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腧穴总论_第1页
第二章腧穴总论_第2页
第二章腧穴总论_第3页
第二章腧穴总论_第4页
第二章腧穴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是孔(空)隙的意思。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治疗的刺激点。

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发展的三个阶段:

“以痛为腧”(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定位、定名阶段;

定位、定名、归经阶段。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它们具有主治本经病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

2.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称“经外奇穴”。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对某些病症有一定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如:太阳穴治头痛,阑尾穴治阑尾炎等。

随着经络学说的不断完善发展,奇穴大多逐渐归入正经。

3.阿是穴又叫“压痛点”、古代叫做“以痛为腧”。

它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一类腧穴,称为阿是穴

阿是穴实际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经穴产生的基础。三、腧穴和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故《千金翼》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对穴名意义的理解有助于腧穴部位的记忆以及功能的掌握。(一)自然类

1.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而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2.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可分以下几类:

(1)以山、陵、丘、墟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等。(2)以溪、谷、沟、渎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等。(3)以海、泽、池、泉、渠、渊来比喻腧穴的流注形象: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曲池、阳池、曲泉、经渠、太渊、清冷渊等。

(4)以街、道、冲、处、市、廊来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步廊等。(二)物象类

1.以动物名称来比喻某些腧穴的形态

如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等。

2.以植物名称来比喻某些腧穴的形态

如攒竹、禾髎等。3.以建筑物之类来形容某些腧穴的形态

如天井、玉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等。4.以什物之类来形容某些腧穴的象形或会意

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三)人体类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此类腧穴可分以下两类:

(1)以大体解剖名称来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

(2)以内脏解剖名称来命名: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胆俞、膀胱俞、大肠俞、小肠俞等。2.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此类腧穴可分以下两类:(1)以一般生理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等。

(2)以气血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等。3.以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等。4.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来命名

可分以下三类:(1)以内外分阴阳来命名:

如阳陵泉(外)、阴陵泉(内)等。

(2)以腹背分阴阳来命名:

如阴都(腹)、阳纲(背)等。

(3)以经脉交会分阴阳来命名:

如三阴交(阴经)、三阳络(阳经)等。第二节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脏腑、经络功能发失调可在相应腧穴出现反映。一、扪穴检查诊断病证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

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

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二、检测穴位诊断疾病近十~卄年,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

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三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一、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

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

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

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二、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经脉所在,主治所在”。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

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及其分布特点,腧穴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相表里经脉的疾患。

如:列缺穴,不仅治本经的咳嗽、胸闷,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三、特殊作用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

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

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可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互相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定位准确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一、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穴的标准。

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1.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

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

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

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

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

可依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腧穴。

2.活动标志

指利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称为活动标志。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

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

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

取养老穴时,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是穴等等。

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故称谓活动标志。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又称“指寸定位法”,是在分部折寸(骨度分寸定位法)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脊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辅四指曰扶”。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明代张介宾之《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四、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就是本穴;

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

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

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第四节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除具有经穴的共同的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的腧穴。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一)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的运行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有潜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有开窍醒神作用。

荥穴:分布于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可清泄脏腑之热。

输穴:分布于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之后,比喻水流由小到大、有潜入深,经气渐盛;主治体节重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有宣肺解表作用。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主腑病,用于肠胃病及六腑的病症。

(二)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即十二经脉各有1个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的鸠尾穴、督脉的长强穴、脾之大络大包穴,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十二经的络脉表里相通。原穴与络穴,临床中既单独选用,也相互配合。其配合应用时,遵循“主客原络配穴”,即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三)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除胃经梁丘穴外)。常用于本经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治血、阳经治痛。(四)俞穴、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腹部、背腰部的腧穴。前者又称“背俞穴”、后者又称“腹募穴”。

肺(俞)-中府;大肠(俞)-天枢;

肝(俞)-期门;胆(俞)-日月;

心(俞)-巨阙;小肠(俞)-关元;

脾(俞)-章门;胃(俞)-中脘;

肾(俞)-京门;膀胱(俞)-中极;心包(俞)-膻中;三焦(俞)-石门;

主治本经脏腑病症。(五)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主治六腑各自的病症。(六)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聚会的腧穴。

分散于躯干部和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