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_第1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_第2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_第3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_第4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一、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1、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测得值-真值客观真实值(未知)1m=1650763.73实验结果---实验数据---与其理论期望值不完全相同

①约定真值:世界各国公认的几何量和物理量的最高基准的量值③相对真值:标准仪器的测得值或用来作为测量标准用的标准器的值如:米---公制长度基准---

氪-86的2p10-5d5能级间跃迁在真空中的辐射波长测量所得数据与其相应的真值之差---1)绝对误差x=x–x0②理论真值:设计时给定或用数学、物理公式计算出的给定值光在真空中1s时间内传播距离的1/2997924852)相对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绝对误差很小定义:表示:百分数(%)---分子分母量纲相同相对误差=100%绝对误差真值

=100%xx0相对误差=100%绝对误差测得值

=100%xx例:质量G1=50g,误差1=2g;质量G2=2kg,误差2=50g

1=100%=100%=4%1G1G1的相对误差为250

2=100%=100%=2.5%G2G2的相对误差为5020002---G2的测量效果较好确切反映测量效果:被测量的大小不同---允许的测量误差不同被测量的量值小---允许的测量绝对误差也越小2、误差的特点普遍性---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存在误差---不可避免的最高基准的测量传递手段(测量仪器/测量方法)---不绝对准确①

“米制”建议(18世纪末法国科学院)---

“米”定义(1791年法国国会)---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分之一---铂杆“档案尺”(1799年)---两端之间的距离---第一个实物基准长度:“档案尺”变形---较大误差---废弃(1872年米制国际会议)②铂铱合金的X形尺---米原器(1889年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中性面上两端的二条刻线在0C时的长度---(1~2)10-7(复现精度)③自然基准(1960年第十一次国际计量大会)---废弃米原器---Kr-86的2p10-5d5能级间跃迁在真空中的辐射波长的1650763.73倍。---(0.5~1)10-8(复现精度)④

“米”新定义(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光在真空中1s时间内传播距离的1/299792485---1.310-10(复现精度)①减小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测量精度---测量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精度提高受到限制---测量误差的影响作出评定②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给出评定(精确度的估计)与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环节有关3、误差原因性质、状态、条件以及被测量的种类、状态③检测系统各环节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引起的误差⑤检测系统各环节动力源的变化引起的误差⑥检测系统器件特性变化引起的误差---偏离设定值⑦检测环境引起的误差⑧检测方法误差⑨检测人员造成的误差①由被测对象本身引起的误差②因检测理论的假定产生的误差实际情况与假定情况不符④组成检测系统各环节的传递特性方面产生的误差人员视觉、读数误差、经验、熟练程度、精神方面原因(疲劳)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气压等)差异器件的性能电流、电压、气压、液压等检测方法、采样方法、测量重复次数、取样时间方法误差4、误差分类按误差来源:装置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人员误差①系统误差(Systemerror)由特定原因引起、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并按确定规律产生按掌握程度:已知误差、未知误差按特性规律: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有规律可循装置、环境、动力源变化、人为因素再现性---偏差(Deviation)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原因和规律---减少/消除②随机误差(Randomerror)因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随机发生偶然性(不明确、无规律)概率和统计性处理(无法消除/修正)③粗大误差(Abnormal

error)检测系统各组成环节发生异常和故障等引起异常误差---混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测量结果失去意义分离---防止按变化速度:静态误差、动态误差5、检测精度---检测系统的基本内容不同场合---检测精度要求不同例:服装裁剪(身长/胸围)---半厘米;发动机活塞直径---微米级精度高---系统复杂---造价高---系统误差大小的反映坐标原点---真值点的位置按误差原因:点---多次测量结果①正确度:表征测量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②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的分散程度(针对重复测量而言)---表示随机误差的大小③准确度:表征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反映例:6、确定测量误差的方法1)逐项分析法与被测对象有关的专业知识---物理过程、数学手段对测量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逐项计算出其值,并对其中主要项目按照误差性质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成总的测量误差极限最严重情况---结果和实际差别---误差极限偏大2)实验统计法综合使用,互相补充、相互验证利用实际测量数据估算---反映各种因素的实际综合作用反映出各种误差成分在总误差中所占的比重---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减小误差应主要采取的措施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在实际条件下所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其最可靠的测量结果和估算其测量误差的极限适用:①一般测量适用:①拟定测量方案②研究新的测量方法、设计新的测量装置和系统②对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实际精度进行估算和校验1、系统误差的消除②测量方法---避免出现系统误差---防止系统误差出现的最基本办法数据处理---被测量的估计值---可信程度(评定)①找出规律---修正值2)引入修正值进行校正3)检测方法上消除或减小---现有仪器设备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测量准确度)1)分析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二、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已出现的系统误差理论分析/专门的实验研究---系统误差的具体数值和变化规律---确定修正值(温度、湿度、频率修正等)测量前---对可能产生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修正表格、修正曲线、修正公式---按规律校正---实际测量中,采取有效的测量方法②抵消法例:等臂天平称重---左右两臂长的微小差别---恒值系统误差引起系统误差的条件(如被测量的位置)相互交换---其他条件不变①换位法/替代法---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对测量结果起相反的作用---抵消a)X与P左右交换---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消除系统误差被测物---X;平衡物---T;砝码---P改变测量条件(如方向)---两次测量结果的误差符号相反---平均值消除带有间隙特性的定值系统误差例:千分尺---空行程(刻度变化,量杆不动)---系统误差---异号相消法b)T与X平衡测量结果P与T平衡已知量替换被测量正反两个方向对准标志线顺时针---逆时针---正确值---换位/替代法不含系统误差-a,空程引起误差-③差动法被测量对传感器起差动作用干扰因素起相同作用---被测量的作用相加---干扰的作用相减抑制干扰提高灵敏度和线性度作用:④比值补偿法利用比值补偿原理---影响因素在输出计算式的分子、分母上同时出现---约消例:比色高温计---消除辐射率变化的影响⑤半周期偶数观测法---系统误差随某因素成周期性变化综合:两次测量所得的周期系统误差---数值相等、正负相反---取平均值

自动检测---检测的时间间隔为½周期(克服随时间周期变化因素的影响)有影响的因素---定值/较窄范围---系差稳定---修正值测量---½变化周期传感器信号转换---选频放大器、滤波器、滤色片---截断/删除无用频带(只让有用信号频带通过)---减轻校正、补偿难度措施---恒温、稳压或稳频1)判别方法①物理判别法---人为因素(读错、记录错、操作错)②统计判别法---整个测量完毕之后2、粗大误差的减少办法和剔除准则2)剔除准则

①拉依达准则(3准则)

②肖维勒准则③格拉布斯准则显然与事实不符---歪曲测量结果---主观避免---剔除(发现)---测量过程中---不符合实验条件/环境突变(突然振动、电磁干扰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超过误差限---判为坏值---剔除随机误差在一定的置信概率下的确定置信限测量值Xd的剩余误差的绝对值|Pd|>3---坏值---剔除

测量值Xd的剩余误差的绝对值|Pd|>n---坏值---剔除

n---肖维勒系数(查表确定)测量值Xd的剩余误差的绝对值|Pd|>(,n)

---坏值---剔除

(,n)

---查表确定计算算术平均值x剩余误差均方误差剔除坏值---随时发现,随时剔除---重新测量

3、随机误差的分析处理---统计方法正态分布(高斯分布)---大多数;其它---正弦分布、二次分布、卡方分布、指数分布、分布、

分布等1)分布:均匀分布---量化误差、舍入误差;N次测量结果---xi(i=1,2,…,N)

概率密度函数概率分布函数误差=x-x0均方根误差/标准误差①对称性2)特点:②有界性③抵偿性④单峰性---可正可负---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P()-曲线对称于纵轴---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测量条件下)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几乎不出现---测量次数n∞时(相同条件下)全体随机函数的代数和---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概率密度大)

=0处随机误差概率密度有最大值数学期望(Expectation)---真值x0标准偏差(Standarddeviation)---测量精密度的标志3)特征量:-KKh---

精密度指数数学期望---标准偏差样本平均---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标准偏差---估计值s样本平均x的标准偏差---单次测量标准偏差的真值x0x估计样本中各测量数据相对样本平均的分散程度---样本标准偏差s---总体标准偏差的无偏估计算术平均(Meanvalue)样本平均---的无偏估计总体期望:无限次测量(不可能实现)---有限次测量代替估计(Estimation)---有限次样本推测总体参数---估计值(^)同一被测量n次测量xi(i=1,2,…,n)---样本真值x---可靠---多次测量提高精密度4、误差综合1)系统误差的合成①已定系统误差---大小和正负已知2)随机误差的合成②间接测量随机误差的合成②未定系统误差---难以知道或不能确切掌握大小和正负---极限范围e---代数和---校正消除---不确定度代数相加法、方和根法、广义方和根法①间接测量平均值的计算xi(i=1,2,…,m)---直接测量量y---间接测量量y=f(x1,x2,…,xm)---xi的单值函数y=f(x1,x2,…,xm)---各直接测量量互不相关③不等精密度测量“权”---比重的大小(信赖度高---比重大)加权算术平均值加权算术平均值的均方根误差均方根误差剩余误差5、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①多次测量结果的表示测量结果=样本平均值不确定度②单次测量结果的表示--消除系统误差、剔除粗大误差随机误差数据处理---被测量真值的取值范围(概率)不确定度(Uncertainty)测量可以置信的限度---KK---置信系数(K=1,2,3等)直接测量概率---置信概率正态分布68.27%95.45%99.73%事前误差分析、以往的同等条件、详尽条件下多次测量的统计结果、检测器具说明书中给出的误差限---标准偏差的估计值-KK6、数据的有效数字及舍入规则1)数据有效数字---位数:不确定度---一位到二位2)数字的舍入规则

如:测量结果l=4.2958mm,极限误差lim=0.015mm一般数据---按有效数字取舍数据的位数l=4.296mm---“四舍六入五凑双”加减运算---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一般数据精度数据(标准差、极限误差)数据:最末一位取与不确定度末位同一量级按书写数字---数据误差(半个单位以内)

如:2.38(0.005),0.082(0.0005

)---“只入不舍”如:极限误差0.220.3(一位有效数字)3)数字运算规则乘除运算---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4.286+1.32-0.4563=5.14975.15462.8×0.641.22=242.780332.4×1027、最小二乘原理及其应用1)最小二乘法原理2)回归分析

---数理统计方法---

目标变量与自变量

---函数关系相关关系---不能由自变量的数值精确的求得目标变量数据处理数学表达式n次重复测量(x1,x2,

…,xn)最佳估计残差平方和最小---残差平方和最小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经验公式的求得、因素分析、产品质量控制、系统模型建立(x1,y1),(x2,y2),…,(xn,yn)******数学模型:直线、抛物线、双曲线、幂函数实验数据:y=f(x)最小二乘法最佳函数关系式*xy拟和曲线残差残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最小或m+1个方程m+1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