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玉石之分_第1页
第一课时玉石之分_第2页
第一课时玉石之分_第3页
第一课时玉石之分_第4页
第一课时玉石之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授课教师:王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选修《美术鉴赏》)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教学目标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2.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1.玉的起源以及玉的制作工艺2.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代表文化3.俏色的含义自主学习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材质地坚韧,具有美丽的色彩与光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便将其珍重地区别开来,用以制作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他们将这类石材称作“玉”。“玉”包括软玉和硬玉两种。把玉从各种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一、玉石之分1.玉的起源及种类制作工艺人们在加工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对于形体的方与圆、比例、对称、线的转折变化等方面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对玉石材料的截断、琢磨、钻孔等加工技术的经验。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2.玉器玉人高8.1cm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玉鹰长8.4cm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鹰腹刻有八角星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北方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山东半岛),良渚文化(东南沿海),把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3.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代表文化良渚文化玉琮、玉璧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至杭州湾一带,距今五千至四千年。代表贵族特殊身份:玉琮、玉璧、玉钺。玉璧:用以礼天,圆形,有孔,玉璧光洁无饰,突出了材质自身之美;玉琮:用以祀地,制造非常精细严谨,外方内圆的造型和层次的变化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不少器物上还琢出由浮雕与线刻组成的细如毫发的神人兽面纹。研究者推测它是良渚人崇敬的神徽。玉钺:钺代表着最高杀伐之权的武器,其墓主人可能是军事领袖。(良渚文化)玉璧外径16.2cm浙江余杭区反山出土(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高8.8cm浙江余杭区反山出土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藏兽面纹玉琮上的神徽图像红山文化玉龙躯体弯转作C字形,尾部微微内勾,形成富于力度的弯弧,龙首吻部前伸,与向后扬起的长鬣(lie)前后平衡,整体造型洗练完整。玉质光洁润泽,轮廓简洁明快,雕工精美细腻。(红山文化)玉龙高26cm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猪龙玉雕高16cm辽宁朝阳市物馆藏头部形象很像猪头,所以被命名为猪龙,以精炼有力的线条勾刻出的头部,生动有趣。(商)玉象高3.3cm长6.3cm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玉人高7cm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二、商代俏色玉雕(商)玉凤高13.6cm妇好墓出土二、商代俏色玉雕(商)俏色玉鳖安阳考古队藏俏色玉鳖—巧用材料设计的“俏色工艺”,用墨玉雕刻,黑睛黑甲,而头颈、腹部都是灰白色的。俏色:也称巧色,即因材施艺。利用玉石不同部位的色彩、纹理,设计成具有浑然天成特色的造型。现代玉器雕刻(现代)龙盘(玛瑙)高27.5cm王仲元设计修德功制作(现代)群芳揽胜(翡翠)高64cm高祥、王仲元设计北京市玉器厂制作三、比徳于玉东周到两汉时期,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温润而泽,仁也”,玉的材质温和柔润有光泽,与儒家学说的核心的仁可以相比。对于贵族人物的最高赞誉就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的材质之内结构的欣赏,玉体密致坚刚,具有很好的透明度,比附于忠。“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玉器的两种审美追求1.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2.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战国)龙凤玉佩长48cm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龙凤玉佩是一条长带状的玉饰,用五块玉料雕琢为16节,整体结构以方形、椭圆形4组较大的玉片饰为主,穿插形态不同的小件玉饰,形成富于变换的组合。应用了平雕、透雕、线刻等多种技艺,将各节分别琢成龙、凤、璧、环等形状,而且各节之间都有活环,可以灵活的折叠。

《礼记》上说“致敬无文”“大圭不琢”,就是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讲究外表的,天子朝拜日月所执大圭是不加琢饰的。

“大圭不琢”的观念在工艺美术创造中很重要。对于玉材天然美质的鉴赏,也被用于对人的品评,“璞玉浑金”指的是未雕琢的玉,形容具有纯真质朴素质的人,外表朴素无华而具有内在的美。(西汉)玉仙人奔马长8.9cm陕西渭陵出土(金)玉“春水”饰高6.5cm宽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