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知觉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形状知觉与图形后效深度知觉无觉察知觉第一节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历史渊源直接知觉实验间接知觉实验参阅当代心理科学译丛《认知心理学》第四版,M.W.艾森克、M.T.基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历史渊源直接知觉(directperception)论知觉的刺激物说:人们只需借助刺激信息而无须借助经验,就能产生有关刺激的直接知觉。间接知觉(indirectperception)论知觉经验论:赫尔姆霍兹认为所有的视知觉都源于我们过去的视觉经验,假设检验说:认为过去经验的最主要功能是提供假设,而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检验的过程,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人们可以重复地形成和检验假设,直到验证了某一假设,才算完成对感觉信息的知觉组织。(Bruner,1957,Gregory,1970)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一体两面性直接加工理论间接/结构主义加工理论无内部表征参与受自下而上加工驱动依赖于内部过程既受自上而下又受自下而上加工驱动知觉的直接和间接理论Gibson(1979)的观点生态学范式(ecologicalapproach),强调知觉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主要假设:刺激眼睛的光线模式是一个光学分布;这种结构性的光线包含来自环境中的所有投射到眼睛的视觉信息。这种光学分布提供关于空间目标分布特征的明确的或恒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存在多种形式,包括结构极差、光流模式和功能承受性。知觉是在很少或没有信息加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共振直接从光学分布中提取各种丰富的信息。Gibson的直接知觉理论优点弱点哲学层面的某种重要性。既强调有机体又强调重视环境。显示视觉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比预想的要多。结构主义理论家所完成的人为实验研究不一定能推翻Gibson的理论知觉中所涉及的过程比所预料的更加复杂。理论范式并不能有效地解释知觉的所有特征。研究已经发现知觉涉及记忆和内部表征加工过程。Hlmholtz的结构主义范式认为来自感觉的不充分信息可因无意识推论而得到增强。无意识推论可对感觉信息追加一层意义。他假定这些推论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们在知觉过程中对这些推论并无觉察。主要假设:知觉是一个积极的和构建的过程:它在某种程度上要多于感觉的直接登记……其他事件会切入到刺激和经验值中来。知觉并不是由刺激输入直接引起的,而是所呈现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以及动机和情绪因素交互作用的产品。知觉有时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的影响。因而,知觉也会发生错误。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的区别依据Bruce等(1996)的观点,二者的关键区别有:间接知觉理论家认为知觉涉及一个内部表征的形成过程,而Gibson则不认为该过程是必要的。间接知觉理论家认为对外部世界的记忆(形状等方面的知识)对知觉起到关键作用,而Gibson则否认这一点。绝大多数间接知觉理论家认为人类需要理解各个知觉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反,Gibson认为在进行知觉时存在相互独立的生态学和生理水平,而且特关注生态学水平。二、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实验设计要点,就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须已往经验的支持。视崖实验(Gibson和Walk,1960)实验背景吉布森和沃尔克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假设深度知觉是原始生物机制的一部分,它是自动出现的,并非是经验的产物、实验方法被试:为排除后天经验的作用,选择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作为被试。仪器:视崖,包括“浅滩”和“视崖”两部分。程序:有母亲召唤或用食物引导婴儿或小动物向“浅滩”或“视崖”爬。实验结果婴儿拒绝爬向“视崖”在“视崖”处,动物感觉害怕问题:6个月大的婴儿是否具有了深度知觉经验?三、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间接知觉论强调经验信息的作用,所以在实验中往往是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和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时的两种不同知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研究者设计了一些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等。(一)不可能图形不可能图形:知觉运动瀑布(采自Escher,1961)不可能图形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figure)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和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在这些图形中,局部线索(Localcues)在认知上都是合理的,但整体(Global)来看,却是一幅不可能的图画,正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有无经验信息的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知觉结果:只有刺激信息作用时知觉结果为:图的每一组成部分本身都是完美无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度间的落差才能产生瀑布,可图中的瀑布既无始也无终。(二)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Hudson,1960)测验材料程序结果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Hudson,1960)三叉戟图形测验(三)知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constancy)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在视知觉中,知觉恒常性的类型包括:形状恒常性(Shapeconstancy)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颜色恒常性(Colorconstancy)亮度恒常性(Lightnessconstancy)方向恒常性(Orientationconstancy)距离恒常性(Distanceconstancy)位置恒常性(Locationconstancy)经验和知觉恒常性违反知觉恒常性的怪图
埃默特定律Emmert‘slaw:知觉到的后象的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假如把一个后象投射到比原先的刺激物远10倍的平面上的话,那么它的后象看起来变成比原来的刺激物大10倍,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还是相同的。网膜映象投射的后像刺激物α: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物体的大小D: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布仑斯维克比率(Brunswikratio,BR)绍勒斯比率(Thoulessratio)01R=SR=C从无恒常性到完全恒常性的过渡关系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不因对象距离的改变,把它知觉为平常大小的倾向。Holway,A.N,&Boring,E.G(1941)的实验O为被试的位置,Sc为比较刺激,Ss为标准刺激,Dc为比较刺激与被试间的距离,Ds为标准刺激与被试间的距离。实验条件:①双眼观察:正常的双眼观察;②单眼观察:只允许使用单眼观察;③单眼用人工瞳孔(artificalpupil)观察:即用单眼通过一个小孔观察;④单眼用人工瞳孔通过减光筒观察:在遮挡视觉光路周围的光线和其他线索,相当于被试通过一个长长的遮光通道观察标准刺激物。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shapeconstancy):是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象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在某一特定角度对一个倾斜圆盘的形状判断投射到视网膜的形状圆盘的实际物理形状观察者知觉到的形状对倾斜圆盘形状的估计比实际投射到视网膜上椭圆形视像更趋于圆形,即知觉到的形状比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状更接近于圆盘的物理形状。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莱博维茨(Lelbowitz,1967)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结果: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假设:(1)形状恒常性的关系或许在儿童早期即已习得,并且这种关系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2)形状恒常性也许完全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第二节形状知觉与图形后效形状知觉(shapeperception)是对物体的轮廓线条走向及其大小相互关系的知觉。一般情况下,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物体形状信息的来源:一是物体按几何光学原理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成像(视像);二是注视物体,眼的肌肉运动所发出的动觉刺激;三是用手触摸物体时所获得的构成物体轮廓的线条走向及其大小相互关系的印象(触像)。这三方面的信息在大脑层的不同区域间形成复杂的联系,便能知道物体是什么形状。一、轮廓、图形与背景(一)轮廓轮廓(contour):是物体的外形线。当视野中的明度或色调发生头然变化而将视野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时,就有了轮廓。图形或形状是由一个可见的轮廓从视野中分割出来的一块面积。轮廓与形状相辅相成但又不同,视野中的两个部分被轮廓分割时,虽然共用一个轮廓,但仍具有不同的形状。Rubin(1915,1921)把轮廓产生形状叫做“形状制造(shapemaking)”,指出当注意图形的形状时,倾向于固定地看某一部分,但当注意轮廓时,是把轮廓看成了一条要追踪的路线。从轮廓到形状有一个“形状构成”的过程。当视野由轮廓分为图形与背景时,轮廓只给图形构成了形状,而背景似乎没有形状。通常一个轮廓倾向于对于它所包围的空间发生影响,即轮廓一般是向内部而不是外部发挥构成形状的作用。主观轮廓没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轮廓知觉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contour)。Schumann(1904)提出的,在该图中,人们普遍地在两个半圆形之间看到一个具有左右两侧轮廓完整的白色柱形,即在客观上一致的白色部分之间人们主观地给它填加了一条轮廓线。Kaniza(1955)提出的,人们在三个扇形圆盘之间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弱的轮廓或边缘,有这个主观轮廓包围起来的三角形看起来比明度相等的背景更明亮一些,也可说它像一个三角形平面,位于由另外三个角所组成的被遮掩的三角形和观察者之间。主观轮廓的解释——建构知觉理论关于主观轮廓的形成,多数学者提出认知性的解释,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Kaniza指出视野中有某些不完整因素的出现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变成简单的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从而使人们作出某种假设。例如前面所看到的Kaniza所提出的主观轮廓图,图中三个扇形圆盘和三个角在某种意义上都不完整。多数人把它看成一个盖在三个圆盘上的三角形即一个被压在下面的三角形。这种知觉组织再简单、稳定和正规性方面占优势。为了使这种知觉组织更合乎现实,中央的三角形必须被看成是压在另一个三角形上面的不透明的三角形;由于三角形一定有边界,视觉系统依据推论的结果就提供了必要的“轮廓”。因此,这种主观轮廓就是知觉到在立体结构中有一个展现在前方的平面所造成的结果,是视觉系统要把某些带有不完整因素的图形加以完整化的倾向所引起的。实验证明,只有不完整因素提供了必要的深度线索时,主观轮廓才可能产生。深度线索是不完整图形中引起主观轮廓的直接决定条件。(二)图形与背景Rubin(1915)认为,形状(shape)或图形(figure)是指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其余部分称之为背景(ground)。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因此,在心理学中,称此种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perceptualorganization)。知觉组织从理论上讲涉及的是知觉理论学派问题,从实践上将更多的是图形与背景方面的具体研究。图形与背景的区分早期专门研究figure-and-ground的是丹麦心理学家鲁宾(EdgarRubin,1886~1951),他确定了图形从背景中分出的一些原则(即图形与背景的区别)。①图形具有结构和形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背景相对来说没有形状,不为人们所注意;②图形有轮廓,而背景是无边界的;③背景看起来像是在图形背后连续延伸而不中断;④图形有物体的特征,背景像是未成形的原料;⑤图形比较更动人,更倾向于具有一定的意义。当图形与背景在组织程度上大致相同时,就会出现双关图形(ambiguousfigure)。继鲁宾之后,考夫卡(KurtKoffka,1886~1941)进而发展了他的学说,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第一,对象颜色的刚柔对图形来说要比背景更重要;第二,组成图形的定向因素,例如,垂直和水平的方向更容易组成图形;第三,内包和外围的关系,内包的部分较易成为图形;第四,组织的简单性和均匀性,图形与背景的配置造成的形状,愈简单效果愈好。格式塔知觉的组织原则(Gestaltgroupingprinciple)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组织图示,当你在看这張图的時候,你将会看到数个大小不同的圆显现出來,而且有时候一个圆的某一部分会变成另外一个圆的一部分,这种变动似乎停不下來,这表示我们的大脑正在寻找最适当的解释,由于有许多可能,于是我们的大脑也就停不下来,无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释。近几十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丰富多彩了,所发现的因素不下几十种,概括起来,知觉组织的理论解释,归纳出很多法则,称为组织完形法则(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综合许多学者后续的研究,图形决定因素(形成图形与背景的因素或知觉组织原则)概括为四个方面:空间接近性、相同或相似性、图形良好性、定势与过去的经验。空间接近性即接近法则(lawofproximity)是指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容易合成一组,构成轮廓,当然,接近不限于空间视觉方面,也可以在时间和听觉等方面。●●●●●●●●●●●●●●●●A图与B图同样是由20个圆点组成的方阵,如单就各个圆点去看,它们之间不容易找出可供分类组织的特征。但如仔细观察,两图中点与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尽相等;A图中两点之间的上下距离较其左右间隔为接近,故而看起来,20个点自动组成四个纵列。B图中两点之间的左右间隔较其上下距离为接近,故而看起来是20个点自动组成四行。该图中,黑点的行间距和列间距相同,即横竖距离相同,行知觉和列知觉印象的优势偏向不明显,因此常常知觉为正方形。相同或相似性即相似法则(lawofsimilarity)是指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在方阵中,圆点与斜叉各自相似,很明显地被看成是,由斜叉组成的大方阵当中另有一个由圆点组成的方阵。图形良好性即好图形法则(lawofgoodfigure):形成一个好图形(或完形)(Gestalt)的刺激将具有组合的倾向。好图形一般是同一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常见构成好图形的具体因素有封闭、连续、对称等。封闭律(趋合)(lawof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法则(lawofcontinuity):以相同方向如沿着一条直线或简单的曲线排列的成分一般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视野中有延续倾向或连续的刺激往往被看成为一条直线与一条波浪形的曲线,而以曲线为界分开为两半,却很困难。对称律(Lawofbalance)平衡的、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的图形相比,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图形。凡是对称的,不论是白色还是黑色,都组合成图形,看起来舒服顺眼。定势与过去经验是以个人的主观条件为转移的,可称作图形组织的非刺激性因素。典型例子:双关图——是指对象和背景可以不时加以转换的图形,即在一个图形上,一部分被知觉为对象,其余的就成了背景,背景和对象可以变换。知觉定势(perceptualset)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而言,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曾从事过的活动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在下图,当我们从左往右看时,总是把图中间的符号看成是字母“B”;但如果是从上往下看时,我们总会把图中间的符号看成是数字“1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你眼中的世界和我看到的一样么?能看出9张脸吗数数看,森林中浮現了多少張黑夜的脸孔二、图形掩蔽与图形后效知觉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刺激物之间的时间联系会影响到对刺激物的视觉效果。我们将通过图形掩蔽和图形后效这两种不同的现象来说明时间因素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来影响形状知觉的。(一)图形掩蔽图形掩蔽(figuralmasking):只要刺激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那么刺激物之间就会相互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掩蔽是指知觉中一个刺激所处的状态可以因另一个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依据掩蔽刺激呈现时间不同可把掩蔽分为:前项掩蔽(forwardmasking)后项掩蔽(backwardmasking)Werner(1935)首先发现了轮廓掩蔽现象。AB研究发现,影响掩蔽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刺激的空间间隔、时间间隔、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空间间隔指测验刺激的轮廓与掩蔽刺激的内侧轮廓之间的距离,如果两条轮廓线相符合,掩蔽效应最大。随二者之间距离的增加,掩蔽效应也逐渐消失。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对掩蔽效应有影响,说明掩蔽效应与刺激作用的时间积累有关。目标刺激出现20ms目标刺激消失150ms掩蔽刺激出现黑方形未被看到解释:产生上述影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视觉滞留(visualpersistence)造成的。视觉滞留是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这种神经活动的惰性使得刺激物消失后,刺激物的作用痕迹依然存在一段时间。虽然短暂呈现的刺激物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分离的,但是它们仍被知觉为是同时呈现的,并相互干扰。(二)图形知觉中的后效图形后效(figuralaftereffect)是指人观察一种图形后,由于该图形在视觉上的后效,影响了人们对另一种图形的即时观察。经典实验:Kohler和Wallach的后效实验Kohler和Wallach的后效实验查看图形I测验图形T先看察看图形I(Inspectionfigure),后观察测验图形T,会发现图形T(Testfigure)有位移现象。解释:饱和(satiation)理论,认为饱和作用导致这种位移,即当一个图形在视网膜上的视像保持一定时间后,视网膜上成像区域以及相邻区域的感受器变得疲劳,对新刺激产生抑制或饱和,使得投射到视网膜上饱和区域附近的新图形产生位移。形状后效——吉布森效应形状后效(shapeaftereffects)又称弯曲后效(curvatureaftereffects),是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Gibson(1933)用实验证明了形状后效,因此该后效也称为吉布森后效。Gibson的形状后效实验常见的图形后效实例图形后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得到表现,但不局限于视觉范围,在动觉研究中也有发现。例如,当被试蒙住眼睛后用手沿着一条弯曲的边缘连续地滑行若干次以后,改为沿直线边缘滑行时,被试会感觉到直线的边缘是向相反方向弯曲的。再如,被试以优势手触摸一个标准宽度的刺激,非优势手触摸一个梯形比较尺,在它上面找出与标准刺激等宽的部位,即对标准刺激的宽度进行估计。然后以优势手连续触摸一个比标准较宽或较窄的插入刺激1分钟,随后再和原先一样地对标准刺激的宽度作出比较时,估计的结果就后产生增大或缩小的变化。关联后效——麦克洛效应关联后效(contingentaftereffect)是指不同刺激之间相互影响而发生的效应。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橙色和蓝绿色为互补色黑色和蓝绿色水平栅条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黑色和白色测试栅条麦考勒效应实验McCollough,1965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结果: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特异的。McCollough(1965)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McCollougheffectoraftereffect麦克洛效应是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的决定的颜色互补效应,是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Hepler报告了颜色和运动结合的关联后效。Wyatt发现了三种刺激特性,颜色、方向和空间频率之间的关联后效。解释:McCollough对这种颜色互补效应提出了一个神经生理学家说来解释。脑内对垂直栅条和对红色反应的细胞,在刺激呈现一段时间后,由于垂直的红色栅条的作用变得疲劳和适应了。以后当一个白色背景的黑色垂直栅条呈现时,由于对垂直栅条和对白色背景中红色成分发生反应的细胞已经适应,那些没有发生适应的细胞,即对绿色栅条和蓝色栅条反应的细胞就成为神经反应中的主要成分,因而在白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看起来就好像是位于绿色背景上面了。同理,可以解释蓝-绿色背景上有水平栅条的测验图形,即对蓝-绿色反应映的水平栅条细胞在当时的神经反应中起主导作用,因而白色背景的水平栅条看起来就略带红色。关键的假设是垂直的和水平的测验栅条使不同的细胞受到刺激和适应。这种假设和当代生理学研究中的证明是一致的,即垂直的“觉察器”一般不受水平栅条刺激的影响,反之,水平的“觉察器”也一般不受垂直的栅条刺激。→特征觉察器假说,倒过来,可以说McCollough后效为特征觉察器假说提供了证据。第三节深度知觉深度知觉(depth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指人通过视觉器官对同一物体的凸凹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眼睛判断物体远近的能力叫深度知觉能力。深度知觉包括判断观察者到物体的绝对距离,也包括判断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体之间的距离,这种深度知觉也叫立体知觉。人眼的视网膜是一个二维空间的表面,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三维的视觉空间。这是因为人在空间视觉中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距离或位置,这些条件统称为深度线索(depthcues)。依据在深度知觉中起作用的机制的不同,深度线索可分为:非视觉性的生理线索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辐合视觉性的深度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一、非视觉性的生理线索生理调节线索(physiologicalaccommodationcues)也叫肌肉线索(musclecues)是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眼睛的调节(eyesaccommodation)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或毛状肌)(ciliarymuscle)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网膜视象的清晰。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看近物时较凸起。这样,眼睛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所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就成为估计物体间距离的线索之一。但这种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距眼球10米范围内才是有效的。双眼视轴辐合(binocularconvergence)是指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双眼视轴的辐合角发生相应变化,这种生理运动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即成为深度线索。65mmD∠C∠R∠LRP双眼视轴辐合图示实验表明,虽然刺激物的实际距离不变,但随着辐合角的变化,被试对刺激物的距离知觉和大小知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辐合角越大,知觉距离越近,同时视像变小。在排除其他线索条件下,依靠辐合角能相当准确地判断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物的距离。当观察很远的物体时,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于距离的判断就不起作用了。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monocularcues)也叫物理线索(physicalcues),是指在单眼视觉中,刺激本身的物理条件,通过学习和经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深度线索。绘画艺术家把他们使用的静态单眼线索(观察着和景物都是静止的)称为图形线索(pictorialcues),通过这些线索,可在两维的平面上产生出三维的深度效果。(一)遮挡遮挡(重叠)(superposition)或插入(interposition):(二)阴影(shading)(三)空气透视空气透视(aerialperspective)(四)几何透视几何透视(geometricalperspective)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几何透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距离物理线索。几何透视主要包括直线透视、大小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直线透视(linearperspective):视野中的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texturegradient)单眼运动视差(monocularmovementparallax)运动视差包括两种情况:观察者运动的情况(头部和身体移动)和观察者静止的情况当观察者头运动时,离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移动后所形成的视像差称为运动视差。SNFR反方向运动同方向运动PNPR注视点运动方向S运动方向PNNIRPIPR注视远处一点运动视差的几何图解在周围环境固定而观察者的头或身体移动时,因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的物体的视角变化的差异,便引起相对运动的知觉。对于眼睛发生的非常小的位移,由于近处物体视网膜像的位移较大,故会感觉近处物体移动的速度快。由于透镜的光学特性而使视网膜像反转,因而观察者就会看到近处物体向与眼睛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而远处的物体则向与眼睛相同的方向运动。所谓的远近是指近于或远于注视点而言。运动视差可用简单方法演示:闭上一只眼睛,分别举起两只手的每一个手指于正前方,两个手的手指相距25cm。如果保持注视远处的手指,把头从一侧转向另一侧,则近处手指的视像将会与你的头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保持注视近处的手指,则远处的手指的视像将会与头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生活中的现象:你可手持圆珠笔置于一臂之远,并使这支圆珠笔和房间任何距离上的物体(例如,一只吊灯)成一条直线。此时,闭上一只眼睛,虽然你明明知道圆珠笔是在近处,但看起来几乎并不如此。然而,仍闭上一只眼睛,沿着水平方向摇动你的头,哪怕是一次微笑的运动,就会产生明显的深度知觉效果。再如一团乱线,如用一个眼睛静止地去看的时候,不容易分辨出哪根在前哪根在后,但是当我们头一动或者身体一动的时候,就能看出哪根在前哪根在后,提供深度线索。三、双眼线索(binocularcues)双眼线索除了视轴辐合外,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双眼视差。双眼视差(binoculardisparityorbinocularparallax)是指刺激物在双眼形成的视像差。包括同一刺激物因对于双眼来说存在着视角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视网膜像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形成双像(一)双眼视野范围双眼视野(binocularvisualfield)比单眼视野(monocularvisualfield)的范围大。颞侧新月(temporalcrescent)是指双眼视野中没有重合的区域。它相应于每只眼睛靠近鼻侧的视网膜,新月视野的视觉仍是单眼视觉。双眼视野可弥补单眼视觉的局部缺陷,一只眼睛视网膜上某一部位的缺陷可由另一支眼的相应部位来弥补,如双眼视觉中不能觉察到盲点。颞侧新月(二)双眼视觉方向——中央眼的方向在正常情况下,注视一个对象时,两眼的视轴必须辐合,即指向同一个方向,这样两眼的视像便落在中央凹上,即落在两眼的相应点上,这时对象才能看成是单一的。从主观感觉的角度来讲,可把两只眼睛看做是一个器官,并用一个假想的眼睛来代表这个器官,这个假想的眼睛称作中央眼(cyclopeaneye)。中央眼位于前额的正中央。如果把两个视网膜重叠起来,使两个中央凹以及相应的部位吻合,那么这个重叠的视网膜就代表中央眼的视网膜。视觉的方向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中央眼的中央凹前投的方向线作为视觉的正前方。BelaJulesz设计了一种立体图观测方法,称为中央眼知觉(cyclopeanperception)。打印两张几乎相同的随机点图(Random—dotstereogram,RDS),两张图的结构相同,中间一小部分形状相同,但向相反的方向侧移。把两张随机点图放在立体镜中,中间发生平移的部分就出现明显的深度感,浮现在周围结构之上。用随机点图进行的中央眼研究的重要发现是,在完全缺乏单眼深度线索,甚至缺乏可识别的、熟悉的轮廓或形状的情况下,人能产生深度知觉。3.5~6个月婴儿、猎鹰、猫、猴也有这种能力。(三)网膜相应点和视野单像区网膜相应点(correspondingretinalpoints)是指双眼上网膜重叠点。即相应点是两个视网膜上对应的各点,每一对相应点在视网膜上都与中央窝同一距离同一方向。当人们的两只眼睛注视某一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便处在两只眼睛焦点和网膜影像点连线的延长线上,这时,两眼网膜影像点恰好为对应点,这便产生了单一视像。如果这时辐合角不变,所有被知觉为单一视像的点就构成通过两眼焦点的圆。在辐合角不变时,处在这个圆周上的各个点被看成是单一的,这个圆就为水平视野单向区(horizontalhoropter),又被称为维叶斯—缪勒圆(Vieth-Muller)(四)双像(复视)视野单像区是通过注视点的一个虚构的弯曲表面。没有处在视野单像区的点将形成双像(复视)(diplopia),因为这些刺激的视像是落在非视网膜相应点上。即近于或远于注视目标的所有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视像的位置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双像的产生。双像交叉双像(crosseddis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开发区综合招商代理合作合同版
- 绘本故事托班课程设计
- 英语初中阅读课课程设计
- 税收筹划课程设计进度
- 主治医师资格(全科医学301)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 美丽小蛮腰雕刻课程设计
- 职业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 游戏美术课程设计
- 职工培训课程设计
- 汽车行业维修技能培训总结
- DB31T 1238-2020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范
-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课件
- 分包计划范文
- 个人住房质押担保借款合同书范本(3篇)
- 亚马逊品牌授权书(英文模板)
- DB52∕T 046-2018 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 医疗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火箭发动机课件-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6篇)
- atv61变频器中文手册
- 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