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我国社会管理的客体系统传统社会管理客体的特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单一性社会管理客体的被动性当代社会管理客体的特点社会管理客体的复杂性社会管理客体的开放性社会管理客体的能动性社会管理客体
社会管理客体的内容指向社会组织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管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虚拟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主要领域的社会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舆情管理民生问题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客体是相对于社会管理的主体而言的。社会管理的客体是指社会管理主体管理的对象,具体包括社会人群、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
第一节传统社会管理客体的特点
一、社会管理对象的单一性1.对社会实施严格的控制2.只追求社会的稳定,不追求社会的发展二、社会管理客体的被动性
第二节当代社会管理客体的特点
一、社会管理客体的复杂性1.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频发2.各个领域问题向社会管理问题的演变趋势二、社会管理客体的开放性1.人口的国际化流动加快2.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三、社会管理客体的能动性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一、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
第三节社会管理客体的内容指向
(一)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由公安部牵头,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等部门参与建设。该数据库的核心内容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其它部门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等。人口基础信息库一旦实现多部门共享,可以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全社会化网络迁移,构建并优化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能力,为政府各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人口信息共享服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
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建立国家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容纳全国人口的基础信息,为国家级电子政务的业务系统建设、全国人口普查、跨地域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宏观决策分析服务;二是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级人口基础信息库,为同级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提供支持,为上级人口基础信息库提供更新维护;三是逐步整合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人口信息资源;
(二)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实有人口是指居住和生活在辖区的现有实际人口。以常住人口为主。也包括暂住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境外居留人口等。1、常住人口管理
常住人口管理是指户口登记机关对辖区内注册的正式人口的登记、调查、统计等活动的总称。
常住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科学划分责任区、搞好门楼牌的管理、严密户口登记、加强居民身份证件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户口调查、作好户口统计工作和规范户口档案管理。其中,严密户口登记和开展户口调查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暂住流动人口是指未依法改变法定住址而在常住地以外经商、务工、滞留的经常变动暂住地的人口。暂住流动人口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暂住流动人口所进行的登记、发证、调查、控制和治理等活动的总称。公安机关是暂住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主体机关。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中,公安机关应充分发挥主体职能,健全机构,突出重点,分类管理,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2、暂住流动人口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着力探索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组织流动人口加入有关工伤和职业病、大病医疗的社会保险计划;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时,为他们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着力解决他们流动时有关权益记录和保险资金可跨地区转移的问题。逐步消除对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使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享有与当地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
境外居留人口是指居住或停留在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从广义上说,境外居留人口即我国大陆(内地)流动人口中来自于国(境)外的那一部分,主要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境外居留人口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居住或停留在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所进行的登记、调查、治理等活动。
3、境外居留人口管理
境外居留人口管理的基本方法:1.严格住宿登记制度;2.建立健全境外人员管理网络;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4.依法打击境外居留人口的违法犯罪活动。
说法一:特殊人群是指对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敏感,易受伤害的人群。它包括弱势群体、优抚对象和边缘人群。说法二:特殊人口是指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五种社会服刑罪犯。它属于边缘人群的一部分。
(二)特殊人群管理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主客观原因导致政治势力小、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形势的人群,如孤寡老人、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最低保障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而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
1、弱势群体管理
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1)强化政府的社会政策支持。
(2)发展社区服务。(3)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支持作用。
优抚对象包括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1)实施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多种保障形式的结合。社会优抚的内容不仅包括军人及其家属的多项生活保障,还包括社会褒扬和社会优待,保障待遇也较为优厚。2、优抚对象管理
(2)通过社区开展优抚对象服务第一,协助做好退伍安置工作。第二,解决优抚对象生活中的困难。第三,满足优抚对象的精神需求。第四,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第五,帮助部队培养两用人才。
(3)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的方法第一,构建社区优抚服务网络。第二,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为优抚对象提供服务。
3、边缘人群管理
说法一:边缘人群是指那些因为社会流动或者社会越轨而导致不适应社会的人群,如外来人口、社会越轨人群等。说法二:边缘人群是指容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特殊人群。在一般情况下,有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盲目流动的外来人口、近期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等,是违法犯罪的易发人群。
性奴案折射社会管理之弊
特殊人口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依法对监外执行的罪犯进行监督考察改造的工作,也称监外罪犯监管。它是一项刑罚执行工作,是公安机关刑事执法权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人口公共安全管理,对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殊人口管理的基本方法:
1.建立监督考察组织;
2.健全监督考察档案;
3.公开宣布监改规定;
4.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5.密切联系司法机关;
6.依法结束监管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公共安全主要是指社会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政府加强公共安全的管理,可以减少安全隐患,防范和治理各种公共安全危机,保障社会公众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
一般来说,公共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管理、抵御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管理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二、公共安全管理
我国的社会安全管理,内容涉及社会治安管理和社会安全事件处置两个方面,主要由各级公安部门协调其他部门负责。
(一)社会安全管理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管理社会治安事务,主要针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社会治安管理
社会安全事件处置,着眼于提前预防和应急处理,主要针对群体性事件、恐怖主义袭击、严重的骚乱等事件。2、社会安全事件处置
国家在抵御自然灾害中,重大灾害由国务院统一领导、指挥,局域性灾害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重点由地方政府开展抵御灾害、善后救助工作。国家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民政、水利、农业等各部委,与海洋局、气象局、地震局等部门共同完成抵御自然灾害任务,有效保证救灾工作的进行。(二)抵御自然灾害
各级政府特别重视自然灾害救助培训工作,通过学习、讲座、宣传、演练等方式,培养反应快捷的不同类型的防灾救灾队伍;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明确不同部门职责和自然灾害报告程序、应急处理、紧急转移和安置群众、社会捐赠等事项,完善防灾救灾物资储备制度;一旦灾害发生,各级政府及时深入灾区查灾、核灾,指导救灾工作。
各级政府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因灾造成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灾民的吃、穿、住、紧急安置及因灾伤病的医治等问题。同时,在各地救灾款物的使用中,及时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灾后,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快由灾害救助转向灾后重建。政府在参与灾害救助的同时,积极发动和鼓励社会力量,加强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
目前,在中央由国务院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在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的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地方安监工作。国务院安全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直属机构,全面负责全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三)安全生产管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全面履行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协调、指挥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备有由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组成的预案体系。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安监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对一些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根据安全事故伤亡程度、地区跨度制订了不同的应急响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故灾难或险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公共卫生安全,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四)公共卫生安全管理
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由卫生部牵头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卫生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定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规划与策略,制定国家免疫规划及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对重大疾病实施防控与干预,发布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指除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和城乡集体经济以外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经济组织,包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民营企业单位。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三、社会组织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发挥作用和履行职责的途径:
1.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企业党支部与企业主、企业决策层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一种既能保持党支部独立地位,又能使党支部与企业主、企业决策层或公司治理结构密切合作、协调运行的组织机制。
2.选好配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班子和负责人。党支部的负责人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是德、才、能兼备的人才。3.灵话设计和运用党支部的活动方式。党支部的工作要在“有利于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企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党支部一要围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开展工作;二要讲究工作策略和艺术;三要大力提倡和运用“业余、小型、灵活、务实”的工作方式;四要注重运用高科技信息通讯手段,探索新的党组织活动方式。
说法一:新社会组织是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出现的各种社会团体、市场中介组织和以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医院等民办的事业单位。说法二:新社会组织是指以社会公共活动为主要职能,以服务政府、市场、社会为目标,不同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
(二)新社会组织管理1、什么是新社会组织
新社会组织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一些非正式社会组织,以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另一类是经济类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这些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的营利性特征。
一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补充政府的不足和市场的失灵,促进社会秩序稳定。二是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增强社会自治能力。
三是有利于制约政府行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四是有利于培育公民意识,激发社会活力。五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新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社分开,是新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前提。
(2)健全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是新社会组织管理的基石。
(3)推进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搞好新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保证。
(4)提升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是管理新社会组织的关键。
3、创新新社会组织管理的思路和对策1.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是统筹管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现实的社会矛盾大都会在网上有所反映,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必将影响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化解。由于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要统筹管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必然要在原有的社会管理体系、思路、队伍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管理的需要。(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四、虚拟社会管理2.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形态变化提出的要求。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思想意识,致使传统的政府治理需要重新定义,诸如决策、沟通、协调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网络民意表达、网络监督、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面临新的变化。因此,网络虚拟的社会管理应寓社会管理于制度建设和服务网民中,以网络舆情、网民参政议政等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在制度与政策的框架下进行全盘考虑和系统解决。3.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虚拟社会特征需要。网络虚拟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首先,网络是将各自独立的电脑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结而成的信息技术系统。其次,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互联网是能够即时进行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等信息反馈活动的信息系统,人们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再次,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主要是指以比特为介质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输的交互性,使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有意识、有目的地检索信息。
4.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创新是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需要。网络虚拟社会中出现的大量的传统社会管理所不曾面对的问题,或者使得某些社会问题出现了新表现。文化部颁布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游戏“不得以随机抽取等偶然方式,诱导网络游戏用户采取投入法定货币或者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方式获取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但如何界定网络游戏的此种设置,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标准。因此,为了监管诸如此类网络行为,解决虚拟社会中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创新理念和方式。
1.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处理好互联网、政府、公民之间的关系。2。畅通网络民意渠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网民有序政治参与。
3。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二)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和优化互联网运行机制是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重点和方向
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措施,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当面对突发事件或者行政危机时,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是“删、禁、堵”网络信息,而是快速了解网民的诉求,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要学会并善于运用“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即在事发后4小时内利用微博客、QQ群、BBS论坛等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发布权威消息以主导舆论,从而有利于应对危机和平息事件。
4。加强网络交易行为的制度建设和监管,保护公民经济权益。第一,健全网络交易制度,预防和减少网络商品及服务交易中的违约行为、侵权行为。
第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预防和减少利用网络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5。大力加强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殊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优先应该成为贯彻于虚拟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青少年网民中,大部分人能够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技能,进行娱乐、休闲等;少数人过度使用网络,出现身体伤害、心理伤害、发展伤害和行为失范等网络伤害现象。因此,要大力加强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殊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
第一,大力发展和鼓励、支持适合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网站,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素养。
第二,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整治,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第三,加强对网络游戏产品及服务的监管,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
第四,尽快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规,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伤害。
1.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互联网管理模式采取民主、包容、自律的管理方式,形成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涵括国家和政府立法规范、行政监管、互联网行业自律、网民道德自律等内容。
(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和创新互联网管理的方式手段是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2.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理性、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规定“人肉搜索”等网络行为的边界及其侵权问题的认定,将网络空间置于理性的法律秩序之下,既要为行为主体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又要保障“人肉搜索”等网络行为的正向功能的充分发挥。3.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形成自觉、自主、自治的网络舆论平台互联网的新技术推动公民报道时代的到来,公民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但因缺乏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资质以及必要的把关,公民报道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较为准确地揭露事实真相;有的断章取义,有所偏颇;有的掺杂个人情绪,恶意诽谤。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形成自觉、自主、自治的网络舆论平台。4.加强网络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要从技术管理逐步转向内容管理,加强对网络产品和服务的管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性,又产生虚假性;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导致行为失范。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5.加强研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技术手段。二是加强针对虚拟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跟踪研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三是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研究。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五、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首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3)强化道德伦理教育。
(4)强化纪律教育。(5)强化反腐倡廉的教育。(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报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了其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一是遵法而不犯法,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尽快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通过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一种方式,引导人们崇尚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非常鲜明。这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引导功能。(五)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社会风险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风险管理是由世界银行在1999年提出,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思路,巩固社会保障基础,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的政策目标,缓解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社会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社会风险通过风险预防、风险预警、应急处理以及评估等手段进行有效应对的一系列措施。第四节主要领域的社会管理一、社会风险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的特征第一,社会风险管理是总体的风险管理。强调综合协调政府、市场、家庭及民间机构等多主体的风险管理责任,政府是总体社会的主要风险管理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二,社会风险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很少关注伦理或社会公平性。因此“风险管理能增加公司价值”的理论不适用于社会风险管理。第三,社会风险管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社会风险管理是以谋取公民的最大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侧重总体社会利益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第四,社会风险管理框架宽泛。该框架主要由社会风险分析、社会风险预警、社会风险控制及补偿等内容构成。社会政策从一个反应和补偿型的模式转变成为一个预警、控制与补偿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二)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1)社会风险分析机制。包括社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两个环节。(2)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在社会风险发展成社会危机之前,综合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现代数理统计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风险预测和预防等管理机制。通过确切的警示信号,使人们提前了解事物发展所面临的风险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防止或避免不利后果即风险的发生。或接近损失前的水平。(3)社会风险控制机制。指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法律、行政以及文化、道德习俗、宗教、经济等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家庭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对社会风险加以控制,以期防范或化解社会风险的过程。(4)社会风险补偿机制。是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机制,对事故损失进行补救使受损标的达到或接近损失前的水平。(一)社会舆情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社会舆情与社情民意基本同义,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或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它的主体是广大民众。
二、社会舆情管理一是社会舆论。二是社会谣言。三是民谣。四是社会思潮。五是行为语和体态语。。公开的社会舆情表现形式主要有:。
(二)社会舆情管理的内涵和机制
社会舆情管理是指对社会舆情开展全面系统的常态化管理,通过事前积极预防、事发及时预警、事中控制与引导、事后进行评估与反馈来致力于发现和化解不良舆情。
社会舆情管理机制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的共同参与,围绕社会舆情的表达沟通、汇集分析、引导控制形成的协调一致、灵敏高效的工作机制。社会舆情管理的机制(1)社会舆情表达机制。畅通的舆情表达是舆情汇集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整个机制的逻辑起点。通过开辟多种民意表达渠道和途径,如听证制度、选民制度、信访制度等,更多地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2)社会舆情汇集机制。舆情汇集分析是舆情正确引导的关键,是机制的中心。我国目前舆情汇集的平台有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政府职能部门或机构、媒体四种。(3)社会舆情引导机制。舆情引导是舆情表达和舆情汇集分析的落脚点,是机制的重心,沟通是整个机制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与发布机制;其次要实行依法治“舆”;最后是借助网络这一信息化工具,掌握舆情干预的主动权。(一)完善文化领域社会管理文化领域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文化领域的协调运转,对文化领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发展环节进行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的过程,从宏观上做好调控管理工作。三、民生问题社会管理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强文化领域社会管理:
一是树立新的文化管理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和结果,管理创新首先在于观念创新。政府要转变文化管理观念,实现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此外,要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文化管理。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记协等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共同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文化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使各项文化事业能够均衡协调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稳定的环境。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方针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弥补文化法律法规建设的空白,如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立法,为管理网络文化领域提供法律依据;加快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保证文化领域各项事业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网络文化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努力做到依法、科学、有效地管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加强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教育领域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教育领域协调运转,对教育领域各个组成部分和发展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二)教育领域的社会管理一是更新理念。要树立教育为人服务的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各类人才,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要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要树立教育管理多样化的理念,重视多元主体、多种手段管理教育工作。加强教育领域社会管理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二是完善教育领域社会管理立法。关于教育领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有些教育领域还存在立法不足的现象。到目前为止,网络教育的社会管理尚未纳入立法范畴。二是教育领域社会管理要强化立法的综合配套,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我国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但各个行为主体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等具体事项尚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主体多元化后出现了行为混乱现象。加强教育领域社会管理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三是转变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范围在于宏观的政策领域,确定教育方向、提供教育机会、平衡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效能。政府要适度向学校放权,让学校合理地自主治校、自主治教、自主治学,强化教育的内部管理,提高教育的灵活性。政府和学校必须积极鼓励、大力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决策咨询、评估和监督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教育领域社会管理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医疗卫生领域系统协调运转,对医疗卫生领域组成部分及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二)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管理一是转变观念。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放在首位,把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完善法律体系。要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法律体系,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关系,特别是在政府职责、医疗卫生监督、维权保利等方面加快立法步伐,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确保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管理有法可依。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管理:三是创新管理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管理,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四是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四位一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着重从四个方面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管理:住房保障领域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住房保障领域协调运转,对住房保障领域的各个部分及其环节进行组织、协调、调控和监督的过程。(二)住房保障领域社会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为了加强我国住房保障的规范性、制度化建设,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法》及实施细则,以法律形式规定住房保障的对象、措施、资金来源、准入和退出程序等内容,使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法可依。二是构建合理的管理格局。政府不仅要统筹住房保障规划、统一住房保障政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住房保障领域社会管理工作,鼓励民间机构、私人发展商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和监督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保证住房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加强住房保障领域社会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恒流恒压电源课程设计
- 体育行业的会计工作总结
- 线性代数总结课程设计
- 自动散热器课程设计
- 电子信息行业电话客服工作总结
- 文化行业采购合作案例分析
- 教育行业美工工作心得交流
- 2023-2024学年上海师大附中闵行分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 医疗机构保安工作内容详解
- IT科技行业中信息技术顾问的工作总结
- 高级管理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4年
- 国际合作项目风险管理
- 临床5A护理模式
- 第一单元《认识物联网》第1课 互联网和物联网 教案 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洁柔形象升级与整合内容营销方案
- 仿真绿植安装施工方案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从“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01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笔试真题及答案
- 各类学校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汇编-(附应急全套流程图)
- 送养协议书范本范本
-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应用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