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
章城市与环境必修Ⅱ1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3第1节城市空间结构4一、城市区位分析.1.概念: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2.分类:分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和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5(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经济事物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6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特点.要全面、准确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特点,必须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入手,来进行分析、评价。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中,自然因素往往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位置,人文因素则在后期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甚至决定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7人文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称之为静态因素,人文因素可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8下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气候适宜。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9(2)动态因素: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发展了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⑤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10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11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12(2009·海南卷)读下图,完成(1)~(3)题。13(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D14(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BB15
:(1)据图例分析,所在区域有沙漠、季节性河流和城镇分布,该地城镇多沿河流分布,说明该地区属于干旱地区,水源是影响城镇分布和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2)从图上城镇分布对比可知,当代城镇处于古城遗址的上游地区,说明河流下游流量减小,导致城市衰败,城市向河流上游水源充足地区迁移。(3)该地区处于沙漠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答案:(1)D(2)B(3)B16二、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城市土地利用可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影响城镇分布的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17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1)每一功能区都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组成的,且在空间上连片分布。18(2)各功能区空间的界线并不明确,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2.形成: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会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194.中心商务区(简称CBD)又称中心商业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20(2009·安徽卷)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1)~(2)题。21(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C22(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B23
:(1)从1970~1990年的白天和夜间人口密度变化曲线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在逐渐加大的,白天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加大,而夜晚密度减小,说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更加明显,中心商务区和外围的住宅区之间出现了人口的钟摆式移动。(2)白天和夜晚城市内的人口频繁流动,必然对交通运输提出较高的要求,城市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才能促进人口的流动。答案:(1)C(2)B24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建筑密集,高楼林立,集中了大量的商务机构,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性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用比较法学习城市结构学说25四、经济因素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各种功能活动对土地的竞争能力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262.不同经济活动愿意付出土地租金的高低有差别,而因土地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及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明显,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明显,住宅活动则位于两者之间。273.城市内土地区位不同,租金不同。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呈下降趋势。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了工业区。28
(2009·上海卷)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29(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30(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31
:(1)读图得知:距市中心相同距离的地点,2007年比2000年地价高;中心城区范围没有改变,远郊区范围增加了,说明城市规模扩大了。(2)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YC/T 622-2024烤烟代表性样品抽样方法
- 2025年度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安全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资料员权益保障协议3篇
- 亲子乐园租赁合同模板
- 造船企业备用金内部控制
- 建筑防水审查合同
- 养老院人工打水井施工合同
-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条例
- 酒店服务分包协议
- 航空航天董事长聘用合同模板
- 有机肥料采购项目整体供货方案及保证措施
- 水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定常用表式
- 抽氨施工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4》机考参考答案(第1-3套)
- 软件开发含演示评分细则100分
-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 南方常见植物-时花
- 特许经营管理手册范本(餐饮)
- 支原体检验报告
- 催收品质合规及投诉预警培训
- 施工现场安全监督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