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培训稿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培训稿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培训稿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培训稿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培训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培训稿第一部分

编写说明使用建议一、充分理解和发掘新体系的长处

(一)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二)知识的专题性突出(三)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人物理解更深(四)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五)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二、继承与创新(一)继承(课标p4)认真消化课程标准和教材

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保留的传统内容比例不小

(二)创新1.课程设计思路的变化:“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2.课程体系的革命性重建(1)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模块与专题

3个必修6个选修

●中外合编

平分秋色3.知识内容侧重点的重大调整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内容●中国自古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发展●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发展(世界史地位的提高)●亚非拉内容较少●中国少数民族内容较少4.课程目标的拓展(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重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与交流4.课程目标(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的理解●

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三、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1。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问题初中:不追求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内容和概念大量 删减高中:专题化专业化 鸿沟(gap)2。如何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1)一定历史背景中的专题横向[background]

中国、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纵向[context]来龙去脉变化与延续(change&continuity)(2).专题史与通史功能和特点的差异专一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解决本专题的问题探究性:专题史体例为探究活动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处理通史的教法

原来通史中的基础知识点在专题史下主要是为说明本专题(单元)而服务。视角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3.变“静态”为“动态”“历史化”---传承变化联系发展

--一定将制度文献等置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1.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随 时代的发展变化2.把罗马法的变化发展与罗马国家的发 展联系起来3.科技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戏曲绘画(音乐作品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历史 发展的作用

4.必修领域的相互关系

比如:(必修二)中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农抑商“和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和(必修三)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互相影响、共同依存的,不仅仅是个经济政策问题;与中国传统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相互缠结的联系

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不应当被分割在政治和思想两个模块中分别讲述,特别是不能首先讲政治革命,其次讲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最后到第三模块时才触及其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4.必修领域的相互关系(续)西方人文主义起源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它是古代城邦民主制度的产物,因而思想与政治不能割裂在两个模块分别讲述;罗斯福新政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思想、经济问题的综合体;;不能单独从政治角度先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而对其出现的经济和思想背景没有交代,特别是没有法国大革命史的铺垫,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也就不足为怪了。5.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系如:选修六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与必修一、三都有联系选修四的人物如孔子、柏拉图、华盛顿、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与必修一、三都有紧密的联系,有的甚至基本重复,编写时必须进行统筹考虑。6.适当补充必需的知识内容初中课程的“低幼化”表现(初中课标p。22)初中课标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内容规定得很少,对一些重要欧洲国家的产生发展简要过程及各自特点没有任何交代,导致学生们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等欧洲重要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由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所知甚少,就很难理解高中课程中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由来,更谈不上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时使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成为真空中发生的事情。初中课程中的中古亚欧文明特点:以点带面红线穿珠亚洲:日本大化改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没有朝鲜的内容没有奥斯曼帝国)西欧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但缺少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简单历史内容.(p.22)四、历史观的正确把握1。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线索2。政治与经济、文化、思想的相互关系3。世界文化的多源化、多元化及相互影响4。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思想方法5。站在中国公民的立场审视人类历史中西对比或西欧中心论均会产生误导;应当以中国为核心以世界为背景6。培养正确的国际意识7。处理好意识形态较强的问题历史必修一

教学建议一、把握知识与能力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内容涉及1。社会政治领域2。内容:

--制度事件人物现象--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基本规律3。能力:材料的搜集、归纳、总结历史的思维方法

民主与法制(课程标准p.9)二、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不能割裂中国与世界无法分离三、本模块的内部联系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线索世界政治历史的总体发展线索中国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横向联系四、本模块结构1。中国历史4个专题(单元)2。世界历史4个专题3。27篇课文外加1个探究活动课皆为1课时4.内容解析(新与旧)

“传统的、旧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五、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1。新内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法国1875年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政治制度史内容比较多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要注意避免纯制度史色彩“政治制度”这一概念的涵义:主要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1)阶级性质(2)政治领域的各种制度(3)国家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与管理 形式等。从严格意义上说,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作为社会科学,它又是界于历史学、政治学和法学的一门边缘学科。罗马法(属于法学范畴)1。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何谓主要内容?2。罗马法涵义: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规范的 总称。属于古代法范畴。3。西方人言必称罗马,实际上指的就是罗 马法。

很多西方政治学家认为:罗马法是 “超阶级”“超历史”“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罗马法的本质

罗马法和所有的法一样,它没有自己的历史,不是罗马法创造了罗马社会,而是罗马奴隶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创造了罗马法;罗马法是当时复杂的社会冲突的产物。恩格斯:“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反映”;是当时社会条件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罗马法的分期与体系1。抓住罗马国家的发展分期,了解罗马法的内容与发展。

(1)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至共和国初期(前8--前3世纪)(2)向外征服至共和国解体时期(前3-前1世纪末)(3)帝国初期(前27年--公元3世纪初)(4)帝国后期和《查士丁尼法典》编纂时期(3-6世纪中叶)2。罗马法的体系与内容体系:1.广义:公法、私法两大部门(体系)2.狭义:私法内容:1.公民法 2.最高裁判官法3.万民法:处理对外贸易商品货币罗马人与外人外人与外人的关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属于政治学范畴中的政体问题又是法学问题同时又与“代议制”紧密相联

建议:1。以历史带宪法

千万不要陷入各个资本主义国家 代议制度的细节对比当中,而不能自拔

2。突出各国特征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

2。新概念政治学概念

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共和制中央集权制度绝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法学概念

习惯法成文法公法私法

代议制度代议:“代表商议”“代表议事”某些特定人群的代表商议、讨 论、决定某共同面临的问题或事 务。

代议制度: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 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制 度,又称为“代议制度”。3。观点的正确把握“民主”的概念雅典民主的评价古代罗马法律的评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评价六、教学体系的建构—整合(一)初中高中课程的整体考虑1。了解初中课程标准2。了解初中教科书

(二)高中教学内容的调整1。“历史化”2。“补课”3。降低难度(概念语言)

六、教学体系的建构—整合(续)(三)以教科书为“依托”灵活整合1。尽量建立模块之间的联系2。模块内子专题的整合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1467)--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局部整合--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12)--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 进行对比(1.4和7)

六、教学体系的重构—整合(续)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78]---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35)(巴黎公社、苏联、中国的资产阶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例如: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展

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3、5)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紧扣政治主题:新兴工业的出现,人口结构和分布的巨大变化,促使议会中的改革派实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而工人和贫民仍无选举权。英国的宪章运动要求实行普选,但遭到议会的三次拒绝。七、重点与难点(一)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比较复杂,注意突出几点:1.主要表现和特征(直接民主制度)2.注意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是避免地理环境决定论)3.小国寡民的产物4.分析利弊得失(二)古代罗马法律不要陷入“技术化”的解释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和国向帝国发展)抓住其核心内容

(跨越地中海世界的、古代奴隶制商业社会)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局限(三)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抓住核心:避免陷入政治学“陷阱”

议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注意立法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注意其能够反映民意的程度注意各主要国家代议制的异同是具体 历史和国情的产物

客观评价这一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中国近现代的代议制度代议制度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独有1。晚清的“君主立宪”

(1)二元君主立宪政体(2)责任内阁制度(3)咨政院—中央咨政机关中国近现代的代议制度(续)南京临时政府

带有总统制特色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代议民 主共和政体。后来《临时约法》又改为议 会内阁制度。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的《五五宪草》

代议民主共和制度内战时期:“宪政”下的总统制。

新中国:1954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如何评价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避免纯政治制度史的色彩历史上的利弊得失?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五)如何评价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续)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

1.四千多年,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宗法制、父权的渗入与影响3.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4.专制主义政体始终占主导地位5.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6.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化,中枢机构不 断进行调整(五)如何评价中国的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续)7.附着于皇权的亲军、内侍等的干政8.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制度造成中国教育和文 化的特殊路径,影响到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追 求

这些看似完全负面的东西,如何评价?对今天还有什么影响?分析到什么程度?如何发掘其积极意义?如何根除其消极的历史影响?不能回避,关键一个字---“度”。学生的困惑和模糊认识西方自古就是民主法制?中国自古就是君主专制?代议制度完美无缺?西方选举制度两党制度(反对党的监督)权力的分割与制衡(特别是司法)美国与中国政治制度的牵强对比美国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可比性?具体历史和国情的产物

例如:中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历史、价值观、时代、地理环境人口成分

例如美国总统选举总统人选选举过程选举人团-最高法院选民的政治态度和政党倾向

客观承认其优点:从防止腐败和专权角度讲,有其积极意义。(六)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否完成?---孙中山的理想是否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随着共产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走向成熟的--继续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而努力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2。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3。俞可平主编:《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主要西方国家)16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4。杨祖功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5。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年6。罗豪才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七)文化大革命●原则:宜粗不宜细●客观分析形成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特别注意避免细节渲染●避免过度的个人感情色彩●主要目的是汲取历史教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八)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建设通过历史发展过程和国情分析,让学生体会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部分

必修教材修订说明

一、修订的依据-调研反馈1.课标教材的体系、线索,割裂了政治 经济、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学生头脑中历史时序的概念不清,学习、理解、消化的难度较大;●知识割裂、分散,重复的内容较多,致使学生学习时不知所措,即使花很多时间,也很难达到纲举目张、顺藤 摸瓜的学习境界。2。学生们认为,与初中历史比,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性造成很大跨度、而且无法形成系统

重要的历史事件分散在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反映了不同的侧面,难以建立起整体认识,难以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如生物进化论就较难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3。在学习过程中,

一些名词、概念出现过于突然一些名词、概念在基本上没有铺垫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使老师和学生很难理解如选修1“宗教改革”中“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个内容要不要在教学时进行补充,如不补充,学生很难理解。同一页,学习建议中建议学生联系“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了解宗教改革,但教材上基本没有讲资产阶级革命,如何联系?问题归纳1。知识量比较繁重、艰深、专业性较强;2。政治、经济、文化三模块彼此割裂, 以及模块内各子专题跳跃性大、知识逻辑 和历史逻辑性较差,造成教学困难;3。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课程之间的过渡太 陡,高中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很难应付新 课程的要求.二、坚持最初的编写原则

(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处理好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衔 接问题(三)注意整合模块内部的教学知识 体系

(四)体现普通高中教材特点

教科书定位准确 1.明确定位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质。主要对象是全国广大城乡的高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考虑具体国情、充分照顾地区差别。 2.教科书注意理性探索和思考,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获得对历史更深刻的认识,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突出历史教科书特性(1)课文主体(宋体字)文风:平实稳妥一气呵成叙述:要详略得当论从史出不空发议论避免随意性(2)课文辅助部分(楷体字)

【资料回放】

是配合课文中某主要内容而列出的文献资料。

【历史纵横】

是与课文关键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历史知识。【学思之窗】

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于插入性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3.测评部分

每课都设置了一个测评部分。其中,“探究学习总结”包括:

“本课测评”

是对每课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检测。一般设两个问答题。课文正文可基本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习延伸”形式相对多样化,包括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及争鸣等等。这些也是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供自由选择。(五)突出教科书特色、加强引导和指导例1.课本中添加了很多建议性的学习指导。如“单元 导语”:包括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介绍。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抓住核心问题,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例2.每课开始的导入框内,内容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具体的、能够承上启下的历史情景,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探究活动课每册教科书中,一般设有1~2个探究学习活动课。放在某单元之后,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各种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修订原则(一)以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依据严格遵循课标规定的知识内容,坚决不超标。(二)对子专题顺序略做调整目的是加强历史知识的逻辑和联系例1:把课程标准中的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提前,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专题放在第一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之后讲述。这样,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线索就一气呵成,也为现在的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