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1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2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3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开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开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开展现象为研究对象〔单〕,总结出心理开展的特点和规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一、心理开展的内涵广义心理开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开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开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开展;狭义心理开展仅指个体心理开展〔单2〕。个体开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开展特点进展研究〔单3〕。二、心理开展的的根本性质〔5个〕〔一〕心理开展有方向性〔阶段低级到高级〕和顺序性〔动作----语言〕。〔二〕心理开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开展并不是以一样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单4〕。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开展加速期〔单5〕,青春期是第二个开展加速期〔单6〕。〔三〕心理开展的普遍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四〕心理开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开展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单7〕。三、开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4个〕。

〔一〕提醒各年龄阶段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7个阶段〕。

〔二〕说明各种心理机能〔作用与活动能力〕的开展进程和特征。

〔三〕探讨心理开展的内在机制〔构造、功能与相互关系〕。

〔四〕研究心理开展的根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终究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开展。〔2〕心理的连续不断开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3〕在心理开展中个体的自生成、自开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开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开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第二单元开展心理学简史〔4个阶段〕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他们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开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等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研究根底。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单8、9〕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他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单10、11〕。三、儿童心理学的开展。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开展的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开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开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开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单12〕,从此确立了开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三单元开展心理学研究方式〔3种〕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一样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开展特点和开展水平,并进展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单13〕它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单14〕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展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单15〕。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穿插设计。这种横断与纵向的穿插研究日益受到开展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单16〕。第四单元心理开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开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心理开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开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单17〕2、环境决定论:心理开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对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开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开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单18〕。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片面强调一个因素的作用,走向极端而失却科学性。〔二〕二因素论。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开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开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开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单19〕。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开展理论〔一〕皮亚杰〔1896-1980〕的认知开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开展观。皮亚杰认为,心理开展实质上是主体以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历,而是起源于动作〔单20〕,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2、皮亚杰的心理开展建构说。皮亚杰认为心理开展是认知构造不断开展变化的过程。认知构造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构造,是不同开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响的组织方式。认知构造的开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构造或组织〔单21〕。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构造。〔单22〕。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构造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构造或创造心的认知构造〔单23〕。3、影响儿童心理开展的根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历、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开展的根本因素〔单24〕。4、心理开展阶段说。心理开展表现为连续开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开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核心内容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开展划分的4个阶段为〔单25〕: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历,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它并非不存在,这样他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单27〕。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单26〕〔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场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单28〕、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单29〕。〔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展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开展分为3个阶段〔单30〕:〔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承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单31〕。〔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单32〕。〔二〕艾里克森(1902-1994)的人格开展8个阶段理论〔重点〕〔单33〕。〔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单34〕,抑制疑心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单35)。〔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单36〕,抑制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单37〕。〔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抑制内疚感〔单38〕;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单39〕。〔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抑制自卑感〔单40〕;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单41〕。〔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单42〕;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老实品质〔单43〕。〔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单44〕;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单45〕。〔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防止停滞感〔46〕。;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单47〕。〔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开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防止失望或厌反感〔单48〕;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单49〕。艾里克森心理开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开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开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开展是连续一生的开展进程,他的心理开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开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开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开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艾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人格开展学说既成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抑制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历;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开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开展阶段(单50),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开展阶段。〔三〕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单51〕。1、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2、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响〔单52〕。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开展理论和心理开展观。1、文化-历史开展理论,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开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开展那么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单53〕。2、维果斯基的心理开展观。所谓心理开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组的根底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单54〕。3、心理开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开展区〞思想:“最近开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单55〕。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开展,是潜力的开发。〔2〕教学应走在开展的前面〔单56〕。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开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开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开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开展〞。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开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正确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正确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场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机能的最正确年龄将不利于其开展。教育教学的最正确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承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单57〕。〔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理论柯尔伯格〔1927-1987〕是美国开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开展〔单58〕。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开展而开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单59〕。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那么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单60〕。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场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开展到较全面的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单61〕。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单62〕。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单63〕。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那么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那么〔单64〕。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开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开展有关〔单65〕。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开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开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开展〔单66〕。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开展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单67〕。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开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开展一、婴儿动作开展对心理开展的意义〔一〕动作开展是心理开展的源泉或前提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开展。〔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开展的外部表现〔三〕婴儿动作开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开展〔四〕婴儿动作的开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开展二、婴儿动作开展的规律性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开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开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那么: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场向脚部开展;〔2〕近远原那么: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那么: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开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开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开展〔一〕手的抓握动作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开场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开展奠定根底。〔二〕独立行走〔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时机。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单68〕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开展一、感知觉开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开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单69〕。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开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单70〕。〔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创造,极大的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开展的研究。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屡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响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响〔单71〕。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响有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单72〕。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单73〕,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单74〕。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响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觉察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比照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单75〕。〔二〕视觉的开展1、视觉集中:研究开展,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场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区分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区分能力根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对光的觉察: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觉察光的闪烁。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场稳定开展。〔三〕听觉的开展1、听觉区分的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响。新生儿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区分音乐的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开展1、味觉的开展;2、嗅觉的开展;3、肤觉的开展;〔五〕空间知觉的开展1、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单76、77〕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开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区分上下,4岁能区分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开展的最重要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开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珍贵时期〔单78〕。二、记忆的开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开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单79〕,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开展。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开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单80〕。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轰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单81〕,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方案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场联系。四、言语的开展〔一〕言语开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等〔单82〕。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单83〕。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单84〕。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开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开展决定于成熟〔单85〕,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单86〕。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单87〕。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构造—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单88〕。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单89〕。(二)婴儿言语的开展1、语音的开展

婴儿发音的开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单90)。2、词汇的开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到3岁能到达1000左右。3、句法的开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根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根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那么(单91〕。其开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构造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根本上使用完整句〔单92〕。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开展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标准、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开展过程〔单93〕。一、情绪的开展〔一〕笑的开展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根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开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单94〕。自我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响,这种笑的反响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单95〕。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单96〕。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单97〕,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二〕哭的开展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最初的哭声多属于胜利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历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开展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历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4、预测性恐惧(单98)。预测性恐惧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单99〕。

二、气质

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2、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响消极。3、缓慢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单100)。三、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单101)。〔一〕婴儿依恋的开展阶段〔单102〕1、无差异的社会反响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响;2、有差异的社会反响阶段:对母亲有偏爱3、特殊情绪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单103〕1、平安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平安感,对外界积极反响。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3、对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对抗母亲的爱抚。四、自我意识的开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单104)。婴儿自我意识的开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单105)。〔一〕主体我的开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开展;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开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二〕客体我的开展〔15~24个月〕15~18个月的婴儿开场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单106〕。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开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平安型的母婴依恋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对缓慢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历〔单107〕。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开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单108〕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单109〕。一、关于游戏的理论〔一〕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单110〕。〔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单111〕。〔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单112〕。〔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开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单113〕。〔五〕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接触紧张、恢复安康〔单114〕。〔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单115〕。二、儿童游戏的开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1、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单116〕,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展假装游戏。〔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像的特点,如骑竹竿,竹竿似“马〞的性质寓于“骑〞中,从而有骑马的想像。〔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表达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童年儿童游戏是规那么性游戏〔单117〕。〔二〕游戏的社会性开展〔单118〕1、单独游戏;2、平等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开展的意义〔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开展的重要途径;〔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表达创造性能力;〔四〕培养健全的人格;〔五〕增强体质。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开展

一、言语的开展言语是儿童心理开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它对儿童心理开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开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开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开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单119〕。〔一〕词汇的开展1、词汇量的增加3岁词汇量有10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3、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单120〕。〔二〕语法构造的开展第一,从简单句开展到复合句第二,从陈述句开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第三,从无修饰句开展到修饰句〔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开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开展二、记忆的开展〔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开展〔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开展趋势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三〕记忆策略形式〔1〕记忆策略的开展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二是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开展。〔单121〕〔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复述策略,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三、思维的开展〔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单122-p208〕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单123〕3、具有符号功能4、有一定的方案性和预见性〔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开展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单124〕2、幼儿概括能力的开展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开展一、自我意识的开展〔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开展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开展到开场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开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单125〕;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开展。〔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开展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顿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响;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单126-p209〕。二、道德行为的开展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单127〕。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研究说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日分享、助人行为都岁年龄增长而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一般研究都认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岁年龄增长而增加,也有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单128〕。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单129〕。所谓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单130〕。敌意型攻击那么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单131〕。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单132〕。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典范的作用等。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单133〕。四、同伴关系的开展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单134〕。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开展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式。第三,同样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成人,尤其是父母亲,一定要珍惜儿童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能阻止或粗暴干预。五、第一对抗期这就是第一对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单135〕。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针对幼儿期的心理特点,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要注意以下方面:1、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3、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4、培养其独立性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开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单136〕,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单137〕。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历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展〔单138〕。〔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二、学习兴趣的开展:〔1〕最初的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2〕最初对学习兴趣地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和开展一、记忆的开展:〔一〕记忆的容量〔广度〕的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单139〕。〔二〕记忆开展的主要特点1、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2、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单140〕。3、词的抽象记忆的开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开展特点:1.复述2.组织: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工程,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单141〕,〔1〕归类〔2〕系列化。〔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单142〕。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1〕有关自我的知识。〔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2、记忆监控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展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单143〕。二、思维的开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开展,其根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开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开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单144〕。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根本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开展的质变过程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开展过程的质的变化〔单145〕。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整个童年期儿童思维开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也存在着具有关键性的转折年龄。一般认为,这个转折年龄在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单146〕。〔二〕思维形式的开展特点:1、概括能力的开展〔单147〕:〔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单148〕。〔2〕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单149〕。〔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属性或特征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单150〕。2、推理能力的开展:〔1〕演绎推理能力的开展。〔2〕归纳推理能力的开展。〔3〕类比推理能力的开展。3、新的思维构造的形式。〔1〕掌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具有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展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单152〕。〔3〕补偿关系认知补偿关系认知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展转换〔单153〕。4、逻辑推理规那么的掌握。〔1〕类别体系化。〔2〕序列化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开展一、自我意识的开展〔一〕自我概念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单154〕。〔二〕自我评价的特点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开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开展〔单155〕。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二、亲子关系的开展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单156〕。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为1、父母控制2、共同控制3、儿童控制〔单157〕。三、同伴关系的开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1〕受欢送的儿童。〔2〕不受欢送的儿童。〔3〕受无视的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送的因素有多种,根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单158〕。〔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单159〕。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他们的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单160〕。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年纪开场,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单161〕。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四、友谊的开展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开展〔单162〕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其一,相互接近;其二,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其三,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其四,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五、欺负与被欺负关于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有多种理论解释。“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响〔单163〕。“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单164〕。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平安依恋就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单165〕。第四单元童年期的心理卫生学会学习在学习态度上在学习习惯的准备上;教会儿童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形式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典范、模仿、小组讨论等形式,正确引导,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培养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品行。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开展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单166〕,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开展矛盾性一、生理发育顶峰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开展不平衡〔单167〕、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一〕身体外型〔169〕1、身高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级6~8厘米,甚至到达10~12厘米之多。3、头面部〔二〕生理机能的变化〔三〕性的发育和成熟1、性器官发育2、第二性征的出现3、性机能成熟二、心理开展的矛盾性特点〔170〕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开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开展一、记忆的开展〔一〕记忆容量的开展〔二〕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到达个体记忆的最正确时期。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二、思维的开展〔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问题进展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别离初中记忆最好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开展一、自我意识的开展〔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二、情绪变化特点〔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二〕青春期躁动三、第二对抗期

第一对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单171〕;第二对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那么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要求人格的独立〔单172〕。第二对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1、硬抵抗。2、软抵抗。3、对抗的迁移。形成第二对抗期的原因第二对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开展中的正常现象〔单173〕。四、人际关系的开展

〔一〕同伴关系进入青春期以后,原先的团伙已不能满足需要了,交友范围开场缩小〔单174〕。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进入初中以后,以父母为典范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而对抗性情绪却增加了〔单176〕。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开场对教师品头论足〔单177〕。第四单元青春期的心理卫生一、进展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对抗期

对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开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开展的认识落后〔单178〕。三、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对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第一,在对抗期到来这前要做好思想准备。第二,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第三,以友相待。第四,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开展年龄范围大约为17、18~35岁。〔单179〕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开展到达成熟水平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三、生活空间扩大四、开场恋爱、结婚第二单元青年期的认知开展一、智力的开展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单180〕。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单181〕,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历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根底的能力〔单182〕。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认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单183〕,而晶体智力那么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历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单184〕。二、思维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单185〕: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单186〕。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维夫把成认思维看作是一种“使用性思维〞,并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到达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水平〔单187〕。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开展一、自我意识的开展进入青年期以后,青年开场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单188〕。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历,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单189〕。在休整自我意识,即对“我〞进展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中,个体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认两种形式〔单190〕。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队自我现实〔单191〕。自我否认是否认自己的各个方面,无视自己的优点〔单192〕。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实立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单193〕。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根底对事物的重要性进展评价是所持的内部尺度〔单194〕。斯普兰格曾把人分为6种类型,即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以分为六类〔单195〕。〔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开展特点〔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开展的因素其一,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开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其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和形成的;其三,属于个人的因素,如与个人命运相关的突发事件等。三、亲密感的建立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指恋爱的婚姻。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一〕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二〕朋友关系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单196〕。五、职业的适应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和常规的六种类型,后来有人根据这一划分编制了职业兴趣测验〔单197〕。六、人格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青年人的人格表现的越来越成熟〔单198〕。第四单元青年期的心理卫生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二、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