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孝文帝改革_第1页
北纬孝文帝改革_第2页
北纬孝文帝改革_第3页
北纬孝文帝改革_第4页
北纬孝文帝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孝文帝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课后知识链接: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什么尖锐矛盾?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4.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可能性——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面临危机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北魏孝文帝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主观目的: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家农民租税、徭役和兵役土地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1)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男:40亩女:20亩男:20亩男10亩女5亩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2、三长制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改革前)(改革后)"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前提: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的弊端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课本第28页思考题: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1)原因4、迁都洛阳①平城地处偏僻,农业生产条件差;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的推行;②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主要原因----推动改革的深化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2)目的(3)迁都方法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4)迁都意义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对改革进行: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对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1)内容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5、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2)作用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四、改革的重大意义:三、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的封建化、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思想的儒学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感悟历史——改革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知识梳理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艺术鉴定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你当专家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探究原因把握规律认识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经济: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