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竞赛第七章 静止电荷的电场课件_第1页
高二物理竞赛第七章 静止电荷的电场课件_第2页
高二物理竞赛第七章 静止电荷的电场课件_第3页
高二物理竞赛第七章 静止电荷的电场课件_第4页
高二物理竞赛第七章 静止电荷的电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掌握电场强度概念,掌握利用叠加原理分析、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二、掌握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利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三、掌握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和电势的概念,掌握用电势的叠加原理求电势的基本方法。第七章静止电荷的电场四、理解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七、理解电容器概念和典型的连接方式。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八、理解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概念。五、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能分析简单导体系统在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电场强度和电势。六、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及其描述,掌握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7-1物质的电结构库仑定律一、电荷对电的最早认识:摩擦起电和雷电。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性力:同号相斥、异号相吸。电荷量:物体带电荷的多少。二、电荷守恒定律

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原子呈电中性。由大量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就处于电中性状态,对外不显示电性。物质的电结构理论起电的实质所谓起电,实际上是通过某种作用,使物体内电子不足或者过多而呈现带电状态。

例如:通过摩擦可使两个物体接触面温度升高,促使一定量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动能从一个物体迁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获得更多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电荷守恒定律

实验证明,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无论经过怎样的物理过程,系统正、负电荷量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如:正电子

宏观带电体的带电量qe,准连续。

夸克模型。

e=1.60210-19C,为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三、电荷量子化电荷量只能取分立的、不连续量值的性质,称为电荷的量子化。

Q=NeN=±1,2,3…点电荷

可以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当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忽略时,这些带电体可看作是点电荷。rq1dq2四、库仑定律即:1785年,库仑从扭秤实验结果总结出了库仑定律。扭秤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与这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q1和q2的乘积成正比,而与这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r12(或r21)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同号相斥,异号相吸。q1q2单位制有理化ε0为真空电容率,则真空中库仑定律数学形式:q1q2说明:1.“静止”是指惯性系中相对于观察者静止。2.适用于点电荷。3.q1、q2取代数值。4.遵守牛顿第三定律。静电力的叠加原理:1Fr

实验证明,当空间中有两个以上的点电荷时,作用在某一点电荷上的总静电力等于其它各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对该点电荷所施静电力的矢量和,这一结论叫做静电力的叠加原理。自然界存在的几种静电力:原子结合成分子的结合力;原子、分子结合形成液体或者固体时的结合力;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中的结合力(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形成)。例题7-2

按量子理论,在氢原子中,核外电子快速地运动着,并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原子核(质子)的周围各处,在基态下,电子在半径r=0.529×10-10m的球面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试计算在基态下,氢原子内电子和质子之间的静电力和万有引力,并比较两者的大小。引力常数为G=6.67×10-11N·m2/kg2。

解:

按库仑定律计算,电子和质子之间的静电力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电子和质子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可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