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类-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类-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类-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类-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类-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16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建水记[注](之四)于坚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有删改)[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答案】1.D2.A3.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4.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分析】1.D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故选D。2.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故选A。3.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4.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故都的秋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⑶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⑷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⑸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⑹“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⑺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⑻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⑼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5.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B.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C.“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D.《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7.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8.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答案】5.A6.D7.①因为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给人宁静深远、素雅纯净之感,符合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②秋草是枯黄衰败的之物,用它来陪衬牵牛花,更能突出表现秋的悲凉。8.不能删去。①作者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信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信息,与“故都”题旨暗合。②从行文章法看,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示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③从表现手法看,作为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④本段的议论写了和秋有关的内容,依然是围绕“秋”来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可以删去。①本段所写内容与“故都”有一定距离,材料有些游离赞美故都“清、静、悲凉”的主旨。②从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秋季的自然风物和相关感受,本段对于秋的议论更多着眼于“悲秋”的主观感受,与文章内容有割裂感。③从行文章法来看,插入的议论性语段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去掉以后更显得结构紧凑,浑然一体。④从表现手法看,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情感已经抒发到位,议论有些晦涩,部分影响了文章的整体美。【分析】5.A项,这是段写景文字,理解正确。B项,'“感情热烈明快”理解错误,联系上下文看,这段文字流露出的是悲凉的感受。C项,“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表达有误。从文中看没有使读者忘记悲秋。D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对,这里没有用比喻,“像”在这里不是比喻词。故选A。6.A项,理解不准确。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作者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中“悲凉”用词不当,可以说沉静、寡淡、忧郁、孤独。B项,“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理解不对,郁达夫不是都市闲人,联系写作背景看,这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儿时写的本文。C项,“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理解不对,这种感受不只是郁达夫独有。D项,“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对比突出主旨,理解正确。故选D。7.文中主要是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从色彩上看,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调,沉稳素静淡雅,更符合秋的清静悲凉的色彩。而要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可从秋草的特征上看。秋草本身就是枯黄衰败的,用它陪衬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更能突出秋的悲凉的感觉。8.文章以写景抒情为主,分析“写秋诗文的议论”这段的作用,可从景的特点、情的表达、文章内容、主旨等方面来讲。文章主旨是通过对北平秋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从内容特征上看,这段写秋诗文的议论思路开阔,可以创造一种文化氛围,给写景抒情之外增添一重文化信息,且文笔宕开,都是围绕“秋”来写的,既深化了文章主旨,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如果说可以删去,就看这段文字删去对内容和主旨有没有大的影响。从存在的必要性。从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秋季的自然风物和相关感受,本段对于秋的议论更多着眼于“悲秋”的主观感受,与文章内容有割裂感,可以删去。另外,从行文章法来看,插入的议论性语段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去掉以后更显得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从表现手法看,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情感已经抒发到位,这段文字有些有些游离赞美故都“清、静、悲凉”的主旨,议论有些晦涩,影响了文章的整体美,删去不影响主旨表达。不管认为可删还是不可删,都要能自圆其说,分点列出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枪挑紫金冠李修文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没来由想起了甘肃,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介绍小崆峒的秦腔演出时,展现了一老一少两个武生的形象,作者借小武生演戏失误的情节批评当今年轻艺人的不思进取。B.“我”观看赣剧《白蛇传》中小青与法海的表演,发出“正如生活中的对抗”“既认真,又厌倦”的感慨,意在表现演出的生动真实。C.与别的戏剧里的关云长不同,作者看到的徽剧《单刀会》里的关云长,不再是一种面具化的形象,而是反映了真实复杂的人性。D.文章用“黑铁”比喻没有受到修饰篡改的《单刀会》之类的古剧留存,又引用“自将磨洗认前朝”之句,希望人们用心去发现。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谁要看这般的戏?”开头,表明了“我”的对古剧新编的态度,表达了传承传统戏剧的由衷愿望,情感率真而激昂。B.文章对白素贞和许仙的表演进行了描摹,整句的运用,细腻地表现了“我”随剧情变化的紧张心理,意在表现“我”的如痴如醉。C.最后一段反复运用“反正我有声光电”,表达了“我”对戏剧粗暴改编的反感,但没有退场说明“我”的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D.文章回忆了《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场戏剧的演出,表达目的同中有异,写法也不尽相同,但都摇曳生姿,令人神往。11.作者在叙述看戏的过程中用较大篇幅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2.文章记叙、回忆了五次看戏的情景,你认为标题“枪挑紫金冠”能统摄全篇内容吗?请从内容方面说明你的理由。【答案】9.A10.C11.①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就是说明伶人过去地位的卑微、命运的悲惨。②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就是说明伶人的尊严所自。③介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就是对所谓古戏新编的批判。12.能。①作者通过回忆观看秦腔《罗成带箭》的演出,点明“枪挑紫金冠”的含义,即对待古戏不认真、不严肃会丢丑失态,诠释题目。②文章开头和结尾叙述改编古剧令人羞耻,应该让他们也出丑才行,紧扣题目。③回忆中的后两场演出,作者赞美其严肃、纯粹的演出,反衬拙劣的古剧改编,从另一方面说明题目的含义。【分析】9.A项,“批评当今年轻艺人不思进取”错误,作者是通过这场“惩戒”,告诉人们梨园行“规矩”“律法”的重要性,也更能与现代剧院中不伦不类的改编形成对比,从而批判现莫名其妙的“改编”风气,并非批判年轻艺人。故选A。10.C项,“作者的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错误,作者最后想象“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说明他对眼前的场景深恶痛绝,绝非“忍耐力有了大的提高”。故选C。11.“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通过“我”看到年轻武生受罚而联想到梨园行的“戒律”,如此森严的戒律,其实是源于伶人悲惨的命运,第五段直接点出“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承受着残酷的戒律,还有受人歧视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地位卑微、命运悲惨;第六段指出,“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这钢铁一般的戒律尽管冷酷、无情,但它却能够“赏你一碗饭”“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古代梨园行的种种戒律,乃至于草台班子也如此重视的不可违背的条条款款,却在现代剧院里统统被抛弃,人们肆意胡乱改编着古戏,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因此写自己所知的绍梨园讲究戒律的情况,其实就是对所谓古戏新编的批判。12.首先,要理解标题“枪挑紫金冠”的含义,标题出处,来源于“我”观看《罗成带箭》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的一幕,这是老武生对不守规矩的小武生的训诫,作者用该标题,表达了对现代剧院胡乱改编的愤怒,希望能有一个英雄来挑落那些不伦不类改编剧中角色的“紫金冠”,狠狠训斥他们一番,流露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其次,结合全文分析其是否都与该标题有密切关系。文章开头写观看新编《霸王别姬》,结尾写观看新编《战太平》,对于他们丝毫不顾及梨园行种种戒律,媚俗迎合现代审美的行为,作者深恶痛绝,恨不能“枪挑紫金冠”,将他们统统打落马下,因此情节紧扣题目。文章除了《罗成带箭》,还写了看《白蛇传》和《单刀会》的感受,通过这些草台班子却始终严肃地遵循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因而留下令人难忘的“痴”的意境,残存下古朴的“文化印记”,以其古朴面貌来反衬现代剧院新编古剧的拙劣,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标题含义。故此分析,该标题能够统摄全文。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的寂寞的,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再现了英雄的业绩。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C.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D.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1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与结尾在结构上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引人发省。B.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更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C.作者行文严谨,善于斟酌字词。他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他的寂寞与忍耐。15.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6.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式人物的理解。【答案】13.D14.C15.①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增强说服力;②使用史料,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文章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③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更加饱满的塑造了大禹这一历史形象;④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⑤使人物立体可感,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16.①他们一心为国,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他们的精神是高贵的。②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他们的品质是崇高的。③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④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于后世是寂寞的。【分析】13.D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被杀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故选D。14.C项,“他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表述错误。根据文意,由“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可知,有关“责任”和“精神”的界定,是作者对司马迁叙事和民间叙事的一种揣测,而非作者的观点;另外,由“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可知,作者更欣赏大禹身上的风格和精神。故选C。15.本文在行文时将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其意在于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对文章中“史料”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然后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表达效果几个方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文章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作者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能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16.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文章地主旨,很显然,作者作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表达对历史上的“大禹”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坚守初心、勤劳刻苦、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却甘于寂寞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大禹”似乎正在被人们忘记的一种遗憾,而且更是在呼唤当下的人们要努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大禹”式的人物,铭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淡漠中被遗忘了。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大禹”式的人物,他们敢于牺牲、忘我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寂寞、坚守自我,比如张富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六十年、清于物质富于精神的;比如袁隆平,在和平年代艰苦朴素、忘我工作、不计功名、淡泊名利,志在解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问题;还如南仁东,他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踏过平庸淡泊名利,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自己的生命。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他们可能建立过丰功伟绩,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构筑成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屈的脊梁,成为我们不计名利、奋勇前行、努力实现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寻找王×成张港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含。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35块?是不是两张10块,一张5块,剩下1元的,还有两张5角?”“是是是,对对对!”“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找了20年呀!原来是你。”我终于明白了,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我傻了,我不能不傻。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我没去过。“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我记不得。“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好像——这事有。“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海人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