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校赛得奖_第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校赛得奖_第2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校赛得奖_第3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校赛得奖_第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校赛得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北片区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胆矾研碎 C.粮食酿酒 D.苹果榨汁2.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花生油 B.面粉 C.蔗糖 D.汽油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不含有机物的是()A.牛奶 B.柠檬汁 C.食醋 D.矿泉水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为了加快固体溶解,可用温度计搅拌B.直接点燃未经验纯的可燃性气体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6.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7.化学用语是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A.食盐NaCl B.苛性钠NaHCO3 C.纯碱Ba(OH)2 D.醋酸CH3CH2OH8.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元素的核电荷数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9.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x显酸性 B.y一定是水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z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10.生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总会有一些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A.铁 B.氯化铁 C.氯化亚铁 D.碳1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A.用钢丝球洗刷铝制炊具B.用燃烧法区分棉花和羊毛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D.用过的菜刀用干抹布擦干防止生锈12.下列四个实验中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必进行的是()A.将铁片放入稀盐酸 B.将铜片放入稀盐酸C.将铁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13.用水壶烧水,水开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水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变大,所占体积变大C.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数目增多了14.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NaClBaCl2Na2SO4 B.KNO3HClCaCl2C.H2SO4FeCl3NaNO3 D.NaOHHNO3Na2CO315.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学习化学知识非常重要.下列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氧化物就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B.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C.中和反应就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6.某元素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具有与Ne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粒子为阳离子B.该粒子原子序数为10C.该粒子可表示为O2﹣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一周期17.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其质量增加的是()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过氧化氢溶液18.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A.从海水中获得少量饮用水,可采用蒸馏的方法B.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可采用直接过滤的方法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稀盐酸D.检验某井水是否为硬水,可使用肥皂水19.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二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SO4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A.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B.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C.过量的铁粉与ZnSO4反应D.Fe粉与过量的CuSO4溶液反应,过滤20.去年天津“8•12”爆炸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物品存放不当引起的.下列有关物品存放和安全常识正确的是()A.火碱、消石灰可以敞口放置B.可燃物露天放置即可燃烧C.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灭火D.少量浓硫酸粘在皮肤上,立即涂上碳酸氢钠溶液21.下列试剂中,能把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22.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Cu→Cu(OH)2 B.K2SO4→KNO3 C.Ba(OH)2→NaOH D.H2SO4→H2O23.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A.醋 B.生石灰 C.纯碱 D.烧碱24.下列物质相互混合时,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无沉淀生成的是()A.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B.氢氧化铁和硫酸C.碳酸钙和氯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镁溶液25.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小明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A.偏低 B.偏高 C.不变 D.无法判定二、填空与简答题(每空2分,共26分)26.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1)2个氢氧根离子;(2)氧化铝.27.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金属,下列是与铁的性质有关的部分实验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细铁丝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化学式是.(2)B中铁钉最易生锈的部位是(填“a”、“b”或“c”).(3)C中刚开始无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黄色,此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D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会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8.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试回答:(1)你认为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分析,10℃时A烧杯和C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填“相等”或“不想等”).其他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9.已知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为氧化物;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是单质,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换关系,反应条件等略去),试回答:(1)写出E、F的化学式:E;F;(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转换关系:A→D;C→A.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2分)30.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小刚和小强同学到实验室去做探究实验时,他们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他们认为此瓶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接着他们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如何?查阅资料: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猜想与假设:小刚猜想: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生成了碳酸钠.小强猜想:.实验探究:小刚和小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了他们各自的猜想.探究过程如下: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步骤一取样品,加水配制成溶液,并向其中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有生成证明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写出加入氯化钙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步骤二取上述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为色证明有氢氧化钠,结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得出结论:小刚的猜想正确.表达与交流(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2)在实验室里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药品密封保存的原因很多,请你写出浓硫酸需要密封能够保存的原因.四、计算题(共12分)31.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1)葡萄糖酸锌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32.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硫酸铜溶液.为了测定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50g该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你仔细分析此关系图,并进行计算.(1)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g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2)计算此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北片区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胆矾研碎 C.粮食酿酒 D.苹果榨汁【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花生油 B.面粉 C.蔗糖 D.汽油【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解答】解:A、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B、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D、汽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C.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是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非白雾,故选项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4.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不含有机物的是()A.牛奶 B.柠檬汁 C.食醋 D.矿泉水【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解答.【解答】解:A、牛奶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属于有机物;B、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柠檬酸属于有机物;C、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属于有机物;D、矿泉水中不含有有机物;故选D.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为了加快固体溶解,可用温度计搅拌B.直接点燃未经验纯的可燃性气体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物质的溶解;玻璃仪器的洗涤;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分析】A、根据溶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洗涤试管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为了加快固体溶解,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不能用温度计进行搅拌,故选项说法错误.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直接点燃未经验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D、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发生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6.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分析】A、根据分子中的原子构成考虑;B、根据它们的溶解性考虑;C、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考虑;D、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考虑.【解答】解: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故A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说法正确;C、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故C说法错误;D、CO2会使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而中毒,故D说法正确.故选:C.7.化学用语是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A.食盐NaCl B.苛性钠NaHCO3 C.纯碱Ba(OH)2 D.醋酸CH3CH2OH【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析】熟记常用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如碳酸钠、氢氧化钙、生石灰、干冰、氯化钠等物质.【解答】解:A.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正确,故正确.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NaHCO3是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俗称小苏打,故错误;C.碳酸钠、纯碱、Na2CO3,化学式错误,故错误;D.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故错误.故选A.8.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元素的核电荷数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分析】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A、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正确.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错误.C、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电荷数,故选项错误.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故选:A.9.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x显酸性 B.y一定是水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z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分析】依据pH的应用范围在0~14之间,当pH=7时水呈中性;pH<7时水呈酸性,pH愈小,酸性愈强;当pH>7时水呈碱性,pH愈大,碱性愈强据此分析即可.【解答】解:A、x的pH为2,小于7,呈酸性,故A正确;B、y的pH为7,所以呈中性,但呈中性的溶液不一定是水,如氯化钠的溶液也是中性的,故B错误;C、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C正确;D、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D正确.故选:B.10.生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总会有一些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A.铁 B.氯化铁 C.氯化亚铁 D.碳【考点】生铁和钢;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根据生铁的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物质进行分析.【解答】解:生铁和足量的稀盐酸混合时,生铁中的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而碳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因此残渣的主要成分是碳.故选:D.1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A.用钢丝球洗刷铝制炊具B.用燃烧法区分棉花和羊毛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D.用过的菜刀用干抹布擦干防止生锈【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硬水与软水;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分析】A、根据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B、棉花属于纤维素,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根据二者的性质进行区别;C、根据硬水加入肥皂水不易产生泡沫,软水加入肥皂水容易产生气泡分析;D、根据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分析.【解答】解:A、用钢丝球在洗去铝锅内脏物的同时,也会刷去表面的氧化铝薄膜,故A错误;B、棉花属于纤维素,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在火中灼热,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蛋白质,故B正确;C、硬水加入肥皂水不易产生泡沫,软水加入肥皂水容易产生气泡,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故C正确;D、钢铁生锈的条件是钢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用过的菜刀用抹布擦干防止生锈,故D正确.故选:A.12.下列四个实验中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必进行的是()A.将铁片放入稀盐酸 B.将铜片放入稀盐酸C.将铁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析】要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以选用多种试剂.本题给出的答案中一共有5种试剂,因此就会出现多余的反应,只要前后联系,对比分析,答案就会迎刃而解.【解答】解:选项A能证明Fe>H;选项B能证明Cu<H;选项D能证明Cu>Ag,因此ABD结合能证明Fe>H>Cu>Ag,选项C能证明Fe>Ag,因此选项C实验不必进行.故选C.13.用水壶烧水,水开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水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变大,所占体积变大C.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数目增多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B、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所占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D、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数目增多,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B.14.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NaClBaCl2Na2SO4 B.KNO3HClCaCl2C.H2SO4FeCl3NaNO3 D.NaOHHNO3Na2C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分析】本题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若物质在水中解离成的离子重新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时,物质就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则应注意常见离子在水中的颜色.【解答】解:A、BaCl2和Na2SO4能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不能共存,不正确;B、KNO3HClCaCl2相互之间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即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共存且无色,正确;C、这三种物质的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故可以共存,但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不正确;D、NaOH和硝酸生成硝酸钠和水;Na2CO3和HNO3可以反应生成水与二氧化碳气体,故不能共存,故选B.15.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学习化学知识非常重要.下列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氧化物就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B.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C.中和反应就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析】A、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有的含氧化合物有两种以上元素组成;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即可;C、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D、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解:A、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两种元素,例如碳酸中含有氧元素,它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B、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强调“参加反应”,故B错误;C、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属于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C错误;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D正确.故选:D.16.某元素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具有与Ne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粒子为阳离子B.该粒子原子序数为10C.该粒子可表示为O2﹣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一周期【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根据题意,某元素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据此推断出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结合各选项的说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氖的核电荷数是10,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知道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又由于该元素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个电子,则其核电荷数也为8.A、该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带负电荷,故为阴离子.B、由分析可知,该粒子原子序数为8;C、由分析可知,该粒子可表示为O2﹣;D、该元素核电荷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故选:C.17.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其质量增加的是()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过氧化氢溶液【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分析】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增加,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D、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露置于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故选:B.18.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A.从海水中获得少量饮用水,可采用蒸馏的方法B.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可采用直接过滤的方法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稀盐酸D.检验某井水是否为硬水,可使用肥皂水【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酸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分析】A、蒸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性的差异而将组分分离混合物的一种重要的操作技术,尤其是对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B、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C、碳酸钠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与稀盐酸不能发生反应;D、硬水是指含钙、镁离子较多的水,软水则含有钙、镁离子较少;水中钙、镁离子会影响肥皂的起泡,倒入肥皂水,泡沫少的为硬水.【解答】解:A、利用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再冷聚成水的蒸馏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获得蒸馏水;故A正确;B、过滤不能使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与水分离,要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需要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故B不正确;C、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加入稀盐酸可把碳酸钠转化为氯化钠而除去;故C正确;D、向井水中倒入肥皂水,泡沫很少则为硬水,泡沫丰富则为软水;故D正确;故选B.19.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二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SO4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A.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B.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C.过量的铁粉与ZnSO4反应D.Fe粉与过量的CuSO4溶液反应,过滤【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分析】A、根据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B、根据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进行分析;C、根据铁不会与ZnSO4反应进行分析;D、根据Fe粉与过量的CuSO4溶液反应后,得到硫酸亚铁和CuSO4的混合物进行分析.【解答】解:A、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A正确;B、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B错误;C、铁不会与ZnSO4反应,故C错误;D、Fe粉与过量的CuSO4溶液反应后,得到硫酸亚铁和CuSO4的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A.20.去年天津“8•12”爆炸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物品存放不当引起的.下列有关物品存放和安全常识正确的是()A.火碱、消石灰可以敞口放置B.可燃物露天放置即可燃烧C.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灭火D.少量浓硫酸粘在皮肤上,立即涂上碳酸氢钠溶液【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A、根据火碱、消石灰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室内电器着火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火碱、消石灰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均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为防止发生变质,不能敞口放置,故选项说法错误.B、可燃物露天放置不一定能燃烧,需要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室内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D、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21.下列试剂中,能把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考点】酸、碱、盐的鉴别.【分析】A、根据氯化钾不与三者反应进行分析,B、根据碳酸钾和三者反应的现象不同进行分析,C、根据盐酸不与硫酸和氯化钙反应进行分析,D、根据所有的硝酸盐和钠盐都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解:A、氯化钾和硫酸、氢氧化钾、氯化钙都不会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错误,B、碳酸钾和硫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和氢氧化钾不反应,没现象,和氯化钙反应会生成沉淀,三种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盐酸和氢氧化钾会反应,但是无现象,和硫酸、氯化钙不反应,三种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D、所有的硝酸盐和钠盐都溶于水,不会和三者反应,故D错误,故选B.22.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Cu→Cu(OH)2 B.K2SO4→KNO3 C.Ba(OH)2→NaOH D.H2SO4→H2O【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分析】铜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需要三步才能实现;K2SO4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钾,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Ba(OH)2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H2SO4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解答】解:A、铜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需要三步才能实现;故选项正确;B、K2SO4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钾,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C、Ba(OH)2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D、H2SO4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故选A23.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A.醋 B.生石灰 C.纯碱 D.烧碱【考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解答】解:A、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属于酸.故选项错误;B、生石灰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故选项错误;C、纯碱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正确;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故选项错误.故选C.24.下列物质相互混合时,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无沉淀生成的是()A.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B.氢氧化铁和硫酸C.碳酸钙和氯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镁溶液【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生成的可溶性分析:硝酸钠和氯化钾不能反应;氢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碳酸钙和氯化钠不反应,硝酸银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沉淀.【解答】解:A、硝酸钠和氯化钾不能反应,混合时没有沉淀生成.故选项错误;B、氢氧化铁和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能溶于水,没有沉淀生成.故选项正确;C、碳酸钙和氯化钠溶液不反应,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故选项错误;D、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镁溶液混合后能生成氯化银沉淀.故选项错误.故选B.25.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小明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A.偏低 B.偏高 C.不变 D.无法判定【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分析】小明同学在测量溶液PH时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时,再滴加待测液会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利用这一知识解决此题即可.【解答】解: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相当于把原溶液用水稀释,若待测液呈酸性,则pH偏高;若待测液呈碱性,则pH偏低;若待测液呈中性,则pH不变.故选D.二、填空与简答题(每空2分,共26分)26.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1)2个氢氧根离子2OH﹣;(2)氧化铝Al2O3.【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解答】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2OH﹣.(2)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答案为:(1)2OH﹣;(2)Al2O3.27.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金属,下列是与铁的性质有关的部分实验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细铁丝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化学式是Fe3O4.(2)B中铁钉最易生锈的部位是b(填“a”、“b”或“c”).(3)C中刚开始无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黄色,此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4)D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会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依据铁丝燃烧的生成物回答;(2)依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3)依据未打磨的铁片表面含有锈,结合实验的现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4)根据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分析回答.【解答】解:(1)铁丝的燃烧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故答案为:Fe3O4;(2)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所以因b处与水和氧气同时充分接触,所以最易生锈.故答案为:b;(3)未打磨的铁片表面含有锈,锈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铁是黄色的溶液,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4)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答案为:Fe3O4;b;Fe2O3+3H2SO4=Fe2(SO4)3+3H2O;Fe+CuSO4=FeSO4+Cu;28.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试回答:(1)你认为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分析,10℃时A烧杯和C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相等(填“相等”或“不想等”).其他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分析】(1)根据图1的烧杯底部是否有固体剩余可得到答案;(2)根据溶解度曲线知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解答.【解答】解:(1)通过图可知,A、C两个烧杯充分溶解后,溶质部分未溶解,B中全部溶解,所以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2)由已知条件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故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A、C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相等;由于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中会有新的晶体析出,C烧杯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答案为:(1)B;(2)相等,饱和.29.已知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B为氧化物;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是单质,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转换关系,反应条件等略去),试回答:(1)写出E、F的化学式:ECO;FC;(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下转换关系:A→DCaCO3CaO+CO2↑;C→ACa(OH)2+CO2=CaCO3↓+H2O.【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A为碳酸钙,B为氧化物,B能够和水反应产生C,C能够转化为碳酸钙,因此可能是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转化,则B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再由A(碳酸钙)、D两种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是单质,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可推断出D为二氧化碳,E为一氧化碳,F是碳,带入验证.【解答】解: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A为碳酸钙,B为氧化物,B能够和水反应产生C,C能够转化为碳酸钙,因此可能是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转化,则B是氧化钙,C是氢氧化钙;再由A(碳酸钙)、D两种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F是单质,E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可推断出D为二氧化碳,E为一氧化碳,F是碳或氧气,因此:(1)E是一氧化碳,F是碳或氧气,故答案为:CO;C(合理即可);(2)A→D的转化为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CaO+CO2↑;C→A是Ca(0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和H2O,故选反应的方程式为:Ca(0H)2+CO2═CaCO3↓+H2O.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2分)30.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小刚和小强同学到实验室去做探究实验时,他们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他们认为此瓶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接着他们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如何?查阅资料: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猜想与假设:小刚猜想: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生成了碳酸钠.小强猜想: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实验探究:小刚和小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了他们各自的猜想.探究过程如下: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步骤一取样品,加水配制成溶液,并向其中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写出加入氯化钙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步骤二取上述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结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得出结论:小刚的猜想正确.表达与交流(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CO2+2NaOH=Na2CO3+H2O.(2)在实验室里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药品密封保存的原因很多,请你写出浓硫酸需要密封能够保存的原因浓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