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1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2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3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4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夸父逐日

——《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经历坎坷之后,在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压力权衡之后,再回顾走来的情景,有一种感动叫执着,有一份收获叫顽强。在执着与顽强之间,透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正是这份拼搏的勇气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要沿着历史的河流,追溯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源头。2008.11.20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当隐士因世道混乱,退而躬耕,享受天伦之乐时,五十多岁的孔子正带着他的弟子奔波在列国之间,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四处碰壁。但他依旧不回头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动词,往)。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此章记孔子恶无道之事也。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明确】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探究:孔子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明确】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1.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3.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情,但他都未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

【明确】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以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如他就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况是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此种要求。4.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明确】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臣,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这与后人所谓的孔子的“春秋笔法”是相融通的。而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

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

而必以告者,

欲明大义于三家也。

纵无益于齐,

而君臣之大防,

犹可默夺强臣之魄。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通假字,通避)之,不得(能够)与之言。

翻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要危亡了!”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明确】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2.从“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避之”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明确】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1.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3.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的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4.孔子在听到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呢?【明确】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求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探讨:楚狂接舆的特征。

提示:从他的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里说的狂放,有不羁之意,而不是发疯,并无精神失常之意。这种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有时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大概在当时是不算少的,人们遇着这种人,叫他狂人。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这表明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名词作动词)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此章记孔子周流,为隐者所讥也。本段大意是什么?【明确】这是孔子自楚返回蔡,让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避世去。而师徒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一者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辨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

【明确】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1.思考:第一位隐士长沮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便“是知津矣”。弦外之音又是什么呢?2.思考: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确】规劝子路: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长沮、桀溺的特征?

提示:两位隐士语言简短,言辞较激烈,甚至连渡口都不肯告诉,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真正退隐田园的隐士区别:(隐士)长沮、桀溺辟世之士孔子辟人之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今异义,岳父),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通假字,通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动词的使动用法)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1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2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消极避世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隐士:丈人子路(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自生自灭、自饱自足-----------------践行道义区别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中引顾泾阳的话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此章记荷蒉之言也孔子和他的区别:荷蒉者: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孔子:不可为而为之小结思考:这4章涉及了哪些人?可以分成哪两类?接舆孔子长沮子路桀溺丈人荷蒉

隐仕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品格高尚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此章记晨门之言也。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此章言孔子伤时无明君也。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认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等待明君的出现讨论;怎么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当时社会现实1、没有向上的支持。国君,三桓不可2、没有向下的支持。狂傲的隐者、耕夫、丈人、守门人以及挑夫这些最下层的劳动者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了悲观乃至反对的态度。

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恢复周礼,平定乱世。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从不动摇。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和人生追求。

这就是孔子的“迂劲”,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李泽厚《论语今读》

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李零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的自信。

于丹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交流表达:自由畅谈“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生活中的表现或你所了解的人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迹。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一代名相诸葛亮因刘玄德三顾茅庐而入世平天下,以《隆中对》为刘备谋划江山、运筹帷幄,《出师表》劝后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更有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取荆州之基。奉命率军入川,夺取汉中,大败曹操。毕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知蜀国不可兴而为先帝知遇之恩托孤白帝城,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虽然没有实现三国归蜀的理想乌托邦,但却成就了一个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大儒。

文天祥仅是一介书生,但他同样拥有铮铮铁骨,“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言辞同样掷地有声!文天祥宝祐四年(1256)奉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文天祥在家乡聚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持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地区,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四十有七。临刑前,监斩官告诉文天祥,此时反悔还可以当丞相,文天祥答,“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其衣带中有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