cD、因为a//b,d//c,所以a//c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假设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交点的个数为()A.0个B.1个C.2个D.3个〔二〕填空题:1、在同一平面内,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条。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以下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1〕L1与L2没有公共点,那么L1与L2;〔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L1与L2;〔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那么L1与L2。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4、平面内有a、b、c三条直线,那么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个。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初一数学教案7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⑶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知识点二: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那么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自我检测:〔一〕、判断题.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二〕、填空题.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那么这个多边形为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那么这个多边形为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5.假设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那么它的边数为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那么它的每一个外角为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最〔三〕解答题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假设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那么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3、假设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1〕求它的边数;〔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初一数学教案8一、学习与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二、学程与导程活动:A、准备活动: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B、学习概念: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适宜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C、应用举例: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结合前面相反数意义的量的学习,还可赋予-(-5)怎样的意义,从而帮助自己理解-(-5)=5吗?4、化简以下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以下各式吗?+(-2/3),-(-2/3),-(+2/3),+(+2/3)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5、假设a=-5,那么-a=;假设-x=7,那么x=。三、笔记与板书提纲: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5概念四、练习与拓展选题:1、教科书P18/3;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初一数学教案9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大家记住下一句名言就好:“世界上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李老师语录〞,那这个著名的李老师是谁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要太惊讶,想要签名的下课来找我就行。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发现数学的眼睛来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都有哪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水杯,篮球,冰激凌,金字塔,黑板擦。分别对应圆柱,球,圆锥,棱锥,棱柱。其中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好了,几何体我们都了解了,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几何体是不是感觉很乱,接下来我们就给几何体分分类:一、常见几何体分类1、按照柱、锥、球分类圆柱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锥圆锥棱锥2、按照有无顶点分类生活中的立体图形3、按照有无曲面分类二、棱柱〔直〕1、根本概念〔1〕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2〕侧棱:在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2、特征〔1〕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2〕棱柱的上下底面完全相同且都是多边形。〔3〕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4〕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3、分类按照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类,底面几边形就是几棱柱。三、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线与线橡胶的地方就是点。1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就是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2、联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展开与折叠一、正方体的展开图〔11种〕1-4-1型:〔6种〕2-3-1型〔3种〕2-2-2型(1种)3-3型〔1种〕二、正方体的折叠展开图中不出现一字型、田字形、凹字形,2-4型,假设有此形状的展开图那么折不成正方体。三、总结规律:一线不过四,田凹应弃之;相间、Z端是对面,间二、拐角邻面知。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三、截一个几何体一、正方体的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出现的:锐角三角型、等边、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矩形、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非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不可能出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七边形或更多边形二、常见几何体截面四、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一、三视图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二、联系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三、画法一看,二画,三查〔尺寸,虚实〕初一数学教案10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开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渗透化“未知〞为“〞的化归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表达。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应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出示投影1〕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学生活动:答复以下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拟两种解法.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活动:积极思索,答复以下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师:很好.为了表达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表达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板书]1.5简易方程〔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学生活动:踊跃举手,答复以下问题。[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答复。[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答复.〔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板书]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代入方程3x+9=24,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比照,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开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那么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三〕尝试反应,稳固练习例1解方程(x/2)-5=11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适宜?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答复.〔师板书〕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适宜?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答复〔师板书〕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x/2)-5+5=11+5x/2=16(x/2)*2=16*2x=32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答复以下问题.〔正确〕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适宜.学生活动:答复这两个问题.初一数学教案11学习目标:理解多项式乘法法那么,会利用法那么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学习重点:多项式乘法法那么及其应用。学习难点:理解运算法那么及其探索过程。一、课前训练:(1)-3a2b+2b2+3a2b-14b2=,(2)-=;(3)3a2b2ab3=,(4)=;(5)-=,(6)=。二、探索练习:(1)如图1大长方形,其面积用四个小长方形面积表示为:;(2)大长方形的长为,宽为,要计算其面积就是,其中包含的运算为。由上面的问题可发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那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三.运用法那么标准解题。四.稳固练习:3.计算:①,4.计算:五.提高拓展练习:5.假设求m,n的值.6.的结果中不含项和项,求m,n的值.7.计算(a+b+c)(c+d+e),你有什么发现?六.晚间训练:(7)2a2(-a)4+2a45a2(8)3、(1)观察:4×6=2414×16=22424×26=62434×36=1224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一规律吗?(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124×126。4、如图,AB=,P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P,BP为边作正方形。(1)设AP=,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S;(2)当AP分别时,比拟S的大小。初一数学教案12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开展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难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知识重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阅读计算器的说明书、自己操作练习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利用计算器不仅能给运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也给探求数量间的关系与变化带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简单操作;能否利用计算器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数量的变化关系。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而估算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初一数学教案13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那么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二、课前准备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乘法法那么,能利用乘法法那么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2、能力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那么的过程,开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那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那么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有理数乘法法那么的探索过程,符号法那么及对法那么的理解。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学生:26米。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那么,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2、小组探索、归纳法那么〔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a.2×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运动米2×3=b.-2×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运动米-2×3=c.2×〔-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运动米2×〔-3〕=d.〔-2〕×〔-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运动米〔-2〕×〔-3〕=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2〕学生归纳法那么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同号得〔-〕×〔+〕=异号得〔+〕×〔-〕=异号得〔-〕×〔-〕=同号得b.积的绝对值等于。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3〕师生共同用文字表达有理数乘法法那么。3、运用法那么计算,稳固法那么。〔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那么,使之进一步熟悉法那么,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那么。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4、讨论比照,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2〕×〔-3〕=6把绝对值相加〔-2〕+〔-3〕=-5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2〕×3=-6〔-2〕+3=1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5、分层作业,稳固提高。初一数学教案1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开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