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1页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2页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3页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4页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纲下载—————————————————大气的受热过程。考情上线—————————————————1.结合人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及特点。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对天气的

影响。3.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风向、风力的判断。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太阳辐射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

散射。3.受热过程(1)大部分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地面被加热,并以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

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纬度分布不均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1)方向:垂直于

,指向

。(2)作用:形成风的

原因。等压线低压直接2.风的形成类型受力情况风向高空的风

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和

与等压线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行摩擦力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Ⅲ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关系1.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解析:由图可知⑦①②为太阳辐射,⑤⑥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③、⑤较小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的四川盆地低,同时由于①大,③小导致当地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而使得小麦产量高,质量好。答案:(1)D

(2)B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特别提醒]

(1)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其形成过程是: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2)水平方向的气流运动是由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造成的,并且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导致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1.判读(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2.应用(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2.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图)。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要验证的地理原理是 (

)A.天气系统

B.锋面系统C.热力环流

D.温室效应(2)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a、b的偏动情况是(

)A.纸片a、b都向左偏B.纸片a向左偏,纸片b向右偏C.纸片a、b都向右偏D.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解析:玻璃柜内一侧放电炉,使气温升高,另一侧放冰块,使气温降低。冷热不均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下方左侧气压低,右侧气压高,上方相反,从而形成热力环流,上方a纸片向右偏,下方b纸片向左偏。答案:(1)C

(2)D1.影响风的三种力作用力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作用力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大小随纬度而增加,赤道为零不影响风速的大小北半球使风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2.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受力状况风向风压规律图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受力状况风向风压规律图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南半球反之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bpa)3.下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①②③④图表示对下图中E点的天气情况分析,能正确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关系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和风向垂直,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由此判断②正确。答案:B[例1]

(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1)~(2)题。(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2)当地该日 (

)A.日落时间为17时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解析]

(1)由图可知,该地在5时与20时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呈现出下冷上热的气温分布,此现象属于典型的逆温现象,表现为大气较为稳定。12时与15时地面气温较高,高处气温较低,呈现出下热上冷的气温分布,大气对流现象加剧,大气热力环流活跃。图中所示海拔较低,整体上属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而不是太阳辐射。气温日较差从图上看出为自下而上减小。(2)该地由于日出为5时,日落应为12+(12-5)=19时;由于该地地处中纬度,纬度位置高于海口,日出时间为5时,说明该地正处于夏季。在夏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该地昼长在此日应该比海口长;由于不清楚该日是否为夏至日,所以不能确定该地此时是否是一年内地物影子最长的时候;由于该地在北半球中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应位于正南方。[答案]

(1)A

(2)B[例2]

(2011·镇江模拟)读图,回答(1)~(2)题。(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②⑥

B.⑥⑦C.⑦⑧

D.②⑧(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②③

B.③⑦C.③⑥

D.⑦⑧[解析]

第(1)题,此图为北半球某地,且PM>PN,则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M指向N,风向向右偏转,该地如果位于高空,则O点的风向应向右偏转,同等压线平行,即图中的⑦箭头所示;若该地位于近地面,则O点的风向应与等压线呈斜交的关系,且向右偏转,即图中的⑥箭头所示,故选B。第(2)题,若此图为高空的等高面,且PM<PN,风向必须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南半球则O点的风向应为箭头⑦所示;若位于北半球,风向则如箭头③所示,故选B。[答案]

(1)B

(2)B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等压线图1.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系统(如下图)气压系统特征注意点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范围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气状况相近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起,其控制地区与低压中心一样以阴雨天气为主2.风向的判定(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成虚线)。(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偏转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近地面风:高空风:3.风向的运用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3)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4.判断风力大小(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则比例尺越大,

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5.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6.锋面只存在于低压槽上,不可能在高压脊上(2011·潍坊检测)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1)~(2)题。(1)M和N两地天气比较正确的是 (

)①M地比N地风力小②M地比N地风力大③M地比N地气流更暖湿④M地比N地气流更干冷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2)图中N地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M地的等压线比N地密集,故风力M地大于N地;M地位于海洋上,所以M地比N地更暖湿。第(2)题,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可知N地风向大致为东北风。答案:(1)D

(2)D一、选择题1.(2011·江浦检测)下列关于近地面大气受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B.近地面大气直接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是大气受热

的主要方式C.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方式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然后以传导和对流形式传递给大气解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答案:B2.下为热力环流图,图中四个地点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③④大于①②;就③④两地而言,③地气流上升,④地气流下沉,故③地气温最高。答案:C3.下图所示的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

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

)解析: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就等压面而言,近地面热,近地面的等压面向下凸,高空向上凸,近地面冷,近地面的等压面向上凸,高空等压面向下凸,故选A。答案:A4.(2011·广州二测)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

D.昼最短夜最长解析: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之间,不一定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答案:B读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面分布图,回答5~6题。5.下列四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