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各论过渡相_第1页
第七章各论过渡相_第2页
第七章各论过渡相_第3页
第七章各论过渡相_第4页
第七章各论过渡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沉积学主讲:杜振川研究生课程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海陆过渡环境主要包括三角洲和河口湾沉积环境,位于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过渡环境同时受到大陆河流及海洋的波浪和潮汐作用的影响。应用沉积学—下篇沉积各论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主要特征是:①大陆和海洋的生物群混生,生物群分异度(属、种)较低,而丰度(数量)较高,以丰富的广盐度的生物,如双壳类和腹足类繁盛为特征;②在沉积物特征方面,除大量发育有河流携带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外,有时也因水体咸化而形成一些化学沉积,水流作用和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共生;③由于河流携带大量陆源沉积物在入海口处大量沉积,因此沉积速度较快,可形成厚度巨大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应用沉积学—下篇沉积各论应用沉积学—下篇沉积各论

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在河流入海的河口处,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口处堆积下来,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体的碎屑堆积体。因其为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或扇形,故名为三角洲。

通常所称的三角洲大多是指海洋三角洲,它是河流流水与海洋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的产物。

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贝茨(C.C.Bates,1953)认为: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一个喷嘴。河水通过河口流入蓄水体(盆地)时,形成自由喷流,并可分为轴状喷流和平面喷流两种类型。

轴状喷流:指河水与蓄水体水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指河水与蓄水体水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表层水的平面喷流在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可保持较高的流速,底层水的平面喷流往往是重力流,进入盆地后可能发生快速沉积作用,并向盆地方向延伸较短的距离。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轴状喷流和平面喷流在三角洲中的反应有:等密度流型、低密度流型、高密度流型三种情况。等密度流型:

河流水和蓄水体密度近于相等(湖泊三角洲型),当河水注入湖泊时,由于两种水的密度近于相等,主要发生轴状喷流,平面喷流不明显,表现为两种水发生三度空间的混合作用,而且水流速度迅速降低,使陆源沉积物,尤其是底负载沉积物在河口附近迅速堆积,形成湖泊型三角洲,这种沉积体的分布范围一般较小。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等密度流型:

当流入水密度与蓄水体的水密度相同时,等密度流所形成的为轴状喷流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低密度流型:

流入水密度小于蓄水体密度(海洋三角洲型),由于河流水体的密度小于海水密度,一般来说,河水(淡水)的密度仅为海水(咸水)密度的6%,这种低密度水流,在密度较大的咸海水面上向外扩散流动,出现以平面喷流为主的状态。因此,河水在表层水水平方向能向外散布很远,即沉积物可被带到远岸区沉积,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岸三角洲。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低密度流型:

当流入水密度小于蓄水体的水密度时,低密度流所形成的为平面喷流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高密度流型:当流入水的密度大于蓄水体的水密度时,这种高密度的流动是沿着水底发生的平面喷流,当冰冷的水流注入到较温暖的湖泊中,或者含有大量悬浮负载的洪水水流进入湖泊中时,即产生这种流动。但一般含泥砂的河水密度很少超过海水密度,故不能产生这种流动类型。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大陆坡上,未固结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滑塌或滑动,其结果可形成浊流。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体力学

高密度流型:当流入水密度大于蓄水体的水密度时,高密度流(重力流)所形成的为平面喷流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实质上是分支流河道不断分叉和向海方向不断推进的过程。

1)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形成河口砂坝。河口砂坝形成后,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廷伸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

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2)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坡度减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向上逐渐扩大。河水冲决天然堤后,取道于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旧河道淤塞,使原来的三角洲废弃,而在其旁侧新河道入海处,新的三角洲开始发育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黄河河口现代三角洲就是由多期次三角洲依次叠置而成。第七章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三角洲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河流的作用: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质基础。流量和输砂量越大,越有利于泥砂在河口的堆积,即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但海水的波浪或潮汐等作用可以使它们遭受冲刷、改造,并使其重新分布。如果河流比较大,搬运来的泥砂多,而海水作用弱,则三角洲迅速发育,并不断向海方向推进生长;但如果河流小,搬运来的泥砂少,而海水作用又强,则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不发育三角洲,而是以河口湾环境出现。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河流进入蓄水体按密度差异,建立的流动类型可出现的三种。3)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可对河流输入的泥砂进行改造和再分配,影响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方向的推进,或改变三角洲发育的形状;或海洋水动力作用远远超过河流作用时,就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或者使原有的三角洲遭受破坏。

如我国钱塘江口,潮汐作用极强,河流作用微弱,故不发育三角洲,而形成向海扩展的漏斗状三角港。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

4)河口区海底地形河口区海底坡度小、水体浅,有利于泥砂堆积,波浪作用不易直通海岸,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否则相反。5)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主要是蓄水盆地的稳定性和沉降速度。一般说来,蓄水盆地相对稳定,或沉降缓慢,沉降速度小于或略等于沉积速度,对三角洲的形成和保存有利。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影响三角洲形成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以不同作用强度相互组合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三角洲类型。如何对这些三角洲进行分类,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最为流行和得到广泛应用的有费舍尔等(Fisher,1969)、盖洛韦(Galloway,1975)分类。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费舍尔等的分类强调在控制三角洲发育的诸因素中,海洋能量的类型和大小(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与沉积物注入量的相互消长关系,对三角洲体系中主要相的特点具有决定意义。河流作用主要是向海盆输送沉积物,不断使三角洲向海进积,起着建设作用,所形成的沉积相称建设相。以建设相为主的三角洲为高建设性三角洲,根据其形态可区分为朵状和鸟足状三角洲。海洋作用主要是将河流倾入海中的沉积物进行改造和再分配,起着破坏作用,所形成的沉积相称破坏相。以破坏相为主的三角洲为高破坏性三角洲。而在高破坏性三角洲中又区分出波浪作用主导的浪控三角洲和潮汐作用主导的潮控三角洲。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由于河流、波浪、潮汐对三角洲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故很多学者主张按这三者的相对强度来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盖洛韦(W.G.Galloway,1976)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的相对关系,分析了世界上一些代表性三角洲,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别称为河控三角洲(建设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两者属于破坏性三角洲)。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长形(或鸟足状)三角洲

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一种极端类型的三角洲。长形三角洲由于海水作用弱,河流的泥砂输入量大,特别是砂与泥比值低,悬浮负载多,因而有利于建造起天然堤,使分流河道趋于固定;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向前延伸,直接覆盖在厚的前三角洲泥上,并可以很快地沉陷在其中,大部分被保存下来,形成特征的“指状砂坝”。其砂体的主轴方向和沉积走向与滨线垂直。

1、河控三角洲

这类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的沉积物能量比海水能量大得多的情况下形成的。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长形(或鸟足状)三角洲

1、河控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鸟足状三角洲(据斯考特,1969)1一分流河道、决口扇;2一三角洲平原(沼泽、分流间湾);3一三角洲前缘;4一前三角洲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长形(或鸟足状)三角洲

1、河控三角洲

指状砂坝横剖面几何形态及特征(据菲斯克,1961)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河控三角洲

2)朵状三角洲

该三角洲的形态像一个向海方向突出的半圆形。其前缘有的地方凸出(分流口),有地方凹进(分流间),略呈锯齿状。与长形三角洲相比,此类三角洲的泥砂输入量少一些,而且砂与泥比值较高,海水波浪作用有所加强。河口砂坝覆盖在较薄的前三角洲泥之上,沉陷也较慢,致使三角洲前缘的砂易于被海水冲刷和改造,使之再分布于各分流之间,形成席状砂层,并与各分流的河口坝连接起来。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河控三角洲

2)朵状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全新世朵状三角洲(据斯考特,1969)1一分流河道、决扇;2—三角洲前缘;3一三角洲平原(沼泽、分流间湾);4一前三角洲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1、河控三角洲

2)朵状三角洲

1964一l974年黄河钓口河河口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据高善明等,1989)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2、浪控三角洲

特点是:

一般只有一条或两条主河流人海,而分流不多也不大;河流输入的泥砂量少,砂与泥比值高;而且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因此,由河流输入的砂泥很快就被波浪作用再分配,于是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分布的海滩脊砂或障壁砂坝;而只在河口处才有较多的砂质堆积,形成向海方向突出的河口,形似弓形或鸟嘴状。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2、浪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河口沙坝的分布模式(据Wright,1977)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2、浪控三角洲

巴西圣弗兰西斯科河鸟嘴状三角洲(据赖特等,1973)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2、浪控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要沉积环境(据Fisher,1969)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3、潮控三角洲

河流注入在海水潮汐作用较强的地区。由于潮汐作用的影响,河流带来沉积物,只能堆积成小型三角洲。如潮汐作用加强,双向的潮汐流和河流水的冲刷作用,常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线状潮汐砂坝。这些砂坝平行于潮流方向,在河口的前方呈裂指状放射分布,它们充填于潮沟之内或其两侧。一般来讲,潮汐作用强烈的地区,不容易形成三角洲;相反,潮汐对已有的三角洲起着侵蚀和破坏作用,将砂质带入海中较远处,而不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使河口形成特征的喇叭形,并向海方向扩展为较开阔的海湾,即通常所说的河口湾环境。

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和巴布亚湾三角洲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3、潮控三角洲

巴布亚湾港湾形三角洲(据费希尔,1969)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3、潮控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下游的线状潮汐沙脊(据Fishe等.1969)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能形成厚度大、面积广的大型三角洲,称之为建设性三角洲。在地质历史中能保存下来和识别出的三角洲,多属于此种类型。河控三角洲都可以划分为三个亚相。在平面上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三角洲的立体模式图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1、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它始于河流大量分叉处,止于岸线或海(湖)平面处。其上主要由一系列活动和废弃的低弯度或辫状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间地区组成。河流两侧发育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1、三角洲平原①分流河道相分流河道又叫分支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每条分流河道的沉积都为周期性水位变化的单向水流所形成的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层序。沉积物主要为砂质,以及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一般底部为中一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向上变细的河道层序,常相互叠置重复出现,反映了河道的多次迁移或废弃。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②天然堤相位于河道两侧,平行河道延伸,横断面成楔状或不对称的透镜状,向河道—侧较陡,另一侧较缓。天然堤是洪水期从河道中溢漫的水流沉积的,以粉砂、细砂为主,远离河床的沉积物粒度变细,泥质增多。常见的沉积构造有小波痕层理、透镜状层理、水平纹层、植物根系和碎屑以及动物的潜穴。

1、三角洲平原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③决口扇

当洪水冲决天然堤越岸向分流河道间地区倾泻时,便在天然堤外侧的支流间沉积形成扇状沉积体,即决口扇。决口扇上分布有辫状或网状决口水道,充填在水道中的沉积物一般是具有单向流的交错层砂岩。这些小型河道砂呈透镜状层夹在河道间细粒沉积(泥或粉砂质泥)和沼泽沉积物之间。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定性较差,故比河流中、下游的决口扇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

1、三角洲平原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决口扇垂向剖面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④分流间湾相:

分流间湾发育在分流河道之间的低洼地区并与海相通;主要沉积物为决口水道和泛滥洪水携带来的细粒悬浮物质——泥和粉砂,中夹少量透镜状的粉砂岩和细砂岩。水平纹理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偶见海相化石。当三角洲向海推进时,这些海湾最终多被决口扇或泛滥洪水带来的沉积物充填,在主要分流间湾地区形成一泥岩楔。这种泥岩楔在层序上往往向下渐变为前三角洲泥岩,向上逐渐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1、三角洲平原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⑤沼泽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沼泽分布广泛,有泥沼、草沼和树沼等,排水不畅,构成一个富含有机质的滞留还原环境。岩性主要为暗色富含有机质泥、泥炭或煤层沉积,其中常夹有薄的粉砂层,具块状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常含有大量植物碎屑、根系,介形类和腹足类介壳,以及菱铁矿结核等。1、三角洲平原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位于海(湖)平面与浪基面之间,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向海洋一侧边缘,即分流河道的前端。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一旦离开河口注入海洋,就迅速地堆积在这里。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成分选较好、质较纯的砂质沉积集中带。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可分为以下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末梢坝)、前缘席状砂。

①水下分支河道为陆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海延伸过程中,河道变浅加宽,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增大。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泥质极少。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并见层内变形构造。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则变为细粒沉积物。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①水下分支河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②分流河口坝

分流河口砂坝也称为河口砂坝,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其岩性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一般分选较好,质较纯净。砂层呈中层至厚层状,发育有楔形交错层理或“S”形前积纹理和水平纹理。砂层中化石稀少,但有时可见到由其他环境搬运来的介壳。河口砂坝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的椭圆形,横剖面上呈近于对称的双透镜状,其周围为前三角洲泥沉积。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③远沙坝相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较远的部位。沉积物比河口砂坝细,主要由粉砂和少量粘土组成。只有在洪水期才有细砂沉积。沉积构造以水平纹理和颜色纹理为特征,但同时亦具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一波状一透镜状复合层理。含有生物化石及潜穴遗迹,生物扰动构造非常发育。远沙坝沉积体多为延伸较远的层状,一般均分布在河口沙坝的下面,与河口沙坝一起构成向上变粗的层序。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③远沙坝相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西南分流河口三角洲前缘(据Colema等.1965)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2、三角洲前缘④前缘席状砂相

前缘席状沙是河口沙坝、远沙坝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强烈改造和再分布薄而面积大的席状砂层。砂层面积广大,层厚向海逐渐变薄。主要成分为细砂及粉砂,分选好,成熟度高,质纯;沉积构造为平行纹层及小水流波痕层理,化石稀少。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3、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其沉积物完全是在海平面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海水波浪所不能及的深度下沉积的。岩性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仅含有少量由河流带来的极细砂。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综上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乎面上由陆地向海方向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主要由分流河道和沼泽沉积组成)一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主要由河口砂坝和远砂坝沉积组成)—前三角洲亚相(海底厚层泥质沉积)。这三种亚相大致呈环带状依次分布。从三角洲平原到前三角洲,其粒度由粗变细;植屑和陆上生物化石减少,而海相生物化石增多;底栖生物的扰动程度增加;多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变为较单一的水平纹理;以及有机质含量增高,颜色变暗等。有的文献把一个三角洲比喻为一个“树叶”。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质沉积好象“叶脉”,分流间的沼泽、湖泊沉积好似“叶肉”,三角洲前缘砂好比叶的边缘。因此,人们常称每一个三角洲体为一个三角洲“朵叶”。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4、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的特点

①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一般均为进积型层序,从下向上表现为从海相向陆相的过渡,具有“海退”旋回的特点。其下限与陆棚浅海沉积过渡;二者没有明显的冲刷和突变接触关系。

②在粒度变化:从前三角洲相到三角洲前缘沉积具有明显的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岩性表现为从泥岩(页岩)向砂岩的过渡。三角洲平原是由具有许多向上变细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等砂体夹河道间泥岩和泥炭(煤)层组成。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4、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的特点

③岩层的颜色: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下部一般为暗色,反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特点;向上为浅色,一般代表波基面以上受海水扰动的前缘砂体的氧化环境;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的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为广泛沼泽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④层理的变化:自下而上为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的块状层理,向上过渡为各种交错层理(小波痕层理、爬升层理、大型槽状、楔状交错层理),最上部为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4、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的特点

⑤生物特点:是自下而上为正常浅海盐度生物一半咸水生物一淡水生物(以大量植物出现为待色)。

⑥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的厚度:厚度变化很大,主要决定于入流海盆的深度及构造下沉的速度和幅度。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4、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的特点河控三角洲沉积的原生构造序列及其环境解释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五、浪控三角洲在这类三角洲中,河流倾泻在河口区的沉积物在波浪的强烈淘洗下,泥几乎完全被带到陆棚浅海中;而砂则堆积在海岸带,在河口的侧翼形成海滩脊,或因河口沙坝在向海推进过程中不断被波浪改造为向海突出的、与岸线平直的弧形障壁砂体。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五、浪控三角洲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五、浪控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将整体向海推进,而不象河控三角洲那样,仅分流河口砂体向海延伸。但随着波浪作用在整体作用背景中,不断增强和河流作用的减弱,三角洲平原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将被海滩障壁砂或滩脊复合体所占据。浪控三角洲体系中砂的含量最高、成熟度也最高,其层序结构与一般海滩层序十分相似,

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五、浪控三角洲罗纳河三角洲(Curray,1960)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五、浪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序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六、潮控三角洲

这类三角洲主要发育在中一大潮差地区,波浪和河流作用相对要小的多。因涨潮流的入侵,河口区在强潮汐的作用下常呈喇叭状向海张开。涨潮时河水受阻,水位迅速上升溢出河岸(如钱塘江怒潮),并淹没附近的分流河道间地区,退潮时海水又退去,所以在分流河道间地区形成广阔的潮坪环境;潮坪上布满潮道(潮溪、潮渠和潮沟)、沼泽等。三角洲前缘砂体也被强大的潮汐流改造成潮汐沙脊。这些沙脊多呈狭长的线状平行潮流方向延长,通常垂直岸线分布;无论是分流河道中的潮流沙脊还是三角洲前缘的潮流沙脊,其组成都是分选良好的纯净的石英砂;内部构造具有双向交错层理及其他的潮汐标志。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六、潮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的垂向层序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六、潮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波浪作用较弱,中等强度潮汐;属河流—潮汐类型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七、古三角洲沉积的识别

1)建设性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主要由较厚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的互层沉积组成,往往夹有暗色有机质细粒沉积、泥炭层或煤层。

2)从岩性来看:自下而上为一由细逐渐变粗的反旋回进积型沉积层序。但在层序的上部可以出现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的分流河道沉积。它反应在沉积环境上自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一远砂坝和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一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七、古三角洲沉积的识别

3)在地层剖面中:在一个沉积层序中自下而上海生生物减少,淡水生物和植物化石增多,甚至最后出现碳质页岩或褐煤层。

4)沉积构造类型多样:既可见到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类型,又可见到波浪或潮汐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类型。在垂向层序上,随着岩性由细到粗的变化,沉积构造类型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七、古三角洲沉积的识别

5)粒度分布特征:从C—M图来看,三角洲前缘显示了牵引流型图式,可分为两段,即QR段和RS段,其中RS段很发育。这种粒度分布特征反应主要是以悬浮搬运方式为主,滚动搬运方式很少。其概率图的粒度分布特征不太典型。远砂坝沉积的粒度分布主要由细粒的单一悬浮总体组成。河口砂坝砂岩的概率图有三个总体发育,其中以跳跃总体为主;

6)砂体在平面形态上:呈朵状或指状垂直或斜交海岸线分布。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七、古三角洲沉积的识别前三角洲三角洲测井曲线特征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七、古三角洲沉积的识别三角洲地震反射特征第一节三角洲沉积体系

七、古三角洲沉积的识别第二节河口湾相

在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区,或携带泥砂量很少的河流,通常不形成三角洲,而是形成河口湾环境。海水大规模人侵时,河流下游的河谷沉溺于海平面之下,在海岸河口地区形成了向海扩展的漏斗状或喇叭状的狭长海湾,就称为河口湾或三角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