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与专研专题与主题个体与群体
——历史选必2专题4—5单元分析一、宏观:教学策略方面几点思考。二、微观:选必2第4、5单元的解读。要点一、宏观:教学策略方面几点思考。1、从必修和选必课程之间关系看教学策略2、从学分与课时看教学策略延伸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外历史纲要史学入门史料研读其它校本课程基础专业或其他方向发展递进拓展1、从必修和选必课程之间关系看教学策略关联性层次性渐进性课程类型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设计意图教学建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按时序组织专题学习。时序+专题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等。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政治史各模块由若干并列的学习专题构成,各专题下按时序排列。专题+时序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外经济史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外文化史把必修教材放案头便于拓展和加深。也可放置一套义务教育教材。把选必教材放案头舍弃、简单化。1、从必修和选必课程之间关系看教学策略教学用书在谈到选必2第六单元教学建议时指出:注意联系原则,把本单元各部分,把本单元同本册教科书其他单元、同高中其他历史教科书、同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结合起来授课。例如,关于本单元两课内部,涉及交通影响时,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课虽各有侧重,但授课时亦可打通教学。又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必须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相关内容。教材适用年级厚度学分周课时建议实际(天台)中外历史纲要高一196+156=3524(每学期2学分)2(每册一个学期)4历史选择性必修高二111+93+92=2966(每模块2学分)2(每个模块一个学期)42、从教材厚度、学分和课时安排看教学策略相对宽裕的发挥空间,让教学慢下来。争强学生遨游史海的愉悦感,提高教师漫步教坛的幸福感。——莫剑通过拓展知识丰富历史认知,通过深度学习提增学科素养——朱能1、单元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分析、确定主题2、教学目标:简单分析一下目标、重难点(可分课进行)。3、教学过程建议:重点剖析一下教师可能碰到的难点、或完全陌生的新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设计等。二、微观:选必2第4、5单元的解读《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该作品完成于1759年,历时24年,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姑苏繁华图》,全长十二米多,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据统计,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二、微观:选必2第4、5单元的解读。教材知识体系选必单元领域内容要求经济与社会生活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饮食(农)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劳作(工)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商贸(商)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居住(住)2.5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行)2.6医疗与公共卫生卫生(医)(1)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饮食、劳作、商贸、居住、交通、卫生)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期中,生产力起决定作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生产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中的全部展开。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3)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对应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生产方式第四第五单元教学立意设置1、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唯物史观)(每节课反复渗透)2、要使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唯物史观)(第四单元重点渗透)3、要使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中外历史的比较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养成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世界而努力。(家国情怀)(第五单元重点渗透)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单元课标要求对应课节单元主题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10课人居环境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第11课选必2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人居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改造适应村、镇、城人居环境城市化生产力发展工业革命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和谐共生问题不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选必2第四单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分析子目子目内容村落的产生1.上古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及出现变化的主要因素。2.世界上最早的村落,目前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主要分布特点。3.古代村落的功能。集镇的出现1.古代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中国古代集镇的主要功能3.中国集镇发展演变的过程。城市的产生1.城市产生的时间和条件。2.商周时期城市的主要特点。3.古代西方城市典型代表及特点。世界各地的居民1.世界各地民居建造差异的原因2.各地民居(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古印第安人)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单元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①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②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①能用生产力的有关观点分析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素养:唯物史观)①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②能够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历史文物、文献等史料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功能(素养:史料实证)③根据史料和地图,分析古代中西城市布局的异同点。(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④通过学习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使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素养:唯物史观)耶莫遗址古代集镇雏形出现两河流域出现城市12世纪约前6000约前3500—前3100约前2000前11世纪前8世纪前3世纪4世纪14世纪兴隆洼遗址原始社会末期石家河遗址周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雅典城邦城市建立汉代民居建筑形成制度罗马城中大部分民居是复合式公寓军镇出现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繁荣明清砖木结构民居普及集镇出现专业分工北魏时期约前7000—前5800课时时间轴1、挖空2、图、轴结合3、前后延伸4、比较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1)村落:伴随农业出现,人类开始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定居改变了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有诸多的优点;比较容易供养更大的家庭;生活更加舒适;可以通过交易获得商品;有些人能够获得财富和权力。当然也有缺点:过于拥挤;由于与其他人和牲畜近距离生活,增加了传染病的风险;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成为问题。(2)集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住区。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中国古代,镇开始建立的时候是军事性质的,军事据点需要各种供应,久面久之成为市井繁华的所在。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3)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人类聚居地。与乡村相比,占地规模大,人口数量大、密度高。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农村”相对。——百度汉语概念解析(4)村落相对于城市有如下的特征: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通常从事种植、养殖或采伐业;聚居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生长发展的;通常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5)集镇一般是从乡村集市发展而来的居住区,或者是驻兵点“镇”附近形成市场发展起来的。(6)城市首先要有个城,在古代建城需要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财富,所以城市数量屈指可数。城中之人需要交易,所以有了城市。简单说来,集镇是从农村为背景自然发展而来,城市则往往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建立后发展而来。概念比较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邵雍《山村咏怀》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禾黍秋风陇,牛羊落日原。客愁千万种,辛苦向谁论。
---明陈蒙《宿迁》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概念直观感受穴居巢居半穴居筑屋定居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的京西古道旁。明朝时,暴底下村为守口将领韩仕宁及后裔驻守之地,村民也尽数姓韩,到了清朝成为过往商旅落脚和货物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运输网络变化,转变为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位列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的京郊传统村落,其和谐的布局,灵巧的四合院,古朴的乡土文化积淀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黄土高原,窑洞是广泛的、悠久的基本居住形式。据考证,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穴居、半穴居,已经有了窑洞的雏形。窑洞多顺应地势沿崖坡沟边带状分布,形式有靠崖式窑、地坑院式窑、箍窑等。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的窑洞形式多为靠崖窑,在沟壑两边直接在垂直土壁上横向挖掘而成。也有箍窑,指在地面建造类似窑洞的房子,窑院的厢房多为箍窑。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漳州南靖和龙岩永定,大多为圆形或方形结构,其中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2008年,福建土楼正式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是迁居当地的移民建造的。土楼的选址采取坐北朝南,外部环境注重向阳避风和临水近路。每一座土楼里,住户从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天井、厅堂、房间、粮仓、澡房、畜舍、厕所,甚至私整都一应俱全。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高层建筑类型。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朝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人鼎盛时期。全村1000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除了祠堂林立外,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吊脚楼是远古干栏式建筑的延续。距今7000多年前,河姆渡居民就建造了干栏式住屋。西南高原山地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和川西、湘西、鄂西等地,地形崎岖、河谷纵横,气候温暖多雨,各民族均依山傍水建筑住宅,依山势地形,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受地形的限制,往往同一条河谷上、中、下游或同一座山上分布着不同建筑样式的村落,村落住宅结构与建筑材料五花八门,土家族和苗族用竹木或石木建筑的吊脚楼是其中之一。受气候、地形、生活习惯和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吊脚楼在西南高原山地的村落较为普遍,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下屋架空,用来养鸡、鸭、猪、牛等。遗存的古代罗马建筑主要是石材建造。通过古罗马住宅复原图可以看到,进入房屋后有一个天井,有中庭性质的客厅,还有寝室和谈话室,主要是主人工作、办事和会客的地方。为了采光,把屋顶建成挑高的模样。廊柱庭院围绕着内部空间,有喷水池和花坛装饰。这是当时的理想高档住宅。古罗马有多层楼组成的供出租的复合式住宅。相对于个人住宅的中庭楼房,复合式住宅一层是大型店铺,既有木造简陋的楼房,也有用砖和混凝土建成的漂亮大楼,为当时罗马众多的居民提供住房。相对来说,居住环境要恶劣得多,卫生状况也差得多,也容易引发火灾,是相对贫困者的住宅。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这是北美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印第安人在直径3.5米到5.5米的圆形平面上,架起原木,将顶端绑起来,上面覆盖动物皮,起到保暖作用。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北美大陆有大量的野牛,印第安人常猎杀野牛为食。野牛每年都要迁徙,于是印第安人也迫随野牛群迁徙。简单、易于搬迁和搭建的帐篷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居住方式。民居的异与同文明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古印第安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泥和木材、椰子叶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木、砖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木、石、砖、混凝土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野牛皮、木头圆锥形的帐篷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因地制宜人地和谐(1)时间上是有先后的:先村落再集镇最后城市。(2)空间上是互动的:三者之间在物质和文化精神方面形成交换,构成人类社会的区域体系。重难点解析1、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
——单元导语明北京城古罗马城平面图问题探究:根据明北京城和古罗马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布局的异同点并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重难点2、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整齐对称
古罗马城布局不规则功能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
出;古罗马生活、娱乐功能
更突出。中心:皇宫是北京城的中心。
公共场所是罗马城的中心。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明北京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礼制影响;重农抑商等。古代罗马城: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公民精神与法治理念
地理环境等。罗马城地形图选必2第四单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子目子目内容城市化的演进1.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及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2.近代以来城市化在世界的演进历程3.近代以来城市化在中国的演进历程居住条件的改善1.19世纪50年代居住条件改善的具体表现2.19世纪70年代居住条件改善的具体表现3.20世纪以来居住条件改善的具体表现4.二战后条件改善的具体表现基础设施的发展1.西方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管网、照明、通信和交通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近代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环境污染:大气和水污染2.交通拥堵3.贫富矛盾4.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和失业者增加单元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①通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及原因(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的改善和问题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核心作用②通过史料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利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时时间轴1851年1864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1949年1978年2011年中国近代城市化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城市人口过半美国人发明电梯19世纪50年代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比利时住宅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城镇人口过半中国城镇人口过半2007年19世纪40年代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19世纪中后期概念解析:城市化今为止,关于城市化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学科或很多学者都从自己的厕面来定义城市化。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Ⅱ是抽象的、意识或精神上的城市化过程。R.罗西这样给城市化下定义: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英国学者施梅莱斯和瑞典学者亚历山德逊认为,城市性地域(或状态)与农村性地域(或状态)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城市化概念只能包括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过程,不能包括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即农村城市二元论。但美国的哈里斯、亚历山大,法国查博特等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的一种现象。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农村城市连续论。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多种描述性的城市化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个。陈亚辉、刘晓萍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程春流、王如松认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以及城市数目和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的现象。胡序威认为城市化是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范春水认为城市化最本质的含义是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镇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物质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刘勇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看,可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张文和、李明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集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实际上,城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仅从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本质,因此必须从多维角度来揭示其本质。材料1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城市出现至21世纪初,城市经历了550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上升,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完善,组成了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动力,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程度推动了城市化的过程。古代城市军事与政治功能突出……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城市的性质,催生了现代城市的诞生,城市化由起步进入全面兴盛的加速期。
——选必2教师教学用书何为城市化?城市化起源于什么时候?推动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现代城市诞生于什么时候?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到底有何不同呢?诞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工业革命如何促进城市化?重难点突破: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促进作用材料2目前,按国际惯例计算城市化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城市化率=城镇非农人口/总人口×100%2.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3.城市化率=城市年平均现有人口数/全国年平均总人口数×100%——摘编自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化进程图材料4工业革命以来英国首都伦敦的发展材料3材料5: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保尔·芒图著,扬人根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建于1863年,干线长约6.5千米,采用蒸汽机车。材料6:依据材料2-6,分析英国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年份1520160016701700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258.2513.517.021.027.551.0——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依据材料概括,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你认为这些因素中最关键是哪一个,并说明你的理由。材料1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材料2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贸易和商业革命,圈地运动以及新教理论和资本主义精神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李欢锦《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材料3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确实带给城市化一次快速的飞跃。
——李欢锦《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难点突破: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核心作用如何体现1、工业革命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和资金的聚集能力。工业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要求分工协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劳动生产,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生产资料、劳动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时工业化要求的不仅是一家工厂的资料集中,还要求产业规模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下降,尽可能多的获得利润。因此,城市化就是生产要素以及规模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2、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运输业的发展。从公路到轨道交通以及航运都形成了网状结构。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求大量的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在这种需求中有靠近通行的江河港口,有位于城市交通枢纽的交通干线汇合处,还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大城市。难点突破: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核心作用如何体现3、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城市的地位越加重要。因为产业以及人口的集中,城市中产生了极大的市场效应,此时包括金融机构、配套的公共设施、文化教育机构以及医疗保险机构开始逐渐完善。为了节省土地,节约资源,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对这些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第三产业。4、工业革命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使得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对英国的政治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国家的权力根基主要在庄园,在农村。但是经过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在国家政治中日益取得更重要的地位,城市取代农村成为国家的重心所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它所体现的聚集性,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社会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选必2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课标要求对应课节单元主题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第12课交通的变迁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第13课选必2第五单元交通的变迁第一课古代的交通第二课近代的交通第三课20世纪的交通第四课交通的影响交通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狭义的交通专指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广义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又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信息情报的传递播送。桥梁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拓展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将人员和物资越来越快捷、安全地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单元导语概念解析选必2第五单元第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分析子目子目内容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1.古代的道路建设:古罗马、秦、汉、唐、元朝2.古代的运河开凿:灵渠、隋元京杭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及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对海上航线的探索:西汉、宋元、明朝及海上丝路2.西方对海上航线的探索: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后对全球海路的打通作用。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在沟通全球海路中的作用工业革命和交通的发展1.工业革命后铁路的发展:世界、中国2.工业革命后轮船的发展:世界、中国交通与社会变迁1.对国家发展的作用2.对城市变迁的作用3.对信息传递的作用单元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度①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②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①通过学习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史实,学会从区域性和全球化两个视角了解20世纪前交通运输发展的脉络与条件。(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①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交通发展的条件及影响②通过史实整合与史料分析,理解交通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②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③关注我国铁路、航运的近代化,认识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体会中国人自主创新与开拓精神(素养:家国情怀)③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约前3500前3世纪前2世纪10-13世纪1405-1433148717世纪1807两河流域双轮车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前2000秦朝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开凿灵渠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元京杭大运河长近1800m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法米迪运河开通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建立美富尔顿发明汽船1522181419世纪60年代18691872188119世纪80年代190919141812英制造汽船试航成功英史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黄鹄号试航成功苏伊士运河开通轮船招商局成立唐胥铁路建成德国人发明汽车京张铁路建成巴拿马运河开通明出现民信局天津海关书信局对民众开放邮寄业务大清邮政局创办法米肖父子展出自行车187818971867课时时间轴重难点突破交通的历史现象,无非是定格于特定时空范围的若干人、事、物。因此必须考究其时间、空间,及其政治、经济,或军事价值,才能掂量出其中的历史分量。——秦国强《交通史话》在论述重要的交通史迹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并进行介绍,使文化遗产与鲜活的人的历史活动水乳交融,凸显了交通史迹的重要作用。——王纯厚朴正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道路系统的具体组成。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匈奴)┄┄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随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秦朝道路示意图材料一: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大规模修筑直道主要目的和条件。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又曾两次大规模续建直道。行程约1800秦里。按照1秦里为300步,1步为6秦尺,1秦尺约0.231米计算,相当于748公里,后来经专家实测为736公里,误差仅有12公里,约1.6%,可见中国史籍的文字记载还算比较准确。考古发现直道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宽度约20米。——秦国强《交通史话》材料四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名将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五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三年(公元前177牛)“五月,凶双人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陕西延安市甘泉县)。六月.....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陕西延安市宝塔区)。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
。——《史记孝文本纪》材料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利用直道的交通条件,再次北上重创匈奴,收复被匈奴侵占50年的河南(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国强《交通史话》材料七唐太宗李世民也多次利用直道突袭打击突厥,解除西北边患。——秦国强《交通史话》材料八司马迁当年曾经对直道有十分尖锐的批评:“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埋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史记蒙恬列传》依据材料4-8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秦修直道的看法。内蒙古段直道复原图材料1安东尼统治时期(138-161)罗马帝国主要的道路、城市和要塞“五贤帝”(96-180年在位,分别指尼尔瓦96—98年、图拉真98-117年、哈德良117-138年、安东尼·皮乌斯138-161年、马尔库斯·奥莱利乌斯161-180年)是西方学者对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前五帝一个充满褒义的称谓。“五贤帝”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呈现出数百年历史上罕见的和平与稳定,疆域也达到最大化。——张晓校《罗马帝国“五贤帝”治军述略》整个路面用沙石铺成,路面之下并分别由泥灰、石块儿等不同的材质,他们将泥灰夯实作为路基,再筛选拳头大小的石块充实路面,最后再用混凝土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全部抹平,用滚压机压实。材料2罗马帝国修筑道路示意图1、据材料1、2分析罗马帝国道路系统的特点。2、据材料3、4并结合所学,探讨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条件。材料32世纪初罗马帝国疆界和道路示意图材料4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空间:地中海变成罗马人的海时间:共和国末期——帝国的早、中期支撑: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杨共乐条条大道通罗马3、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国都有修建大通道?选必2第五单元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分析子目子目内容陆海交通的发展1.汽车的广泛使用:世界、中国2.高速公路铺设:世界、中国3.高铁铺设:日本和中国4.航运技术的发展:世界5.造船技术的发展:中国航空的发展1.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2.中国民航的发展现代交通和社会生活1.交通对人流、物流的影响2.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规划的影响3.交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4.交通促进大众旅游热潮单元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①梳理20世纪陆海交通和航空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与20世纪以前交通的比较,分析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素养目标:时间观念、历史解释)。①陆路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②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新变化③使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中外历史的比较中领略新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为建设美丽富强中国而努力。(家国情怀)③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课时时间轴19031914193219491950195819641969美莱特兄弟试飞成功,飞机时代开始美福特T型汽车诞生1908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下水新中国制造出第一辆小汽车新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发展新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成立德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美开通世界第一条空中航线日本建的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通车伊安高铁二期通车(海外承建第一条高铁)19601982198820082019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主流中国第一条地铁建成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中国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市场京津城际铁路通车,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欧洲开通定期国际航班德国生产出全金属民航客机北京大兴机场竣工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造船业三大指标占国际市场份额超过40%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建成港珠澳大桥建成(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开通201420181994191920世纪70年代2006孙中山提出建设青藏铁路构想1980中国民航改为国务院直属局2017C919试飞成功重难点探究1:建国后的交通的发展发展阶段筑路总里程(千米)综合统计肇兴(1876-1894)473.4,其中官办占69.3%全国总里程2.3万千米,计0.23千米/百平方千米,东北和沿海占比94%第一次筑路高潮(1985-1911)9200,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从低谷走向高潮(1912-1937)11000,在已建成的铁路中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简表——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中国交通年鉴2000》项目1949年1978年1999年数量为1949年的倍数为1978年的倍数铁路营业里程2.185.176.743.11.3公路通车里程8.0789.02135.1716.71.5内河通航里程7.8613.6011.651.60.86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13(1950)14.89152.22134.710.2输油(气)管道里程-0.832.49-3.0合计19.24123.51308.2716.02.5中国国内航空分布中国铁路发展示意图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示意图1997-2007年铁路六次大提速示意图近代:发展慢;技术落后;受制列强,半殖民地化严重;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建国后:发展迅速;规划科学;道路成网;追求速度;注重安全;方式多样等特点。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交通事业在近代和建国后各自呈现怎样的特点?下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刊载的一幅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为将河北开平矿物局出产的烟煤运出,由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闹出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火车不再陌生,铁路的修筑也出现热潮,火车成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人民版历史必修2(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交通发展受阻的因素有哪些?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3)分析建国后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4)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发展历程谈谈你的体会。材料邓稼先,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奉贤区2024年剧毒化学品购买安全管理合同3篇
- 房产加合同范本
- 车库标识合同范本
- 2024年电焊工程保险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录音制品复制许可合同
- 未来能源产业中的新能源技术与市场需求趋势考核试卷
- 森林改培在生态旅游中的角色考核试卷
- 林木育种的遗传变异与杂交配制考核试卷
- 2024年度电子支付服务合同及其技术支持3篇
- 员工关怀与员工满意度培训考核试卷
- 七年级期中考试总结班会课件
- 《柴油发电机组》课件
- 个人品牌建设年终培训教你打造独特的个人品牌形象
- 《导游基础知识》课件
-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设置论证报告
- 公司财务-第4章 净现值
- 养老保险知识普及
- 【自考复习资料】00776档案学概论(章节考点)
- 1.3+化学键【中职专用】(高教版2021通用类)
- 《尼采善恶之彼岸》课件
- 矿井建设过程安全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