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最新航天时评素材---牢记使命奋力建设航天强国目录:01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02青春铸剑航天报国03牢记使命奋力建设航天强国04中小学生与航天员展开“天地对话”05另一个战场:帮航天员找寻回家之路06“飞天战袍”大揭秘正文:01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3]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程开甲(1918.08.03~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4]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陈能宽(1923~2016.05.2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朱光亚(1924.12.25~2011.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孙家栋(1929~)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周光召(1929.05.15~)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名单解读教育背景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5]
。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其次是英国,有5人。到德国留学的2人。到苏联留学的2人:周光召和孙家栋,都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派出的。去法国的有钱三强1人。从21位元勋所获的学位看,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建国后到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的缘故。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留学或在国外居留时间来考察,21位有留学经历的元勋们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时间最久的是钱学森,1935年出国,1955年归国,在美国整整20年。其次是郭永怀,在国外生活了17年。还有钱三强、陈能宽、姚桐斌,都在国外生活了10年以上。“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地域和姓氏从籍贯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邓稼先;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是他的品质。一个坚强的开拓者,不会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退缩;一个无私的奠基人,不会起一点私心;一个坚定的工作者,不会在工作、生活中彷徨。在核武器事业上,他是一个领跑者,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便是邓稼先。于敏: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02青春铸剑航天报国——中国飞航事业60年背后的青年力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1日
01版)9年的光阴,可以写下一个怎样的故事?作为一名90后,郭思东9年前选择的人生关键词是“中国航天”。那时的他刚从技校毕业,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这4个字让他如获新生。9年时间,他和团队一举拿下多个重大型号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制造仿真,与此同时,“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技术能手”,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而这一切都源于9年前与中国航天结缘。北京云岗,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西大院的所在地,郭思东就在这里工作。当他第一次走进三院,就被眼前矗立着的“超越”雕塑所吸引,这个从凤凰造型中取义的雕塑,侧看像一把刺破青天的利剑,远看像一枚引弓待发的飞航导弹。从60年前开始,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一枚枚自主研发的国产导弹相继问世:新中国第一型岸舰导弹、第一型空舰导弹、第一型超音速飞航导弹……这些保家护国的重器背后,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围了个院子,盖了几间厂房,中国飞航事业就此扎下了根。60年过去,这群人早已老去,但他们也曾拥有像郭思东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情怀与目标——为大国砺剑。锻造保家护国的神威重器“就是饿着肚子,拼了性命,也要把导弹搞出来!”这是刚建院时第一代三院人的共同心声。创业伊始,第一型岸舰导弹“海鹰二号”研制的关键时期,遭遇中苏关系恶化,援助专家撤走,图纸资料也都被带走了。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严密的技术封锁,非但没有使飞航人退缩,反而激发起他们高涨的工作干劲。不久,时任“海鹰二号”总设计师的梁守槃,从篮球的结构得到启发,一举攻克了发动机油箱材料耐腐蚀性这一关键技术瓶颈。“海鹰二号”的成功让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激动不已:“人民海军终于有了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武器!”“大家将‘海鹰二号’称为‘争气弹’,意在争三院起家创业之气、争海军强大之气、争中华民族之气,志在甩掉‘洋拐棍’,闯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导弹研制之路。”三院党委书记史新兴谈起这段历史仍憋足了一口气。1973年10月,三院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在一个荒沟里开展试验。他们将导弹的发动机头部埋在地里,冒火的屁股朝天进行点火试验。科研人员站在百米开外的沟崖上,凝视着点火。试验最终成功。当时,这枚导弹没有被正式立项,由于它体积小,是个“黑户”,便被研究人员称作“小二黑”。1984年,当它亮相国庆35周年阅兵式时,外宾们都惊呼它为“中国飞鱼”。它在黄海试验海区六发六中,在某国进行发射表演时,一举命中靶船,从此威名远播。这背后是属于中国飞航人的付出与牺牲。刘永才院士在三院干了一辈子,他带领巡航团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打破了诸多国外的技术封锁,以70%的技术创新,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陆基巡航导弹。曾经,他也是年轻帅气的青年骨干,因为超负荷工作,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后来忙于在试验现场排除故障,导致胃病复发,出现大出血。被推进手术室时,他的血压已经降到了零。一旦摆脱病痛纠缠,他又回到工作岗位,往来奔波、挑灯夜战……一句“工作要紧”总是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敬佩又无奈。“活着干,死了算。”这是刘永才的口头禅,也是飞航人报国的初心写照。不做过客、不当看客,勇做先锋作战任务规划,以信息化的手段还原真实战场,是国防装备建设的最前沿。面对这个领域,中国航天科工三院90后高级工程师魏向元,如同一个被按下开机键的“机器人”,一刻不停地向前狂奔。魏向元查阅大量文献和专业知识,一边摸索,一边钻研。有一段时间,清晨的三院大院里,总能见到他左手拎着烧饼和豆浆,右手拿着笔记本一路小跑的身影。他常说:“航天人要发扬革命先驱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6年来,魏向元听过无数个飞航故事,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百废待兴的艰难起点有关。三院成立初期,政委郁文在入院教育第一堂课上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活在三分院,死在云岗村,埋在八宝山。’要为祖国国防尖端事业奋斗终生,心甘情愿做一辈子无名英雄。”从那时起,爱国忠诚的革命精神回荡在老一辈飞航人的共同誓言里。先辈们在旧飞机场风沙飞扬的帐篷里餐风露宿,用废纸打浆再生的“马粪纸”做记录,经过5年多的奋战,完成了“上游一号”仿制任务,并建成了海防导弹第一个生产基地;在云岗后山上一个荒草蔓生的大土坑里,“小二黑”进行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主发动机热试车。“我们飞航人不仅要不怕累,还要不怕犯错,只有秉持着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才能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将工作做到极致。”魏向元说。作为多项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总负责人,他负责牵头各家单位推动项目进展,工作强度大是常态,这名90后有自己的“缓解神器”——哼着歌或者喝点喜欢的饮料,能让他涌现更多的灵感。科技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在魏向元的工作电脑上,有一个区域被他命名为“经验池”,专门用于记录他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和总结的经验,把每一次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都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从重点型号决战的火热现场到重大科研攻关的研发基地,从车间班组的生产一线到竞争激烈的商用市场,从抗击疫情的应急突击到重大危机挑战的斗争前沿……在飞航事业的舞台上,这些重大事件如一栋栋巍峨的阶梯基石,支撑着包括魏向元在内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创新团队35岁以下青年比例高达85%一项“某联合战术级任务规划难题”的破解,将传统系统关键性能提升50倍;一架靶机型号81天完成9架次飞行试验,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破解这些创新技术的科研团队,是三院引以为傲的“宝贝”。更值得一说的是,该创新团队35岁以下青年比例高达85%。三院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都有大批的优秀青年员工在关键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设计中脱颖而出;预研创新领域甚至超过一半的“金点子”,都是由青年员工单独或联合提报。三院为此还建立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每年投入1000万元创新基金,1000多名青年报名。对那些拥有自主技术和创新创意的青年来讲,创新平台和创意孵化支持是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三院青科协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三院还制订21条具体措施建立青创室、青创赛、青训营和青科协等双创体系,不断丰富扩充青年成长平台和机会。郑艺是青科协“未来作战体系与技术专业组”会员,她告诉记者,青科协会员紧密对接青年人才库,从横向上畅通了各序列的转换和交流通道,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年轻人能够继承老一辈飞航人的优良传统,再立新功。至今,三院年轻的飞航人之间,还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故事:一年秋天,在甘肃一个小站,某型号试验弹进场,导弹自备车厢被卸载在站台上,必须转挂到另外一列车上,可这两列车并不在同一轨道上,小站资源有限,没有多余的机车协助转运。时间紧急,试验队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推火车。于是,在黄沙弥漫的戈壁小站上,出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几十个“文弱书生”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步伐,推着一节节车厢缓缓前进……举目回望,那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是强大信念意志汇聚成一往无前的钢铁洪流。这个强大信念意志便是这群飞航人的使命: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1日01版03牢记使命奋力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科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者:本报记者詹媛《光明日报》(2021年08月31日
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我们要从中感悟政治伟力、思想伟力、精神伟力、实践伟力,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矢志不渝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拼搏奋斗。”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天科工”)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该集团董事长袁洁表示,将始终保持时不我待、一往无前、永不懈怠、永远奋斗的精神状态,许党报国、忠诚担当,开拓奋进、创新实践,不断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争做排头兵和先锋队“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鹰击”长空,“长剑”啸天……由中国航天科工研发的多个导弹武器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震撼亮相;研发的一系列新技术产品曾助力北斗三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航天防务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航天科工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安全提供先进的航天防务装备和高科技产品。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航天科工党组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强根”“铸魂”“深融”“育才”“固本”“正气”,大力推动党建与科研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科技强军、航天报国是航天事业与生俱来的基因与使命。航天强国首先要装备强,国防装备现代化是牵引航天事业自主发展和创新超越的最大动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先进航天防务装备和高科技产品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核心要求,是我们航天人责无旁贷的使命责任。”袁洁说。感悟思想伟力
汲取奋进力量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该集团不仅第一时间组织14万余名职工收听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还带头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与此同时,该集团还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修班,并抓好领学、联学、督学,实现基层党组织学习全覆盖。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8所,“讲党史故事,做红色传人”党史故事分享、“跟党走、开新局——我想对党说”主题寄语、百年党史红色诵读等活动受到欢迎。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履行强军首责,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加快民用产业发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航天精神。为了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新实践、新成效、新经验、新风貌,中国航天科工还开发了线上航天云课堂,面向全员举办网络专题班。党组成员带头开展理论研究,深入基层讲授专题党课;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处室、车间、班组进行宣讲;型号外场试验队与试验基地开展军地联学、党日联办、党课联讲,密切军地协作关系,保障试验圆满完成。“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对党忠诚,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脚踏实地,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逐梦征程里交出满意的答卷,让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永远不再重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党委书记韩志平说。让人民共享航天发展成果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让人民共享航天发展成果始终是中国航天科工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实施371个航天特色精准扶贫项目,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464万元,向中央企业扶贫基金投入4.8亿元。其中,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和曲靖市富源县2个定点扶贫县(区)均实现脱贫摘帽;完成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重点民生工程,让布拖县8200余户、昭觉县“悬崖村”84户贫困群众乔迁新居;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调动3万余件物资紧急驰援湖北,专项捐款4360万元……这些实际行动充分彰显了航天精神、航天力量和航天担当。为了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中国航天科工锚定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航天防务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围绕服务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聚焦2027年建军百年战略目标,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未来,中国航天科工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航天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与致力于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国内外同行携手同行、加强合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推向新高度。”袁洁表示。(本报记者
詹媛)04中小学生与航天员展开“天地对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孙庆玲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2日
01版)几天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学生尤丽图孜·伊里亚从电视上看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空间站吃水果,她很好奇:“那你们在空间站里能吃火锅吗?”9月1日上午,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她提出的问题收到了来自天宫空间站的回答。“目前太空中还不能吃火锅,但是我们可以吃到咱们国家很多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比如红焖羊肉,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还可以吃冰激凌。另外,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在太空中吃水果已经没问题啦,啥时候想吃就能吃!”说着,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咬了口苹果。连线天宫空间站、实时对话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这是今天“时代楷模进校园”启动仪式暨北京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度开学典礼上的一幕。在这场特殊的开学典礼上,北京第五中学学生及央视直播间画面里的全国各地学生,与被评为时代楷模的“航天员英雄群体”代表展开了一场“天地对话”,以此感悟航天精神,致敬时代楷模。“你们在太空想家了怎么办?将来我们普通人也能到空间站里体验一下吗?”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一中学学生才让多吉也向航天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航天员聂海胜看来,这相当于一次远途旅行或远途出差,“工作之余,我们可以给家人写邮件、发语音,还能视频呢!”他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普通人一定会有机会飞天,并寄语学生“一定要锻炼好身体,努力学习掌握很多知识,当有一天你们来到我们自己的太空家园,你们可要负责把太空里的奥秘分享给更多的人”。令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排碧学校学生杨家寿觉得有趣的是,航天员可以一边扎着马步、一边吃苹果和工作。“您真的不需要椅子吗?那样坐着腿酸不酸?”他问道。“在空间站里重力很小,可以说人人都是身轻如燕,如果没有束缚,在太空中可以随意漂浮。你们在镜头里看到的扎马步,其实只是自然屈腿,我们会把脚尖轻轻挂在舱壁上固定起来,不坐椅子也不会累。”汤洪波在线给学生进行了一次科普演示,还与杨家寿“拉勾”约定,“等下次有机会我到湖南的十八洞村,咱俩比比谁扎马步时间长”。被问到“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如何参与航天活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时,航天员刘伯明告诉学生:“中学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基础知识培养和个人兴趣发展的关键时期。你们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只要你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立下报国的志向,心怀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肩负起‘强国有我’的使命。”在活动现场,作为“航天员英雄群体”的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为学生讲述了太空中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幕后故事,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家国情怀、激发学习动力,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目前,包括“航天员英雄群体”在内,已有128组“时代楷模”发布。此次启动仪式后,还会有很多“时代楷模”走进学校、走到学生身边。为更好地传播时代楷模事迹、传递时代楷模精神,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活动现场为首批“时代楷模”宣讲员颁发证书,以此鼓励更多学生加入时代楷模先进事迹的宣讲行列。该活动在中宣部宣教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师司指导下,由中国关工委教育中心、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五中教育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承办,并得到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关工委、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的支持。本报北京9月1日电06“飞天战袍”大揭秘解码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8月24日
12版)8月20日,随着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最后一次出舱任务的完成,又一组“太空大片”刷屏了。这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两名航天员的“太空互拍”:聂海胜站在核心舱机械臂上,面向镜头挥手致意,身后是蔚蓝的地球家园,两者几乎融为一体;刘伯明则几乎是“挂”在空间站上,双腿前伸。两人身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这些比黄金还贵重的舱外航天服,被称为航天员的“飞天战袍”。其最大作用就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同时便于太空工作。早期的航天服只能在飞船内使用,防止舱内失压造成航天员缺氧窒息,后期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可供航天员岀舱活动,也称为拟人“飞船”。13年前,神舟七号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行走,将五星红旗展示在太空。当时,他在太空穿的服装就是舱外航天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告诉记者,相比实现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的神舟七号任务,空间站任务中的航天员要进行更长时间的舱外操作,对舱外航天服的性能提出的要求更高。关键时刻,它们就是航天员的保命“铠甲”。装配一套航天服最快需近4个月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研发与总装测试部服装车间,有一群手法老练的“制衣匠”,就是他们打造了属于中国的“飞天战袍”。缝纫组组长杨金兴说,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生命安全无小事,体现在工艺上就是复杂且精密。据他介绍,舱外航天服的软结构,包括上肢、下肢和手套,从里到外是舒适层、备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和热防护层等,既能抵抗太空风险,又能穿着舒适、行动灵活,重而不笨。“舱外航天服重达120公斤,但穿脱非常方便,经过专业训练,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穿脱。”张万欣说,航天员准备就绪后,只要从服装背后的背包门进去,关好并锁紧背包门就表示穿着完毕。战袍缝纫,一针一线均维系航天员生命安全,慢工才能出细活。杨金兴透露,仅做一副舱内航天服的上肢限制层,就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航天服的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航天服,需要近4个月,而这已经是他们的最快速度了。以打结为例,因为结点是多条线的交错处,特别硬,就要用簪子扎孔、穿针,再用镊子把针拽出,光打结就有3道工序,一套舱内航天服上肢,有76处孔需要打结,仅这个活就得干上两三天。必须用手工吗?能不能用设备替代呢?车间主任李杨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技术能力看,还真不行。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机械比手更灵活。”国外也是如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制造航天服都离不开手工作业,就连充满黑科技元素的SpaceX公司,其航天服也一样。在太空,航天员穿着航天服后活动的操作,主要靠上肢实现。所以制作时既要考虑活动的灵活性,还得考虑充压后的承力性。缝纫车间的王其芳工龄最长——21年。她的针线活走针紧密、顺直,用杨金兴的话说:“她做的航天服上肢是最好的!”与王其芳同样手巧的,还有做手套的师傅郭浓。他两个月要交付6副舱外手套,几乎每天都在埋头苦缝。就算是手缝,同样要求精准,尺寸公差也不超过1毫米。郭浓说,更重要的是,由于航天服的特殊性,不能反复拆缝,走针的时候务必小心,力争一次到位。正因如此,郭浓和同事在缝制的时候,必须做到“手到哪儿眼到哪儿”,时间久了,练就出一双双火眼金睛。“我们这里的工匠,个个视力都是2.0。”李杨开玩笑说。张万欣说,经过不断优化,我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目前在轨操作的可达域、精细度、灵活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比如手套的灵活度,可以达到“最小抓握直径5毫米”的程度。手一抖可能导致整个材料报废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会产生热量,需要穿上给身体降温的液冷服。液冷服由弹性材料制成,全身上下都是细密的小孔,供42根液冷管路线均匀穿过,每两孔间穿1厘米的线,全身上下铺设100米左右,就要穿两万个孔,尤其是头部的蛇形分布线路,要穿出个太极图。“没有极大的耐心,是无法完成这么细致的活儿的。”负责粘胶的李琴萍告诉记者,舱内航天服气密层是橡胶材质,靠粘胶拼接而成。在真空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造成减压病。因此,研制人员必须给航天服加压充气,否则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造成生命危险。这对航天服的气密性要求极为严苛。李琴萍先要用验光机,仔细比对气密层的橡胶材料,看是否有瑕疵,再清洗、晾干,然后用砂纸,小心打磨粘胶部分。最难的是用剪刀把橡胶材料剪成一个个服装裁片,稍微不小心,剪出一丢丢豁口或毛刺,一刷胶就会造成大片断裂。“眼睛看着剪刀尖往前走,刀刃卡在线中间的位置。”这是李琴萍总结出的经验。车间的林波师傅,负责舱外航天服气密层的刷胶,更是“压力山大”。刷胶也不是简单地刷,要观察温湿度、刷胶时间、薄厚度要适量均匀。“刷完晾,晾完刷,要反复刷上几遍。”林波说。刷胶时,他生怕手抖,手一抖造成的失误,不仅会导致整个材料报废,还会延误工期。粘胶组组长莫让江说,舱外航天服气密层的材料表面非常光滑,粘胶前必须涂上一层表面处理剂,稍微处理不当,表面就有可能造成损伤。有时,肉眼看不见这些特别小的损伤,到后期加工完再充压测试,就为时已晚。张万欣说,经过进一步研制,如今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功能上已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载人航天器,在使用寿命上,自主工作时间可达8个小时。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舱外航天服有个金属结构的“硬躯干”,外形像一个铠甲,背后挂有保障生命的通风供氧装置。李杨说,这套结构光单机产品有100来个,由30多个外协单位分别生产,最后从五湖四海聚集到舱外航天服系统集成总装车间装配。这更是考验研制人员的技术和耐心。金属“硬躯干”上,有1000多个米粒大的小孔,以及配套各种不同规格的螺丝。组长岳跃庆带着组员,用镊子夹着酒精棉,一点点仔细擦拭,再用放大镜检查是否彻底擦洗干净。“整个过程暗藏凶险,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岳跃庆说。碰到毛刺,岳跃庆就变身“整形医生”,要给金属表面做“磨皮”手术。手术刀、止血钳、手术剪,应有尽有。多年来,岳跃庆练就了“好手功”。他说,哪怕是0.1毫米的细微毛刺,都能摸出来。舱外航天服的背包门,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门”。在太空环境下,背包门如果密封不严,将直接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岳跃庆说,背包门的插销座和插销门各有4组,插销座和插销门合上时,要天衣无缝。为此,他们用卡尺一点点地量,精度精确到几十微米。最终,他们用极精准的工艺手段,让开背包门省力一半多。此外,他们还凭着毅力和巧劲,硬是把口径只有几毫米的不锈钢小孔,打磨得跟镜面一样光滑。“干就要干到极致。”岳跃庆说,“舱外航天服里有气液、通风管路和电缆,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条线路安装美观、整齐,胶痕清理干净,标识可视角度便利。”看到航天员安全出舱一切都值了王其芳每次回老家,说起自己的工作——给航天员做服装,大家都很羡慕她。“我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却能通过我的技术,跟这些硕士、博士一起干着载人航天的大事,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王其芳说。李琴萍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每天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些‘飞天战袍’,照顾它,跟照顾婴儿一样。”岳跃庆也是一样,这么多年,一个个用于“飞天战袍”的产品就跟他的孩子一样,每个结构每个螺丝钉他都很熟悉。每当志愿者身着舱外航天服参加水下试验时,都好奇岳跃庆操作怎么这么灵活,他便开玩笑道,“我对服装太熟悉了,我想让它怎么动就怎么动。”张万欣说,每套航天服研制出来之后,都要做很多实验,凡是有可能穿这套服装的人,都要来试穿。上肢是根据人的关节来设置的,一共有三个轴承,以其中的肘关节为例,要求其弯曲时达到至少60度的活动范围。这群“制衣匠”,学历虽然不高,却有着最朴素的心愿。他们把手头的作品视作自己的孩子,用最大的努力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每天晚上至少加班到9点半,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这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研发与总装测试部副部长邓小伟定下的规矩。其结果是,整个研制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近3倍。在他看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航天员生命重于一切。对他们这些“飞天战袍”的“制衣匠”来说,生产只要在线,保障必须在线。8月20日14时33分,聂海胜、刘伯明顺利完成此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安全返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比原计划提前了约1小时。航天员返回节点舱前,地面指挥再次喊话:“请神舟十二号分别位于环形扶手内侧和环形扶手外侧,面向全景摄像机D,地面将为你们合影留念。”汤洪波也在舱内对着镜头敬礼。随后,刘伯明“诗兴大发”,分享了自己的出舱感言:“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通过电视直播,王其芳看到这一幕。聂海胜、刘伯明太空漫步所着的战袍,正是他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那一刻,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8月24日12版05另一个战场:帮航天员找寻回家之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8月24日
12版)出舱,不止是在太空。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11艘神舟飞船11个返回舱,均按计划降落在预定区域,11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但放眼全球,意外总是有的,世界航天史上就多次出现返回舱“不听话”的事。1965年3月,苏联上升2号载人飞船返回降落时,因故障应急降落到了乌拉尔山的桦树林里。两名航天员只能一边在雪地里写上求救信号,一边用随身携带的应急手枪抵御野狼和熊,并生火御寒。最终,训练有素的航天员靠生存技能摆脱了困境。2018年10月,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两名航天员乘坐“联盟MS-10”号飞船发射升空后的两分钟,因火箭故障,需要应急返回。两名航天员一度与地面失去联系,半小时后,搜救人员找到了航天员乘坐的密封舱。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目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进入第三个月。后续,航天员乘组将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计划9月中旬返回东风着陆场。中国的飞船降落返回时遇到应急情况怎么办,救援人员不能按时到达怎么办?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必须要应对的情况。正如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赵阳所说,无论中国航天员降落在哪里,都必须能够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安全返回。而要做到这一点,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和应急救生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交电商小程序商城盈利方案
- 盘扣式脚手架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 2024年度授权合同标的:品牌代理权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服务合同with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 2024年度甲乙双方关于食品加工与销售合同
- 公园直饮水点建设方案
- 2024年度加工承揽合同具体应用场景
- 智能制造系统上线方案
- 智慧城市视频监控扩容方案
- 语文课程与德育结合方案
-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和症状
- 木材在冰雪运动中的应用
- 《用户画像-大数据时代的买家思维营销》读书笔记
- 《门店选址开发》课件
- 团播主持人协议
- 《急救药品》课件
- 重症医学科品管圈PDCA案例四例
- 社会医学教学设计案例
- 第12课+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大学英语四级试卷和答案-专四阅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